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勤勞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畢節市七星關區...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羅雄村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就擠在老舊的磚木房子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陶俊芬

那時,孩子們讀書也很困難,學校離家裡很遠,孩子們不得不起早貪黑,加上沒有水泥路,孩子們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狼狽。  我家裡的收入全靠種地,就算收成好,一年也只能收3000多斤包穀,勉強夠自家吃,更別提賣錢了。由於五個孩子上學讀書要用錢,丈夫姚習擴不得不出門打工,由於專長和技能,只能到處打點零工,收入很不穩定。  前些年,我的丈夫不幸罹患肺癌,我們家就更加困難了。為了給他治病我不得不四處借錢,他去世後,我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感到很吃力。  為了還債和給孩子們籌備學費,2015年,我只得外出到深圳的一家電子廠做電子零件的加工工作,由於沒有文化也不懂技術,每天只有100元的工錢,除了生活費用外,勉強攢下一點錢來還債。  在外打工的日子,我心理很焦慮,害怕家中的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害怕老人沒有吃穿,加上周圍都是陌生人,始終沒有歸屬感。  由於所在村偏遠,加上家庭條件困難,我家被列為搬遷對象。一開始,和很多村民一樣,我擔心搬遷進城後沒有了土地,就沒有根,不願搬遷。後來,村幹部多次給我講解政策,我才逐漸打消了顧慮。  去年8月,我從大山搬到了城裡,從此告別了瓦房。我們家因人口多分得了一個很寬敞的大房子,新房裡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可以拎包入住,我和孩子們都很開心。  孩子們讀書有教育補貼,生活費基本有了著落,中午還有營養餐,負擔也小了很多。我便決心找一份工作穩定下來。  街道就業政策給力、就業環境優渥,工作節奏適度,這些優勢牢牢地吸引了我。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選擇了留在家裡,街道幹部積極給我們開展就業培訓,培訓結束後,我被安排到了扶貧車間工作。  在扶貧車間,我主要從事服裝加工的工作,這個工作簡單易學,門檻不高,婦女和稍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完成。工資是按照計件制計算的,我每個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如今,我們搬到新家已經一年多了,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我們一家已適應城市的幸福生活。街道不僅有服務中心、商店、醫院等公共設施,家門口還有公共運輸通往城區各地,十分便捷。   我相信,搬遷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黨和政府為我們鋪好了路,只要我們肯勤勞、肯努力,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通訊員 李金苗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民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陶俊芬: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擠在老舊的磚木房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勤勞肯幹,就能過上好日子丨桐梓縣風水鎮泡通...
    我一直都相信只要勤勞肯幹,就能過上好日子。我叫謝代剛,家住在桐梓縣風水鎮泡通村,家有7口人,2014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順利脫貧。2014年,年邁又殘疾的父親患上了高血壓,妻子也生病了,光是醫藥費一年也要花不少錢,再加上3個孩子上學需要花錢,沉重的負擔落在了我一個人身上,我一個人掙的錢完全不足以支撐家庭的支出。最難的時候,我賣掉了家裡6000斤稻穀,連電費都是借的。在我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駐村工作隊找到了我,了解了我的家庭情況,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幫助。
  • 「我的脫貧故事」吃再多的苦也不會放棄生活的希望丨七星關區對坡...
    我叫段習江,是七星關區對坡鎮新門社區堰塘組村民,相比較大多數人來說,我有一個很悲慘的人生,但是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    我當時告訴米浪,一定要相信我,我一定會讓家庭好起來的,一定會努力工作,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我很感激米浪,2010年,她不顧家裡的反對,毅然嫁給了我,我暗自發誓一定不能辜負米浪的真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2018年1月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誓師大會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千名黨員幹部冒著嚴寒,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路上,我也一樣,告別了舒適的辦公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近三年的駐村工作讓我感慨良多,如今,我的辦公桌上已寫滿整整三本《民情日記》。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群眾脫貧,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丨七星關區...
    我叫羅勝,2018年1月,我受貴州畢節七星關區區委統戰部安排先後到七星關區長春堡鎮松營、合樁村駐村,並擔任第一書記。近三年來,與村支兩委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為全村人口全部脫貧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為自己參與和見證這場偉大的戰役感到驕傲和自豪。  「現在的政策太好了。我自己做夢都沒想到,我一點心都沒有操,就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每月又能領到800多元特困補助,真的很感謝羅書記的幫助。」夏大虎是合樁村開塔組的一位農戶,五十多歲了,又有二級殘疾,居住在破舊的石房子裡,家中一無所有。
  • 政協第二屆畢節市七星關區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勝利閉幕 崔英魁周延等...
    6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畢節市七星關區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會議應出席委員271人,實際到會233人,符合規定人數。七星關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其他領導,區人武部、區人民法院、區人民檢察院領導和其他副縣級領導應邀出席。27名列席人員應邀列席。葛傳彥在閉幕會上講話。王林中主持會議。受政協第二屆七星關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的委託,周遵林在會上作本次會議提案審查報告。會議通過了大會決議,並表彰了2019年度建言獻策優秀成果。
  • 畢節市七星關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 崔英魁葛傳彥等...
    會議現場6月9日,畢節市七星關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區行政辦公中心大禮堂開幕。崔英魁、胡敬斌、周延、葛傳彥、趙德文、敖祥、袁媛、張媛、胡家敬、肖世華、胡衛國、呂藝華、葉榮在主席臺前排就座。胡敬斌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七星關區人民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對畢節試驗區工作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七星關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 「我的扶貧故事」老楊的生活又走上了正軌丨七星關區阿市鄉尖山村...
    我叫玉柱,2018年1月,受組織委派,到七星關區阿市鄉尖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初到尖山村,我便立即聽取了村幹部對困難村民的介紹。雖然來之前我就想過這裡的群眾生活一定十分不易,但了解到現實情況後,我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 【中國的脫貧智慧】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烏蒙山下奏響致富最強音
    2015年,與全國同步,畢節七星關區吹響脫貧攻堅 " 衝鋒號 ",在這條脫貧攻堅 " 趕考 " 路上,七星關區近萬名幹部立下軍令狀,從聚焦 " 兩不愁三保障 " 到打贏 " 四場硬仗 ",從 " 五個一批 " 到 " 六個精準 ",從 " 五個五 " 到 " 四個一 ",真正做到對症下藥,讓搬出來的貧困戶穩得住,讓留下的村民能致富。
  • 每日事故案例 | 畢節市七星關區天河廣場項目「7•2」塔吊倒塌較大事故
    4.施工單位:畢節市城鄉建設工程第二建築有限公司(原畢節市德順建築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5月8日更名為現名),系畢節市城鄉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子公司。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出資人:七星關區人民政府。登記住所: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百裡杜鵑大道水廠下側。註冊資本:貳億陸仟萬圓整。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5205231435029XX。法定代表人:張華。
  • 咬緊牙關再發力 堅決奪取最後勝利——七星關區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
    「今年收成好,橙子產了8萬斤,能賣10多萬元!」 今年79歲的趙連全是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橙滿園社區最早一批種植橙子的農戶,如今他家種植的橙子遠銷浙江、上海、山東等地,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還修起了小洋樓。趙連全所在的橙滿園社區是七星關區最為偏遠的幾個鄉村之一,與四川接壤,轄區內山高坡陡、土地貧瘠。
  • 「「9+3」縣(區) 林業產業助脫貧」行走七星關:崇山茂林淌金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地少人多,畢節市七星關區陷入了「因窮而毀林,林毀人更窮」的惡性循環,被斷言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現在護綠,青山巍巍。  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七星關區將生態建設作為治窮脫貧的突破口,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溫暖每一位村民丨七星關區碧海街道平橋社區...
    我叫江景怡,2016年,被組織選派到貴州畢節七星關區碧海街道平橋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四年來,我已經和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並成功帶領大家發展了許多產業,如今的平橋社區徹底撕下了貧困標籤。  說起第一次駐村的經歷,我感慨萬千。
  • 面對「夏秋決戰」,七星關區抱定戰則必勝的信心、下定破釜沉舟的...
    「脫貧攻堅」,簡單的4個字,但放到七星關區,就變成了減貧3.6萬人、實現所有貧困村出列、實現所有脫貧指標達到國家驗收標準的事實。——任重道遠,七星關不可不弘毅。當七星關遇到脫貧,攻堅節奏變得更快、更準、更強。
  • 線上線下發力 打通消費扶貧路 七星關區消費扶貧助力農特產「風行...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撒拉溪龍鳳蛋雞養殖場等3家企業已成功獲批生產基地資格認定,七星關區恆研獼猴桃果酒有限責任公司的果酒,畢節市家鄉美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蔬菜、刺梨汁、核桃等眾多農特產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需求 就是我工作的方向|七星關區小吉場鎮...
    我叫葛海,是畢節市七星關區交通局派駐小吉場鎮四倫村的一名扶貧幹部。  我從2018年1月開始駐村,2019年6月2日,根據組織安排,我從小吉場鎮南豐村調到了四倫村,在新的地方開始了新一輪的駐村工作。走訪時,我自掏腰包給他家送去被子、床單、衣服等生活用品。原本不喜歡和幹部接觸的楊繼學,也開始「待見」我了。  2020年,楊繼學家成功脫貧。上大學的孩子有教育支助,出門打工的孩子有務工補貼,家裡養豬、養雞也有補貼。他從去年開始做村裡的護林員,每個月也有工資領了。
  • 央視《海峽兩岸》報導「2017臺灣美食文化嘉年華-走進七星關區」活動
    4月11日20:30,中央電視臺4頻道《海峽兩岸》欄目播出了「2017臺灣美食文化嘉年華-走進七星關區」活動,時長2分28秒,報導了該活動開幕式和七星關區大南山苗族文化。    為加強對畢節市、七星關區的宣傳推介,經國臺辦九洲文化傳播中心、畢節市臺辦、七星關區委統戰部、七星關臺辦邀請,4月6日至8日,中央電視臺4頻道《海峽兩岸》欄目製片人高輝、攝像記者李軍、文字記者鄭宇燕一行3人赴畢節市採訪拍攝。
  • 「我的脫貧故事」彭霞:只要手腳勤快就能過上好日子
    我叫彭霞,是湄潭縣興隆鎮廟塘壩村割麻池寨的村民。曾經聽別人說過一個成語,叫「天道酬勤」,我沒有啥文化解釋不來,但是大概意思應該就是講:「一個人,只要手腳勤快就能過上好日子。」 為改變家庭現狀,我也想過外出打工掙錢,可苦於老人小孩沒人照看,不得不放棄外出打工的念頭。2016年,村裡為丈夫何志方申請了生態護林員,有了穩定收入後,我也有了發展家庭養殖的想法,和家人商量後,他們都很支持。於是,我便用家裡僅有的幾百元買了近100隻小雞。
  • 七星關區:文明新風惠萬家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始終堅持「為民、惠民、靠民」的理念,牢牢把握創建主戰場和主陣地,突出創建重點和難點,聚焦短板和弱項,集中開展環境「大整治」和管理「大提質」,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