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獲效的方法——靜功修煉要訣

2020-07-22 綠岑山人

氣功原理最主要在於解放思想,放下包

袱。進入到一個所謂「解脫」的狀態,讓大腦

輕鬆愉快,高度入靜。那麼,如何才能練好靜

力,靜功的訣竅是什麼呢?

一、重德為本

練功者要練好功,要解脫,不能整天鑽在

酒色名利權勢圈子裡,這樣才能使大腦儘量保持一種輕鬆的狀態,才能達到治病健身,增智延年,開發潛能的目的,所以一定要重視

「德」的修煉。

二、練功講究松、靜、自然

松,指的是全身松,從頭髮到腳趾甲,有

意識地松、松,再松。一般來說,練功開始就要準備這個條件。只要你練功,就要放鬆。所謂放鬆,包括身體松,骨頭、骨節松,思想、情緒、精神松,還有內勝松。內勝怎麼才能松呢?吃得太多、太脹、太飽,過食膏染厚味,飲酒、吸菸,內勝受刺激,興奮、活動,就不能放鬆。所以,練氣功講究「節食而少眠」。

隨時隨地吃零食,胃腸隨之蠕動不止,就不能放鬆。所以吃飯吃到七分飽便可。節食就在於要使內髒松、少睡我、多練功。

靜,是相對的靜。一要環境靜;二要本體

清靜,就是儘量把胃腸排空,儘量地把肺裡的濁氣排除,儘量做到內勝輕輕鬆鬆;三要思想安定、情緒穩定、心情鎮定。

心情自然。

三、靜功的調心、調息、調形


調心

即調意識,至為重要。做到以下十個方

面,才能較好地調心:

第一,收心。就是把念頭很好地收回來,把思想意念收到體內一個部位,如收到丹田、

收到命門、也可收到湧泉。

第二,止念。不斷地排除雜念

第三,定心。即把練功的內景定在一個地方。只要你收心止念,以後就會出現圖象、景物,把它定下來。駐念,念頭定在下丹田、中丹田、玉枕、命門等處。

第四,平心。平時陶冶性格,儘量地平衡

體內的陰陽之氣。

第五,松心。意念不要太緊張,要似意念

非意念,似守非守、似有似無、似笑非笑、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先以上、下、左、中、右順序放鬆;經絡松,形象松,內髒、四肢、五官松,這樣才能松心。松心是關鍵。舌頭放在口中間,上下不接觸,有助於放鬆。

第六,制心。練功中自然出現的念頭要控

制下來,出現了大的自發動功,可作深呼吸,可聽心勝的聲音,這樣就能慢慢地控制下來。

第七,化心。練功者能控制自己後,讓意

識變成虛無境界,將聚積的氣化開,儘量使其變化無窮。

第八,行心。讓它不斷地內外上下運動行

走,使它能在外面採氣,採集天、地、水、

火、風及日月星辰的精華之氣。

第九,調心。若能不斷地讓它採氣,來回

變化,以後就能做到真正的調心。那時才真正進入了氣功境界的調心,才能如意地調心。

調心秘訣(口訣):

1.無論是行、站、坐、臥都可將天門(百

會穴)、人門《勞官穴)、地門(湧泉穴)打開,做到頂心向下歸丹田,掌心向內歸丹田,腳心向上歸丹田。

2.氣在我中,我在氣中,天人合一,氣為

我用(增加氣感)。

3.太陽附我身,我身附太陽,丹田如火

熾,兩腎似湯煎。

4.朝陽當照,腳踏白雲濤,晴空碧萬裡,

東海正漲潮。

5.身如垂柳,心似寒冰,萬念皆空,一片

混沌。

6.夜來人靜萬慮拋,意守丹田封七竅,呼

吸徐緩搭鵲橋,明月高懸在腦中。

7.混元一氣,混混沌,意行整體,六面

受力。

8.意守丹田,松靜自然,口會神水,淋浴

臟腑。

9.手按腎區,兩腎發熱;強腎競精,固本培元。

10. 爹心朝上,她皴奔月:提氣造血,功

法神妙。

11.心朝下,如按氣球,吐故納新,平

衡陰陽。

12. 心朝外,如卷瀚果;毛孔打開,獲

氣目調。 1

13.練功靜松型,有為歸無為;三秘手□!

意,手印法無窮。

14. 菩提本無樹,萬法皆空,修道貴在

悟,有從無中生。

1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紫氣東來,大

道無為。

16.松靜自然,明月當空;意守丹印。養

氣安神。

17.自然呼吸,綿綿若存;似睡非睡,似

夢非夢。

18.觀音在心,佛光普照;觀音圖,

息共振。

19.八萬四千毛孔開,宇宙真氣人身來;

我命在我不在天,天人合一命長存。

20. 信心百倍煉丹功,形極意靜貌須恭;

三心併合丹田處,一念不生意向空。

練功者可以自編意念口訣,達到強身健

體、防治疾病、開智延年的自的。

主張良好的意念,對祛病強身、開發潛能

等有顯效。因為良好的意念對人體中樞神經的抑制可使大腦皮層得到良好的休息,這對改善腦血管供血、供氧甚為有益。

調息

調息是幫助洞心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

用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把速度放慢,再進一步做好深呼吸。修練靜功採用逆腹式深呼吸.做到輕、深、長、勻、緩、細、悠。並不忘松、靜、自然為原則。初學者要循序漸進。可先用意念引導,如吸氣覺會陰部及肛門上提,小腹在內收,漸漸由意而形,轉為逆腹式呼吸。不可過分求慢和用力進行收腹提肛,以致丟掉松、靜、自然之原則。

採用逆腹式呼吸法對疏通經絡有顯效。功效大於順腹式呼吸或自然呼吸法。筆者多次

實踐、逆腹式呼吸更能發揮「氣」的功力與作用,它能增強氣血衝擊肢體的力量,使氣血暢如流水:使神經(經絡)通電;使有的關節發:「喀喀」響聲。腹式深呼吸使屬肌升降幅度加大,五臟六腑均被上下有節律地按摩。大量吸入氧氣,排除廢氣,吐故納新,加強了新陳代謝。現代醫學證明:深呼吸對兩腎的上腺和心臟附近的胸隙功能強很有好處,能便胸腺、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使人體幹擾素和多種免疫蛋白以及抗病毒素等多種免疫物質的活性得到提高。

調形

調形是以形體調整到什麼姿勢最舒適為原

1.包括頭、頸、胸、腰、四肢以及十指和內

的調整在內。三調之外,還要注意起居卻飲食凋節,做到「六根」不漏。練以方向要求順地球極性,面南;或順太陽出沒方向,子夜至日中面東。日中至子夜面南;或對物(日、月、山、水、花、草、樹木)練功;或根據五行,卦方位練功。且以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向為原以。練功地點也要選擇有反應的地萬。練功時間一般是子午卯酉,農曆的節氣以及你家人的全日、自己的生日等時間練功。最有效的是24小時不斷地練功,方法是把握一個「前」字,就是要在早上起床前、吃飯前、下班前、離開房子前、上班前、做事前、進話前、睡覺前練功。每次半

分鐘、一分鐘或幾分鐘都可以。早晚時間能長些則更好。這樣就解決了練氣功與工作、學習、生活的矛盾。


相關焦點

  • 自然——是修煉靜功的總訣
    修煉靜功一切都要順乎自然,遵循漸靜練的客觀規律,保持整體活動的協調平衡,交勢要正確、自然,呼吸要勻細、自然,思想要愉快,環境要自然,情緒要穩定、自然、調心、調息、調形、意守導引均要松靜、自然、舒適自然。但是,自然不是自流,不是自然主義,而是必須在松靜的條件下,才能達到自然。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所達到的自然。
  • 靜功的要訣
    靜功其「要訣」是秘傳的,呂祖說:「不是真人莫亂傳。」「要訣」是法的歸納,功法是練功的細則,必須先知道功法和練法,有一定基礎和體會,才能用訣在身上,才能產生反應。 初學者不能為省事就用訣而不練法,再好的秘訣,也難以產生應得效果,絕不是有了高師點化,傳你一個秘訣,功夫就立即提高。必須練法有了一定基礎,「訣」才有奇效。
  • 靜功戰睡魔,練功得益多
    通過練功,逐步減少睡眠時間,做到以功代眠,因此,可以說練功是「戰睡魔」的有力手段;同時,夜間練功極易入靜,可以大大提高練功的功效,確有事半而功倍之妙。「戰睡魔」既稱之為「戰」,說明了它不是任其自然、輕而易舉的,必須要有較大的毅力,持之以恆方能收效。
  • 道家——「天柱靜功」
    天柱氣功吸取了釋家禪修的方法。禪修以明心見性為追求目標,是靜功修煉的最高境界,達到「六通」的最佳途徑。天柱靜功依次守下、中、上丹田,最後歸於玄關一竅。玄關即上丹田,為佛家修性之竅,萬千效應白此而生。在致慮極、守靜篤的基礎上,吏進一步達到物我兩忘,明心見性,證得真果。所以說天柱氣功以佛為證。儒家氣功的特點為存心養性,天柱氣功吸取了其攝養天地浩然之氣的思想。
  • 我練靜功40年——徐漢江先生的練功體會
    我練靜功四十餘年,到1982年已94歲高齡,但仍然精神飽滿,行動自如,視力尚佳,身體各臟腑的功能均好。我體會到,氣功確實對身體能起到防老抗衰的作用。我練的是「靜式單禪內氣功」,它具有收效大、 簡便易行之特點。通過長期練功,我認識到要練好此功,首先要掌握四個要領與三個結合。一、四個要領1.姿勢正確- 此功是靜功的一種,如果姿勢不正確,就會影響練功效果。
  • 靜功的外動和「脫胎換骨」
    不以自發動為目標創編的新、古靜功的功法,在修煉一定時間後,多數人也會出現自發動,不過其自發動在動作範圍、難度上,小於以自發動為目標的靜功。不管是以自發動為目標創編的新、古靜功,還是不以自發動為目標的新、古靜功,其出現的自發動作,都起自靜態形似枯木,調動身體內氣「內部運動」,內氣在身體內部某一部分,某一臟腑,某一經絡受阻通不過,或不能順利通過,而發生的「外動」,道家稱自發動為「病動」,這種自發外動是體內調動內氣更好地通過經絡的一種積極的表現。它起著祛病健身的作用。
  • 修煉靜功三個秘傳心法
    靜 功修煉重在調心,要忘記身心之存在,要能所雙亡,又不能昏沉。靜功修煉本無一法可言,禪宗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妄想狂心歇便休」,一切放下不管就是了。法門雖說方便,但一般人為塵念所擾,放下談何容易。
  • 洗髓功修煉方法第一步練什麼?
    洗髓功修煉方法第一步應該練什麼?第一步先練好易筋六式先鍛鍊有形的筋骨肉,使它成為支撐修煉無形的精氣神的基礎;而培養無形的精氣神,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對有形的筋骨肉的鍛鍊。易筋——易為改變,筋為經筋,意思是說通過練功來改變人體的經筋,使其變得強韌通暢。筋絡反映了人體狀況,內可以調息運氣,外可以活動肢體,故說內外兼修。易筋六式有哪些內容?
  • 放鬆入靜功:「外靜內動,靜中有動」
    所謂靜功,是以站、坐、臥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配合意念活動和各種高速呼吸的一類功夫。其特點是「外靜內動,靜中有動」,如站樁功、內養功、坐禪等。靜功按姿勢分為臥式、坐式、站式,如放鬆功、內養功、站樁功等都屬於靜功。靜功可以有效的消除緊張,使全身肌肉、內臟、血管、神經放鬆,而且「靜功」和「動功」相互配合,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療和保健的效果。
  • 靜功——消除心身疲勞的捷徑
    氣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醫療體育和養生方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氣功鍛鍊能增進人體健康、防病祛病、延年益壽。《莊子》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吹噓呼吸,吐故納新」,《黃帝內經》中也說到吐納導引能理血氣,調氣機,柔筋骨,和心氣。說明導引行氣的練功方法是調節心身不適的有效手段。
  • 少林易筋經的練功心得
    練功時間的選擇古時少林僧人練習易筋經對時間有嚴格的要求,都是固定在子午或晨昏這兩個時辰。這樣不僅有利於自身與自然界的能量交流,還有利於養成習慣,快速進入練功狀態。子時的陰氣最盛,適合練靜功,由靜而動;午時陽氣最盛,適合練動功,由動而靜。根據氣候變化,練功的時間可以稍作調整,子時可提前到夜裡23點前後,午時延時到午後13點前後。2、晨昏功早晨(5點~7點)和黃昏(18點~20點),應根據太陽高度適當調整。清晨宜練動功,黃昏宜練靜功。
  • 練功要把握好度,才更有效果
    度是事物從逐漸量變到爆發性質變的關節點,而氣功修煉的過程,是由日積月累的點滴量變,最終達到「豁然洞明」的質變過程,要經歷由祛病一→健體—→益智→悟道的艱苦修煉過程。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能從低級階段逐漸修煉到高級階段,但每一個欲達強身健體、益智還虛的修煉者,在練功過程中都必須把握好這個度,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 「浪卡」唱罷「沙德爾」登場,練功後浪怎麼破?
    剛才有學員提問,最近三亞颱風天氣,影響自己練靜功如果天氣巨變的因素下對練靜功構成了影響,那麼可以練動功為主。如果對進入練功狀態有影響,也可以暫停,或者暫時減少練功。當然,如果你感覺對你沒什麼影響,也可以繼續練功。單純的說練靜功容易走神的問題。這是長期伴隨著練功的一些伴生的情況,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特別是在一開始練習靜功的時候,靜功的要求是心境安靜,入靜。但越想靜下來,越是雜念叢生。而隨著每天堅持練功,幹擾就會越來越少。
  • 《楊氏太極拳練功要訣六首》
    《楊氏太極拳練功要訣六首
  • 面對拳王挑戰,道長最新回應:現在我以練靜功為主
    對於練喻軒的叫陣,直到現在陳師行還未做正面回應,只是放出了一段自己年少時的練功視頻,暗示自己並不是不能打,只是不想打而已。在昨晚的直播中,又有網友提出練喻軒對其的挑戰時,陳師行是這樣回應的:「直播大家都是來學東西,學知識的,不要討論這些擂臺上的事情。
  • 修煉必知,初學者盤坐時腿麻與對策!
    盤坐:打通任督二脈開始練靜功時開始練靜功時,盤坐對不少人是很難過的一關,坐不大一會兒,腿就又脹又麻。那種滋味真不好受,常常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不得不收功。隨著功力的提高,能夠盤坐的時間會越來越長。盤坐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事,變得輕鬆自在,而且盤坐時那種舒適的感覺,讓人久久不願下坐。
  • 面對練喻軒挑戰,道長最新回應:現在我以練靜功為主
    對於練喻軒的叫陣,直到現在陳師行還未做正面回應,只是放出了一段自己年少時的練功視頻,暗示自己並不是不能打,只是不想打而已。在昨晚的直播中,又有網友提出練喻軒對其的挑戰時,陳師行是這樣回應的:「直播大家都是來學東西,學知識的,不要討論這些擂臺上的事情。擂臺實戰屬於動功方面的訓練,我現在年紀大了,已經不注重這一塊了,只是偶爾展示一下,只是為了證明我的老底子還在。
  • 瑣議中下根器人練功
    同時也體悟到,入門練功的「後天意識後天氣」旨在於「減少耗能,增加儲能」,強身健體,無成而成,再進一步,「始於有意,終於無意」,識神寂而元神顯、元氣生,玄關竅開,元氣(炁)激發,自動循經運行,進入「先天意識(無意識)先天氣(炁)」、「得其一,萬事畢」的更高功境,從一般的強身健體向脫胎換骨、永固命根的境界升華。
  • 想要練好內家拳,這些時辰方法要訣,有功夫的人都知道
    很多人因為沒有懂行的老師引導,訓練方法時間也不正確,從來未聽說過要訣的存在。也因此有好幾批比較厲害的人物都練出了身體問題和膝蓋問題。他們不是功夫不行,而是很行,很厲害。只是沒有懂行的師傅指點引導,從而忽略了練功的細節,所以才出了一些紕漏。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練習內家拳,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呢,有了這些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去解決。
  • 深度揭秘「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不僅僅是「功夫」!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一句武術諺語。對「功」來說,我們有著不同的解釋! 「功」的三種解釋 一就是,練拳練武術,只有堅持,只有能夠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功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