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八勇士雕像放置在十八勇士紀念館內,供人參觀瞻仰
青口鎮後宮路火叉巷口的十八勇士紀念館
這是一群在青口巷戰中應該被記住的人。他們活著的時候有著父母給予的名字,他們死後被人尊稱為「青口十八勇士。」2015年9月3日,青口戰役發生74年後,「青口十八勇士」的不倒戰旗再次在中華大地飄揚,參加「9·3」大閱兵的一部分戰士高舉「青口十八勇士」的旗幟,走過天安門城樓。
據了解,為了體現對歷史、英雄的尊重和對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揚,「9·3」大閱兵上,每個受檢閱的英模部隊方隊都擎舉7面旗幟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其中,1面為番號旗,6面為榮譽旗。這7面旗幟的旗手,將走在英模部隊方隊的最前方,最先接受檢閱。閱兵儀式上共有70面這樣的旗幟,寓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其中,10面為抗戰部隊番號旗,60面為抗戰部隊榮譽旗。其中有一面旗幟就是「青口十八勇士」榮譽旗。
1941年3月,由八路軍115師組織,教導二旅和山縱二旅配合發動了青口戰役。由符竹庭、曾國華、孫繼先、江華組成青口戰役指揮部。八路軍從9日開始向青口沿海一帶發起攻擊,先後惡戰6天,計攻克敵偽據點海頭、興莊、朱堵、張城子、李城子、大溝南、塘溝,並一度攻入青口及下口,共斃敵800餘人,俘虜偽軍大隊長以下800餘人,繳獲長短槍800餘支、迫擊炮2門。
此次戰役擴大了濱海根據地,打通了濱海區從海上與華中、膠東的聯繫。3月26日拂曉,侵佔新浦的日偽軍400餘人分乘20部汽車,配坦克2輛,大炮4門增援,侵佔連雲港的日海軍一部開往下口。八路軍阻擊隊抗擊4小時,按預定計劃全線撤出戰鬥。然而攻入青口鎮縱深的老六團二班、七班原非友等18人,與主力部隊失掉聯繫,在火叉巷與敵人激戰,這18個人就是有名的「青口十八勇士」。之後,部分犧牲戰士的遺體被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園。至今,贛榆區青口鎮後宮路火叉巷口,依舊立有一座「十八勇士紀念碑」,訴說著那段催人淚下的故事。
紀念十八勇士
青口鎮,一條小巷,火叉巷,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六日,血與火的洗禮。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寇和偽軍盤踞青口,以此為巢穴,蠶食周邊,屠戮鄉裡,燒殺搶擄,無惡不作,贛榆大地,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百姓水深火熱,痛楚不堪。
一九四一年三月,我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和山東縱隊二旅,在陳士榘、符竹庭二位將軍指揮下,發起青口戰役,三月二十五日,一舉攻克青口,擊斃、俘虜日偽軍一千餘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和軍用物資,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二十六日黎明前,我軍主動撤出青口。一排長趙本源帶領二班、七班戰士,十八個勇士,掩護主力撤退,不幸陷入虎口,被新浦來援的日偽軍包圍,激戰在火叉巷展開。
天亮以後,日偽軍如蝗蟲,越聚越多,火叉巷被圍得水洩不通,槍炮聲,喊殺聲,遮天蔽日。我十八勇士巋然不動,沉著應戰,子彈不多,趙排長下令,靠近再打。三十米之內,敵人有來無回,屍橫遍地。從早晨血戰到夜晚,日偽軍死傷五十多個,始終沒能靠近勇士堅守的大院。
激戰中,八名勇士犧牲。二班副班長腿被打斷,飲彈自戕。這九名勇士,名字也湮沒無聞。趙排長負了重傷,命令戰友突圍,隻身掩護。最後時刻,趙排長舉起槍,扣動扳機,用僅剩下的一顆子彈,射向自己的太陽穴。
突圍中,八名勇士子彈打光,毀壞了槍枝。最終,勇士沒有逃脫魔掌,身陷敵手。敵人審訊勇士,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烙鐵燒,狼狗咬,酷刑用遍,始終撬不開勇士的嘴,勇士高昂著不屈的頭顱。遍體鱗傷的八名勇士,被捆綁在兩根木柱上。
入夜,二班長原飛有,戰士們孟兆閣、孫玉琨、李會元,磨斷繩索,躲過看守哨兵,僥倖逃脫。天亮,敵人發現,殘忍殺害了來不及逃脫的馬培元、孫洪太、何北生、張秀格四勇士。
突出重圍後,勇士艱難地爬著,原飛有、孫玉琨、李會元,因傷勢過重,犧牲在途中。孟兆閣找到了自己的隊伍,被送往後方醫院,傷愈後,又重返前線,一九四四年,在石溝崖戰鬥中犧牲。
火叉巷口,「十八勇士紀念地」大理石碑,靜靜地矗立,碑文清晰:一九四一年三月,我八路軍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發動青口戰役,首克青口據點,一一五師教導二旅二團十八位勇士,在火叉巷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八名戰死,二名自戕,其餘被俘,寧死不屈,只一人生還,是謂青口戰役十八勇士。
佇立碑前,默默地誦讀碑文,心潮激蕩,久久不能平靜。安息吧,十八勇士,血灑沃土發春華,風雨過後現彩虹,勇士的憧憬,勇士的理想,勇士的希望,已在贛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十八勇士的英名和精神,永駐贛榆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