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松|從《茶經》看中國茶的養生智慧

2021-02-12 楚天茶道

 (據在《安化黑茶》雜誌2016全國理事會會議上的演講整理)

▲本文原載《安化黑茶》雜誌2016年第5期總第12期

《茶經》,中國茶文化史上的絕對經典,由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著於唐代。此書一出,轟動天下,陸羽被尊崇為「茶聖」。

 

有識者云:「茶人不知陸羽,如同佛子不知釋迦牟尼,道者不知老莊,美國人不知華盛頓,法國人不知拿破崙。」信哉。

然而《茶經》畢竟著述於1200年前,世易時移,很多人想讀卻感覺很難讀懂。這裡,舒松不揣冒昧,將《茶經》研讀的點滴心得記錄整理出來,尤其著重於《茶經》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承前啟後的意義探尋以及《茶經》論述對於今人的價值,向大家做個匯報,以求教於大方,並期引發更多茶人及茶友對《茶經》的研讀興趣。

《茶經》共十篇,內容浩繁,這裡故選取一個維度,重點談談:由《茶經》所引申開來的,中國茶的養生智慧。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這是《茶經》開篇的第一句話。這一句話,涵義豐富,意味深長。千年前的陸羽,已經認識到茶樹是只能在溫暖的南方而不能在寒冷的北方生長的植物。

而一個「嘉」字,更傳神的點出了茶在陸羽心目中無比美好的地位。

嘉獎、嘉許、嘉人,一個嘉字,帶出無比的喜悅。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陸羽說,「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這是從地理環境的角度,點明了生態的重要性。

陸羽的這樣一個簡短總結,同樣是石破天驚的。

從我們今天的角度看,陸羽的這個認識同樣毫不過時。

在中國六大茶類中,有烏龍茶類。在烏龍茶類中,還有一個著名的小茶類,就叫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名字中的一個「巖」字,生動點出了「爛石」生態環境對於茶的品質的重要性。

武夷巖茶,其上品者,身處丹霞地貌的高山爛石生態環境,稱為「巖巖有茶,無巖不茶」,是為「正巖茶」。到了半山腰,爛石環境減弱,這裡的茶制出的巖茶就只能稱為「半巖茶」,品級等而下之;再往山下,到了九曲溪邊,平原灘涂環境,就只能稱為「洲茶」了,茶的品質及價格都有所下降。

武夷巖茶,從正巖茶到半巖茶、再到洲茶的不同等級劃分,生動佐證了陸羽「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的洞見。

 

▲徐亞和,雲南著名茶人,楚天茶道普洱首席講師


我的好朋友、著名雲南茶人徐亞和先生也是陸羽《茶經》的用心研讀者。亞和先生事茶30年,一直想找到一塊如陸羽所描述的「上者生爛石」的茶樹生態環境。他走遍雲南茶區,終於在雲南西部茶區臨滄市的忙麓山找到了這樣一塊獨特的地貌。

他用心將這個地貌環境下的百年老樹茶葉悉心收集起來,制出了一款古樹普洱,取名「石介」。

石介者,萬石相間之所也。石介產量稀少,卻以「蘇鮮香、湯清苦、味甘滑、澀而津、喉韻長」號稱五絕,名動茶的江湖。石介普洱的誕生以及命名靈感,均源於《茶經》。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關於生態,陸羽又說,「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這一論斷的意義,在我們今天尤為重大。

喝茶要喝養生茶,這是我們楚天茶道向廣大茶友倡導的重要飲茶理念。何茶養生效果好?其中就包含陸羽先生說的這句話:「野者上,園者次。」

野放茶(荒野茶),雖然產量不如茶園中的茶,但是野放茶不像茶園茶那樣密植,土壤條件更好,而且處在生物多樣的環境中,茶樹更具靈性。我們今天,很多能夠在鬥茶賽中勝出的茶,多半也出自野放茶。

▲連續九年鄂西北茶王季廣成和他的生態山谷:廣成仙谷

湖北有一位連續九年的鄂西北「茶王」,名叫季廣成,每年鬥茶賽,他都是第一名。我很好奇,就去襄陽穀城他的茶園廣成仙谷考察,發現他在當地非常另類,十多年來堅持茶園不打農藥,也不施化肥,連有機肥也拒絕使用,只用自己山上的落葉肥。多年前,他的有機茶也賣不出價,辛辛苦苦,許多茶農嘲笑他。他我行我素,也吃苦無數。現在他的野放茶園的茶,名叫真武幽蘭,其品質表現把山下使用農藥化肥的茶拉開老大距離,供不應求,需要提前一年預定。

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極其寶貴的上天賜予人類的環境,尤其名山大川,多出好茶。這種環境出產的、不使用農藥、不使用化肥的茶,才是真正能夠養生的好茶。

除了土壤(爛石)的重要性、植被多樣性(野)的重要性,陸羽還深刻認識到散射光的重要性:陽崖陰林。

日照時間較長的山坡面,還需要有一定的樹木遮擋,讓光線產生散射,避免陽光過度直射茶葉。陸羽認為,這樣的光照條件是最好的。

這一點,在今天的種茶實踐中仍然極為正確。老茶農有一句話:山戴帽,樹打傘。所謂山戴帽,就是在山頂上需要有其他的高大一點的樹種,不要都種成茶樹;所謂樹打傘,就是在茶樹園裡還要間植一些高大樹木,能為茶樹適當遮陽。老茶農的這個看法,是對「陽崖陰林」的最好佐證。這也說明,一些我們在圖片上看到的一望無際的大茶園,看不到其他樹種,美則美也,卻失去了野性,失去了生物多樣性,而且讓陽光無情直射,並不符合茶樹的要求。我們今天的一些科技工作者的看法,實際是錯誤的和片面的,不懂天人合一,離道遠也。

不好的生態環境種植的茶葉,對人體不僅無益,反而是有害的。「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陸羽同時指出:「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對採摘的時間、清潔度和制茶的精益求精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

「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陸羽又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意思是說,茶的性味是非常寒性的,作為飲品非常好。「味至寒」這三個字,是只針對綠茶而言的,而並非針對我們今天的六大茶類。

在唐代的時候,我們中國還尚未出現黃茶、烏龍茶和紅茶。至於白茶和黑茶,也許出現了雛形,但是也缺乏確實記載。

唐代,主要是蒸青綠茶。蒸青綠茶更多保留了茶葉的原始性狀:「味至寒」。

既然「味至寒」,似乎並不太好,為什麼陸羽又說「為飲最宜」呢?這,就要談到中醫對養生的看法了。


▲茶聖陸羽

中醫之中,非僅指中國之中,而是同時包含中庸之中,中道之中。中醫,乃是將強調天人合一、陰陽平衡、持中守正的道學運用於人體健康與長壽的學問。

關於苦寒之茶對養生的價值,李時珍在其名著《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論述:

「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闓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時珍辯證論述寒性茶與養生

陸羽接著展開,具體解說:「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對茶的養生與治病功效做了具體的羅列。

談到茶道養生,其實還需要從陸羽追溯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兩大文明先祖:黃帝和炎帝。

▲皇帝和炎帝

這裡我們要先簡單談談中國文化與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以為鋪墊。

其實,在中國上古時代,就有非常發達與完備的科學。但是中國古代的科學不叫做科學。叫什麼?叫道學。

道學,就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哲學體系。道學又發展了很多運用科學,如禮、樂、射、御、書、數以及醫道、武道、茶道、香道,等等,百行百業,都是道學的具體運用,從而構成一個非常完備的學問體系。

道學有一個與西方科學非常不同的特點:就是道學(東方科學體系)從一開始就確定了德與道的密不可分性;而西方實證科學是排除人的影響的。東方道學的修為,是以修道者的德行為基礎的。德行高的人,道行才會高。

西方的實證科學,立足於研究,叫科學研究;而東方道學,立足於修,叫修道。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科學發展路線。

好了。我們先講一講黃帝的故事。

《黃帝內經》開篇,就有這樣一段話: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一個「神」字,點出了黃帝先天的來歷不凡,以及與上天的聯繫。

黃帝非常注重養生。在他當天子第19年的時候,他還專門去拜訪一位大道:廣成子。「膝行而進」,非常虔誠。

關於養生,黃帝的另一位老師岐伯為黃帝講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百歲,是人的天年,是人的正常壽命。但是,很多人達不到,早早衰老。為什麼達不到?岐伯進一步指出,主要原因在於自身的不良的生活習慣。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內經》開篇這兩段話,點出了養生的要害。

我們再看看中華文明的第二位重要先祖:炎帝,也就是神農氏。

古代典籍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氏為了了解草藥的藥性,走遍千山萬水,什麼草藥他都要嘗一嘗,結果就嘗了很多有毒的草藥,中毒很深。一次,他正在煮水,結果有樹葉飄到他的鍋裡,煮成了湯。神農氏是有透視人體的功能的。喝了這湯,發現體內的毒素都被化解了。很好奇,發現是鍋裡的樹葉的作用,於是把這個樹葉命名為「茶」。

這就是茶的偉大發現。神農氏不僅發現了茶,同時也發現了茶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藥用價值:就是解毒。

黃帝和炎帝所傳下來的文化,是典型的神傳文化。總結由黃帝和炎帝所開創的養生文化,其核心主要有兩點:

其一,就是要「合於道,全其德」。強調道德層面的修養對人的養生的重要性。

其二,就是要做到「陰陽平衡」。強調與天地自然的和諧,與人的和諧,人體自身的和諧。

《茶經》:中國茶養生思想在唐代的發展

到了唐代,中國茶的養生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唐代,產生了一位偉大的藥物學家:陳藏器。

唐代大醫學家陳藏器(約公元687—757年),在《本草拾遺》一書中說:「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陳藏器對茶做了比前人更深入的研究,並在其名著《本草拾遺》中提出了一個極有分量的著名論斷:「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他認為,很多藥,都是針對一些具體的病具有治療作用,而茶針對萬種病都有治療作用。其實是談到了茶有巨大的保健、養生功效。養成喝茶的習慣就能更好的抵禦各種疾病的侵染,從而達到養生和「治未病」的效果,推動了茶飲習慣在唐代的普及。

陳藏器之後,唐代又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茶學大家,就是被後世尊稱為「茶聖」的陸羽。

陸羽出生在湖北天門(古稱竟陵)。他是一位棄嬰,被寺院撫養長大,走遍茶山,最後在湖州寫出了千古茶學名著:《茶經》。

唐代茶道影響深遠。唐代劉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十分精闢。

到了宋代,中國茶道養生思想深入影響到日本。

▲榮西和尚

日本榮西和尚,曾經兩次來到中國,修習佛法、研習茶道、醫道。回國時,他還特別帶上了中國的茶籽。

他回到日本後,有感於日本人疾病流行,不懂醫道,不懂養生。

出於慈悲,於是寫了一本書《吃茶養生記》,主要是把在中國學到的茶道養生方法介紹給日本人。

榮西在《吃茶養生記》中所言:「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

他又說:「貴哉茶乎,上通神靈諸天境界,下資飽食侵害之人倫矣。諸藥唯主一種病,各施用力耳,茶為萬病之藥而已。」直接引用了陳藏器的茶道養生思想。

榮西對茶養生的推崇和倡導在日本影響深遠,直接推動了茶飲在日本的流行。榮西被日本人尊為日本的茶聖。

在古代中國,主要以寒性綠茶為主。寒性茶具有巨大的養生價值。但是,寒性茶如果過量飲用,也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這一點,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作了詳細的論述。

幸運的是,中國茶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到了明代末期,逐漸出現了溫性的武夷巖茶。大約同時代,又出現了溫性的紅茶。

▲茶學泰鬥陳椽:開啟六大茶劃分時代

上世紀,著名茶學家陳椽教授進一步提出了六大茶類的劃分。這對於我們認識中國茶的茶性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今天的中國茶,既分陰陽,又蘊五行。

茶的個性:茶分陰陽,茶蘊五行。

茶的陰陽屬性規律大致如下:

發酵程度越低的茶,寒性越重。焙火程度越低的茶,寒性越重。冷凍保存的茶,寒性較重。

對於各個具體茶類的茶性,也可大致歸納如下:

寒性茶類:綠茶、白茶、輕發酵烏龍茶、年分淺的生普。

中性茶類:黃茶,中發酵烏龍茶,部分老茶。

溫性茶類:重發酵巖茶、紅茶、熟普、存放年份長的老黑茶。

安化黑茶,就是比較溫性的茶類。而且隨著存放年份的加長,會更加溫性。

同樣,我們人體也是分陰陽的。我們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選擇不同茶性的茶,就能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

總體而言,我們主張茶友喝「雜茶」。就是各種不同的茶類,我們都可以廣泛的喝。但是根據體質的不同,又可以有所側重。

平和體質的人士,可以喝各種不同的茶類。

寒性體質的人士,適當多喝溫性的茶,少喝寒性茶。

溫性體質的人士,可以適當多喝一點寒性茶。

夏天天氣炎熱,可以多喝一點寒性茶,比如綠茶。

到了冬天寒冷季節,就應該適當多喝溫性茶。

年輕人可以適當多喝寒性茶,而人到中年、人到老年,體質轉寒,就要多喝溫性茶。

《茶經》承前啟後,茶道養生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對於現代人,現代病層出不窮,而茶可治萬病。希望大家都能懂點茶道養生,都能通過喝茶受益!

楚天茶道由舒松老師及致力於中國茶道復興的諸位同道於2010年共同創辦。楚天茶道是一家致力於專業級茶道、茶藝、評茶培訓的茶文化機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博覽》雜誌給予專題報導和肯定。

舒松(shusong)

中國生活流茶道創始人楚天茶道中心創辦人

(微信號:13871212526)

樂趣,在於分享!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並分享到朋友圈

楚天茶道將按順序贈送以下禮物

茶禮一:正山小種野茶1盒(共1盒)

茶禮二:福茶小禮包1盒(共20盒)

(內含小青柑2個)

茶禮三:霽藍松風杯1個(共20個)

茶禮五:刊登本文的《安化黑茶雜誌》2016年第五期(共100本) 

參與方式

▲長按二維碼識別添加好友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截圖後微信發送給舒松老師(微信號:13871212526)並附上您的郵寄地址(郵編+地址+電話+姓名)我們將儘快包郵郵寄您以上禮品(按禮品順序贈送)


200份禮品,送完為止!

本活動由楚天茶道官方主辦

相關焦點

  • 秒讀「茶經」快速識茶,了解中國茶文化
    陸羽《茶經》原文: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也。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陸羽《茶經》譯文:茶之源茶是中國南方出產的一種優良木本植物。樹高有一尺、兩尺甚至幾十尺的。
  • 新鮮出爐 | 周重林著《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 作者: 周重林出版社
  • 以茶入道話《茶經》
    在中國古代畫作中,也有很多表現水紋的。接下來是說陶工把細泥用水攪拌之後沉澱下來的樣子,我們也可以想像到一種平整、細膩、略有紋路的表面。第六種是新修整過的泥地經過暴雨衝刷後的樣子,一樣是平整、有自然的紋路。以上皆為優質茶。
  • 【全民閱讀推進月】一場書與茶的邂逅——初讀《茶經》||作者:楊慶紅
    茶在中國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禮節。自古就有客進門奉上茶水以示尊敬的傳統習慣,近觀習近平待客的「那杯茶」,同樣傳遞「和而不同」「和諧相生」「美美與共」等與中國傳統哲學觀一脈相承的理念,可見茶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有茶,有書,便是一處桃花源,而陸羽的《茶經》就是一場書與茶的邂逅。短短十章七千餘言,闡述了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
  • 《中華茶通典》之《茶養生典》: 以茶養生,以道養心,養性為本,養生為輔.成就中國第一部茶養生正典!
    其中,還特別介紹了我國少數民族「茶與養生」的著述,以及儒家的「德茶養生」、釋家的「禪茶養生」和道家的「仙茶養生」。  《茶養生典》,科學地闡述了茶與醫療、茶與健康的關係。  《茶養生典》,還系統介紹了茶俗、茶方養生的知識,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相關空白。書中對茶俗養生基礎、我國少數民族的養生茶俗、中國不同地域的養生茶俗、以及當代新興的養生茶俗等,都做了系統地探尋和研究。
  • 湘西文史|陸羽《茶經》裡「中國茶文化名山」無射山,或在湘西保靖...
    這次活動隆重推出中國茶文化名山無射山品牌,將為擴大黃金茶影響產生重大作用。圖片來源網絡。陸羽(733年-804年),編纂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被譽為茶聖。《茶經》採用了唐李泰 (620年-652年)《坤元錄》說法:「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裡無射山,雲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於山上,山多茶樹。」
  • 風靡中國的武夷巖茶,到底哪裡吸引人?從《茶經》看武夷巖茶
    2、 相信愛喝茶的朋友們都對陸羽所著的《茶經》有所耳聞, 《茶經》是中國乃至目前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一部專著。
  • 【產品篇】吃茶記,吃茶治未病
    ,吃茶治未病        2015年4月,堪稱茶界第二部「茶經」的《吃茶記》艱難出版。它的「艱難」來自三個原因:一是所著者為著名的日本禪師榮西,南宋時期到訪中國學習佛學的日本僧侶學者、茶葉愛好者,被尊為「日本茶祖」,所寫《吃茶養生記》以日文和漢文雙語版印製,已不易;二是本版譯著者為雲南彝族詩人施袁喜先生,「家世營茶」的他,居然艱難地端起了古文今譯今注這門冷學科工作,也不易;三是本書內容實屬冷門茶文化知識,臨出版時,相關部門應承的出版經費又沒有落實,計劃中的四色精裝彩印版變成了黑白印刷的簡裝版
  • 從《茶之書》看中國茶
    與之相比,作為茶之源的中國,雖有連篇累牘茶經茶典,卻沒有一本像《茶之書》這樣以詩一般的文字深入淺出,具有強烈文化觀點的成書;雖有成千上百五花八門的茶產品,但缺乏觀念表達與行為指導,因此缺乏審美價值和辨識度。
  • 【茶字典】唐·陸羽《茶經》(1)
    【茶經·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好茶工藝:「烘,磨,篩,幹」,談「茶經」下的茶文化走向
    茶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喝茶的好處很有意思。唐代茶神陸羽曾寫過一部《茶經》,其中有記載:。「茶人,南方嘉木,至今仍被古人良善奉為茶史的標準。」唐代婦女飲茶同時,唐朝推崇茶的養生之道,享有盛名。唐人對茶的健康的認識,與他們喝唐茶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今天說的那杯綠茶,不是唐茶的風格。
  • 陸羽在茶經中這樣記載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全世界人民喝茶的習慣,都是中國人教給他們的。那麼究竟是誰,最早發現了茶葉這個神奇樹葉的呢?唐·陸羽《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意思是說,茶作為一種人們生活中的飲品,是從神農氏開始的,而到了魯國的周公才將其發揚光大,傳播開來。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茶道也可簡言論之是一種烹茶煮茶的藝術形式,是以茶為媒介的生活禮儀,同時茶道也是古人用以修養身心的方式。茶道,是中國大唐茶文化的精魂所在。陸羽是中國茶葉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茶藝類茶道家,他的著作《茶經》也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系統闡述茶的書籍,基本可以定論為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結合前人的經驗的基礎和自身的實踐,系統地考察了唐代衝泡茶葉的諸多環節,從用具、鑑水、選茶、煮茶等一應俱全,全方位再現唐代的煮茶工藝。
  • 人間福地 郴州福茶
    陸羽《茶經》開篇第一句,已清楚記錄下茶的故鄉,也成為國人千年茶話的起點。對中國人而言,茶,是一種習慣,福,是一種信仰。為追溯信仰的源頭,為尋訪最好的「嘉木」,我們將目光投向湘南之地。快看,郴州已向你發出邀請:來福城,品福茶,做福人。茶禪氤氳是福茶的歷史回音一方水土養一方「物」。由郴州山山水水滋養出來的郴州福茶究竟有何種意蘊?我們不妨從歷史中尋求答案。
  • 鐵皮石斛湯茶隱藏的秘密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在擴大經營範圍的同時,適應茶藝茶道愛好者的需要開設了以普及茶文化和培養茶藝專門人才的「和靜茶修學堂」,並且在繼承中國傳統茶藝、茶道和茶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切身實踐體驗和感悟,創立了富有時代氣息和新意的以「茶修」命名的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體系,先後撰寫發表了《白雲流霞》《中國茶藝經典》(光碟)和茶修工具書《泡好一壺中國茶》。去年出版的新著《茶修》比較集中地介紹她的茶道思想和教學理念。
  • 茶來·養生冬至喝什麼茶好?
    那麼,如何選對適合自己的一款茶,在這嚴寒冬日既暖身、暖心,還有養生的功效呢?巖茶,在中國六大茶類中屬於青茶類(也稱烏龍茶),兼具紅茶與綠茶的優點,茶性溫和,有養胃健胃,降血壓、降血脂和降血糖等多重功效。
  • 吃茶看畫賞器靜心!「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文/圖吃茶、看畫、賞器、靜心……11月27日下午,「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在深圳市東門步行街思月書院開幕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並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為儒、道、佛哲學思想生活化提供載體。人與茶交融,逐漸使茶藝進入高尚的精神領域。在一些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400餘首,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 茶韻書香!東莞圖書館帶你閱書品茶
    茶事,人生事;茶道,人生道。結合首個「國際茶日」,東莞圖書館開展了兩期茶文化相關電子書刊及紙質圖書推介活動,第二期共推介了20本「茶書」,大家不妨泡一壺好茶,鑑一本好書;細品茶中滋味,領悟百態人生。其中,「郵享閱讀」這期推薦了10本「茶書」,包括《茶經:煎茶滋味長》《悠遠的祁紅:文化池州的「茶」故事》《一席茶:茶席設計與茶道美學》《話說中國茶》《茶與健康》《好茶泡出好味道:老舍茶館掌門人親授泡茶技巧》《尋茶問道》《茶與茶器》《茶葉復興:易武與古六大茶山》《喝茶慢》,涵蓋關於茶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