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道古法技藝--讓古方技法傳承「活起來」

2020-12-17 山東頻道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中醫藥文化一直滋養著國人,延續著華夏文明的輝煌,由於地域和文化的差異,一株簡單的藥草、一個簡便的技法,經由中醫理論以及世代傳承創新,便可造就出一個個行之有效的古方技法。

槌療作為祖國中醫藥文化的瑰寶,憑藉著厚重深遠的中醫藥理論根基以及其簡單易學、效果顯著的特點逐步成為國人更受歡迎的健康調理技法。槌療由漢醫叢書《醫學金鑑》記載的振梃演化而來,「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用此梃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槌療可產生敏感傳導反應,作用於經絡腧穴,起到放鬆肌肉,打開結節、粘連點,防病減痛的效果。

千年技法·國術精髓

振挺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魏時期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的《易筋經》。清代的乾隆四年由太醫吳謙負責編修的《醫宗金鑑·正骨手法·外治手法篇》中有對振挺療法的描述:「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得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

國之瑰寶,薪火相傳

傳統(民間)醫術是一代代的從醫者立足於廣大勞動人民與疾病抗擊的實踐和智慧的結晶,是中醫理論與治療實踐的民間傳承。振挺療法,就是民間中醫療法之精華,是一種特殊的推拿按摩療法,具有特殊的調理功效。振挺療法的民間應用高手也是由一代代師傅口傳心授而得真諦!

中國傳統中醫振挺技術傳承人,幾十年如一日研究創新古老中醫技術,精益求精,反覆實踐、不斷地升華,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調理新技術,創立了槌道振挺療法。

東方神槌·防疾調疾

槌道古法技藝是對祖國古老中醫學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一種舒適、安全的新型物理療法。巧用槌鑿工具敲打經絡、穴位、肌肉、筋膜,通過活化神經和肌肉組織達到正骨效果,從而激發人體自愈系統。其簡單易行、安全高效、便於掌握、操作方便!槌療法操作過程中,槌頭與槌擊面相撞擊所產生的磁場和敲振可直達身體部位問題根源,使腫痛消失、人體氣血通暢,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最終達到預防、調理的目的。

非遺絕技·重現千年古法魅力

槌道療法相比較傳統的「針灸、洩血、拔罐、刮痧、推拿」等傳統健康調理技法,祛痛調理效果」更精準、更快速、更安全、效果更持久「,是一種無創傷療法,同時學習更簡單,操作更便捷!

自2013年以來,盛世御頤就圍繞宗師級槌道傳承人進行了槌道理論、技法的走訪、溝通、總結、完善及創新。在此基礎上,公司成功為「槌道古法技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盛世御頤槌療技法,不僅僅只是將「非遺」的名稱束之高閣,而是真正將古方技法歷經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澱進行發揚光大,讓傳統技藝為國人所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

相關焦點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居民和小朋友來體驗古法造紙。   ▶「因為傳統技藝裡有溫暖質樸的東西存在,你可以從中摸到文字的骨骼與文化的脈絡……」▶「在這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往往被工作所擠佔。
  • 走進「宛馮寶劍」傳承人,探究「末代刀客」傳承古法鑄劍的技藝
    為了研究古代鑄劍工藝,他走訪了山東、廣西等眾多博物館,收藏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古代優秀冶鐵技術,先後投入100多萬元資金用於開發、研究宛馮寶劍。他繼承了漢代冶鐵鍛打技藝,特別是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的鋼鐵冶煉技術,以古法冶煉、鍛打、淬火研磨等技法,將「秦漢爐火鑄劍技藝」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 河北石家莊:匠心傳承古法繪畫技法
    2006年開始,姚淑龍開始鑽研繪製古壁畫的傳統工藝技法,他運用白描、上色、瀝粉貼金等傳統技法,原比例臨摹了200多平方米的毗盧寺壁畫。在專注創作的同時,姚淑龍還通過開辦展覽、校園講座、免費培訓等形式,積極推廣中國傳統繪畫技藝。
  •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一杯酒的背後,蘊藏著時代的印記!口子窖作為中國兼香型白酒的代表,為了更好地傳承經典,歷經千年沉澱,傳承古法釀造技藝,多曲並用確保兼香的基底,高溫潤料堆積法做足兼香的潤色,三步循環貯存法促進兼香的平穩,最終實現口子窖酒獨特複雜的兼香風味。
  • 平陽南拳採風(二十五)——儼公槌法·廖氏武功
    新中國成立後,內塘武功療傷秘方得以傳承,重新恢復內塘村莊健身的「練功場」。該場於2013年6月被評為「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拳五枝傳承基地」。廖氏武功現健在的代表性傳承人為廖乾翰。廖乾翰,1926年生,平陽縣鳳臥鎮內塘村人。自幼喜文愛武,7歲學練廖氏祖傳槌法,17歲拜林聲樓「過堂」學習五枝拳(南拳悟肢法),後又拜廖賡慶(廖伯益)學「廖氏武功」。
  • 國家非遺傳承人重拾古法釀造技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王阿牛經過十年潛心研究試驗,參照古法,夏製酒母,秋做酒麴,立冬開釀,開春初榨。無焦糖色、精米步合、「短水」工藝……三十餘道手工工序,讓缸內酒體開始緩慢糖化,逐步醇化,呈現自然本色。
  • 古法傳承與經典意識
    古法傳承與經典意識——國家藝術基金青年書法創作人才現狀述評李慧斌(青島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2013 年底,國家站在「文化自信」「文藝復興」的高度,適時地設立了「國家藝術基金」,其主旨是「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原創精品力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 廣東非遺傳承人武舞相融聯僑情 創新傳承潮南英格技藝
    我將武術套路融入英歌舞步法和槌法,形成表演技法後就多次練習、到處表演。那時每個隊員都是年輕小夥,個個精力充沛。」洪飛英說,每次表演完,英歌隊會收到賽會邀請方的紅包,他便將之用作英歌隊日常開銷。  「那時大家都熱情高漲,每到一處地方表演完,看著圍觀的群眾,個個都樂開懷。這種快樂特別容易感染人。」
  • 張大偉:石磨承技藝 古味芝麻香
    小磨香油以芝麻為原料,用水代法加工製取,具有濃鬱的獨特香味,是良好的調味油。  在素有「芝麻王國」之稱的河南省駐馬店市,小磨香油榨取技藝起源於明,鼎盛於清,文化底蘊深厚。古味小磨香油採用「水代法」製作,是小磨香油的傑出代表。
  • 日本傳統古武術【古武道】縱覽
    同中國古代的稱謂一樣,日本自古也將各種武術技藝技法統稱、概稱為「武藝十八般」,以下即按傳統的日本古武道技藝分類,將「武藝十八般」的技術構成簡述如下:      1、弓術      用弓射箭之術,日本古代稱為射藝,明治以後稱弓道。
  • 給古方眼寶使用者的一封信
    2015年「北鶴南飛」,在廣州南沙崛起了傳承古方養生文化的——霍英東鶴年堂中醫城。鶴堂養生配方與技藝經絡「八法」,貫通古今鶴年堂歷經七個世紀的世醫積澱,傳承的經絡疏理「八法」(薰、蒸、浴、灸、推、拔、刮、熨
  • 【家門口的故事】堅守古法釀造 傳承非遺文化
    然而天津市直沽釀酒廠卻捨棄了現代化的生產手段,百年如一日地沿用古法釀造。如今,其釀製出的白酒不僅廣受消費者的喜愛,釀造技藝還被列入了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市民購買大直沽白酒 天津市直沽釀酒廠地處河東區大直沽前街,據有關史料記載,是在距今一百多年歷史的「義聚永」號等多家燒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古法塑形,楮樹今生」
    早上八點整,實踐隊全體成員整裝待發,於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門口集合完畢,在實踐隊隊長的帶領下與帶隊老師於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合,展開為期一周的古法造紙實踐調研活動。此番出行,是從曲江新區到城牆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暑意正濃,卻擋不住同學們對千年非遺的好奇,一路文化,一眼千年。由此,本次社會實踐正式拉開序幕。
  • 雲朵艾楊——古法技藝與現代化妝品行業的相逢
    2013年,楊鄭琪開始和國內知名的研發工作室展開研發合作,將自己掌握的古方與現代先進的生產工藝相結合,研製成當下可以使用的護膚品,一個個新產品慢慢問世。2015年,雲朵兒化妝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雲朵艾楊開始品牌化運營。不做任何宣傳,雲朵艾楊的第一波用戶,就是單純以「產品」作為媒介,從身邊的家人、朋友一個一個「口口相傳」而來。
  • 金堂又一技藝入選市級非遺!
    其中,咱金堂的「衝洞子『高箱糖化技藝』」榜上有名哦一起來康康200多年古法釀酒作坊其古樸、原始的純手工釀酒技藝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衝洞子酒原來是謝氏傳統精釀其用料考究,工藝精到,工序複雜經家族傳承,並不斷探索改進先主將釀酒技術和傳統中醫相結合
  • 張厚德古法秘方真實病例分享:10貼跟多年腰突壓迫神經痛說拜拜
    心灰意冷之際,幸好孝順的女兒一直沒有放棄,打聽到了張厚德古法秘方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方面有奇效。女兒說:「媽,您就貼貼膏藥試試吧。這個是純中草藥的,還添加了高濃度藥粉。」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阿姨貼上了張厚德古方膏藥。
  • 古法「鐵砂掌」傳承中國茶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堅持用古法技藝手工炒制碧螺春。「如今有茶廠用機器產茶,犧牲茶葉品質來增加效益。碧螺春絕不能這麼做,它的工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只有用一雙『鐵掌』,才能守住最正宗的碧螺春。」嚴介龍說。古法炒制工藝泡出的一杯碧螺春茶。新華社記者 何磊靜 攝按照當地的說法,上好的碧螺春要上午採、下午揀、晚上炒,所有的工序一天之內完成,這樣才能保證它的鮮嫩與香氣。
  • 玉雕技法各有千秋,乾隆卻偏愛最後一種!
    大自然造化了千形萬狀的玉石,為琢玉匠師們提供了施展天才技藝的廣闊天地,造就了玉雕藝術的存在。今天小生就帶大家看看各種各樣的玉雕技法,想知道乾隆最偏愛哪種技法嗎?答案在最後揭曉!陽刻線是玉器浮雕技法中的一種,又名減地平凸,是指玉器表面上的紋樣是由凸起來的紋線組成。斜刻線又叫一面坡,避免了大面積的撤底子的同時,又獲得了陽刻的效果,是古玉器上製作陽紋效果的一種簡便方法。雙鉤碾法是指在玉器上用兩條等寬的單陰線表示紋飾,卻有陽線的效果。
  •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的經典傳承者,用心傳遞七夕愛意
    據了解,寶相花項鍊的創意十分特別,其設計靈感主要來自盛唐時期的傳統圖案,其中所選用「福」字元素,主要代表了我們中國人民自古至今一種對於福氣、幸福的寄託,目的就是為了致敬歷史傳承精神。與此同時,京工美作也希望藉助這一作品的設計,充分彰顯出中國女性魅力的本質以及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