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研究對未來星際旅行途中人類的健康有什麼意義?

2020-12-1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美國航天局的「斯考特凱利」雙胞胎研究是怎樣改寫太空醫學的未來的?

「這篇論文是太空中的人類基因組學時代的開始。」

2015和2016年間,雙胞胎兄弟斯考特和馬克凱利住得離彼此儘可能得遠。馬克在地球上過著他的正常生活,打打高爾夫,四處轉轉。與此同時,斯考特在離地球表面254英裡的國際空間站待了一年。如今,《科學》刊登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的對凱利兄弟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被認為)正在為太空醫學的未來做著準備。

在一個出版社會議上,科學家提醒道這些結果不應該被拿來作為我們已經做好殖民遙遠星球的準備的證據。不可否認的是,這項研究為空間醫學領域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研究的共同作者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內科專家安德魯芬伯格博士告訴天文在線。

「那實際上才是我們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意義),」 芬伯格說。「這篇論文是太空中的人類基因組學時代的開始。」

馬克和斯勞特凱利,美國航天局的雙胞胎實驗中的雙胞胎

美國航天局的雙胞胎研究將怎樣把我們帶進太空

從凱利兄弟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太空影響了腸道微生物組,引起細菌轉移。待在太空中導致斯考特脖子上的頸動脈輕微加粗還改變了他頭部流體的移動方式,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太空人反映在太空中會出現視力問題—一種名為航天神經眼綜合症(SANS)的症狀。此外,他的端粒—染色體末端隨時間縮短的保護蓋—加長了,這也意味著他生理年齡的變化速率減慢了。即使那些端粒在他一回到地球時就又變短了。

這些健康指數將是日後美國航天局發展他們標明太空人在太空中會面臨的不同健康風險的人類研究線路圖的焦點。各種風險被指定成紅色,黃色或綠色的狀態,賓夕法尼亞大學為美國航天局進行研究的時間生物學家馬蒂亞斯巴斯納博士告訴天文在線。

「簡而言之,他們有這樣一份線路圖需要去完成,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把太空人送上火星前獲得所有綠色或黃色的區域。」巴斯納說。

「紅色」狀態表示我們不知道要怎樣在特定的太空環境中處理的狀況。比方說,我們可能能在較低的地球軌道對付SANS,但美國航天局不清楚如何在更長距離的任務中處理它。黃色狀態標示著美國航天局有些辦法對付的狀況。標註綠色狀態的狀況則風險較低。

美國航天局對航天神經眼症候群的風險的分類

隨著我們對太空狀況處理方法的開發,雙胞胎研究數據有望幫助我們把一些顯眼的紅燈轉變成黃色或綠色。開發治療手段的關鍵之一,芬伯格補充道,是能夠在太空中進行深度分析,他加上這也正是雙胞胎研究的另一大收穫。

太空醫學的發展

與健康有關的太空研究是很難的,芬伯格點明。這包括往返地球的太空艙供應,以及用難以置信得少的血量開展工作—比醫院允許從孩子身上抽取的量還要少。雙胞胎研究證明我們做研究不需要一噸的血從而打破了這個束縛,開啟了用安全的方式在太空進行分析的門。

「我們在雙胞胎研究中得到的事實是,在太空中獲取的樣本,即使體積小到只用於太空飛行,也適合基因分析,」他說。

在太空中進行基因分析的能力,史丹福大學的遺傳學家麥可斯奈德博士補充,是必不可少的。他對於未來太空探索的想像是能夠在太空中實時進行個性化基因分析,這樣我們就可以識別並應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疾病

「關於去火星這一長期任務的一點是,一旦你踏上旅途,如果你的健康狀況出了什麼問題,你將不得不嘗試自己去解決它,」斯奈德跟天文在線說。解決那些麻煩的關鍵,他說,是得到正確的診斷並有充足的時間去作出反應。

「我的夢想是能以比我們現在高許多的水準實時分析人們。」

「我的夢想是能以比我們現在高許多的水準實時分析人們,」他繼續說。「人們正在研究的技術或許可以通過血樣採集看出他們的心臟,新陳代謝以及壓力健康方面發生了什麼。」

我們已經能進行迅速的基因分析,但僅限在擁有安全可預測性的地球上。為了驗證是否能把至少一部分技術帶進太空,芬伯格在美國航天局模擬微重力的飛機「嘔吐彗星」上進行了一些分析。

事實證明在微重力環境下處理血樣是沒問題的。這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因為這說明在穿梭太空去火星的路上運行測驗將是有可能的。然而,芬伯格補充,我們還有路要去探索:「驗序方式必須與在地球上不同。你沒法有臺大驗序機。」

另一位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威爾康納爾醫學院的克裡斯梅森博士已經朝這個方向邁出了一大步。2016年的時候,他開發出一款基於納米孔的驗序機,首次實現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基因分析。這樣的技術對太空醫學來說是開創性的,斯奈德補充,因為這能有助於實時檢測疾病或者分析星際旅行者的健康,這樣我們就能在疾病蔓延到未來的深空殖民地前對它加以控制。

「想像一下如果太空飛行器裡有真菌或某些東西生長,你實際上能用可攜式的驗序機把它(的基因序列)弄清楚。那其實現在已經存在了,」斯奈德說。

飛越近地軌道

在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定居的大計劃已經被私人航空公司以及美國政府宣布。找到在那些任務中讓太空人保持健康的正確技術將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但即使在雙胞胎研究之後,仍留下一個大問題:當我們離地球更遠之後會發生什麼?

斯考特凱利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住所

芬伯格說我們仍不知道一旦越過低空軌道待更久的時間會發生什麼。已知的是高能宇宙射線會損害DNA;在太空中,這可能會在癌症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上極大地影響未來的星際旅行者。

「近地軌道的暴露水平要比火星甚至月球任務中所經歷的低得多,」芬伯格說。「我認為我們在對近地軌道之外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的穩定性有更多了解前都不該前往火星,因此應該儘可能早地計劃納入下一項任務的工作。」

進入深空的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巴斯納補充。「這相當難,輻射當然是個問題,同時我估計在某個時候,如果我們想在未來十年內去那的話,我們將不得不承擔(相應的)風險。」

即使美國航天局的雙胞胎研究當下沒法回答輻射的問題,它向弄清楚太空到底有多危險邁出了一步。關於我們進入近地軌道所承擔的風險,它提供基準信息的能力是開創性的—這是塊隨著我們不可避免地越來越深入太空,讓我們明白將面臨的威脅的重要墊腳石。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mma Betuel-七仲夏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人類的未來會是移民火星和星際旅行嗎?
    華為公司顧問田濤在他的那本《我們為什麼愛做企業家》(後續會分享)中,推薦了一本用來打開視野、暢想未來的著作《人類的未來——移民火星、星際旅行、永生以及人類在地球之外的命運》(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作者美籍日裔物理學家、超弦理論創始人之一加來道雄。這是一本非虛構類的科普著作。
  • 探秘伊卡洛斯:人類第一個星際航行計劃(圖)
    該計劃目前正在進行之中,以下通過一些片段對該計劃進行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在目的地的定位上,一直是伊卡洛斯計劃的意義所在,科學家將通過天文觀測,對太陽系周圍15光年距離內的恆星系統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整個範圍內確定目的地,還將對目標恆星系統內的行星做充分的研究,這是為飛船達到目的地前得減速做準備工作。
  • 地球上最貴的物質,每克價值62萬億美元,人類想星際旅行要靠它
    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研究者提出,人類想要一直延續自己的文明,在宇宙中永遠存在下去,需要做的就是離開地球,去其它星球延續自己的文明。說白了,人類只要像科幻片中演的那樣,從地球出發,向整個宇宙擴張,那麼,無論未來人類的數量增加多少,都是完全可以解決的,這項宏偉的計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星際旅行」,那麼,人類真的可以實現嗎?
  • 人類會滅絕嗎?如果人類註定會滅絕,那麼人類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滅絕是一定會發生的,而我們能做的,是讓那一天晚一些到來。人類會滅絕嗎?其實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可能在未來滅絕。50多億年後,太陽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地球都有可能會被吞噬。但人類肯定等不到那個時候了。據科學家推斷,太陽再過10-20億年,太陽系內就不適合人類生存,屆時如果人類沒有製造出可以長距離旅行的宇宙飛船,那麼人類將會為太陽「陪葬」。地球註定會滅亡,人類為什麼還要努力?
  • 為什麼說人類最終一定會拋棄地球?星際旅行最終的家在哪裡?
    人類一定會拋棄地球,早晚的事兒!且星際旅行可能又無法實現?那人類怎麼辦,等死?不管是探索求知的欲望,還是天災人禍致使人類最終走向星際,太陽可不管這些,到了年紀它必然會死亡。太陽不會管地球上的人怎麼想,會經歷什麼,在接下來的60億年,隨著氦在它內部不斷聚集,它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紅,某段時期,它就會膨脹到地球這個位置,離它近的水星和金星已經被它吞噬,它會像撥浪鼓一樣從內到外翻轉,形成的星雲充斥整個太陽系。之後慢慢冷卻,成了一顆白矮星。有人說幾十億時間很長,擔心那事幹嘛?
  • 《星際探索》是為了什麼?找外星人還是躲避人類?
    有太陽系風光,有星際旅行的初級階段,但更多的是人倫情感的反思。之所以說靠皮特一個人,是因為這個片子真正的主演只有他自己,連個女1號都沒有。而且也找不出什麼男2號,在整部近兩小時的電影裡其他人都是幾分鐘鏡頭的過客。(從各種版本的海報就能看出來,鏡頭只有他自己)
  • 科學家首次發現隱藏黑洞,對於人類未來探索宇宙有重要意義
    可能有人認為,探索尋找黑洞跟人類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只要觀測研究超大質量黑洞就行了。對於那些中小型黑洞既然發現不了,也就沒必要去關心它們。可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科學家研究探索尋找中小型黑洞技術,可不僅僅是為了探索黑洞的奧秘,更重要的還是為了人類的未來。
  • 人類研究恐龍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研究人類的起源,也會去了解傍人、西瓦古猿、阿喀琉斯基猴等與我們人類祖先或近或遠的動物。 同樣我們研究鳥類的起源,也就會去研究暴龍、梁龍、三角龍、甲龍這些與鳥類祖先同屬於恐龍的動物。 板足鱟與蛛形綱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我們研究板足鱟是否可以了解蛛形綱的祖先在水裡大概是什麼樣子呢?
  • 太空人DNA突變原因是什麼 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空人DNA突變原因是什麼 人類的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長足進展 前瞻網 同卵雙胞胎斯科特凱利(右)和馬克凱利(左)都是美國宇航局的退休太空人,他們共同參加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分析了斯科特在空間站待了將近一年之後,太空飛行對他身體的影響。
  • 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在眾多不解的困惑中,有一個困惑卻讓古人和現代科學家一直都在思考深思,那就是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對於這個困惑,古人反而沒有現代科學家那麼執著。古時候的人們很多都是相信神仙存在的,神話傳說中,人類是由神創造的,所以人類存在的意義沒有什麼太值得思考的地方。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懷疑,我們或被一種無形力量控制
    即便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卻依然無法滿足我們探索宇宙的需要,所以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十分好奇,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觀點認為,生命的出現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偶然性,無數個巧合集結到一起,才有了地球上第一個單細胞生物,而人類只不過是生命在漫長演化過程中的一環而已。
  • 太空中沒有方向,當人類進入星際時代,如何保證星際旅行不迷路?
    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對我們身處的環境的認識不斷發生改變。在原始時期,人類只知道自己周圍的環境,到了文明社會,人類已經利用各種工具,讓我們周圍的世界更加廣闊,對周圍的環境有了更多的認識。在幾百年前,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逐漸認識到地球的真正樣貌,然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接下來,人類的徵途就是太空。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總有一天,我們會像幾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一樣,開啟星際大航海的時代。海洋對於人類來說非常廣袤,如何辨別方向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只是在近海航行還安全一些,但是要像大航海時代一樣進行長時間的航海活動,在完全沒有參照物的海面,很難辨別方向。
  • 未來太空人將進化突變:孕育人類2.0 四隻手一條尾巴
    人類在太空環境下生存是很難的,畢竟太空並不是人類進化的環境。如果我們在太空中進行長時期旅行,是否會以太空環境的方式發生身體進化呢?專家分析稱,如果人類在太空長期生活,或許會形成四隻手,一條尾巴!成為一名太空人並非易事,他們需要具備多種能力:勇氣、健康、智慧、閃電般的決策能力,以及極端壓力下保持冷靜,這樣他們才能被稱為「太空英雄」。
  • 手握船票,開始星際旅行
    不要忘了帶上你的星球系列手機殼,為你的星際旅行帶來靈感,它們來自三裡屯太古裡的獨立書店 Jetlag Books,你可以在文末找到購買連結。>Planet Earth is blue地球是藍色的And there's nothing I can do✦✦手握船票開始星際旅行
  • 雙胞胎一個在地球,一個在太空,一年後他們的身體會有什麼不同?
    人類一直嚮往著飛向遙遠的星際空間,那麼長時間的宇宙旅行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美國宇航局NASA一對雙胞胎太空人做是一項對照實驗。雙胞胎哥哥被派往國際空間站出任務,弟弟則在地球待命,科學家們準備藉此進一步了解宇宙對人體的影響。一年以後,太空人哥哥回到地球了。
  •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僅需十年
    原標題: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僅需十年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
  • 超越光速極限的曲速引擎技術,一旦突破,人類將開啟星際旅行!
    說起曲速,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星際迷航,在電影中飛船通過曲速飛行,可以在宇宙星系中來回穿梭,一瞬間即可前往幾百光年乃至上萬光年的區域,那麼這曲速到底是什麼?它為何又可以超越光速呢?早在上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告訴我們,光速是速度的極限值,任何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由於物體的動量會隨著速度加快而增大,一旦達到光速動量將趨勢與無窮大,根據質增效應可推倒出光速無法被超越,既然光速不可被超越,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在廣闊的宇宙中進行星際旅行呢?
  • 華晨宇開啟星際旅行X《時尚芭莎》
    今天當他打開星際之門,他正從MarsLab向你發來訊號,星際旅行開啟,華晨宇踏上旅程。 一位人類男孩佇立於地表之上,他充滿想像,獨身一人,渴望探尋到新的生命信號。指尖碰觸,連結已成功建立。這是伸向宇宙星際的指尖,觸碰未來時空。
  • 微生態·大未來,人類基因大健康未來正式起航
    2020 年 9 月 26 日,南芯醫療舉行「廣東省人體微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暨人類第二遺傳圖譜計劃」啟動儀式,各級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的領導、全國各地三十多所臨床醫院及大學研究系統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共同見證人體微生態大健康未來的歷史性盛會。
  • 【星際】人類VS人工智慧!世界首屆星際爭霸人機AI大賽來襲
    以下內容轉自 查爾星港:韓國首爾世宗大學官方近日宣布,將於2017年10月31日下午1:00至4:00在大會堂大廳舉行世界首個人類與星際爭霸這場較量將是迄今為止人類與AI最早的遊戲對決,屆時韓國星際人類選手將登場挑戰世宗大學研發的最新版人工智慧機器人。《星際爭霸》在韓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譽為國民娛樂,與傳統運動競賽相媲美。同時谷歌 DeepMind 在造就圍棋屆無敵的 AlphaGo 後,宣布與暴雪合作挑戰下一個對手《星際爭霸2》,這一舉動也讓星際遊戲AI成為了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