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非遺傳承人武舞相融聯僑情 創新傳承潮南英格技藝

2020-12-17 中國僑網

  潮南英歌舞藝人洪飛英的創與傳 武舞相融聯僑情 創新傳承揚潮風

  ●南方日報記者 張偉煒

  都說「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說起潮汕舞蹈,自然離不開英歌舞。每年春節期間,潮汕地區總少不了英歌舞,其粗獷豪邁、雄健有力的表演無不令人振奮。

  「我年少時與村裡一起練武的小夥伴看了一出水滸戲,也就是關於梁山好漢的故事後,回家後就忍不住掄起兩根竹棒舞弄起來,後來把練武所得也融進去,久而久之竟慢慢玩出了名堂。」聊起自己小時候與潮汕英歌舞結緣的時光,今年73歲的洪飛英依然神採飛揚。

  洪飛英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南英歌」的傳承人,也是西岐英歌隊發揚光大的核心人物。他出生於南拳世家,幼年隨父學習拳術、英歌舞和骨傷科醫術。上世紀60年代,憑藉著對英歌舞的喜愛,他組建了捷英英歌隊,即後來揚名全國的西岐英歌隊。洪飛英還把對英歌舞的熱愛傳給了下一代,他的兒子全部從五六歲就開始練習武術基本功和英歌舞的基礎動作,三個兒子從十幾歲開始就經常被請到各地去擔任教練,傳授英歌舞。

  如今的洪飛英,對英歌舞的熱情絲毫不減當年。平日裡,他時不時還會掄起兩根英歌槌,演繹一段水滸戲;更多時間,他身居幕後,為身為英歌舞教練的兒子傳授經驗,傳承「非遺」,弘揚潮風。洪飛英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加入到傳承英歌舞的行列中來,一起書寫潮汕文化的光大與傳承。

  啟蒙源自一次「送戲下鄉」

  洪飛英是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西岐村人,談起自己與英歌舞的結緣,他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農村小孩沒什麼好玩的,我父親又是拳師,我就被抓去練拳了。」洪飛英說。

  他還記得,那時農村的習武風氣濃厚,父親在「武林」頗有威望,村裡很多小夥伴也到父親開的武館習武以強身健體,因此洪飛英與很多小夥伴都打成一片,經常在一起「切磋武藝」。「自古就有武、舞同源之說,武術和舞蹈都是以身體作為表達媒介,向人們展示身心合一的美。可以說,武術是我掌握英歌舞的敲門磚。」洪飛英說。

  而洪飛英的啟蒙源自一次「送戲下鄉」。洪飛英說,他十來歲時,碰巧某個漢劇團送戲下鄉送到了西岐村,好奇的他叫上幾個小夥伴到戲棚下看戲,當時表演的是水滸戲《攻打大名府》。隨著幕布拉開,只見一個個英姿颯爽的漢子輪番登場,他們邁開步伐,踏著節奏,在舞臺上有力演繹著,這些畫面深深擊中了少年洪飛英的心。

  「《攻打大名府》算是《水滸傳》中比較精彩的篇章,為了救盧俊義和石秀,宋江帶著梁山好漢喬裝成各種身份的人混進大名府,通過裡應外合攻下了大名府,氣勢恢宏讓人感嘆,最終梁山大獲全勝,大名府失敗。」洪飛英說,當他看完那出戲,回到家裡立馬操起兩根竹棒,跟著漢劇裡的人物跳躍、表演起來,並將孩提時看過的英歌舞表演技巧融入進去,似模似樣。一個人玩沒意思,第二天他又叫上幾個小夥伴扮成梁山好漢一起玩。

  「純屬小孩間的嬉戲。」洪飛英笑著說,儘管如此,他與小夥伴仍然很賣力地「巡演」,由於敲擊地面頻率太高力度太大,他們甚至還把經常練習的空地上磚塊敲打出裂紋,由此可見熱愛與痴迷。

  融南派拳術技法於英歌舞

  就這樣「玩」了幾年時間,洪飛英發現,有武術功底傍身,耍起潮汕英歌舞竟然如此駕輕就熟。於是,上世紀60年代,憑藉著對英歌舞的熱愛,他組建了一支名為「捷英」的英歌隊(即西岐英歌隊前身),並開始在迎神賽會期間組織隊伍為別人賀喜、助威。

  「在潮汕地區,每逢過年、元宵,或者平時祭社等時節,迎神賽會是少不了的。我將武術套路融入英歌舞步法和槌法,形成表演技法後就多次練習、到處表演。那時每個隊員都是年輕小夥,個個精力充沛。」洪飛英說,每次表演完,英歌隊會收到賽會邀請方的紅包,他便將之用作英歌隊日常開銷。

  「那時大家都熱情高漲,每到一處地方表演完,看著圍觀的群眾,個個都樂開懷。這種快樂特別容易感染人。」他回憶說,捷英英歌隊也漸漸有了名聲,從村到鎮到區到市,逐漸拓展出自己的「朋友圈」,每逢「鬧熱」都能收到很多地方的邀請。隨著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捷英英歌隊改名為西岐英歌隊。

  1984年春節期間,洪飛英又進一步設計了蝴蝶、梅花等18個舞蹈圖案,並把套路增加至12套。同時又對傳統的英歌舞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後,借鑑南拳精華和戲曲拳法等手法,對英歌舞的舞蹈動作和套路變化進行較大的改進,融舞蹈、戲劇、武術於一爐。

  「粗獷豪邁、剛勁雄健,是英歌舞的一大特色,欣賞英歌舞,往往能使人心潮澎湃,催生奮進的力量。西岐英歌舞,藏有中華武術的魅力。」洪飛英覺得,武術就是他想運用在舞蹈中的直觀身體語彙。因此在創編過程中,他從南拳「散手」中選擇了大戰馬、割腿等步法,又吸收了通天滾手、玉人照鏡、老樹盤根、利刀削竹、山中擒虎、燕子翻身、雙龍抱月、魁星踢鬥、雄獅開口等招式,重新設計了單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編成了上八套和下八套的舞法。

  具體來說,在步法上,西岐英歌以南拳的四平馬、大弓步和金雞獨立等舞步作為上盤式;把小弓步和戰馬步作為中盤式;把單坐蓮步和雙坐蓮步作為下盤式。在槌法上,西岐英歌既保留著傳統旋槌花相互碰擊的技巧,又糅進南拳的滾、點、挫、批、戳等拳術技法。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時代的進步,武術可以藉助舞蹈進行更加有效的傳播,西岐英歌舞便是很好的例子。西岐英歌既繼承了潮汕英歌的傳統,又形成了「動作勇猛、舞姿古樸、場面恢宏、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

  老青「結對」傳承非遺技藝

  隨著西岐英歌逐漸廣為人知,洪飛英帶隊參加各種大型文藝活動的次數也多了起來。1987年12月,西岐英歌隊參加了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由48名成員組成的隊伍亮相藝術歡樂節。

  1989年9月,西岐英歌隊以廣東省代表隊的身份參加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的全國首次大型民間舞評比交流活動「中國舞蓉城之秋」比賽,獲得「最佳代表隊獎」「最佳節目獎」「最佳方隊獎」;1990年7月,赴汕頭市參加廣東省第八屆運動會開幕式;同年參加廣東省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優秀作品評選,獲得三等獎;1991年12月赴汕頭市參加「慶祝汕頭經濟特區建立十周年暨擴大區域文藝晚會」;1995年春應邀赴廣東省中山市參加該市舉行的95慈善萬人行文藝活動;接著,又作為潮陽英歌隊的主力隊,參加第二屆「中國民俗民藝錄像帶匯映」……

  一個個名譽接踵而至,洪飛英並未沉迷其中。數十年來,在壯大西岐英歌隊的過程中,洪飛英始終未忘記「傳承」二字。與洪飛英的經歷類似,他的兒子洪少華也從年幼時就跟著練習武術及英歌舞基本功。

  「我從五歲開始就跟著父親練習武術,基本功練紮實後,到14歲開始練習英歌舞。」洪少華說,興許是武術功底紮實,或是悟性好,他也很快就掌握了西岐英歌舞的步法和槌法。而令洪少華難忘的則是1995年,這一年9月,西岐英歌隊應香港市政局娛樂處邀請,赴港參加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中秋彩燈節,使西岐英歌隊又一次名聲大噪。

  西岐英歌不僅舞出了「武術」要領,還舞出了「僑情」內涵。作為著名僑鄉的成田鎮,近年來不斷結合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家鄉文化為紐帶增進海外華僑的家鄉情結。去年,成田鎮專門組織了58人的西岐英歌隊到泰國表演,在去年12月4日至8日五天的時間裡,先後在泰國唐人街、泰國中華總商會等地進行了表演,受到泰國國王和旅泰僑胞的熱烈歡迎和讚賞。

  備受旅外僑胞歡迎和讚賞的背後,是洪飛英老一輩、洪少華等年輕一輩的傳承與創新。如今,洪少華依然奔走在傳承一線,2013年他還被潮南區職業技術學校聘為英歌舞教練,多年來為該校學生傳授英歌舞技藝。

  「這幾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老百姓也越來越認可、追捧非遺。作為省級非遺項目潮南英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岐英歌飽含了父輩的心血與期望,這門技藝不能在我這一代斷掉,我一定將之好好傳承下去。」洪少華說。洪飛英也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夠加入到傳承英歌舞的行列中來,一起書寫潮汕文化的光大與傳承。

相關焦點

  • 武舞相融聯僑情 創新傳承揚潮風
    「我年少時與村裡一起練武的小夥伴看了一出水滸戲,也就是關於梁山好漢的故事後,回家後就忍不住掄起兩根竹棒舞弄起來,後來把練武所得也融進去,久而久之竟慢慢玩出了名堂。」聊起自己小時候與潮汕英歌舞結緣的時光,今年73歲的洪飛英依然神採飛揚。 洪飛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南英歌」的傳承人,也是西岐英歌隊發揚光大的核心人物。
  • 潮南英歌舞藝人洪飛英的創與傳:武舞相融聯僑情,創新傳承揚潮風
    「我年少時與村裡一起練武的小夥伴看了一出水滸戲,也就是關於梁山好漢的故事後,回家後就忍不住掄起兩根竹棒舞弄起來,後來把練武所得也融進去,久而久之竟慢慢玩出了名堂。」聊起自己小時候與潮汕英歌舞結緣的時光,今年73歲的洪飛英依然神採飛揚。 洪飛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南英歌」的傳承人,也是西岐英歌隊發揚光大的核心人物。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利用豐富的非遺資源,以體育為主題,以文化為內容,將春節文化、長城文化、冰雪文化與奧林匹克理念相融合,將傳統文化活動與科技冬奧相融合,加強對外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創造豐厚的冬奧文化遺產;創新非遺保護傳承理念,引入現代創意設計,加快推進「網際網路+非遺」行動,賦予非遺資源時代價值,構建非遺保護傳承的「北京樣本」;非遺保護傳承成果體現首都風範、古都風韻、
  • 助推非遺作品傳承與創新 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
    11月15日,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在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舉行。大賽設置作品獎、非遺教學成果獎、非遺特色院校獎等三個獎項,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創新,延伸關注教育教學環節,全面引導學校構建非遺教學體系,融合非遺企業推動非遺人才培養、專業建設。  大賽以「傳承」為出發點,以「創新」為著力點,新設「雲上非遺」數字展館,做為參賽院校宣傳、展示、推廣非遺成果的平臺。目前,全國已有65家職業院校參與「雲上非遺」數字展館建設。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福建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福建省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餘衛平從工藝美術創新的角度為大家講授了《工藝美術的創新與發展》學習心得體會,充分展示了工藝美術的重要性。而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張南章教授為學員們講授了《德化瓷塑傳承與創新研究》,他指出在德化陶瓷傳承與創新研究,列舉了何朝宗的白瓷對中國的影響乃至對世界的影響。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光看「上海大學可穿戴技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的名字,會讓人感覺這個工作坊是研究如何讓非遺刺繡「可穿戴」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 郝淑萍大師現場秀今天的成都,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等傳統「非遺」技藝,正在創新中傳承,更好地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成為時尚生活用品,煥發出新的活力。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由原成都蜀錦廠技術骨幹組建,致力於蜀錦技藝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 非遺創新「活」傳承
    非遺創新「活」傳承 發布時間:2020-07-02 17:09:22   作者:謝義將 石學業   來源:黔南日報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雕刻技藝研修班」舉行結業式暨...
    11月26日上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培訓班——雕刻技藝研修班結業儀式暨創作成果展在千佛山校區舉辦。山東省文旅廳非遺處副處長蔣士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董佔軍出席結業儀式,通過研修學習,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了傳統工藝精髓,進一步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創作和設計中的各種疑難問題,推動了非遺技藝傳承與當代設計生活的有效結合。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網際網路+」助力 讓傳統技藝活起來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作為市民遊客喜愛的半開放結構展區,今年,湖裡區館從傳統的古厝風轉變為六面體花瓣的傳統+科技風格,將創新+科技因子注入其中,鼓勵非遺文化項目與文化旅遊相結合,讓傳統技藝真正「活起來」。這不僅是對湖裡區全年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集中展示」,也是全區文化產業發展蓬勃向上的縮影。
  • 武山縣文旅局舉辦省級非遺項目武山嗩吶技藝傳承培訓班
    11月18日,武山縣文旅局舉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山嗩吶技藝傳承培訓班,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授課老師、部分市縣級武山嗩吶技藝傳承人及從事嗩吶民俗活動的人員一起參加了培訓。培訓分為理論授課和現場教學兩部分,分別在文旅局二樓會議室和洛門鎮鄉鎮文化站進行,邀請陳盛、令樹林分別就嗩吶名曲《百鳥朝鳳》鑑賞與簡譜、嗩吶音樂在民俗活動中的應用進行了講解授課,傳承人李永強、馬小元對嗩吶吹奏中的呼吸運用與指法技藝進行了現場示範教學。
  • 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記自治區級仫佬族剪紙技藝非物質...
    □本報通訊員  文明  她沒有很高的學歷,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院式」學習,僅僅是憑著自己對仫佬族傳統文化的痴迷和熱愛,就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和創新中來;她創作的藝術作品反映著仫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在全國和全區各項賽事中,屢次斬獲大獎;她的作品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事跡先後被權威主流媒體刊發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宜興以「紫砂」為代表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對學校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2、平臺優勢。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3、師資優勢。
  • 傳承優秀非遺技藝 看椰雕藝人柯秋楓如何一步步造出精品→
    椰雕工藝品樣式新穎,造型古樸,畫面雅致,質地輕巧,融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具有濃鬱的海南風格。雕刻工藝包括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還有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多種手法。椰雕是海南旅遊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 閩侯傳統技藝傳承大賽報名指南來了!
    每一門技藝都烙著地域文化背景的印記。通常指向一類表演藝術、一項技藝、一種風俗……它們是我們的先輩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裹挾著世界不同地域的歷史與記憶。  因手藝而經典,因守藝而傳承。被稱為八閩首邑的閩侯,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擁有多項省級非遺項目、市級非遺項目和縣級非遺項目,涵蓋技藝類、表演類、民俗類等,門類十分豐富。包括閩劇、喜娘習俗、木根雕技藝、青紅酒釀造技藝、線面手工技藝等。
  • 走進卓葉樹葉吹奏,傳承非遺文化
    2020年5月21日,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由深圳電視臺《深圳非遺》系列節目組特邀訪談卓忠明樹葉吹奏,並走進深圳灣紅樹林公園現場拍攝,集中宣傳和展示樹葉吹奏非遺文化,展示深圳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提高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和參與意識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衡陽常寧: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
    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這是常寧市構建穩定健康的「非遺+扶貧」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常寧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傳統非遺的發展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設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基地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精準脫貧。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 非遺 |探訪老技藝 傳承留餘香
    在贛南地區,有不少手藝人他們沿襲傳承下來的技藝,創造出一件件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手工藝品,今天我們一起探訪江西贛州寧都的一種古老手藝,古法制香。 戳以下視頻 看古法老技藝制香人官海濱正在砍山蒼子,山蒼子是中國特有的香料植物之一,也是制香的主要原料,寧都縣是山蒼子的主要分布區域,在清晨採摘應季的香料,此時的山蒼子葉,將迎來脫胎換骨的一次「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