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和「釉下」從字面上就能清楚地說明用於陶瓷彩飾方面兩種主要而不同的方法。
過去稱釉上彩為「表繪」,釉下彩則為「裡繪」。
雖然它們所應用的化學試劑在相當範圍內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它們的調製、應用和煅燒情況就有顯著的差異。
釉上彩的燒成在釉的表面,
它的燒成溫度比釉下彩低得多(700—850℃即可)
——製品燒至紅熱狀即可,它的性質幾乎不受釉的組成所影響。
相反,釉下彩必須達到一定的高溫(一般都在1250℃以上)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
釉上彩的著色劑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塊中,當煅燒後就牢固地粘結在器皿上。
釉下彩的著色劑就不必調製在熔塊中,但需要足夠的耐火性以適應它的需要,往往需要很高的溫度進行燒制。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下五彩、釉裡紅等。
青花是釉下用含有鈷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生坯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1300℃上下)焙燒而成的一種陶瓷彩繪裝飾。
元 青花雲龍趕珠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
青花是我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
在窯器「以青如尚」,單色青釉為主的基礎上,
景德鎮的陶工們創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經驗,改革了色釉,並且不滿足於刻花、印花紋飾。
他們丟掉了使用許多世紀的刻花刀、印花模,把我國人民最善於駕馭的毛筆用到瓷器上,使它顯示出獨特的功能。
元青花留白雙鳳纏枝牡丹紋大盤
歷史上,在景德鎮勞動人民所創造的豐富多採的陶瓷裝飾中,尤以「青花」的影響為大。
它是中國瓷器中突出的產品,在陶瓷工藝美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明永樂青花花卉大盤?,土耳其託普卡匹宮藏
青花所用的鈷青料,最初是一處自西域輸入的稱作「Smalte」的含鈷的琉璃色的玻璃,
後來才改用一種天然出產的黑禍色礦物(即鈷土礦,我國叫它作「珠明料」,日本稱作「吳須」),
把這種原料磨得極細加茶水使其成為墨汁般的鳥黑東西,然後在坯上繪畫。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荷葉蓋罐
清康熙 青花開光山水紋筆筒
清雍正 青花淡描雙勾竹紋梅瓶
清乾隆青花蓮託八寶紋貫耳瓶-北京故宮藏
釉下五彩在景德鎮也叫窯彩,是一種釉下高溫燒成的彩繪方法。
窯彩集中了許多表現方法的特長,將點、洗染、勾、塗、空白線條等不同方法綜合運用,效果良好。
現在釉下五彩所用顏色有豔黑、草青、海碧、金茶、瑪瑙紅、紫色、大綠、墨綠、藍綠和黃色等幾十種。
釉下五彩不僅運用於日用瓷,而且也運用在陳設瓷上。
明宣德青花五彩碗,西藏薩迦寺藏
明 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萬曆五彩百鹿尊-臺北故宮藏
清康熙五彩耕織圖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清雍正五彩仕女紋罐-北京故宮
釉裡紅是釉下彩繪的一種顏色,又名「釉下紅」。
釉裡紅是隨釉下青花開始不久而出現的。
它的製作是由均窯紫紅斑釉引起的。
元代,釉裡紅即已流行,當時的青花夾紫就是青花釉裡紅。
元釉裡紅地白花暗刻雲龍紋四系扁壺
元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釉裡紅本來是釉下的色彩,但至今仍不列入釉下五彩之中;
這是因為釉裡紅顏色始於釉下五彩之前。
它出現後,就長期地廣泛地流行著,具有獨特傳統風格。
中國傳統習慣,常以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
因此,釉裡紅長期以來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釉裡紅的呈色紅而不鮮,樸實無華,這也是深受群眾喜愛樂用的因素。
明洪武釉裡紅執壺
明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軍持-北京故宮
明成化釉裡紅三魚紋碗(修復件)
釉裡紅在操作上與青花相同,它可以與青花同時結合使用,
但也有單獨使用的。
由於釉裡紅的穩定性較差,不易燒成,
特別是在改建後的煤窯、油窯中更難燒成,所以產品就更顯得珍貴。
清康熙釉裡紅雲龍紋缽缸-北京故宮藏
清雍正釉裡紅海水龍紋瓶-北京故宮藏
清乾隆釉裡紅三果紋梅瓶-北京故宮藏
在陶瓷器件釉面上(注意不是陶瓷坯體釉面上)進行彩飾並經低溫(約650—850℃)彩燒,使畫面牢固附著釉面的裝飾方法稱為釉上彩。
它是用彩料直接施於器皿釉面,經適當的熱處理,彩料熔融附著釉面。
清雍正粉彩過枝虞美人花卉紋碗
低溫彩燒,歐洲各國的溫度在720—770℃,
中國及日本則在650—800℃之間,著色劑為各種金屬氧化物或鹽類。
由於色料僅靠助焙劑與釉粘附,
因此畫面光亮度差,暴露的稜角易損脫落,受酸性食物侵蝕會溶出鉛、鎘等毒性元素。
釉下彩料酌加溶劑就可製成釉上彩料,呈相同或類似的彩色。
有很多色彩在高溫的釉下彩是不可能得到的,而釉上彩卻可以得到良好效果。
景德鎮的釉上彩名目繁多,歷史悠久,
它包括古彩、粉彩、新彩、堆金的運用,腐蝕與假腐蝕,印花和貼花等。
明成化五彩蓮池鴛鴦紋盤
景德鎮的釉上彩瓷,據史籍記載,元代就有生產。
到明成化年間,則獨樹一幟,並風行不衰。
成書於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根據這類彩瓷的不同裝飾方法,
分別劃分為「鬥彩」、「填彩」、「五彩」等。
後人統稱為「大明彩」。
它是在我國傳統低溫色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景德鎮陶工對北宋至金代磁州窯系和定窯的釉上「紅綠彩」、「紅、綠、黃三彩」的繼承、發展和提高。
金八義窯 紅綠彩「清」字銘碗 ,高6.6、口徑17.8、底徑6.2釐米
1959年山西侯馬M29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山西窯口
明代紅綠彩蓮荷紋蓋罐
清康熙時,除大量生產這類彩瓷外,又新創了一種「彩之有粉者,
紅為淡紅,綠為淡綠」的釉上彩。
康熙雍正時稱這種為「瓷胎畫琺瑯」、「琺瑯瓷器」、「畫琺瑯瓷」、「瓷畫琺瑯」等,
乾隆、嘉慶時又曰「洋彩」、「琺瑯畫法洋彩」,
道光至同治年間,則沿襲前兩代之稱,
直到光緒年間,才普遍稱為「粉彩」、「軟彩」、「古月軒」。
從此後人們通常稱為粉彩。
清康熙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碗
清雍正琺瑯彩黃地梅花紋碗-北京故宮
清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
簡單說,釉下彩加釉上彩就叫鬥彩。
為什麼要「釉下」加「釉上」呢?
原因是釉下、釉上的顏色各有其長處,釉上與釉下巧妙結合,
可以大大地豐富畫面色彩,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也有把釉下各種顏色統一運用叫做鬥彩的。
明成化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北京故宮
明成化鬥彩高士圖杯-北京故宮藏
「鬥」字是景德鎮的方言,它與普通話的「湊」字含義相同。
鬥彩的品種還有「青花鬥釉裡紅」、「天青釉鬥白釉」、「紅釉鬥白釉加彩」等方法。
鬥彩的操作雖然較繁,但是其效果卻很好,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同時此法可巧妙地利用畫面遮蓋器皿上的針孔、黑點等毛病,
現在鬥彩猶如陶瓷彩繪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愈開愈盛,
且發展了堆花鬥彩、刻花鬥彩和各種高低溫顏色綜合使用的裝飾。
明成化鬥彩花卉蟲草紋罐
清康熙 仿明成化鬥彩壽石花卉紋罐,北京故宮
清雍正仿成化款鬥彩花卉蟲草紋罐-北京故宮
清康熙鬥彩山水人物紋菱花口花盆-北京故宮藏
清雍正鬥彩纏枝紋梅瓶-北京故宮
清乾隆鬥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北京故宮藏
清鹹豐鬥彩描金纏枝花紋碗-北京故宮
民國 鬥彩青花龍鳳紋小碗 (二件)
客服微信:3011686173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我們
古物今用,文化傳承
朋友圈售賣老瓷器 明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