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羅雄村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就擠在老舊的磚木房子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陶俊芬
那時,孩子們讀書也很困難,學校離家裡很遠,孩子們不得不起早貪黑,加上沒有水泥路,孩子們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狼狽。 我家裡的收入全靠種地,就算收成好,一年也只能收3000多斤包穀,勉強夠自家吃,更別提賣錢了。由於五個孩子上學讀書要用錢,丈夫姚習擴不得不出門打工,由於專長和技能,只能到處打點零工,收入很不穩定。 前些年,我的丈夫不幸罹患肺癌,我們家就更加困難了。為了給他治病我不得不四處借錢,他去世後,我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感到很吃力。 為了還債和給孩子們籌備學費,2015年,我只得外出到深圳的一家電子廠做電子零件的加工工作,由於沒有文化也不懂技術,每天只有100元的工錢,除了生活費用外,勉強攢下一點錢來還債。 在外打工的日子,我心理很焦慮,害怕家中的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害怕老人沒有吃穿,加上周圍都是陌生人,始終沒有歸屬感。 由於所在村偏遠,加上家庭條件困難,我家被列為搬遷對象。一開始,和很多村民一樣,我擔心搬遷進城後沒有了土地,就沒有根,不願搬遷。後來,村幹部多次給我講解政策,我才逐漸打消了顧慮。 去年8月,我從大山搬到了城裡,從此告別了瓦房。我們家因人口多分得了一個很寬敞的大房子,新房裡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可以拎包入住,我和孩子們都很開心。 孩子們讀書有教育補貼,生活費基本有了著落,中午還有營養餐,負擔也小了很多。我便決心找一份工作穩定下來。 街道就業政策給力、就業環境優渥,工作節奏適度,這些優勢牢牢地吸引了我。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選擇了留在家裡,街道幹部積極給我們開展就業培訓,培訓結束後,我被安排到了扶貧車間工作。 在扶貧車間,我主要從事服裝加工的工作,這個工作簡單易學,門檻不高,婦女和稍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完成。工資是按照計件制計算的,我每個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如今,我們搬到新家已經一年多了,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我們一家已適應城市的幸福生活。街道不僅有服務中心、商店、醫院等公共設施,家門口還有公共運輸通往城區各地,十分便捷。 我相信,搬遷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黨和政府為我們鋪好了路,只要我們肯勤勞、肯努力,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通訊員 李金苗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民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