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臨死前所說的一段話,讓曹操「愴然流涕」,亦讓後人肅然起敬

2020-12-23 歷史風雲再起

貞觀年某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將相死得最冤?」當時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有的答「白起」(戰國時秦將);有的說「伍子胥」(春秋時吳將)。聽罷臣僚們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有秦一朝,蒙氏家族世代為將。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作為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都陪著始皇同坐一輛車子。蒙恬在外擔當著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其他的將相們沒有敢和他們爭寵。

蒙氏家族戰功顯赫,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公元前221年,蒙恬大將軍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遊(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裡。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這一戰是蒙恬一生徵戰的最大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蒙恬的才華,在整個秦國首屈一指,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秦始皇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嘆惋。

秦始皇死後,宰相李斯與中東府令趙高合謀篡改遺囑擁立胡亥為皇帝,同時賜死扶蘇,趙高逼迫大將軍蒙恬及蒙毅自刎。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

「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擊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

意思是,

「從我的祖先到後代子孫,為秦國累積大功,建立威信,已經三代了。如今我帶兵三十多萬,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勢力足夠叛亂。然而,我知道必死無疑卻堅守節義,是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寵。」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死,既不是因為無能怯懦,也不是因為昏昏噩噩、忠奸善惡不分,而是來自他的俠肝義膽、坦蕩胸襟,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曹操在其《述志令》對此評價說 :孤每讀此二人(另一人是樂毅)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後,懷憤含淚用戰袍撩土將其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現在的小山丘,與扶蘇墓遙遙相望。有詩讚云:「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幹枝,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之死,直接導致30萬秦軍徹底潰散,之後,秦帝國的滅亡也就註定了。

相關焦點

  • 蒙恬大將軍在臨死前說了什麼話?為什麼曹操每讀一次就流淚一次?
    文/史小二記因這兩句話,秦朝的蒙恬大將軍跨越幾百年,和三國時代的曹操扯上了關係。什麼話呢?蒙恬臨終前所說的兩句話。我們知道,蒙恬死於趙高的陰謀。當時,沙丘政變,趙高豪賭,與李斯合謀,篡奪帝位。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背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當然,依照《史記》中蒙恬列傳,蒙恬說的話不只這兩句,還有很多。但和曹操相關的,就這兩句。第一話向我們交代蒙氏家族在秦國的歷史,已經三代。蒙家本是齊國人,後來蒙恬的祖父蒙鷙來秦,投靠秦昭襄王。生子蒙武,蒙武生蒙恬。三人都是將領,而且戰功卓越。蒙恬是在統一戰滅齊時,嶄露頭角。
  • 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我們錯怪他了
    曹操,亂世之梟雄,生性多疑,反覆無常,心狠手辣,冷血無情。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就曹操這樣一個冷血的梟雄竟然對幾百年前秦朝大將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深有感觸,他每讀一次就哭一次。那麼,蒙恬在臨死前到底說了什麼,曹操為什麼每讀一次就哭一次,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
  • 蒙恬被賜死前說了兩句話,曹操每次讀了都會哭,或許我們錯怪他了
    在臨終前,秦始皇遺詔,讓公子扶蘇從北方邊境回鹹陽主持葬禮,而這封遺詔被解讀為立扶蘇為新君。此時,跟隨車隊的李斯、趙高心生恐懼,對死對頭蒙恬蒙毅十分不甘,密謀重新寫出詔書,讓幼子胡亥繼位,並發假詔書賜死扶蘇和蒙恬。秦國一統六國後,蒙恬奉命帶30萬秦國精銳在北方抗擊匈奴。這數年的鬥爭過程中,蒙恬不但收復大面積土地,還讓匈奴後撤上百裡,不敢對中原絲毫進犯。
  • 蒙恬自殺前說了兩句千古名言,曹操推崇備至,委屈時必讀一次
    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李斯當然不同意,趙高一看說服不了李斯,便問李斯:「你認為扶蘇繼位以後,還重用你還是蒙恬」,李斯說:「我不及蒙恬」,《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二》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裡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願君審計而定之!」
  • 蒙恬自殺前說了這樣兩句話,後來成為千古名言,讓曹操逢讀必哭!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帶領軍隊北上痛擊匈奴,勝利之後帶著工人在燕趙秦修建的基礎之上,擴建了萬裡長城,為日後抵禦外敵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而這個人就是蒙恬。蒙恬在自殺之前曾說過兩句話,這兩句話在日後也是成為了千古名言,並且讓曹操看一次哭一次。究竟是什麼話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歷史見聞:郭嘉臨死前,對曹操說「司馬懿會反」,他是怎麼知道
    ,但是郭嘉在臨死前卻對曹操說司馬懿會反,叫曹操將司馬懿誅殺。建安三年(198),劉備被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當時曹操問郭嘉如何應對,郭嘉說劉備此人不能殺也不能放任,殺了後會引起天下人的憤怒,放虎歸山會導劉備成為大敵。最後被劉備抓住機會逃走了,之後建立蜀國,成為了魏國的最大隱患。
  • 男子自稱是曹操後人,專家:這個村全是曹操後人
    曹操一生並沒有稱帝,但是他去世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曹氏一族一躍成為皇族。不過,勝利的果實最後卻被司馬懿竊取,司馬家族經歷了「三世四代」後,最後還是取代了曹魏的江山。圖片:曹操出徵劇照早年司馬家在籌謀帝位時,殺害了很多曹氏子孫,登上帝位之後,卻又不像其他帝王一般瘋狂屠戮前朝遺存皇室,反而對待他們還相當不錯。補充閱讀:趙姓先烈史詩讚!
  • 如果有的話,是蒙恬後人還是王翦後人?
    有人考證說,守陵墓的人是大將蒙恬的後代;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說守陵墓的人是秦始皇大將王翦的後人。秦始皇是個很複雜的人物,歷代皇帝都把他封為中國最偉大的人,說他讓中國完成了統一,要不然大家當皇帝也沒有那麼大的派頭。可是中國的士大夫也有不少人反對他,說他是一個大暴君,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 陳宮為何至死不輔曹操?臨死前,他悲情吐露八個字,倒出一世苦水
    從後人的評選中,可得知呂布是三國武力值位居第一的武將。呂布手持方天畫戟,身跨赤兔千裡馬,是驍勇善戰的漢末群雄之一。呂布的戰績有目共睹,他曾以一人之力,在虎牢關大戰劉、關、張三兄弟,一戰成名,後與曹操在爭奪徐州的過程中,又以一人之力,大戰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六員虎將,威震曹軍。
  • 曹操發明了個成語,把死亡說的很委婉,如今老人常說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梟雄,他挾持漢朝天子,一次徵討四方,消滅了袁紹、呂布、劉表、韓遂等勢力,統一了中國當時的北方,然後他還實行屯田制、獎勵農桑、興修水利、安置流亡人口,在曹操的治理下,北方人民至少能吃飽飯,社會風氣也有所好轉,所以後人評說曹操時,都會說他是個軍事家、政治家,其實他還有個頭銜,那就是文學家。
  • 秦始皇下著名將領——蒙恬
    (至於陰山高闕之所在,以前如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以為在今狼山之上,近年辛德勇教授有考證,認為應該在今烏拉特前山-大青山上。)戰國時,秦國曾多次修築長城,最後一次則是昭襄王所修,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一路逶迤東北,直至黃河。趙長城-秦昭襄王長城,這就是戰國時期匈奴與中原邊界。
  • 劉表「名稱八俊,威震九州」,但曹操說他不是英雄,依據在哪裡?
    劉表「名稱八俊,威震九州」,為何曹操說他不是英雄?依據在哪裡 曹操與劉備兩位亂世梟雄之間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堪稱是一段千古佳話,對話中成功剖析了東漢末年幾位能夠影響歷史走向的梟雄人物,例如袁紹、袁術、孫堅、公孫瓚、劉表以及劉璋等等。
  • 曹操劉備孫權的遺言
    也有人說:人死前固有遺言。或烈烈風情,令人肅然起敬;或拳拳赤子,凸顯質樸本性;或冥頑不顧,留下千古笑話。比如,像太史慈,臨終之前說:「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頗有一番壯志未酬的英雄悲語;比如姜維,將死之前說:「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 前人種樹後人話風涼:中國最偉大國防工程締造者,卻被後世黑出翔
    只有秦、趙、燕三國北界用於防禦胡人的長城,可以好好的利用利用,蒙恬的工作,就是將它們連為一體,東西貫穿天下,成就一段傳奇。然而,一代又一代憑藉著蒙恬所建的長城擊退胡虜的中華後人們,似乎對蒙恬並不領情,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責怪秦始皇與蒙恬不恤民力,踐踏人命,乃暴君戾將,亡國那是報應!西漢伍被說:「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裡,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裡,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西漢班固在《漢書》中說:「蒙恬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
  • 後人如何評價關羽?關羽為什麼會投降曹操?
    事實上,羅貫中所說的關羽投降曹操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至少有很多疑惑。首先,說降漢不降曹。其實劉備才應該是關羽心中的漢朝代表,因為劉備的旗幟是幫助漢朝的。如果說投降曹操是降漢,那只能說明劉備是個不義之師,所以關羽的這個理由在這個意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再者,保護劉備的兩個老婆也是無效的,因為那時候應該已經駐紮在劉備的小沛了。
  • 曹操孫權劉備的後人如今在幹啥?各有千秋,劉備後人依舊在賣草鞋
    具體有多少個疑似墳墓,已經無法真實估算了,有些是真的,有些則是後人為了引起關注而瞎編的。但是後來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卻打破了這個謎團,在裡面發現的屍骨確認就是曹操本人的,而對於社會上許多自稱曹操後代的人也有了鑑證的辦法。
  • 曹操忌諱「死」字,發明一成語,把死亡說得很優美,流傳上千年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梟雄,他挾持漢朝天子,一次徵討四方,消滅了袁紹、呂布、劉表、韓遂等勢力,統一了中國當時的北方,然後他還實行屯田制、獎勵農桑、興修水利、安置流亡人口,在曹操的治理下,北方人民至少能吃飽飯,社會風氣也有所好轉,所以後人評說曹操時,都會說他是個軍事家、政治家,其實他還有個頭銜,那就是文學家。
  • 曹操為什麼無法統一天下?楊修臨終前的一句話,道出實情
    說起《三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梟雄曹操,曹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那是因為善於吸納人才,雖然他的名聲不是特別的好,但是卻有很多的有識之士心甘情願被他驅使,不得不說曹操駕馭人才的本領還是非常了得的,不過,他同樣也是一個多疑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楊修才會被他所殺,而楊修臨死前的一句話,
  • 曹操發明了個成語, 把死亡說得很優美, 如今老人們常掛嘴邊!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 曹操獨創了個成語,把死亡說得很優美,如今老人們常掛嘴邊
    一天,出發前,一位納西族老鄉搭我們的車去維西。那天路上積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窪不平,車子行駛一段就會被雪塢住。我們不得不經常下來推車。就在我們又一次下車推車的時候,一群褐黃色的東西慢慢向我們靠近。我們正驚疑、猜測時,納西族老鄉急喊:「快、快趕緊上車,是一群狼。」司機小王趕緊發動車,加大油門……但是很不幸,車輪只是在原地空轉,根本無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