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的電梯修理工王晨從未料到,一個小小的工具能讓他一整年都能擺脫持續性頭痛。自從六年前被診斷出患有頸椎病以來,這位26歲的小夥子一直被頭痛困擾。王晨告訴《北京周報》記者:「我試過很多種止痛藥和西醫治療方法,但沒啥效果。」
無奈之下,這位絕望的年輕人訴諸針刀療法,這是一種融合了中國針灸術和西方解剖學的微創手術。在2018年之前,他從未聽說過針刀。令他驚訝的是,在接受了三次針刀治療後,他的頭痛很快就緩解了。王晨說:「這一年都沒疼過。」
因此,當2020年初,頭痛再次發作時,王晨毫不猶豫地掛了北京中醫醫院疼痛科肖德華醫生的號。去年,正是肖醫生用針刀對其頸部進行了治療。
中西合璧的療法
肖德華告訴《北京周報》記者:「針刀,從發明到現在,才44個年頭。發明人是江蘇一個基層醫院的大夫朱漢章。」 肖德華曾師從朱漢章。同時,他也是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分會副會長、北京中醫醫院疼痛科的醫生。
2020年1月6日,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分會副會長、北京中醫醫院疼痛科肖德華在北京出診。(《北京周報》記者 魏堯攝)
1976年,一位木匠的手被斧頭砸傷,手掌骨折。治療後,腫脹消退,骨頭也癒合。但他的手掌失去了抓握功能。然而,如果他做了手術,可能會有後遺症,他一家人的生活也許就會沒有著落。他看了許多醫生,但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
最後,他去找到了朱漢章。朱漢章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用注射針頭直刺病人手掌,反覆剝離,把筋膜從骨頭上分離出來。結果,成功了。經過三天的康復訓練,木匠的手康復了,終於可以拿起斧頭。
這一成功的嘗試給了朱漢章一個啟示,他認為:用閉合性剝離的方法代替切開松解,以分離病變軟組織,減輕病患疼痛。於是,「小針刀」在他的腦海裡也萌生了!最初的設計是:將針灸針加粗,下端製成刀刃狀;上端安上一個扁平的柄,以便控制刀口運行的方向。
同年,第一批針刀問世。這個將針灸針和手術刀融為一體的醫療器械,被命名為叫「小針刀」。「針刀的刺激量相當於普通針灸的30多倍。以針的形式進入人體,以刀的形式治療。療效比針灸針要快,」肖德華說。
這項發明於1988年獲得國家專利,並在第三十七屆布魯塞爾國際科技新發明博覽會上榮獲尤裡卡金獎。
上世紀90年代初,朱漢章的針刀學專著出版,並被翻譯成19種語言。2003年,針刀學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為新學科。
肖德華原是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一名針灸推拿大夫。1992年,肖德華聽說了這種新療法後,投入朱漢章門下,開始學習小針刀療法。肖德華說:「當初,朱漢章教授把中醫的宏觀思維和西醫的微觀相結合,產生了一個新的醫學體系。」
2006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招收了第一批針刀專業本科生。肖德華說:「最近幾年,針刀從業人員的數量呈幾何倍數上漲。」他估計,目前中國搞針刀的人約為50萬左右。
「跨界」之器
早期,針刀主要用於治療骨科疾病,包括頸椎病、肩周炎、背部軟組織損傷、網球肘等。肖德華說:「我們扎完之後,不少病就迎刃而解,確實比想像的要好得多。」由於療效顯著,針刀療法口碑頗佳。越來越多的病人開始接受針刀治療。肖德華說:「患者都是口口相傳來的,我們從來沒做廣告。」
隨著針刀醫學的發展,針刀也被應用於治療其它疾病,如糖尿病、過敏性鼻炎和一些消化系統疾病。
據肖德華介紹,目前不少麻醉科和骨科的醫生都在使用針刀。他說:「針刀是一種跨界器具。」
這枚小小的器械也在跨越國界。1991年,朱漢章應邀赴東南亞講學和行醫。自2006年朱漢章去世以來,他的弟子繼續在國際上推廣小針刀。
2018年9月4日,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分會副會長、北京中醫醫院疼痛科肖德華(右二)在德國德勒斯登常琦瑛診室開展針刀技術指導後與工作人員合影。(受權圖片)
2009年3月,肖德華應邀赴羅馬尼亞坐診。在18天裡,他看了315人。因為療效好,三個月後肖德華再次入境到羅馬尼亞。他說:「最多的時候,一天跑兩個地方,治80多個患者。」
在肖德華第三次訪問羅馬尼亞期間,他遇到了一個13歲的女孩,常年被頭痛困擾。女孩的父母決心試一試中國針灸。肖德華回憶說:「根據我個人的臨床經驗,頭部疾病多半與頸椎有關係。所以,我願意試一試。那是2009年9月29日。我用針刀給她做了第一次微創手術,並告訴她父母10月份再帶她來看。」
一個月後,肖德華又給小女孩施刀。經過13次針刀治療,加上服用羅馬尼亞當地的草藥,女孩的頭痛症狀消失了。肖德華肖說:「這個女孩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念大學,狀態不錯,再沒有頭痛。」那次經歷開啟了肖德華治療疑難雜病的信心和勇氣。
如今,肖德華經常出國,到世界各地推介針刀醫學。2019年,他15次出國,要麼進行治療,要麼培訓學員。
在去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論壇上,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帶來了重要機遇。
肖德華認為,針刀在海外的成功推廣,是中醫藥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典範。「十幾年前,我們就已經把針刀推廣到國外。在國外辦培訓班,很受歡迎。針刀醫學是中西醫的結合點,對整個中醫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
針刀醫學仍需完善
但是,針刀療法畢竟是一種相對新的治療方法,在學科建設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孫永章指出,雖然小針刀具有見效快、療程短、適應範圍廣等優勢。但還需大力推進其基礎理論和臨床研究以及學科研究。需發掘歷史性資料,總結和創新理論,結合現代科技規範發展。
「由於缺少臨床指南和標準,針刀從業者只能憑經驗操作,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易導致醫療糾紛發生。」 吉林省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專業委員會主委翟宏業在接受《北京周報》記者採訪時說。他認為,當前急需建立一個臨床指南和標準。
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日友好醫院針灸科主任李石良具有10餘年超聲可視化針刀技術研究經驗。他認為,超聲引導可以適時監控針刀治療操作過程,以提高針刀療法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