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四十八。(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壹逆壹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我們先看原文「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這句話我先給大家翻譯一下整段話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善於診病的人,特別謹慎詳細的審查五臟六腑的順逆變化,並且把陰陽、表裡、雌雄的相應關係,以及對應的現象作為準則,把這些道理、原則、方法謹記在心裡,而且要體驗的非常精微細緻,在臨床實踐中能夠得心應手。(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因為這種學術是非常寶貴的,所以如果不願意為大眾服務,不是這種人,切勿教他。如果不是有志於此的人,有志於傳承古聖先賢學術的人,也不要傳授。只有有志於為大眾服務,有志於傳承古之聖賢的學術智慧的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繼承醫學理論和中醫學之道的人。
其實這段話從字面上講很好理解,裡邊有幾個關鍵詞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個就是「故善為脈者」,脈是什麼意思?其實在古醫書當中,在《黃帝內經》和《難經》,尤其是這兩部書裡,脈大多數情況下等同於診斷,無論是脈法,還是脈象等。脈的意思就同診斷的診,它的意思就跟診斷是相通的,用脈來替代診斷。 馬蒔註解為「此結上文而言,善脈者之必察臟腑也。反四時者為逆,順四時者為從,善為脈者,必察臟腑之逆從,及陰陽表裡雌雄相應之紀。」其實脈講的就是診斷的意思。
所以臟腑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就是從,「氣從以順」的從,「真氣從之」的從。以前講課中講過,從在古醫書的語境當中,大多數指的就是順的意思。比如在《上古天真論》裡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就是順的意思,就是真氣非常順暢、順從的意思。(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臟腑反四時者為逆,五臟六腑跟四時的節氣變化相反,這就是逆。要是逆就容易得病,順就不容易得病。所以《黃帝內經》自始至終,就強調一個道理,就是天人相應,天指的就是自然界,自然界最明顯的變化,能看到的現象就是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
之前很多章節都講過,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與四時是相應的。所以要順應四季去養生,就健康,違背這種自然變化的規律,就是逆,就容易傷身體而導致疾病。以前講《四氣調神大論》的時候,專門講過這些內容。這裡講的就是善為脈者,就是善於診斷的醫家,必然非常詳細的診查患者的五臟六腑,然後再判斷逆從關係,以及他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雌雄之變化。
這裡面就涉及到陰陽,陰陽實際上就是一種對立關係。我們之前也講過表和裡,表就是陽,裡就是陰,寒就是陰,熱就是陽,所以陰陽、表裡、寒熱,還有虛實,虛就是陰,實就是陽,這就是一種變化。以後我們會講到中醫學的診斷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八綱辨證,八綱就是陰陽、寒熱、表裡、虛實,這是大方向,大方向把握住了之後,(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才是臟腑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一系列辨證。但是八綱是最重要的一個綱領,就像建大樓一樣,大樓先得把框架建立起來,再一層一層的添磚加瓦,這樣它才完備,框架就是八綱,在診斷裡是最重要的。
這第一段話大家就理解了,就是善於診斷和診查病機的人,先要從五臟六腑的順逆、陰陽、表裡、雌雄,這裡去找問題,找答案。這些問題都找到了之後怎麼做?它叫做「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黃帝內經》裡關於精有很多種含義,有精氣神的意思,還有精微高妙的意思。在這裡解釋一下合心於精的精是什麼意思?精就是精微、高妙、深妙的意思。(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高世栻注云:「藏之心意,謂其理至微,難以語人也。合心於精,謂藏之心意,合心而歸於精密也。」意思是把診斷的方法,還有之前講的《金匱真言論》這一整篇的內容,為什麼叫《金匱真言論》?因為這一篇的內容非常的珍貴,古人把它藏在金匱裡,就用金子做的匣子裡邊,來形容它的內容非常珍貴。這麼珍貴的內容要把它藏之於心意當中,好好的理解,並把它記住,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去應用,叫做藏之心意。
古人認為高妙的東西是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所以「難以語人也」,因為它的道理非常的微妙、精微,很難用語言表達。我們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往往都不是特別準確,但是《黃帝內經》裡面所講的內容又非常精微,所以中醫學裡有非常講究一個詞叫「悟」。(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在古代和現在都是這樣,就是中醫這一行裡的師父帶徒弟,第一條就得看徒弟的品德要好,第二條也是非常重要的,取決於孩子能不能學會,能不能成為一代大醫,能不能成為中醫的高手,就是看這人有沒有悟性。什麼叫悟性?就是老師說一,他能舉一反三,同時還能融會貫通,把前後的知識貫通起來去理解。此外還有一些很難用語言表達的內容,老師一句話他就能悟到,就有點像中國的禪宗。
老師跟徒弟之間是一種以心印心的關係。老師講的內容學生有沒有理解到位,只有老師明白,這一點不是用語言文字來形容的。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當中,儒釋道三家的學問,基本上都是師帶徒的學問,就是老師來帶徒弟。我認為師帶徒裡邊,我看了這麼多古人的傳承,這種師承關係當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傳授,當然知識也挺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它,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點,老師以身作則,作為學生的榜樣,這是師德方面的內容,在德行方面老師要做出榜樣,這叫以身而教,身教勝於言教。第二點是什麼?就是在關鍵問題上,老師得進行點撥,這個東西就是一層窗戶紙,老師要是不點破,學生一輩子悟不了。
所以你看朱丹溪學醫,朱丹溪是一個博古通今的人物,他的傳統文化修養非常深,在金元時代名震天下。他因為老師得了病,他的老師是誰?他的老師叫做許謙,是當時的一代大儒。朱丹溪成為了許謙的得意門生,後來許謙得了病,多年的頑疾,一直治不好,怎麼辦?許謙就派他的弟子,就是朱震亨(朱丹溪,名震亨)去學醫。朱丹溪自己看了好多醫書,但是沒有大悟。到後來他就拜見羅知悌,羅知悌是當時的名醫,是劉完素的二傳弟子,同時還是張從正、李東垣的私淑弟子。什麼叫私淑?就是沒有見老師,只是看老師的書,跟著老師的書來學習,這就叫私淑弟子。
古人把這種學習方法叫私淑,淑就是三點水,加一個叔叔的叔。還有一種學習方法叫親炙,就是親自跟老師學習,跟隨在老師身邊,老師指點他,這叫親炙,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古人一般講親炙,就是親自跟老師學。如果這個人在當時同時代的條件下,離他家很遠,但是只看到了這本老師寫的書,或者老師已經先去了,就是時代跟他不一樣,他只能是讀老師的書,前輩的書來學習。
朱丹溪的醫學老師叫羅知悌,是當時的一代大醫,醫術非常高明。朱丹溪就去跟羅知悌學習,在羅知悌家學了多久?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全悟了。中醫學,現在正常的教學,本科五年,一般來講到醫院去工作,到臨床還得再歷練三年,至少得八年時間才能到一線去工作。
朱丹溪實際跟老師親自學就學了半年。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中醫學的內容和方法與傳統文化關係很密切,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四書》《五經》,陰陽、五行、八卦這些內容要是非常熟悉,學醫就非常容易,很容易入門。(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朱丹溪,他的悟性特別高,老師一點撥就會了。這就是古代的師承關係裡,老師的點撥很重要。老師的點撥不見得是教你特別多的知識,知識自己可以學,那都是固定的。比如背書、朗讀、記憶,這些自己都可以學。
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老師在你身邊可以點撥你,看著你出了問題之後,能幫你糾正過來。你卡住的時候,老師因為是過來人,他就知道你在哪裡卡住了,就能幫你渡過這個難關,讓你豁然開朗。這就是老師的作用,韓愈的《師說》裡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好辦,最難的是解惑,所以這就是老師非常有價值的地方。
在《黃帝內經》裡講,老師一定要挑這種學生,這個學生是什麼人?叫「非其人勿教」。對學習的弟子來講,有幾個要求,第一是品德要好,學醫不是為了私利,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之苦,有這種發心才能學。第二個叫做「非其真勿授」,這個人必須得有悟性,要是一個榆木疙瘩,學其它的手藝可以,但是學中醫很難,因為學習需要很高級的悟性,尤其是對於針、對於藥、對於穴位、對於方劑的領悟力、感知力得強,要是不強的話,你再怎麼跟他講,他學的都會非常死板。這個和中醫學醫法圓通的風格和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就要求學生要有悟性。
這一點在孫思邈的《大醫習業》裡有專門的介紹,我以後有機會跟大家分享。在《千金方》裡,第一篇是《大醫習業》,第二篇是《大醫精誠》。《大醫精誠》講的是醫德,叫做「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天下含靈之苦。」(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他講的就是一個發心的問題,就是講大夫在看病的時候,不能想的事情太多,得讓心靜下來,叫做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有了清淨的狀態,才能給人看病,不能一邊看著病,一邊想今天回扣是多少?這得掙多少錢?這個就歪了,這就不是大醫了,不符合孫思邈的要求。這個第二篇就是《大醫精誠》,就是講醫德。
第一篇講什麼?講《大醫習業》,就是要想成為大醫得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領悟力得到哪個程度?對知識的貫通力得多強?《大醫習業》裡講得非常透徹。要求不僅要懂得儒釋道三家,還得旁涉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全明白了之後,還要懂什麼?叫做陰陽祿命、天文地理,然後六壬八卦、五行休王,五行休王可能現代人很少聽說,就是五行生剋休王之法。這裡不僅涉及到五行的生克,還有休王。這些內容全明白了之後,再學醫,學醫學什麼?學四大經典,還要旁涉諸家。
因為孫思邈是唐代人,他舉的這些例子,範東陽、張仲景都是唐以前的人物,唐以後的人物一直到現代,還有金元四大家,還有明清醫家,這些都得讀。讀了之後,才能把這些醫家的內容融會貫通。最重要的還有近現代的,建國以後的名老中醫的經驗集。(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名老中醫的經驗集裡的精華特別多。我最初學醫的時候,讀名老中醫經驗集就特別受益。在臨床中,用上這些老中醫的經驗非常好使,這是建國之後的。建國前,還有民國時代那些大家,張錫純、陸淵雷、祝味菊、徐小圃、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蕭龍友京城四大名醫,這些醫家的醫案、醫話,還有後人整理的經驗集,都非常值得學習,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所以學醫,尤其是學中醫,讀的書就這麼多,同時還要旁涉諸家。另外還要把西醫也學了,全國的中醫院校,本科制的中醫學專業的教育裡,西醫的內容至少佔到四成,《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再往後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西醫診斷學》都得學。(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學完了之後你再學中醫,腦容量得多大?所以這些細節和內容,都得掌握好。醫德好了,悟性高了,才能學醫。所以叫做「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就是遇到這種人,才能傳授真正的道,這種人才能得道,這就是《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最後這段話的意思。
好了,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四十八。(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複數字 2020,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含解法)
「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養生]適用女性的兩個養血藥方
[精彩推薦]既然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的身體還這麼差?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健康諮詢及講座邀請方式:
方式一:撥打預約電話(每天9:00~17:00接打電話)
010-83069166
010-83069366
方式二:添加微信預約(每天9:00~17:00回復微信)
微信號:pbsyy011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