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人物底片之趙無恤
庶子繼任,為國殺親,晉陽反勝,三赦豫讓,傳位於侄,簡襄之烈,傳名於世。趙鞅臨終將整個趙氏家族的興衰交給了庶子趙無恤,不是一時的興起,而是再三斟酌下,做出最好的選擇。
趙襄子,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425年),戰國時期趙國的關鍵創始人,諡號襄子,故史稱趙襄子。
趙襄子的母親是趙簡子的一個侍妾,又是少數民族翟狄人,與先祖趙盾的一樣。在周朝,趙襄子由於母親的地位,在家中地位屬於最低的庶子。按周禮慣例,傳嫡不傳庶,趙氏宗主的位置應該傳給世子伯魯。趙襄子又是如何成功逆襲,讓父親趙簡子改變主意,將家族興亡的重任交給自己的呢?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故事,故事又讓我們盡情的去演繹其中的味道。趙無恤之所以被選為接班人,據史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幾件事,改變了趙鞅的想法。
在春秋戰國時期,懂得看相的人很多,如叔服、師曠等,但以姑布子卿最為著名(後世相士將其奉為相人之祖),他也是趙鞅的家臣,據說姑布子卿還為孔子看過相。有一次(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趙鞅讓姑布子卿為自己的兒子看相。子卿看完後都搖搖頭,認為沒有一個能繼承趙氏祖業。趙鞅急了,連忙問到:「難道我們趙家就這樣敗落了?」子卿說到:「我剛才在路上遇到一年輕人,大概是您的兒子吧。」趙鞅把很少被關注的趙無恤召來,子卿馬上站起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趙鞅很是困惑,問道:「他的母親地位卑微,怎麼可能有貴相呢?」子卿答道:「這是天意,卑微就不能有貴相嗎?!」
趙無恤就這樣進入了趙鞅的視線之中,一次的考驗不足說明問題,也不能讓趙鞅下定決心。有一天,趙鞅將訓誡之辭(類似座右銘),寫在竹簡上,分別交給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們認真學習,自行參悟,並告之三年後要進行考查。隨著時間的流逝,日子一長,大家都逐漸遺忘了此事。三年後的一天,趙鞅把他們都叫了過來,讓他們背誦竹簡的內容。只有趙無恤一人將訓誡牢記在心,倒背如流。趙鞅對這個兒子更加信任,開始有心將其立為繼承人。
趙鞅還進行了一次更深入的考察,這就是歷史記載的寶符事件。一天,趙鞅將兒子們都叫來,交代道:「我將一寶符藏在了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恆山,河北阜平西北)上,誰先找到就賞誰!」大家都空手而歸,只有趙無恤說找到了。趙無恤找到的寶符是代國,站在常山之上,可將東面的代國盡收眼底,也意味著能將代國併入趙氏家族私有。經歷這事之後,趙鞅深刻的了解到這個兒子胸懷大志,有能力擔當起趙氏宗主的重任,於是廢掉世子伯魯,改立無恤為自己的接班人。
故事用來更好的演繹歷史的事實,趙無恤身上所具備的戰略格局、處事穩重、下手果斷、忍辱負重等性格及出眾的能力才是其順利上位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476年,趙鞅去世,趙無恤繼承父親的卿位,也正式成為趙氏宗主,擔負起趙氏家族興旺的重任。
代國也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但代國夾在中原文明和遊牧的匈奴民族之間,受其影響很深,民風彪悍尚武,善產駿馬。趙氏家族將代國納入囊中的話,獲得的不光是土地,還多了一支英勇善戰的力量。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趙襄子先將自己的姐姐嫁給代王,成為郎舅後,經常互送禮物,兩人關係處的十分熱絡。時機成熟後,趙襄子在夏屋山(今山西代縣東北)宴請代王。有這種關係,誰又會提防?於是,代王毫無戒備前來赴宴。趙襄子事先命人製作了一個斟酒用的長柄大金勺,又讓幾百手下藏好兵器假扮舞者。酒過三巡,相歡正酣時,負責斟酒的刺客假裝斟酒,反手掄起大金勺,砸碎了代王的腦袋。代王的其他隨處也一併處死。隨後,趙無恤便率領趙軍攻入代國,一舉佔領代國,將其納入趙氏家族的版圖。
無恤的姐姐與代王十分恩愛,更接受不了弟弟這一禽獸不如的事實,左右為難,一狠心拔出頭上的頭筓,自殺而亡。
佔據代國對於趙氏家族來說戰略意義十分重大,首先它解除了根據地晉陽城北部不受少數民族的威脅;其次,此地右臨河北燕國,左臨樓煩、林胡,與南部的趙氏地盤,形成呼應之勢;再次,它是趙氏家族北上擴張的必經之地。趙襄子為了家族長遠發展大義滅親,雖痛苦不已,但也實屬無奈。
春秋以來常年的爭霸兼併戰,嚴重的消耗了各國實力,社會、經濟矛盾日益尖銳。從春秋中晚期晉、楚兩國主持的弭兵之約起標誌著諸侯爭霸戰的結束,外部鬥爭逐步轉向內部各派政治勢力的傾軋。晉國四卿開始相互兼併,激烈鬥爭。此時,晉國已剩下趙、韓、魏、智四大家族,晉國正卿為智氏宗主智伯瑤(荀瑤,智襄子)。
公元前455年,智伯以恢復晉國霸業為由,提出四大家族每家獻出一個萬戶之邑給晉國國君晉出公。歷史的記載中,有人認為智伯是假借恢復晉國霸業為由要求萬邑,壯大自己的勢力;有人認為智伯是忠君良臣,一心為主,恢復晉國霸業。這裡我們就不做深究,只介紹一個事實。智伯首先帶頭拿出萬邑獻給晉公,然後向韓氏宗主韓虎、魏氏宗主魏駒索要萬邑。韓、魏兩家不願發生正面衝突,都獻出自己的萬戶之邑,而趙襄子卻以異常堅決的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智伯聯合韓、魏,以晉公之名討伐趙氏家族。趙襄子以一己之力對抗三家之力,自然獨木難支,寡不敵眾,於是按先父的遺囑『晉國有難,無以尹鐸,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選擇退守晉陽。
晉陽在趙氏家族裡面一直作為根據地來打造,輕賦稅,厚民眾,深得民心。晉陽城牆厚實,庫府戰備資源豐富。智伯聯軍圍攻晉陽,趙軍依託工事,堅守三個月,都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不下,於是改用水攻加圍困,引汾河之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晉陽六尺有餘,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可見晉陽民眾基礎紮實,可見儲備之殷實。這麼久的持久戰,晉陽城內已經到了『沉灶產蛙,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的地步,民心、軍心也逐漸開始動搖,存亡在一線之間。
此時,趙襄子派手下張孟談趁夜潛入韓、魏兩營,以『唇寒齒亡』的厲害關係,說服兩家與趙氏結盟。三家暗地結盟,趁智伯不備,用汾河之水反灌智軍。智軍大亂之際,韓、魏軍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自帶領趙軍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生擒智伯。痛恨智伯的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顱骨雕刻上漆,當酒器。為斬草除根,三家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將其領土瓜分殆盡,也順勢瓜分晉國國君僅剩的食邑。智氏被滅後,晉國國君淪為傀儡,半個世紀後,趙、韓、魏正式被冊封為諸侯。
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改變了歷史方向,也體現趙襄子隱忍、堅毅、果敢的性格。
智伯被殺後,其門客豫讓為主報仇,第一次假扮僕人刺殺趙無恤,未成功。趙無恤見其是忠義之士,將其放走。豫讓又吞炭成啞,滿身塗漆,趁無恤過橋行刺,未果被抓。無恤愛惜豫讓,將衣服脫下,讓其實現報主的願望。可見其為人坦蕩,寬仁。
趙無恤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的集合,為人即殘忍又寬仁,即隱忍又剛毅;既能為了家族利益對姐夫下手,又可再三寬恕刺殺自己的豫讓;即是勇於革新、突破常規,又十分重視宗法禮儀。
趙無恤有五個兒子,並未傳位給他們,卻傳位給長兄伯魯的孫子趙浣。有人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沽名釣譽;有人認為他是為還兄長讓嫡之情;有人認為他是為趙氏家族長治久安;還有人認為他是遵守宗法,是宗法的忠實捍衛者;眾說紛紜,歷史已過千年,沒有人能完全弄清楚,搞明白。從歷史的記載,站在後世的角度望去,只能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