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丁克家庭已經突破60萬。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丁克家庭」是指有穩定收入的夫妻二人都選擇不要孩子,從1960年的美國流行,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興起,算到今天,第一批「丁克族」也已經過去30多年了。
一輩子不生孩子是什麼體驗?
根據報導顯示:中國的丁克家庭已經突破60萬,第一批丁克家庭也已經走過了30多年,我們來看一看在他們眼裡,一輩子不生孩子是什麼體驗?
講述人1:王大爺
我和老伴年輕的時候都在國企,覺得生孩子麻煩就決定丁克,到了現在就只覺得孤單,前幾天我老伴在犯病還是路邊的好心人在醫院辦的手續,唉。
講述人2:李大娘
我和我們家那口子快70了,今年找了很多個養老院,人家都不收,說是沒有送養人,現在真是有錢也養不了老。
講述人3:陳大娘
我父母在走之前都在承受著別人的閒言碎語,而他們臨走都只擔心沒有孩子的我們怎麼養老,為人子女到這個份上,我真是悔恨不已。
講述人4:趙大爺
這幾年人家都有孩子和孫子教著玩手機,現在出去都得掃碼,我們沒孩子教,感覺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講述人5:張大姐
自從前幾年老伴走了,我每天都在院子裡看著天黑天亮,我悔啊,年輕時候逍遙了,老來連個說話的體己孩子都沒有。
丁克家族的晚年逃不過這四種結局
1、幸福終老
如果當初夫妻二人是出於真心不願意要孩子,並且在三觀行事上高度一致,那麼在未來的很多年,只有他們二人的世界反而會更加幸福。
這屬於丁克家庭最理想的情況,不要孩子反而能升華二人的感情,也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純粹簡單,完全的為自己而活,自然能攜手從青絲到白髮,幸福美滿。但是這樣的丁克家庭,其實不算特別多。
2、婚姻破碎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現在一部手機可能就藏著一段感情,認識一個人只要3秒,在一起只要3天,結婚也就是3個月的事情,在這樣快節奏的時代,結婚選擇丁克都可能是因為一時衝動。
有些人熬不住「7年之癢」,很多夫妻到最後都變成「合租室友」,但孩子是維繫夫妻感情的最好紐帶,為了這份責任,夫妻之情也能變成親人之情,互相扶持走下去。
但很多接近中年的夫妻,如果感情變淡,也沒有子女的牽絆,離婚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3、晚年悽涼
醫療紀錄片《緊急救護120》曾經講過,在上海這樣老齡化嚴重的城市,有很多獨身老人發病摔倒都沒有人發現。
如果有孩子在,自然也不會落得如此晚景悽涼的下場。養兒防老,其實為的都是更多的陪伴與愛,老來難免孤獨,只有庭前孩童笑聲,桌上家人碗筷碰撞,才是老人心中最具有煙火家庭氣息的畫面。
但丁克族的晚年只有自己的孤單,或者養老院裡的寂寞,連最後一段時光也比較悽涼。
4、想生而不得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3-30歲,男性是25-35歲,很多小夫妻在育齡因為感情深厚,不想生孩子打擾二人世界,卻不知道生育能力會走下坡路,等到了中年時期,看到別人家裡幾代同堂,言笑晏晏,也會覺得自己家裡冷清,但這時候很有可能已經無法受孕,想生而不得,只能空留遺憾與悔恨。
關於丁克,你們怎麼看?
1、支持派
主要有兩種觀念:
A:生而不養不如不養,選擇丁克是提前折損。
這一觀念的人認為對孩子生而不養,其實是最大的悲劇,孩子無法選擇要不要來到這世上,但很多的父母都不盡其責,如改編自真實電影的《何以為家》中的12歲小男孩就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大人,別再生了。」與其這樣,還不如丁克,對大家都好。
B:丁克只是一種人生選擇,我需要為自己負責。
這一派的人主要的想法是對自己負責就好,例如葛優夫婦就認為自由自在的生活比生孩子重要、周慧敏認為保持自己的身材比較要緊、梁朝偉夫婦也都不想承擔孩子出現意外而帶來的痛苦,在他們看來,丁克只是讓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已。
2、反對派
選擇丁克就是自私,沒有為自己和家人考慮。
這一派別的人主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丁克就是自顧自己逍遙自在,完全不管家人的需求,自私自利的做派,選擇丁克就是讓自己和父母都飽受世俗非議,老來也沒有人養老,晚景想來不會好過。
【幸孕說】人生百態,每個人都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是幸孕姐想強調的是在選擇丁克之前,一定要考慮好自身情況,切莫盲目跟風,為了一時快意而將晚年至於悽涼境地。
【今日一問】你可以接受丁克家庭嗎?你認為丁克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