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證券自營收入下滑八成 老牌大券商今非昔比

2021-01-17 東方財富網

  3月28日,中國銀河(601881)發布了2018年年度報告,這也是在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等上千億券商市值的大券商發布年報後,又一個年報出爐的老牌大券商,可是比起其他同體量券商,中國銀河的業績情況就顯得平淡了許多。

  根據中國銀河發布的年報顯示,公司去年營業收入為99.25億元,同比下降12.5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8.87億元,同比下降27.47%。與其同體量的海通證券,在當日也發布了2018年年報,年報顯示,去年該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11億元,是中國銀河的1.8倍。

  更有意思的是,科創板三輪預披露名單完成後,卻沒見到中國銀河的影子,有股民在網上感嘆:「中國銀河這個傳統老牌券商與頭部的距離真是越來越遠了。」

  自營業務是重災區

  根據年報和相關數據分析,中國銀河的營業收入已經連續第三年處於行業平均水平之下,其中證券經紀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4.92億元,同比下降14.46%,年報表示這主要是由於A股市場股基交易量收縮及佣金率下滑引起。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銀河的經紀業務依舊是「掙錢主力」,佔全年總營收的75.48%。

  在投資管理業務中,自營及其他證券交易服務,實現營業收入0.63億元,較2017年下降83.65%,公司在年報中表示,自營業務營收下降主要由於市場波動導致公司權益類自營投資出現虧損,但比起同樣受自營業務拖累的海通證券(投資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合計 35 億元,同比下降65%),中國銀河自營業務的虧損更加明顯。

  《華夏時報》記者通過查到中國銀河相關數據,公司共有6隻重倉股,其中去年新增持的重倉股有兩家,分別是飛榮達(300602)和神州信息(000555),兩隻股票佔流通股比例分別為2.41%和2.04%,位居重倉股排名第一和第二位,另外四隻長期持有的重倉股分別為銀星能源(000862)、嘉凱城(000918)、衛星石化(002648)和八一鋼鐵(600581)。

  6隻重倉股中,去年僅有2家股價上升。新增持股的神州信息去年股價全年下跌3.19元,跌幅25.5%,年淨利潤僅有4209萬元,同比下降86%;飛榮達股價全年股價增長6.8元,漲幅25.6%。未改變持股比例的股票中,嘉凱城去年股價全年增長0.47元,漲幅6.57%,淨利潤為-15.6億元,同比下降178%;衛星石化去年全年股價下跌8.53元,跌幅46.9%,淨利潤為9.41億元,同比下降0.19%;八一鋼鐵去年的股價全年下跌3.31元,跌幅48.2%,公司淨利潤為7.01億,同比下降40%。

  股價上漲的兩隻股票是飛榮達和嘉凱城,雖然嘉凱城去年的股價上升,但是公司淨利潤下降比例巨大,公司虧損嚴重。重倉股中跌幅最大的是八一鋼鐵,股價幾近腰斬。

  同時,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銀河自營投資規模,佔淨資產比重的113.6%,自營投資出現虧損,對公司的傷害可想而知。

  「銀河證券確實是傳統大券商,經紀和自營業務佔營收比例較高。但2018年市場走勢疲弱,大部分證券公司的自營在權益方向都有虧損,所以銀河2018年自營利潤下降幅度較大,符合市場預期。」一位上市券商非銀研究員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直言,「投行本來也不算是它的突出優勢項目。長期積累的客戶資源和渠道、自營實力是銀河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將客戶資源充分利用,轉型財富管理和資管業務,是公司的主攻方向。公司在牛市環境下,自營和經紀彈性高。」

  太低調的投行

  除了證券經紀業務和投資管理業務之外,中國銀河去年投資銀行業務的營收狀況也不太樂觀,年報中披露的信息表明,公司2018年投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88億元,同比下降8.59%,雖然下降比例不大,但是營收佔比很低,僅有4.9%。事實上,2017年中國銀河的投行業務營收就已經「腰斬」,同比下滑了53.78%,然而2018年並沒有看到任何起色,仍然呈現下滑狀況。

  根據iFind數據顯示,在投行業務中,2018年銀河證券承銷業務淨收入為5.3億,承銷收入佔比5%,在已披露相關數據的券商公司中排名第10。

  2018年,中國銀河首發承銷僅有1家,無增發,承銷公司債42家、企業債4家、可轉債1家等共計承銷債券83家,排名23位,就連未上市或者新三板上市的一些券商,都排在了中國銀河的前面。

  2019年資本市場科創板大戲的序幕徐徐拉開,近期更是如火如荼。從3月22日9家科創板企業被受理,到3月28日上交所披露第三批受理科創板企業,上交所共計受理了25家科創板企業,但在保薦機構一欄,並沒有看到中國銀河的身影。

  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1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涉及14家保薦機構,華泰聯合證券成為最大贏家,保薦2家,並與中信建投聯合保薦1家,民生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3家券商各保薦2家,中信建投證券保薦1家,與華泰聯合證券聯合保薦1家,安信證券、東方花旗證券、東吳證券、東興證券、國金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國元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9家券商各保薦1家。

  某深圳非銀券商分析師在與《華夏時報》記者的交流中表示,經歷過三年A股熊市的洗禮,券商中也慢慢凸顯了一些衝勁很足的公司,頭部券商的名單可能在未來會出現改變,其他券商都在崛起。如果還原地踏步,那只有不進則退的結果,從科創板保薦的結果就可以看出來,銀河證券投行業務還是偏弱的。

  「可以看到,目前的頭部券商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因為融資渠道拓寬和戰略布局投行的原因崛起,而中信建投走投行路線,不佔用資本金。招商證券的投行業務較強,有意通過增資擴股做大做強躋身行業前5名。銀河證券上市較晚,傳統優勢是經紀(需要鋪網點)和自營(佔用自有資本),所以融資渠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河證券的發展。」該分析師如是說。「當然,現在是否是投行的天下還難說,畢竟券商營收仍是經紀、資本中介和自營貢獻比例大。」

  小事不斷

  記者瀏覽中國銀河去年的公告發現,該公司並沒有出現重大的踩雷事件或者涉案金額巨大的糾紛,但是不論是股權質押、營業信託還是融資融券業務上,都存在問題和糾紛。

  2018年9月3日,銀河證券披露仲裁公告,長春市祥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祥升投資」)2017年8月將長生生物股票質押給銀河證券,目前尚有5308萬元未支付。因已構成違約,銀河證券向北京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祥升投資支付本金、利息及違約金等,合計人民幣5468.46萬元。

  2018年12月12日,公司發布了《中國銀河關於全資子公司銀河源匯投資有限公司涉及訴訟的進展公告》,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銀河源匯投資有限公司因營業信託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涉案金額2.3億元及相關利息,截至此公告日,已有部分款項到帳。

  2019年2月1日及2月20日,中國銀河又發布了兩篇《關於涉及訴訟的公告》起訴兩位自然人,案件屬性為融資融券交易糾紛,兩起案件涉案金額分別為6545.88萬元和5121.09萬元。

  關於自營業務收入大幅下降原因、股權質押糾紛和幾起訴訟案是否均已解決及給公司帶來的影響如何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與公司相關負責人聯繫,發出書面採訪函。第一次致電中國銀河,其媒體負責人表示會查詢郵件,記者提到截稿時間並敬請儘快回復時,該負責人只表示先看看採訪提綱;記者二次致電中國銀河,該媒體負責人猶豫地說:「沒有收到採訪函。」記者確認郵件發送成功後,又撥打了中國銀河的公開電話,並無人接聽。截至發稿並未得到相應回復。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DF314)

相關焦點

  • 券商炒股集體滑鐵盧?17家一季度自營收入腰斬 中信建投、紅塔證券...
    來源:東方財富網原標題:券商「炒股」集體滑鐵盧?17家一季度自營收入腰斬,海通、廣發、國君「輸」最慘,中信建投、紅塔證券成贏家 此前,隨著自營業務連續蟬聯券商營收第一大業務,股票「炒」的好不好,已經成為各大券商核心能力。
  • 券商「炒股」成績曝光!9家自營收入增長超50%,來看重倉股名單
    具體來看,自營收入同比超過10%的券商有17家,中信建投證券以44.5億元的自營收入實現近200%的同比增幅;但是,也有12家券商自營收入出現下滑,有券商自營收入下滑幅度超過90%。在波動的證券市場中,各家券商因對市場的不同判斷以及自營投資策略,得到不同的收益結果。
  • 券商年報:中信獨攬167億自營 招商資管爬坡規模增8成
    摘要 【券商年報:中信獨攬167億自營 招商資管爬坡規模增8成】2月26日晚,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公布了《2019年年度報告》,加上此前完成年報披露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
  • 券商半年度大比拼!中信建投投行業務收入第一,中信證券自營收益一...
    上半年度總資產排行榜前十名券商總資產合計約為3.90萬億元,在券業總資產中佔比近五成,行業強者恆強格局凸顯。此外,營收、淨利潤等指標體現出券業強者恆強特徵。據《排名情況》,上半年,有11家券商營收超50億元。中信證券上半年營收更是突破了百億元,達146.40億元。
  • 37家券商年報透視:去年經紀業務僅中信、山西證券2家負增
    而第十一名東方證券,2019年淨利潤同比大增97.81%至24.35億元,但不及第十名國信證券的49.10億元的一半,呈現出小幅斷層。據統計,前十名券商累計實現的淨利潤在37家券商盈利總和的佔比中超過6成。
  • 40家上市券商業績大排行!頭部券商位次如何排?
    各項業務表現來看,40家券商經紀業務今年前三季增速均值高達45.77%,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平均收入超10億元;資管業務分化明顯,超7成券商未達到平均水平;自營業務增速方面,中信建投是40家上市券商中唯一一家同比增速翻倍券商,同比增速為104.06%。
  • 銀河證券財富管理總經理即將離任,赴滬上券商...
    他曾在採訪中表示,「營業部經理的角色定位是要做唐僧、做連長、做教練,做大內總管和不管部長」,「作為營業部經理,說小一點是團隊主管,說大了是微型企業家,在定位上要有方向感、有執行力,要能深入基層」。而這也為其推動銀河證券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打下牢固的基礎。
  • 券商自營半年大賺702億元 中信證券達118.87億元居第一
    原標題:【圖觀數據】券商自營半年大賺702億元 中信證券達118.87億元居第一    今年上半年,自營業務對
  • 江海證券連降5級、金元證券降4級 「二八效應」加劇 中等券商開始...
    其中,A類「隊伍」持續擴容,今年共有47家券商被評為A類,佔比近半,達到歷史較高水平,券商行業整體發展穩步向前。同時,相較去年,A類券商新增9家,A類AA級券商達15家,較去年增加5家,分別是安信證券、光大證券、國金證券、申萬宏源、中國銀河證券和上市不久的中泰證券。
  • 25家上市券商去年自營投資收益總額增長134%
    上述25家券商中,2019年自營投資收益超50億元的還有國泰君安、廣發證券、招商證券、申萬宏源和國信證券,收益額分別為90.11億元、71.34億元、70.42億元、52.86億元和52.17億元。  數據顯示,上述25家券商2019年自營投資收益總額同比增幅達133.96%。
  • 134家券商上半年成績出爐:各項指標排名揭曉,前十大券商手握...
    134家券商上半年成績出爐:各項指標排名揭曉,前十大券商手握行業近五成淨利!八、信用業務收入:11家券商兩融收入超過10億元信用業務方面,主要從兩融業務和股票質押業務利息收入來看。其中兩融業務方面,上半年有11家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超過10億元,尤其是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更是超過20億元,分別達24.11億元、22.92億元和21.72億元。此外,銀河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申萬宏源也不容小覷,兩融業務利息收入超過15億元。
  • 2019成上市券商「爭氣年」 投行經紀自營全面開花 六...
    全年業績來看,東方證券營收、淨利潤增幅均暫居第一,主要是自營投資貢獻較大,財富管理業務表現也較為亮眼。西南證券、長江證券、中原證券等券商淨利潤也有五倍以上增幅,這其中固然有去年券業整體業績低落的因素,而在資本市場改革全面提速、市場風險偏好提升的背景下,券商行業經紀、自營、投行業績整體大增早已是行業公認的事實,券商2019年整體業績飄紅已毫無懸念。
  • ...券商前三季度大賺1327億元,承銷保薦業務收入同比增超70%,自營...
    同時,2020年前三季度券商的淨利潤已超2019年全年淨利潤總和(1230.95億元)。數據來源:證券業協會製圖:周尚伃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的證券自營業務,今年前三季度繼續蟬聯,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實現收入1013.63億元,收入佔比為29.61%。
  • 券業38項指標大排名出爐 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
    八、財富管理指標:2019年全行業共實現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43.56億元,較上年增長13.15%;實現投資諮詢業務收入37.72億元,較上年增長21.58%。15家券商可加1分。   4、信息技術投入指標:全行業投入同比增一成   金融科技對券商的賦能意義越來越大,監管對券商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相比前兩年,今年分類評價相關規定對該項指標有較大調整,考核的側重點由信息技術投入規模變為信息技術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利好中小券商。
  • 天公作美經紀投行自營全發力 券商迎來豐收季
    值得注意的是,紅塔證券前三季度營收增長迅速,同比增幅達到了161.40%;而今年憑藉著網際網路金融優勢業績大增的東方財富,營收同比增幅為92%;但山西證券和東北證券營收負增長,分別同比下滑37.89%、18.72%。
  • 渤海證券--證券行業2021年度投資策略報告:關注資本市場改革下券商...
    從各業務佔比來看,代理買賣證券、承銷保薦、財務顧問、資管、利息、自營和投資諮詢收入佔比分別為26.29%、12.61%、1.48%、6.21%、13.01%、29.61%、0.93%,經紀、投行業務佔比提升幅度較大,分別提升2.35、3.05PCT,自營業務佔比下滑4.03PCT,但仍為第一大收入來源。
  • ...指標大排名出爐,這16項掛鈎分類評價,來看98家券商細分業務哪家強
    國泰君安、中信證券、銀河證券代買賣證券收入(含租賃席位)排名前三。八、財富管理指標:2019年全行業共實現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43.56億元,較上年增長13.15%;實現投資諮詢業務收入37.72億元,較上年增長21.58%。15家券商可加1分。
  • ...信達竟成最大黑馬,券業海外布局較量白熱化,頭部券商更顯優勢
    此外,海外收入佔比排名前十的還包括信達證券(9.39%)、國泰君安(9.37%)、光大證券(7.78%)、山西證券(7.53%)、國元證券(7.52%)銀河證券(6.32%)。近三年排名來看,前十券商排名相對較為穩定,上述多家券商連續霸榜前十。
  • 券商一季報榜單出爐!中信海通建投搶佔淨利前三,光大國海逆襲!券業...
    中原證券淨利僅1700萬左右,大幅下滑86%,太平洋、財通證券淨利下滑幅度也超過70%;國海證券、華林證券、浙商證券則成為最大贏家,國海淨利大增近90%,華林、浙商大增超70%。西南證券、太平洋證券營收環比增幅超30%,不過此前業績基數較小。  包含上述兩家單月營收為負的券商在內,共有26家上市券商3月份營收環比下滑,海通證券單月營收4.63億元,同比、環比下滑均超過七成,分析人士認為或是投資業務業績表現較差所致。  今年3月份,雖然國內疫情逐漸受控,但海外疫情大蔓延,全球股市陷入大跌,受此影響,自中旬開始,A股連續震蕩下跌。
  • ...中信證券唯一淨利超百億,多項業務遙遙領先,華鑫證券淨利增近7倍
    此外,華安證券同比增速近兩倍,為188.76%。 自營業務中,中信證券也呈現「航母」特徵,今年前三季實現自營收入158.76億元,超過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證券二者之和。此外,中信建投該業務收入「既大又快」,自營收入60.85億元,增速翻倍達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