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表現,這是被寵壞的徵兆!

2020-12-16 騰訊網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表現,這是被寵壞的徵兆!

大學的罪犯心理學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說過:「教育孩子要趁早,寵愛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溺愛,被溺愛的孩子沒前途。」

被父母長輩寵愛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但是也要把握分寸,畢竟,寵愛過了頭就會變成了溺愛。

如果孩子出現下面這 4點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一個孩子沒有規矩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吃飯時不等人齊就先吃,敲打碗筷,在盤中挑來揀去;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等......

諸如此類的行為,其實都是缺少規則約束的結果。

同事過生日,她邀請朋友們到她家慶祝生日,朋友的兒子樂樂吃飯不好好吃,又哭又鬧要看手機,剛好樂樂媽媽的手機沒電,樂樂就各種無理取鬧,鞋子不脫掉就在沙發上來回打滾,還摔壞了同事的一個玻璃杯。

孩子小,調皮、愛玩、愛鬧是天性,但也正是因為小,可塑性極強,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導。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並且還會察言觀色,在成長中,會不停地用自己的小聰明測試父母的底線。這也導致時常會出現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互相談條件的現象——

「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寫作業了!」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走了。」

「你不給我看手機,我就離家出走!」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常常以哭鬧、不吃飯、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如果遇到一個沒有底線的爸爸或媽媽,那麼接下來孩子就會把這招,用得爐火純青。

下次再想要什麼東西,他接著哭鬧、打滾、發脾氣直到你滿足他為止。

其實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孩子拿來要挾父母的籌碼也越來越大。

總之,你怕什麼,他來什麼,這時候你再想好好管教,可能要花上更大的力氣。

被寵壞的孩子,自理能力大多都很差。

父母勤快和細心程度,往往體現在對孩子的照顧上,孩子在家除了吃喝拉撒,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因為爸媽早就打理好一切。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理和做家務,父母捨不得和過度保護,助長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經在文章中寫道: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然而生活中還有一些孩子,覺得自己被愛是應該的,父母就該這樣對我,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最後換來的卻是責備與挑剔。

孩子表現出的冷漠和自私,恰恰是因為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容易。

其實,「被寵壞」的孩子都是我們自己一手養出來的!以下這些教養方法和習慣,請大家引以為戒。

01

經常在孩子面前搖擺不定

很多家長是在很用心地教育孩子的,還給孩子立下很多行為、習慣規矩,但是當孩子破壞規矩的時候,又總是「說一套做一套」,隨意破壞自己立下的規矩,任意收回自己說過的話。

時間長了,孩子認為一切規矩都是有縫隙可鑽的,家長的心是軟的,是可以隨便欺負,這時家長的權威蕩然無存,也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

02

要什麼給什麼

家長屈從於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沒有原則,沒有要求。

如果家長不對孩子的物質和精神給予適當限制,他想要什麼想幹什麼都會被滿足,那麼,時間長了他的欲望也會被無限放大,這種心理需求會一直延續到成年後。

03

包辦孩子的一切

過度照顧,本來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應該做的也不讓孩子做,一個從小不會收拾自己弄亂的玩具的孩子,長大後的規則意識也很淺薄。

0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當孩子講出罵人的話,家長還當笑話聽;當孩子犯了明顯的錯誤,家長總是為他辯解,站在他的一方。

時間長了,孩子會對對錯的範圍模糊化,也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了什麼錯事,總有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高爾基曾說:

「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好好教育他們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給孩子的最多的愛都不為過,但方式不對才是大問題。如果借著愛的名義,逾越了為人父母的界限,愛就會演變成傷害。

溺愛孩子的這幾種表現

你們家有人「中招」了嗎?

本文章旨在分享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家裡這4種東西別早早斷掉,不然孩子發育會受影響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深入孩童犯罪心理學研究時,發現成年人的犯罪多半是受年幼時的成長、教育環境影響,因此想要孩子智商更高,更有出息,還需要科學教育孩子才行。如今撫養一個孩子的開支非常大,吃喝玩樂都要最好的,本身孩子的東西就不便宜,再加上教育上也要花上不少錢。
  • 育兒專家李玫瑾:想要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你要做對這幾件事!
    育兒是對孩子心理的一種投資,這種投資非常有價值。3歲以下的孩子需要依戀,父母需要及時滿足他們的身體需要。3-12歲的兒童需要規則,父母必須說「不」。年幼的兒童需要選擇的權利,父母需要耐心並將其視為朋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和青年心理學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無數案件和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了這一問題。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可女兒卻是普通的音樂老師,人設「翻車」了?
    但很多的家長由於知識範圍狹窄,或者自身文化程度低,往往都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育兒方式,甚至在正確的育兒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時候,那些育兒專家的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深受廣大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如今,育兒專家可謂是十分常見,而在眾多的育兒專家中,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卻額外受到家長們的認可,也成為了家長們最信賴的一種教育方式。
  • 李玫瑾坦言:家有男孩,要教會他4種能力,最好不要晚於6歲
    對於有男孩的家庭來說,在育兒方式上要用對專門的育兒方法。李玫瑾教授:家裡有男孩,在他6歲前,一定要教會他「四種能力」!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道:教育男孩,宜早不宜遲,這4種能力, 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教會他。
  • 李玫瑾:上幼兒園的孩子,如果有這3種表現,多半是學習的料
    李玫瑾教授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多年,對於兒童的心理分析和教育有一套非常特別的理念。 李玫瑾教授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學習音樂、美術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未來了嗎」?
  •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成為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國民素質和個人素質都無法保證,各個領域和經濟也無法發展。正因如此,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常聽講座的家長對李玫瑾教授應該不會陌生。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李玫瑾的講座各地開,女兒卻是普通人
    李玫瑾老師走紅後,很多家長開始猜測:有這麼優秀的母親,還懂孩子心裡想的什麼,一定把孩子教育得特別好吧,人家孩子最差也是985名校畢業的! 但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及女兒時,卻讓很多家長表示意外,難不成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
  • 李玫瑾教授:專注力差的孩子,父母多半有這幾種表現,怨不得孩子
    其實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中國心理學研究所早就有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的660所大中城市中,75%的兒童存在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一個擁有好成績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擁有專注力的孩子。因為做一件事要專注才會更容易成功,但是專注力並不是培養出來得到的而是保護出來的。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每次說到育兒,相信家長們就會想到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研究得很透徹。很多家長為了做到科學育兒,不僅會在網上學習李玫瑾傳授的育兒方法,還會到現實去聽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而關於孩子睡眠影響智商的話題中,李玫瑾坦言: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 李玫瑾:孩子睡覺有3種表現,表示智力正在快速發育
    這種遺傳因素還表現在血緣關係上,父母若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為102,而各省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達109.父母是近親,孩子則智商明顯偏低。而且英國對近4千名1946年出生的男女進行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出生的時候越重,成人後就越聰明。但是他們的體重都是控制在5-8這個正常範圍之內的。2. 母乳: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活性物質。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從李玫瑾教授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管教的最佳時期是3-6歲正好應對這那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若是而是不管,那麼可以說孩子的前途堪憂。 但是李玫瑾教授還說:不過有一些天生就聰明的孩子,並不需要家長進行太多的管教,只要適當的培養,長大後多半都會有出息,而這種孩子小時候就會有這3種表現。
  • 李玫瑾:家裡有男孩,家長教會他這「4種能力」,最好不晚於6歲
    很多研究表明,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俗話也說「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孩子在小時候養成的性格習慣,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每位家長都應該關注孩子在6歲之前孩子的性格養成!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3-6歲的孩子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是孩子開始有自己想法的重要時刻,父母如果正確引導孩子的話,能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跟價值觀!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為什麼呢?因為孩子越聰明想法越多,他就越「調皮」越喜歡「動」所以才會招人煩。李玫瑾教授還舉了3個例子,如果你家孩子在這3個方面表現的很調皮,說明孩子很聰明。
  • 李玫瑾坦言:再愛孩子,也別讓他上這3種興趣班,浪費錢還坑娃
    對於家長這樣的心理,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坦言:「興趣班並不是越多越好,家長再愛孩子,再想培養孩子也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浪費錢還坑娃」。1.不適合孩子的興趣班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將來數學好,就會盲目跟著報奧數培訓班。不過,家長在給孩子報奧數班時,首先應該了解孩子究竟感不感興趣,如果孩子對數學非常不感興趣,那麼這種興趣班對孩子來說就是「折磨」。
  • 李玫瑾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全國各地開講座,女兒卻是普通人
    作為孩子家長,很少有人沒看過或聽過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李玫瑾是一名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教授,在與罪犯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少家庭教育的弊端和失誤,並積極指出。李玫瑾教授的理念一出,迅速在育兒領域有了很高的地位,不少家長紛紛按照李玫瑾教授的方式育兒。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管教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不僅聰明伶俐,還能走到哪裡都受歡迎,討人喜愛。而平時最受大家歡迎的孩子,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有禮貌、懂規矩。李玫瑾是我國中國公安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她的很多育兒觀念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以及效仿。在一次採訪中,她談到孩子的性格問題時這樣說道:「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及時管教,不然會有大影響」。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通常有這幾種表現,你家孩子有嗎?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的情商是直接受父母教育影響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的,那麼孩子就能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相反,如果父母沒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孩子的情商必然不高。孩子情商不高的4種表現1.
  • 從犯罪心理轉行育兒,被家長「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語錄,管用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家長們的朋友圈內都流傳著各種標著「李玫瑾」的育兒公眾號,每篇文章閱讀人數輕輕鬆鬆10W+,視頻的播放量也高得嚇人。隨便一個平臺都有以搬運李玫瑾的育兒觀點吸引流量的帳號。大家也對李玫瑾的育兒觀點不能再贊同,甚至認為「先學過李玫瑾教授育兒的課才有資格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