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許多人說:我國的朱䴉之所以沒有滅絕是從日本引入的結果。我覺得是時候來一波闢謠了。
在中國,朱䴉就從來沒有滅絕過,並且在我國的朱䴉是本土的,並非是日本引入的。但是,在我國朱䴉確實差點滅絕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慢慢的來捋一捋。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朱䴉的分布情況
從宏觀上看,朱䴉其實就是一種大型的鳥類,它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屬。像朱䴉這樣的大型鳥類,自然界中至少有十幾種,那麼為什麼朱䴉的知名度格外的高呢?原因很簡單,問題就出在它的稀有性上。雖然從分布上看(滅絕事件發生以前),朱䴉在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韓國等多個國家,但是在整個的䴉屬下,朱䴉是現存唯一的一個物種。也就是說朱䴉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一個「屬」。要知道僅僅是豹屬下就有5個不同的種,超過20個亞種,就算是「國寶」大熊貓都有兩個亞種分化,而朱䴉卻一個亞種分化都沒有。由此可見,朱䴉的稀有性。
但是,即使如此稀有的物種,在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幾乎同時期的滅絕了。就目前來看,只有我國和俄羅斯有分布,而俄羅斯的朱䴉也已經處於滅絕的邊緣了。
下圖為:朱䴉的歷史分布圖
朱䴉的滅絕危機
由於朱䴉在早期的分布較廣,而各個有朱䴉的國家,朱䴉的滅絕時間大都集中在20世紀的60年代以後,所以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單獨的說一下日本和我國的朱䴉。
首先是日本,早在18世紀,朱䴉就被確立為了保護物種,直到19世紀的60年代,在立法的保護下,朱䴉在日本仍然是種常見的鳥類。但是,從1868年明治維新後,一系列的變革使得對動物的保護不再像之前那樣嚴格,而朱䴉被當成是一種危害農作物的鳥類被大量的捕殺。到了20世紀,人類活動的更加頻繁,對野生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劇,最終到了1981年,日本將僅剩的5隻野生朱䴉捕獲,企圖通過人工繁殖的方式來保住這最後的「火種」。但是由於野生朱䴉不能適應改變的環境,5隻朱䴉有3隻相繼死亡,最後只剩下一隻名為「阿金」的雌性朱䴉和一隻名為「阿綠」的雄性朱䴉。為了能讓這僅存的血脈延續,日本於1985年向中國租借了一隻名為「歡歡」雄性朱䴉,以求能留下後代,但是由於阿金年事已高,喪失了繁殖能力。於是在1990年,日本又將阿綠送往了我國,與雌性朱䴉交配,雖然雌性朱䴉成功產卵,但是所有的卵均為未受精卵。直到2003年,日本本土的兩隻朱䴉全部死亡,從此日本朱䴉宣布滅絕。
但是,好在我國分別於98年和00年分兩次送給了日本3隻朱䴉,這3隻朱䴉不負眾望地產下了39隻後代。也就是說現在日本的朱䴉是從我國引入的,而不是我國從日本引入的。
再來看一看我國。我國曾經也是朱䴉大國,早在20世紀的50年代以前,朱䴉幾乎遍布我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從20世紀的50年代後,我國的朱䴉數量急劇下降,到了60年代初,在我國的各地幾乎就已經見不到朱䴉的身影了。在數次地尋找未果後,1964年,朱䴉被認為在我國滅絕。但是,我國的科學家們從未放棄過對野生朱䴉的搜尋,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在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在陝西省八裡關鄉大店村姚家溝的山林中發現兩個朱䴉巢穴,一共七隻朱䴉,其中四隻成年朱䴉、三隻幼䴉。
這一發現就預示著野生朱䴉在我國並沒有滅絕,之後,我國先後建立了多個朱䴉的科研機構開始對朱䴉進行人工繁殖,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朱䴉的數量由最初的7隻變為2000隻,其中野生環境中生存的朱䴉超過了六百隻。當然,在人工繁殖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也是盡最大程度地規避近親繁殖,並且於2012年從日本召回了10隻朱䴉(就是98年和00年贈予日本的3隻朱䴉的後代)共同參與繁殖。
至此,朱䴉這個物種算是被我國成功地挽救了回來,而就目前朱䴉的情況看,俄羅斯還有少量分布,但是具體有多少,俄方從未公布過。
總的來說,我國是當下朱䴉保有量最多的國家,而日本的朱䴉都是從我國朱䴉的後代。雖然2012年我國從日本拿回來了10隻,但是這些朱䴉原本就屬於我國的,並不存在我國從日本引入的情況。
日本朱䴉為什麼會滅絕?
在上面的介紹中,我們說了在明治維新後,對動物的保護弱化,是朱䴉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朱䴉是一種大型的涉禽,它的食物主要以肉食為主,包括魚蝦、昆蟲等等,而這些生物的主要分布都離不開水,這也是朱䴉的生存環境主要圍繞著河流、水田的主要原因。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農藥的頻繁使用以及水田的大幅度減少,讓朱䴉的食物大幅度減少,以至於許多朱䴉或餓死或被藥死。再加上,人們對一些大樹的砍伐,讓喜歡棲息在大樹上的朱䴉失去了棲息地,最終造成了朱䴉的滅絕。
看到這裡,有些小夥伴會問:為什麼在我國發現7隻朱䴉就能發展到2000隻,在日本發現5隻卻都死亡了呢?
原因有兩個,那就是受汙染程度和人工繁育的能力。
首先,日本的國土面積算上所有的島嶼也不過只有37萬平方公裡,與我國的960萬平方公裡相比顯然小了很多。而日本的人口密度約為337人每平方公裡,而我國雖然是人口大國,也不過只有約144人每平方公裡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大就證明人對空間的佔比就大,對於野生動物來說,生存空間就會被壓縮,而與人生活得越近,受農藥以及其他汙染的機率就越大。因此,當時日本僅剩的5隻朱䴉之所以無法生育就與汙染有著很大的關係。
其次是人工繁育。雖然從先進程度上看,日本要比我國強一些,但是在朱䴉的人工繁殖上,顯然是我國做得比較好。首先,日本對朱䴉的人工繁育僅限於實驗室,而我國則不同,從1993年開始,我國就開始陸續的在朱䴉的原分布區的野外建立朱䴉保護區,目的就是讓朱䴉的繁育儘量的貼近原生環境。這樣不但可以保證朱䴉的野性,又能夠提高朱䴉的繁育能力。這也是在現存的2000多隻朱䴉中,會有600多隻野生朱䴉的主要原因。
總結
曾經日本與我國一樣,都有著數量眾多的朱䴉。但是在19世紀到20世紀的中葉,人類的捕殺以及對其棲息地破壞,再加上農藥的使用,讓朱䴉幾乎從分布的各國逐漸的消失。而一旦發現一個物種僅剩下幾隻,一般情況下,這個物種基本上就可以宣布滅絕了。但是,在我國科學家的努力下,39年前的7隻朱䴉,成功的變成了2000隻,雖然朱䴉的現狀依然不是很樂觀,但是畢竟是保住了這個稀有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