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某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將相死得最冤?」當時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有的答「白起」(戰國時秦將);有的說「伍子胥」(春秋時吳將)。聽罷臣僚們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有秦一朝,蒙氏家族世代為將。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作為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都陪著始皇同坐一輛車子。蒙恬在外擔當著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其他的將相們沒有敢和他們爭寵。
蒙氏家族戰功顯赫,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公元前221年,蒙恬大將軍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遊(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裡。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這一戰是蒙恬一生徵戰的最大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蒙恬的才華,在整個秦國首屈一指,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秦始皇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嘆惋。
秦始皇死後,宰相李斯與中東府令趙高合謀篡改遺囑擁立胡亥為皇帝,同時賜死扶蘇,趙高逼迫大將軍蒙恬及蒙毅自刎。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
「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擊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
意思是,
「從我的祖先到後代子孫,為秦國累積大功,建立威信,已經三代了。如今我帶兵三十多萬,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勢力足夠叛亂。然而,我知道必死無疑卻堅守節義,是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寵。」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死,既不是因為無能怯懦,也不是因為昏昏噩噩、忠奸善惡不分,而是來自他的俠肝義膽、坦蕩胸襟,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曹操在其《述志令》對此評價說 :孤每讀此二人(另一人是樂毅)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後,懷憤含淚用戰袍撩土將其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現在的小山丘,與扶蘇墓遙遙相望。有詩讚云:「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幹枝,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之死,直接導致30萬秦軍徹底潰散,之後,秦帝國的滅亡也就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