在清末36鎮新軍中,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規制最齊整,裝備最精良,人數也最多。咱們上一篇連載中曾羅列過數字——北洋六鎮中,第一鎮12512人,第二鎮12468人,第三鎮12636人,第四鎮11804人,第五鎮12512人,第六鎮12593人,總人數達到74525人,佔到全國新軍總數的43.8%。
01北洋六鎮成軍簡述
北洋六鎮的前身是胡燏棻與德國人漢納根始建於1894年11月的「定武軍」,初建時有4750人。袁世凱接替胡燏棻編練「新建陸軍」後,將人數增加到了7300人。
這個數字維持了好幾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在京師設立總理衙門,在地方設立南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例兼北洋大臣,兩江總督例兼南洋大臣。這些機構和官員都與洋務有關,既是洋務運動的樞機,也是當時的外交部門。南北洋大臣,一南一北,各管其事。但北洋因臨近京師,加之直隸總督號稱「疆臣之首」,其影響力遠非南洋可比。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30來年,就可見其位置之重要,權力之大。
這就是「北洋」一詞的由來。
「百日維新」後,袁世凱再次擴編「新建陸軍」,將人數又增加了約3000人。當時駐紮在京師附近的主要部隊有三支: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董福祥的「甘軍」和聶世成的「武毅軍」。袁世凱在1898年9月18日在與譚嗣同的密談中就曾說:「且北洋有宋、董、聶各軍四五萬人,淮練各軍又有七十多營,京內旗兵亦不下數萬,本軍只七千人,出兵至多不過六千,如何能辦此事?」(見袁世凱《戊戌日記》)就是當時的大略情形。
戊戌政變前夕,榮祿被任命為署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隨即實授。所以,由榮祿兼管在京師附近駐紮的「甘軍」、「武毅軍」和「新建陸軍」,當時統稱為「北洋三軍」。
「北洋軍」之稱即始於此。
戊戌政變後,榮祿登上了個人權勢的頂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北洋三軍」改編成「武衛軍」。
榮祿的「武衛軍」分前、後、左、右、中五個軍。中軍:八旗旗丁1萬人,駐紮京師南苑,由榮祿自己親自率領;前軍:聶士成「武毅軍」,駐紮蘆臺,兼顧大沽、北塘,約1.3萬人;後軍:董福祥「甘軍」,約1萬人,駐紮薊州,兼顧通州一帶防務;左軍:宋慶「毅軍」,約1萬人,駐紮山海關內外;右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約1萬人,駐防天津小站。其中,裝備最精良的是袁世凱的「武衛右軍」。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袁世凱奉命率領「武衛右軍」移防山東,這支部隊後來因袁世凱被任命為山東巡撫就留在了那裡。這不僅使得袁世凱掌握了山東的民政權,軍權也沒丟下。更幸運的是,由於參與並支持「東南互保」,這支袁世凱藉以起家的軍事力量躲過了與八國聯軍的戰爭,毫髮無損,全身而退。而所謂的武衛前後中左四軍,均大幅折損。聶世成本人還在天津之役中陣歿。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在山東繼續招兵買馬,將「武衛右軍」的人數擴充到了近1.4萬人。
「兩宮迴鑾」後,鑑於「武衛軍」其它四軍的支離破碎,袁世凱「武衛右軍」當仁不讓地成了拱衛京師的不二選擇。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去世。同日,袁世凱被任命為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一個小小的「溫處道」升至從一品大員、疆臣之首,袁世凱只用了短短6年。「武衛右軍」也跟隨他移防到直隸總督駐地——保定。
袁世凱以「武衛右軍」為基礎,從1902年1904年,用了2年時間將「武衛右軍」改造成「北洋常備軍」。
1904年,清政府發布《奏定陸軍營制餉章》,開始統一全國軍制。根據這個章程,全國要編練新軍36鎮,每鎮額員12512人,但最終也沒完成。不過,袁世凱的「北洋常備軍」卻藉此徹底脫胎換骨,完完整整擴充至六鎮,且全部齊裝滿員,人數達到了74525人。
02袁世凱的治軍之道
袁世凱治軍中純軍事技術層面的內容咱們篇幅有限,暫不涉及,這裡只談談袁世凱如何維繫部隊對其個人的忠誠。
袁世凱把北洋新軍打造成了其「私人軍隊」是傳統觀點,近些年也有反對意見。下面咱們就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北洋新軍確實不同於以往的湘淮軍,這是確定無疑的。北洋新軍兵與兵、兵與將、將與帥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是省份、地域、鄉誼和宗親關係,其來源要廣泛複雜得多;北洋新軍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朝廷,而不是將帥在地方自行籌集。這兩點就使得北洋新軍不可能等同於湘淮軍。
當年,曾國藩拼命要從朝廷手裡要督撫的身份和職權,正是因為養兵的經費問題。朝廷幾乎一分錢不給,這麼多部隊要養、要練、要打仗,不拿到地方督撫的權柄,以手裡的民政權、稅賦權反哺軍事經費,自己只能像個討飯的一樣四處伸手磕頭。所以,湘軍真正大發展是在曾國藩於鹹豐十年(1860年)署理兩江總督之後才開始的。從那時起,以曾國藩為代表的督撫開始手握地方軍事、民政、財政大權,他們自行募兵,自行收稅,自行籌餉。這就形成了所謂「私人軍隊」。
但北洋新軍則不同,這支部隊的經費絕大多數來自清朝廷的劃撥。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它不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這支武裝力量完全聽命於朝廷,也就不會出現朝廷與袁世凱爭奪其控制權的問題了。
根據傳統觀點,袁世凱「讓士兵在營房中供奉自己的長生祿位牌,每天叩首行禮」,向官兵灌輸「袁大人是我們衣食父母,要為袁大人效命」的思想。
袁世凱絕對沒幹過這種事情,這都是當年反對他的人編出來的故事。試想,有曾國藩和李鴻章自剪羽翼的範本在前,精明至少不在曾李之下的袁世凱,怎麼可能明目張胆在軍營裡幹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蠢事!
那麼,袁世凱靠什麼維繫關係。答案也很簡單,「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
首先,他從來不會剋扣士兵的軍餉自肥。這種事最招人恨,也最失人心。
其次,對軍官和其他重要人物,袁世凱一是給錢給物眼睛都不眨,二是幫忙一定在點子上。袁世凱的捨得花錢和「無私」幫忙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他辦這些事時,錢一定會花在刀刃上,一定會觸到別人最心癢的地方。下面,咱們就舉兩個例子——
當年清政府公派幼童留美,結果半途而廢。歸國後的「留美幼童」普遍受到歧視,難有用武之地。
袁世凱與「留美幼童」的第一次交集是在朝鮮。當時他任駐朝鮮總理大臣,他的隨員中即有唐紹儀、蔡紹基和梁如浩3位「留美幼童」。唐紹儀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蔡紹基做過直隸總督府北洋洋務總辦,梁如浩在民初曾短暫任過外交總長。可見,袁世凱的遠見。可以這樣說,真正啟用、重用「留美幼童」的正是袁世凱。當年眾多留美幼童,有一小半被袁世凱收在入下。
受到袁世凱提攜的「留美幼童」中,最為大眾所知的當屬詹天佑。沒有袁世凱,就沒有詹天佑的「京張鐵路」,正是袁世凱的舉薦和重用成就了詹天佑。
這樣的例子很多,絕不僅限於「留美幼童」。
根據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袁叔禎)《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記載:「他籠絡人心的方法,還有另外的一套。上面所談到的阮忠樞,那時候正在他那裡當文案。他們兩人是老朋友,他對阮是另眼相看的。有一天,阮忠樞向我父親說,他在天津某【支】院裡認識了一個叫做小玉的【支】女,他們兩人感情很好,想納小玉為妾。我父親當即說,這是有礙軍譽的事情,嚴正地當面駁斥了。阮忠樞覺得,這既是關係軍譽的大事,長官不準,也就只好作罷。過了不久,我父親說是到天津有公事,邀阮忠樞一同前往。下車後,天色已晚,我父親便邀他先去看一個朋友。他們走進一個院門,看到屋子裡鋪設得異常華麗,堂上紅燭高燒,並且還擺著一桌很豐盛的酒席。及至進入裡屋,便見一個丫頭一面喊著『新姑爺到啦』,一面從屋裡攙扶出一個新娘打扮的俏麗佳人。阮忠樞當時不明所以,真箇是如入五裡霧中,及至細細一看,才知道便是自己所要娶的那個小玉。原來,我父親在阮忠樞和他商議之後,就秘密地派人給小玉贖身。等到把事情辦理妥貼了,他才引阮忠樞一同前來。從此,阮忠樞更加忠實地給我父親效勞,一直到洪憲帝制時期,還是始終如一的。」
人在社會上混,圖什麼?一是前程,二是錢,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有一位給前程的伯樂,同時還是給錢的金主,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北洋系人物不反對袁世凱,究其原因,這裡面有不敢,有不願,也有拉不下臉面,更有不忍。其實,這才是袁世凱真正的高明之處。
03控制權之爭
袁世凱與他的前輩曾國藩、李鴻章相比,其政治的敏感性有過之無不及。「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他比誰都懂。雖然此際正值朝廷用人,但手握重兵酣睡於朝廷之側,怎麼可能不引人猜忌!
在山東巡撫任上時,袁世凱就曾奏請讓正白旗籍候選道員蔭昌「佐贊軍務」,目的就是主動避嫌;在直隸總督任上時,他還特意挑選了3000八旗子弟加入新軍訓練,並請朝廷派鑲白旗籍的內閣學士鐵良做京旗練兵翼長,參與北洋新軍的訓練;1905年5月,新軍督練處成立,他又向朝廷奏請奕劻為督練大臣而自己甘居次席
1906年11月18日,他向朝廷上奏了《懇準開去各項兼差折》:「籲懇恩準開去各項兼差,以專責成而符新制。」主動請求撤去兼職,並請將手裡的「督辦電政大臣」、「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和「督辦津鎮鐵路」3顆關防印信「移交郵傳部酌量繳銷」。
袁世凱此舉正中朝廷下懷,當即「著照所請,開去各項兼差。」
同時,他在隨這道奏摺的附片中請求:將北洋六鎮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鎮移交陸軍部(清末新政中於1906年設陸軍部)統轄,自己仍然親領第二和第四鎮。第一鎮「本系京旗兵丁」,第三鎮「駐紮保定府暨奉天、錦州府一帶」,第五鎮「駐紮山東濟南府暨濰縣一帶」,第六鎮「宿衛宮門並駐紮南苑、海澱一帶」。而第二鎮「駐紮永平府暨附近山海關一帶」,第四鎮「駐紮天津府附近之馬廠、小站一帶」。(以上均見《袁世凱全集》第15卷第435-437頁)
1907年9月4日,袁世凱被任命為外務部大臣,同日與張之洞一起入軍機,但丟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實權。
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在隔天相繼去世。
1909年1月2日,上諭:「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當時,攝政王載灃已經動了殺心,袁世凱趕緊跑到天津英租界避禍。從此開始了3年的「洹上隱居」生活,直到1911年武昌革命軍興後再次出山。
04北洋系的權力場
民初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共有14位「大總統」。其中有7位是以國務總理代行大總統職權,任職時間都很短,最長的顧維鈞八個半月,最短的周自齊只有9天;段祺瑞以「臨時執政」、張作霖以「陸海軍大元帥」行使大總統之權;馮國璋「代理總統」一年零三個月;正式的大總統4位,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曹錕。
在這些人中,以國務總理代行大總統職權的都是過渡人物,算不得數。另外7位中只有張作霖草莽出身,與清末新軍沒有直接關係。但必須注意到的是,1907年4月,徐世昌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將北洋軍中的第三鎮和兩個混成協帶到東北,北洋軍閥的勢力也由此進入東北,並使北洋軍閥集團中增加了奉系這一支派。而張作霖與徐世昌的關係就不待詳說了。
此外的北洋五大總統都出身於新軍,其中4人是北洋軍系統,黎元洪是湖北新軍系統。
康濤
2020年7月14日於北京研磨時光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