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到底該不該看電視?李玫瑾坦言:看與不看,差別很明顯

2021-01-19 居家學一學

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

隨著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信息產品,不論是出門玩耍聚餐或者閒呆在家裡,每個人都不離手機,可以說,是手機構成了我們如今信息化的世界。

這一點甚至影響到了孩子們,他們也開始學著用手機打遊戲,看視頻,要麼就是一直看電視,要知道3歲左右的寶寶,最容易痴迷電視,一旦讓他們在這個年齡養成看電視的習慣,對以後的人生影響也會很大。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個小故事,上周去同事家做客,一進門就看到她3歲的兒子在看電視,她在廚房忙著做飯,老公在玩手機,看見我來後趕緊讓孩子和我打招呼,但後面吃飯、聊天過程中,孩子眼睛始終緊隨著電視,目不轉睛的觀看。

孩子長期養成這樣看電視的習慣,家長又疏於管教,不僅導致孩子會視力下降,還會產生其它方面的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坦言:3歲之前,看與不看電視,差別很明顯。

1.想像力

電視總是將最完整的畫面展示給我們,讓我們的大腦固定在某些畫面,長期觀看電視,孩子的思維能力會受到局限,影響創造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可愛的地方往往是各種奇思妙想,看電視直觀的表現會讓他們缺乏思考,失去很多想像能力。

2.注意力

之前有研究曾指出:1-3歲的幼兒,長期看電視時間過久,在學齡早期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遲緩和讀寫障礙的問題,這就是因為在看電視的過程中,他們只是被鮮豔的畫面和色彩暫時吸引,一旦到了生活和學習時,就很難集中注意力。而且三歲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他們需要和這個世界去交流、感受,只單純地看,很難培養注意力。

3.與人交往能力

孩子的幼年時期,應該是在和小夥伴們的共同玩耍交流下成長的,長期看電視,會沉浸在虛擬世界裡,缺乏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長此以往被動地接受信息,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表達能力弱。

由此可見,看電視與不看電視會形成的差距真的蠻大的,但孩子又很看電視該怎麼辦呢?

花時間陪伴孩子

其實很多孩子愛看電視就是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引起的,當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陪伴時,他們自然而然更關注與人的交往,父母可以通過閱讀、戶外活動、遊戲等高質量的陪伴方式來進行親子互動,培養孩子更健康的興趣習慣。

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電視也並不是一無是處,適合孩子的電視節目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一些教育和娛樂作用。選擇優秀的科普類和教育類節目,規定好時間,每天看半個小時,養成良好的規矩和習慣,對孩子成長大有好處。

給電視找個替代品

除了看電視,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做,趁此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用閱讀、打遊戲、畫畫等都可以代替看電視,從小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增強孩子的知識儲備。

0-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抓住孩子這一時期很重要。

這個時候父母為孩子打好基礎,孩子未來少走彎路,如果你家孩子比較比較小,可以平時陪孩子看繪本、聽故事,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像我家娃從幼兒園就開始看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現在經常受到老師、同學的誇讚,與這些都是分不開的。

這套書共10冊,中英文雙語,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英語啟蒙。

一共有十個主題,每個主題都是以小動物的形象講述故事,讓孩子懂得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生動有趣,更能吸引孩子的興趣。

孩子成長路上必定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早期對他們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幫助他們與世界相處,與人交往,這些對他們未來成長的路都是莫大的福分。

10冊只要69.9元,平均一本不到7塊錢,對於家長來說不過是一頓早餐的錢,但對孩子來說是意義遠非如此,會讓孩子受益無窮。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有遠見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動一動手指即可: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經常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一目了然
    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雖說12歲之前不看電視有些不可能,但家長能做到的是儘可能不讓孩子沉迷於電視。因為0~3歲是生命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孩子需要在真實的世界中發展和構建自我,把孩子交給屏幕上的虛擬世界,除了能讓家長輕鬆一些之外,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也許,很多家長會覺得我在危言聳聽,覺得孩子們不就看會兒電視嗎,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嗎?答案是肯定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神經科學家:3歲前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7歲後差距很明顯
    3歲前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7歲後差距很明顯家長們發現,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特別坐得住,呆呆的一動不動,認為這是專注力很好,其實這完全是誤解!電視的聲音、顏色、畫面,切換非常快,大約每秒30幀,能夠牢牢地抓住孩子的視線,讓孩子目不轉睛地看,這就給我們造成專注力好的錯覺。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育兒講座,而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
  • 哈佛教授研究發現: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專注力差距巨大
    你平時會把孩子交給電視這個「保姆」,換得片刻安寧嗎? 建議你停下來!如果你的孩子,小學時候坐不住板凳,上課搞小動作;初中沉迷網絡難以自拔,不愛學習,多半與看電視有關。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也有人覺得,一定要打回去,憑什麼自家孩子白白受欺負,不打回去就是在縱容犯罪。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讓犯錯的孩子得到教訓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孫女一次在學校,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後,李教授就告訴孫女,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02小時候放養,長大了想管也管不了「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了!」前些天,表姐來和我訴苦——為了掙錢,表姐夫妻兩,把孩子放在老家,他們在外地打拼。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孩子3歲該不該上幼兒園?資深幼師的觀點,讓家長們恍然大悟
    通常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父母們便會把小傢伙送到幼兒園去,自此孩子學齡前階段的早期教育便開始了。不過雖然孩子三歲時可以上幼兒園,但是這並不是強制的,也就是說父母們可以選擇在此時安排孩子入園,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待在家由父母看管。那麼,家長們究竟怎樣選擇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小能看出來,3個「怪癖」很明顯
    著名作家丹尼爾·平克在其暢銷書《驅動力》中指出:當獎懲機制都失效的時候,推動孩子不斷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就是「學習力」,而這種比較綜合的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有所體現。意思也就是,孩子的「學習力」從小就有跡可循。此說法和國內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觀念不謀而合。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小時候就能看出來,3個特徵巨明顯
    有孩子之前我們總說:「孩子能夠健康平安的成長就足夠了」,但是孩子出生後,我才發現這些都是屁話,自從我家孩子上小學之後,我才明白現在父母的苦,看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每一次都氣得要死,終於明白為什麼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學霸了,不為別的,就為省心!
  • 讓孩子看電視到底是有利有弊?不同家長選擇不同,但有幾點要注意
    對於大多數的家庭而言,小到2~3歲的嬰幼兒,大到8~9歲的小學生,電視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到底該不該看電視?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 3歲前的寶寶能不能看電視?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家長不再糾結
    所以,我們平時,經常會看到一些不到3歲的孩子,學著玩手機,也很喜歡躺在沙發上或者床上看自己喜歡的卡通。在父母的影響下,有些孩子可能不滿一歲,當他們看到手機或電視時,會用手抓,同時也會對手機和電視產生濃厚的興趣。很多家長都不知道,也表示疑惑,這麼小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到底好不好?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可事實上,就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的行為其實就能看出來。李教授的女兒在學生時代,就向媽媽明確表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而且怎麼學都學不好,沒辦法提高成績。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但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一頓」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孩子該打就得打,6歲前是孩子第一個人生關鍵期,超過這個年齡就難改了」。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8歲前這3個生日要重點過,家長疏忽不得 【一】「14歲生日」——犯大錯會被量刑 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14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節點。
  • 「放假以來,我和老公各揍了兒子3次」: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昨天在閨蜜群聊天,小楠一通吐糟:「放假以來,我和老公各揍了兒子3次,總算打成平手。」另一個閨蜜薇薇看熱鬧不嫌棄事大的說:「孩子就得打,打了他才怕,不打不聽話。」小楠發來苦臉:「你跟我老公才是一家的吧,這也是他的教育觀。」
  • 孩子打人,家長到底該不該動手打?
    孩子打人,家長到底該不該動手打?初秋一個周六的上午,6歲的小櫻(化名)來到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門診。她是轉診過來的,因極度不合作,踢打醫護人員,無法完成正常診察。讓父母困擾的是,近3個月孩子脾氣特別暴躁,說什麼都不聽,還動手打父母。
  • 李玫瑾坦言:再愛孩子,也別讓他上這3種興趣班,浪費錢還坑娃
    現在的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的培養,可以說許多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被父母送去各行各業的興趣特長班。這些特長的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家長所謂的「技多不壓身」,無論是鋼琴,小提琴,繪畫,美術,音樂等,只要是對孩子有好處,家長都會頭腦一熱給孩子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