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釉上彩、釉下彩和鬥彩

2021-02-08 古玩百老匯

「釉上」和「釉下」從字面上就能清楚地說明用於陶瓷彩飾方面兩種主要而不同的方法。

過去稱釉上彩為「表繪」,釉下彩則為「裡繪」。

雖然它們所應用的化學試劑在相當範圍內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它們的調製、應用和煅燒情況就有顯著的差異。

釉上彩的燒成在釉的表面,

它的燒成溫度比釉下彩低得多(700—850℃即可)

——製品燒至紅熱狀即可,它的性質幾乎不受釉的組成所影響。

相反,釉下彩必須達到一定的高溫(一般都在1250℃以上)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

釉上彩的著色劑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塊中,當煅燒後就牢固地粘結在器皿上。

釉下彩的著色劑就不必調製在熔塊中,但需要足夠的耐火性以適應它的需要,往往需要很高的溫度進行燒制。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下五彩、釉裡紅等。

青花是釉下用含有鈷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生坯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1300℃上下)焙燒而成的一種陶瓷彩繪裝飾。

元 青花雲龍趕珠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

青花是我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

在窯器「以青如尚」,單色青釉為主的基礎上,

景德鎮的陶工們創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經驗,改革了色釉,並且不滿足於刻花、印花紋飾。

他們丟掉了使用許多世紀的刻花刀、印花模,把我國人民最善於駕馭的毛筆用到瓷器上,使它顯示出獨特的功能。

元青花留白雙鳳纏枝牡丹紋大盤

歷史上,在景德鎮勞動人民所創造的豐富多採的陶瓷裝飾中,尤以「青花」的影響為大。

它是中國瓷器中突出的產品,在陶瓷工藝美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明永樂青花花卉大盤?,土耳其託普卡匹宮藏

青花所用的鈷青料,最初是一處自西域輸入的稱作「Smalte」的含鈷的琉璃色的玻璃,

後來才改用一種天然出產的黑禍色礦物(即鈷土礦,我國叫它作「珠明料」,日本稱作「吳須」),

把這種原料磨得極細加茶水使其成為墨汁般的鳥黑東西,然後在坯上繪畫。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荷葉蓋罐

清康熙 青花開光山水紋筆筒

清雍正 青花淡描雙勾竹紋梅瓶

清乾隆青花蓮託八寶紋貫耳瓶-北京故宮藏

釉下五彩在景德鎮也叫窯彩,是一種釉下高溫燒成的彩繪方法。

窯彩集中了許多表現方法的特長,將點、洗染、勾、塗、空白線條等不同方法綜合運用,效果良好。

現在釉下五彩所用顏色有豔黑、草青、海碧、金茶、瑪瑙紅、紫色、大綠、墨綠、藍綠和黃色等幾十種。

釉下五彩不僅運用於日用瓷,而且也運用在陳設瓷上。

明宣德青花五彩碗,西藏薩迦寺藏

明 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萬曆五彩百鹿尊-臺北故宮藏

清康熙五彩耕織圖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清雍正五彩仕女紋罐-北京故宮

釉裡紅是釉下彩繪的一種顏色,又名「釉下紅」。

釉裡紅是隨釉下青花開始不久而出現的。

它的製作是由均窯紫紅斑釉引起的。

元代,釉裡紅即已流行,當時的青花夾紫就是青花釉裡紅。

元釉裡紅地白花暗刻雲龍紋四系扁壺

元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釉裡紅本來是釉下的色彩,但至今仍不列入釉下五彩之中;

這是因為釉裡紅顏色始於釉下五彩之前。

它出現後,就長期地廣泛地流行著,具有獨特傳統風格。

中國傳統習慣,常以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

因此,釉裡紅長期以來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釉裡紅的呈色紅而不鮮,樸實無華,這也是深受群眾喜愛樂用的因素。

明洪武釉裡紅執壺

明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軍持-北京故宮

明成化釉裡紅三魚紋碗(修復件)

釉裡紅在操作上與青花相同,它可以與青花同時結合使用,

但也有單獨使用的。

由於釉裡紅的穩定性較差,不易燒成,

特別是在改建後的煤窯、油窯中更難燒成,所以產品就更顯得珍貴。

清康熙釉裡紅雲龍紋缽缸-北京故宮藏

清雍正釉裡紅海水龍紋瓶-北京故宮藏

清乾隆釉裡紅三果紋梅瓶-北京故宮藏

在陶瓷器件釉面上(注意不是陶瓷坯體釉面上)進行彩飾並經低溫(約650—850℃)彩燒,使畫面牢固附著釉面的裝飾方法稱為釉上彩。

它是用彩料直接施於器皿釉面,經適當的熱處理,彩料熔融附著釉面。

清雍正粉彩過枝虞美人花卉紋碗

低溫彩燒,歐洲各國的溫度在720—770℃,

中國及日本則在650—800℃之間,著色劑為各種金屬氧化物或鹽類。

由於色料僅靠助焙劑與釉粘附,

因此畫面光亮度差,暴露的稜角易損脫落,受酸性食物侵蝕會溶出鉛、鎘等毒性元素。

釉下彩料酌加溶劑就可製成釉上彩料,呈相同或類似的彩色。

有很多色彩在高溫的釉下彩是不可能得到的,而釉上彩卻可以得到良好效果。

景德鎮的釉上彩名目繁多,歷史悠久,

它包括古彩、粉彩、新彩、堆金的運用,腐蝕與假腐蝕,印花和貼花等。

明成化五彩蓮池鴛鴦紋盤

景德鎮的釉上彩瓷,據史籍記載,元代就有生產。

到明成化年間,則獨樹一幟,並風行不衰。

成書於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根據這類彩瓷的不同裝飾方法,

分別劃分為「鬥彩」、「填彩」、「五彩」等。

後人統稱為「大明彩」。

它是在我國傳統低溫色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景德鎮陶工對北宋至金代磁州窯系和定窯的釉上「紅綠彩」、「紅、綠、黃三彩」的繼承、發展和提高。

金八義窯 紅綠彩「清」字銘碗 ,高6.6、口徑17.8、底徑6.2釐米 

1959年山西侯馬M29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山西窯口

明代紅綠彩蓮荷紋蓋罐

清康熙時,除大量生產這類彩瓷外,又新創了一種「彩之有粉者,

紅為淡紅,綠為淡綠」的釉上彩。

康熙雍正時稱這種為「瓷胎畫琺瑯」、「琺瑯瓷器」、「畫琺瑯瓷」、「瓷畫琺瑯」等,

乾隆、嘉慶時又曰「洋彩」、「琺瑯畫法洋彩」,

道光至同治年間,則沿襲前兩代之稱,

直到光緒年間,才普遍稱為「粉彩」、「軟彩」、「古月軒」。

從此後人們通常稱為粉彩。

清康熙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碗

清雍正琺瑯彩黃地梅花紋碗-北京故宮

清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

簡單說,釉下彩加釉上彩就叫鬥彩。

為什麼要「釉下」加「釉上」呢?

原因是釉下、釉上的顏色各有其長處,釉上與釉下巧妙結合,

可以大大地豐富畫面色彩,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也有把釉下各種顏色統一運用叫做鬥彩的。

明成化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北京故宮

明成化鬥彩高士圖杯-北京故宮藏 

「鬥」字是景德鎮的方言,它與普通話的「湊」字含義相同。

鬥彩的品種還有「青花鬥釉裡紅」、「天青釉鬥白釉」、「紅釉鬥白釉加彩」等方法。

鬥彩的操作雖然較繁,但是其效果卻很好,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同時此法可巧妙地利用畫面遮蓋器皿上的針孔、黑點等毛病,

現在鬥彩猶如陶瓷彩繪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愈開愈盛,

且發展了堆花鬥彩、刻花鬥彩和各種高低溫顏色綜合使用的裝飾。

明成化鬥彩花卉蟲草紋罐

清康熙 仿明成化鬥彩壽石花卉紋罐,北京故宮

清雍正仿成化款鬥彩花卉蟲草紋罐-北京故宮

清康熙鬥彩山水人物紋菱花口花盆-北京故宮藏

清雍正鬥彩纏枝紋梅瓶-北京故宮

清乾隆鬥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北京故宮藏

清鹹豐鬥彩描金纏枝花紋碗-北京故宮

民國 鬥彩青花龍鳳紋小碗 (二件)

客服微信:3011686173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我們

古物今用,文化傳承

朋友圈售賣老瓷器 明清玉


相關焦點

  • 釉上彩與釉下彩的區別
    景德鎮的陶瓷彩飾分釉上彩與釉下彩兩大類,什麼叫「釉上彩」和「釉下彩」呢?
  • 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的6種區別
    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僅一字之差,對美的詮釋卻相差甚遠,今天帶您區別這三種彩的不同:
  • 釉下彩是什麼?
  • 清代鬥彩瓷器特徵,如何鑑賞清代鬥彩瓷器
    鬥彩瓷器是明清彩瓷中最負盛名的瓷器,被歷代瓷器收藏著所熱衷,鬥彩瓷器以青花料在瓷坯上雙勾出花鳥、禽獸、人物的輪廓線,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二次入窯經低溫燒成的瓷器,上彩一般有三四種,多則達六種以上,色彩較鮮豔。
  • 【淺談陶藝中釉彩與肌理的文化價值】中國陶藝研究
    發表論文有《論中國陶瓷藝術品的民族情結》《現代陶瓷繪畫的藝術表現》《陶瓷花鳥畫美在神似》等。通過釉彩辨析來培養陶藝創作敏銳的感受能力、理智的認識能力、技能的適應能力。 1.綜合裝飾的文化價值 陶藝綜合裝飾的文化價值:發揮多種裝飾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特性,使釉上與釉下相呼映、高溫與低溫相輔助、雕刻與繪畫相襯託、人工與天然相結合,達到藝術創作的最佳效果。
  • 乾貨分享|細說釉上五彩裝飾工藝的方法與要點
    (二)藍彩: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藍彩常泛紫灰色,彩層特厚,彩的邊沿有一層蛤蜊光暈,但由於藍彩仍處於草創階段,常有脫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現。以往的藍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稱。
  • 明代官窯:成化鬥彩
    腹部均飾五個菱形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蓮紋,開光之間隔以上下呼應的折枝蓮和花葉紋。罐附平頂圓蓋,蓋面微隆起。蓋面繪上小下大正方形成90°角疊放,小正方形的中心繪朵花,四角均繪如意頭紋。蓋周邊繪礬紅彩卷草紋。青花發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紅、綠、黃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 成化鬥彩「雞缸杯」鬥彩的巔峰之作
    畫面設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鮮紅、葉綠、水綠、鵝黃、薑黃、黑等彩,運用了填彩、覆彩、染彩、點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線並平染湖石,以鮮紅覆花朵,水綠覆葉片,鵝黃、薑黃填塗小雞,又以紅彩點雞冠和羽翅,綠彩染坡地。施彩於濃淡之間,素雅、鮮麗兼而有之,收五代畫師黃荃花鳥畫的敷色之妙。整個畫面神採奕奕,盡寫生之趣。杯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臥足。
  • 明成化鬥彩瓷拍賣價格,市場行情分析,明成化鬥彩瓷值多少錢?
    鬥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成化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
  • 收藏小知識:你知道鬥彩的含義嗎?
    #古玩#鬥彩也是和青花有關係的彩繪瓷不過,鬥彩一詞很晚才獨立使用,成書於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中初次提到,明代的文獻中沒有獨立使用"鬥彩」這個名稱,當時只記載了"青花五彩」和「青花鬥彩」。「青花五彩」和「青花鬥彩」都是青花加彩瓷,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對其中某些品種命名的。青花五彩瓷器加彩的方法包括點彩、覆彩、染彩、鬥彩等幾種,其中單純用鬥彩工藝的,就是「鬥彩"。
  • 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明清青花加彩裝飾手法有幾種
    青花加彩是瓷器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屬於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而成的瓷器品種,是釉下高溫釉和釉上低溫釉二次燒造而成,創燒於明代永樂時期,是元代青花釉裡紅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鬥彩瓷器和青花礬紅、青花釉裡紅瓷器,這種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一直被歷朝歷代喜歡,從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光緒時期都有燒造。
  • 耿寶昌成化鬥彩瓷看三點斷代,建議收藏!
    成化鬥彩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再次創新創造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品種,鬥彩以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新的且符合明代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鬥彩是瓷器史上一大重要成就,也是為彩瓷燒制起來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 明代最頂級官窯:成化鬥彩!(附高清細節圖)
    腹部均飾五個菱形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蓮紋,開光之間隔以上下呼應的折枝蓮和花葉紋。罐附平頂圓蓋,蓋面微隆起。蓋面繪上小下大正方形成90°角疊放,小正方形的中心繪朵花,四角均繪如意頭紋。蓋周邊繪礬紅彩卷草紋。青花發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紅、綠、黃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 鬥彩瓷器為什麼自古以來就珍貴?
    對「鬥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後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鬥妍鬥美之態勢,故稱「鬥彩」。,你看古籍上有寫逗來逗去的逗,跟小孩逗著玩兒,就是這個逗,認為鬥彩是青花和五彩逗來逗去,他就寫那個逗你玩兒這個逗。
  • 關於成化鬥彩的四大隱蔽特點,不可錯過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手法,具體是怎樣的呢?是通過先用青花勾勒圖案然後二次填彩,來達到一種立體的效果。
  • 耿寶昌:成化鬥彩與雍正鬥彩有何不同?五大鑑定圖文詳細對比!
    清代瓷器在前朝堅實的基礎下發展而來,可謂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談及鬥彩,可能大多數藏友想到的都是成化,但是雍正鬥彩卻是最近市場新的一個追求!今天我們來談談雍正鬥彩與成化鬥彩有何不同!
  • 釉裡紅
    釉裡紅,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銅紅釉在坯胎上描繪紋飾,然後罩以透明釉,經窯內1200℃高溫中一次燒成,釉裡紅瓷器始於元代,興於明初,成熟於永宣,精於清初。釉裡紅,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銅紅釉在坯胎上描繪紋飾,然後罩以透明釉,經窯內1200℃高溫中一次燒成。釉裡紅創燒於唐代長沙窯,元代由景德鎮發掘並成熟發展,盛行於元、明、清。純裝飾形式有線描、拔白和塗繪。
  • 鬥彩瓷器為什麼自古以來貴比黃金?卻還爭相收藏.
    對「鬥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後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鬥妍鬥美之態勢,故稱「鬥彩」。而「鬥彩」這個詞直至乾隆時才出現,《南窯筆記》中寫道:「關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在此之前明清瓷書籍中多用「五彩」或「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的說法。
  • 精品推薦:明成化鬥彩奼紫紅胎嬰戲紋天字罐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成化鬥彩瓷,在景德鎮御窯燒制的雪白的瓷器胎體上,用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輪廓線,再以豔麗的紅、綠、黃、紫等諸色填在釉上,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奼紫嫣紅、交相輝映。
  • 2.4億的成化鬥彩雞缸杯,後世的康熙雍正兩朝官仿品也千萬!如何鑑別?
    其中特別的是:"奼紫",亦稱"差紫",是成化鬥彩瓷器上特有的顏色,其色如赤鉄,表面暗淡無光,後世瓷器皆無此色。正所謂:"鮮紅淡抹綠閃黃,奼紫濃厚卻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