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 功修煉重在調心,要忘記身心之存在,要能所雙亡,又不能昏沉。靜功修煉本無一法可言,禪宗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妄想狂心歇便休」,一切放下不管就是了。法門雖說方便,但一般人為塵念所擾,放下談何容易。凡不能人靜者可以採用如下三種方法:
一、坐忘法
自然端坐或盤坐,亦可輕靠在沙發上,但不要躺在床上練功。深吸一口氣,盡力呼出,意氣下沉,如釋重負,一切放下,逕直入忘。要松靜自然,雙目微閉,好象要坐著睡覺,但千萬不可睡著了,這時腦電呈8波形,即「無念」態。進而朦朦朧朧,好象在打盹,身體不自主地前後晃動,這時腦電呈波形,即「無相」態。最後不知不覺渾然入忘,這時腦電呈△波形,即「無住」態。在進入「能所雙亡」境的一剎那,最多不超過三十秒鐘,你會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快感,特別得舒服,這時不可動念去體會,否則念動牛驚,腦波遂即出現β波形,就出定了。
二、觀空法
要領同前,只是雙目微閉,眼前一片漆黑,我們稱之為「虛空」。只要用意透過眼帘默默地注視譽這片漆黑,守著這個「虛空」就行了。守著守著,就會忘記一切進入定境。
貢嘎上師云:「心注眼,眼注空,為一切要中要。」有習者修此法,第三日便入定境;修此法重在「視而不見
三、觀音法
此法以聽外界聲音為主,最好是溪流、海潮、梵唱、催眠曲之類,最初心念專注於聲音,不散亂不昏沉,就是入靜了。進而「聽而不聞」,忽然入於寂靜,一切聲音都聽不到了。這種現象為「靜結」。最後要超出動
靜二相,進入「能所雙亡」之定境。「能所雙亡」後,可出現「心不相應行為」。《楞嚴經》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古德云:「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歷代大德中許多人都是聽聲音而悟道的,甚至有人在聽到聲音的剎那間,言下頓悟。
四、內功所入之境界
修煉要經過「樂、明、無念(無住)」三個層次,即通常所說的「欲、色、無色」之界。初期只是身體上的快感,為「樂境」;進而是身心內外一片光明,為「明境」;最後是毫無感受的滅盡定,為「無住境」。道家有「玄竅」之說,開關可人樂境,開玄關可入明境。玄者,性命也,性在天邊,命沉海底。玄關在頭部,牝關在會陰部。開玄竅必須要「能所雙亡」,即易傳所云「無思無為」,《道經》云:「穀神不死,是謂玄。」
開關時,陰躋一動,百脈皆通。不知不覺,神融氣暢,一時間,一陣迴風上衝百脈;逐漸遍布全身心輕安的妙樂境,一切症狀全部消失。薩迦斑智達云:「生起殊勝相續,一切疾病皆無因緣。」開玄關,禪宗稱為「心開」,道家陳摶稱之為「法空」,乃得道之初也。(小悟)。在開玄關的時候,先是頭腦一陣昏蒙失去知覺,遂即頭腦中一聲爆炸,古雲「屏靂聲響」、「冷灰豆」,無數電流直竄腳下,身心內外一片光明,靈感速現、功力倍增。無心昌老云:「自曉穀神通此道,誰聲中自得神。」果堂禪師云:「應無所住生其心,廓徹圓明處處真;直下頂門開正眼,大千沙界現全身。」張三丰云:「神氣根基常恍惚,虛無窟中細探求;原來只是靈明處,養就還丹跨鶴遊。」
開玄竅時,容易受驚退出定境,筆者九四年春節前第一次開竅時即是如此。玄竅開以後,要保持「得一復忘一」的心境,這樣才可以與無化(大自然)同出沒,初步體認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真正地大大悟必須要達到真正地「能所雙亡」(即滅盡定),要滅盡「色、受、想、行、識」五陰,然後才能達到所謂的「十方圓明」境界。此時十方世界及身心內外透體明澈,一片金黃全無一暗影,真正地做到「天人平等」。真正悟道的人,就象《西遊記》中的唐僧,無時無處不在其深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