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英歌舞藝人洪飛英的創與傳 武舞相融聯僑情 創新傳承揚潮風
●南方日報記者 張偉煒
都說「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說起潮汕舞蹈,自然離不開英歌舞。每年春節期間,潮汕地區總少不了英歌舞,其粗獷豪邁、雄健有力的表演無不令人振奮。
「我年少時與村裡一起練武的小夥伴看了一出水滸戲,也就是關於梁山好漢的故事後,回家後就忍不住掄起兩根竹棒舞弄起來,後來把練武所得也融進去,久而久之竟慢慢玩出了名堂。」聊起自己小時候與潮汕英歌舞結緣的時光,今年73歲的洪飛英依然神採飛揚。
洪飛英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南英歌」的傳承人,也是西岐英歌隊發揚光大的核心人物。他出生於南拳世家,幼年隨父學習拳術、英歌舞和骨傷科醫術。上世紀60年代,憑藉著對英歌舞的喜愛,他組建了捷英英歌隊,即後來揚名全國的西岐英歌隊。洪飛英還把對英歌舞的熱愛傳給了下一代,他的兒子全部從五六歲就開始練習武術基本功和英歌舞的基礎動作,三個兒子從十幾歲開始就經常被請到各地去擔任教練,傳授英歌舞。
如今的洪飛英,對英歌舞的熱情絲毫不減當年。平日裡,他時不時還會掄起兩根英歌槌,演繹一段水滸戲;更多時間,他身居幕後,為身為英歌舞教練的兒子傳授經驗,傳承「非遺」,弘揚潮風。洪飛英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加入到傳承英歌舞的行列中來,一起書寫潮汕文化的光大與傳承。
啟蒙源自一次「送戲下鄉」
洪飛英是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西岐村人,談起自己與英歌舞的結緣,他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農村小孩沒什麼好玩的,我父親又是拳師,我就被抓去練拳了。」洪飛英說。
他還記得,那時農村的習武風氣濃厚,父親在「武林」頗有威望,村裡很多小夥伴也到父親開的武館習武以強身健體,因此洪飛英與很多小夥伴都打成一片,經常在一起「切磋武藝」。「自古就有武、舞同源之說,武術和舞蹈都是以身體作為表達媒介,向人們展示身心合一的美。可以說,武術是我掌握英歌舞的敲門磚。」洪飛英說。
而洪飛英的啟蒙源自一次「送戲下鄉」。洪飛英說,他十來歲時,碰巧某個漢劇團送戲下鄉送到了西岐村,好奇的他叫上幾個小夥伴到戲棚下看戲,當時表演的是水滸戲《攻打大名府》。隨著幕布拉開,只見一個個英姿颯爽的漢子輪番登場,他們邁開步伐,踏著節奏,在舞臺上有力演繹著,這些畫面深深擊中了少年洪飛英的心。
「《攻打大名府》算是《水滸傳》中比較精彩的篇章,為了救盧俊義和石秀,宋江帶著梁山好漢喬裝成各種身份的人混進大名府,通過裡應外合攻下了大名府,氣勢恢宏讓人感嘆,最終梁山大獲全勝,大名府失敗。」洪飛英說,當他看完那出戲,回到家裡立馬操起兩根竹棒,跟著漢劇裡的人物跳躍、表演起來,並將孩提時看過的英歌舞表演技巧融入進去,似模似樣。一個人玩沒意思,第二天他又叫上幾個小夥伴扮成梁山好漢一起玩。
「純屬小孩間的嬉戲。」洪飛英笑著說,儘管如此,他與小夥伴仍然很賣力地「巡演」,由於敲擊地面頻率太高力度太大,他們甚至還把經常練習的空地上磚塊敲打出裂紋,由此可見熱愛與痴迷。
融南派拳術技法於英歌舞
就這樣「玩」了幾年時間,洪飛英發現,有武術功底傍身,耍起潮汕英歌舞竟然如此駕輕就熟。於是,上世紀60年代,憑藉著對英歌舞的熱愛,他組建了一支名為「捷英」的英歌隊(即西岐英歌隊前身),並開始在迎神賽會期間組織隊伍為別人賀喜、助威。
「在潮汕地區,每逢過年、元宵,或者平時祭社等時節,迎神賽會是少不了的。我將武術套路融入英歌舞步法和槌法,形成表演技法後就多次練習、到處表演。那時每個隊員都是年輕小夥,個個精力充沛。」洪飛英說,每次表演完,英歌隊會收到賽會邀請方的紅包,他便將之用作英歌隊日常開銷。
「那時大家都熱情高漲,每到一處地方表演完,看著圍觀的群眾,個個都樂開懷。這種快樂特別容易感染人。」他回憶說,捷英英歌隊也漸漸有了名聲,從村到鎮到區到市,逐漸拓展出自己的「朋友圈」,每逢「鬧熱」都能收到很多地方的邀請。隨著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捷英英歌隊改名為西岐英歌隊。
1984年春節期間,洪飛英又進一步設計了蝴蝶、梅花等18個舞蹈圖案,並把套路增加至12套。同時又對傳統的英歌舞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後,借鑑南拳精華和戲曲拳法等手法,對英歌舞的舞蹈動作和套路變化進行較大的改進,融舞蹈、戲劇、武術於一爐。
「粗獷豪邁、剛勁雄健,是英歌舞的一大特色,欣賞英歌舞,往往能使人心潮澎湃,催生奮進的力量。西岐英歌舞,藏有中華武術的魅力。」洪飛英覺得,武術就是他想運用在舞蹈中的直觀身體語彙。因此在創編過程中,他從南拳「散手」中選擇了大戰馬、割腿等步法,又吸收了通天滾手、玉人照鏡、老樹盤根、利刀削竹、山中擒虎、燕子翻身、雙龍抱月、魁星踢鬥、雄獅開口等招式,重新設計了單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編成了上八套和下八套的舞法。
具體來說,在步法上,西岐英歌以南拳的四平馬、大弓步和金雞獨立等舞步作為上盤式;把小弓步和戰馬步作為中盤式;把單坐蓮步和雙坐蓮步作為下盤式。在槌法上,西岐英歌既保留著傳統旋槌花相互碰擊的技巧,又糅進南拳的滾、點、挫、批、戳等拳術技法。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時代的進步,武術可以藉助舞蹈進行更加有效的傳播,西岐英歌舞便是很好的例子。西岐英歌既繼承了潮汕英歌的傳統,又形成了「動作勇猛、舞姿古樸、場面恢宏、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
老青「結對」傳承非遺技藝
隨著西岐英歌逐漸廣為人知,洪飛英帶隊參加各種大型文藝活動的次數也多了起來。1987年12月,西岐英歌隊參加了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由48名成員組成的隊伍亮相藝術歡樂節。
1989年9月,西岐英歌隊以廣東省代表隊的身份參加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的全國首次大型民間舞評比交流活動「中國舞蓉城之秋」比賽,獲得「最佳代表隊獎」「最佳節目獎」「最佳方隊獎」;1990年7月,赴汕頭市參加廣東省第八屆運動會開幕式;同年參加廣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優秀作品評選,獲得三等獎;1991年12月赴汕頭市參加「慶祝汕頭經濟特區建立十周年暨擴大區域文藝晚會」;1995年春應邀赴廣東省中山市參加該市舉行的95慈善萬人行文藝活動;接著,又作為潮陽英歌隊的主力隊,參加第二屆「中國民俗民藝錄像帶匯映」……
一個個名譽接踵而至,洪飛英並未沉迷其中。數十年來,在壯大西岐英歌隊的過程中,洪飛英始終未忘記「傳承」二字。與洪飛英的經歷類似,他的兒子洪少華也從年幼時就跟著練習武術及英歌舞基本功。
「我從五歲開始就跟著父親練習武術,基本功練紮實後,到14歲開始練習英歌舞。」洪少華說,興許是武術功底紮實,或是悟性好,他也很快就掌握了西岐英歌舞的步法和槌法。而令洪少華難忘的則是1995年,這一年9月,西岐英歌隊應香港市政局娛樂處邀請,赴港參加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中秋彩燈節,使西岐英歌隊又一次名聲大噪。
西岐英歌不僅舞出了「武術」要領,還舞出了「僑情」內涵。作為著名僑鄉的成田鎮,近年來不斷結合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家鄉文化為紐帶增進海外華僑的家鄉情結。去年,成田鎮專門組織了58人的西岐英歌隊到泰國表演,在去年12月4日至8日五天的時間裡,先後在泰國唐人街、泰國中華總商會等地進行了表演,受到泰國國王和旅泰僑胞的熱烈歡迎和讚賞。
備受旅外僑胞歡迎和讚賞的背後,是洪飛英老一輩、洪少華等年輕一輩的傳承與創新。如今,洪少華依然奔走在傳承一線,2013年他還被潮南區職業技術學校聘為英歌舞教練,多年來為該校學生傳授英歌舞技藝。
「這幾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老百姓也越來越認可、追捧非遺。作為省級非遺項目潮南英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岐英歌飽含了父輩的心血與期望,這門技藝不能在我這一代斷掉,我一定將之好好傳承下去。」洪少華說。洪飛英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加入到傳承英歌舞的行列中來,一起書寫潮汕文化的光大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