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藥用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在我國藥用歷史非常悠久。
《本草綱目》裡提到,茯苓在《史記》裡稱為茯靈,神靈的「靈」。因為古人認為,松樹是有靈氣的,松樹死後,它的靈氣會留在根部,才長出了茯苓,所以最早用的是潛伏的「伏」與靈魂的「靈」,草字頭的字是後來加上的。
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之說。
在古代,茯苓已經非常有名了,古時候的人們將茯苓稱為是四時神藥,意思就是說無論在春夏秋冬哪個季節茯苓都能發揮很好的藥性,是人們比較喜愛的一種中藥材。
它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的功效,是中藥材中的佳品,女性還常常把它製成粉狀當做美白面膜。說起茯苓,很多朋友都會想到茯苓膏、茯苓酸奶、茯苓酒等,可見茯苓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藥。
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南北朝的時候,《本草經集注》的作者陶弘景是著名的醫學家、文學家、煉丹家。他晚年辭官退隱之後,獲得了南朝梁武帝給他的特殊待遇:「每月賜茯苓五斤,白蜜二斤」。這些在史書中都有記錄,說明茯苓當時已經作為保健的珍品。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個美食家,他喜歡吃茯苓,還專門寫過一篇《服茯苓賦》,其中記述了製作茯苓餅的方法和茯苓餅的功效。慈禧太后非常寵愛這味藥,幾乎每天都要食之。
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六十回中寫到,有官員拜訪賈家,送上茯苓霜,每日早上服用一盅,是最補人的 。
相傳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時,小雨連綿不斷也下了好幾個月,大部分將士水土不服,染上了水溼症,眼看兵敗垂成,成吉思汗十分著急。後來,有少數幾個士兵因偶爾服食了茯苓,得以痊癒,聽說此事後,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產茯苓的地區運來大批茯苓給將士們吃,兵將們吃後病情好轉起來,成吉思汗最後打贏了仗,茯苓治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廣為傳誦。
茯苓是常用的大宗藥材。因為茯苓具有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雙重特性,在中醫臨床中應用相當廣泛,素有「十藥九茯苓」之說。
據統計,約有50%的中成藥製劑組方中含有茯苓。
茯苓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三個方面。
補氣名方四君子湯、滋陰名方六味地黃丸、經方五苓散中都有茯苓。
首先茯苓具有利水滲溼的功效,中醫認為溼氣侵體,必然先調脾胃。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溼能力自然就變強了。
茯苓的利水滲溼功效,是通過把脾胃的水溼排出去,提高脾運化水溼的能力。因此,祛溼用茯苓,既能滲溼以治「標」,還能健脾治其「本」。且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溼寒溼熱體質均可食用。
無論你是急性水腫還是慢性水腫,無論你是臉上浮腫還是眼袋大,還是四肢水腫,都可以在相對應的方子裡加入茯苓,單用茯苓煮水喝也會收到讓你驚喜的效果。張仲景治療水腫著名的方子五苓散與真武湯就有茯苓。
脂溢性脫髮也好,頭油多也罷,它們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身體溼邪泛濫。
中國名醫-嶽美中認為禿髮的形成,多因水氣上泛巔頂,侵蝕髮根,使髮根腐而枯落。曾用《一味茯苓飲》治發禿。這時用一味茯苓來打粉,每天吃一點,吃上一個月,半個月,水氣一走掉,通一通瘀堵,頭髮又會長出來。
《神農本草經》裡面說茯苓可以清心安神,心的神明就是神,神不安自然睡不著了。茯苓這種寄生在松樹根下的菌類本身就有一種鎮靜的作用,另外它可以通過利水的方式把心火利掉,心安了,神定了,自然就睡好了。
醫聖張仲景治療失眠的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裡面就有茯苓。
肥胖症的根本原因在於貪食肥甘及高熱量飲食,日久損傷脾胃,使脾的運化水溼功能減弱,聚溼生痰而成,故肥胖病人多痰多溼,利溼祛痰是治療肥胖症的首要法則。那種喝水都胖的,本質上就是身體水溼太多造成的,茯苓剛好可以把水溼利出去。
如果氣虛再加點黃芪,減肥瘦身的效果更好。
在沒有化妝品的年代,古代的女子會想盡辦法製作各種天然的面膜,其中必用的一味藥就是茯苓了。 千古第一美白方七子白,當中就有茯苓,茯苓通過健脾,促進了脾的運化和吸收,能為機體的功能活動提供更多的精微物質,從而減緩了器官功能減退和容顏的衰老。
有一種遺精叫做溼熱下注,溼熱會擾動精室,身體本能通過遺精的方式來釋放下焦的火。這種溼熱下注導致的遺精茯苓就可以解決,茯苓本身就有固精的作用,另外茯苓可以將下焦的溼利出去,溼沒了,熱也就散了,自然遺精就止住了。
女人的白帶過多也是如此,也是一種漏精的行為,有一種白帶過多也是溼熱下注導致的。白茯苓同樣可以解決,如果白帶發黃,茯苓就用多一點,如果白帶發白,茯苓就少用一點。治療白帶白朮與茯苓一起用最搭,白朮用上20克,茯苓用上30克。
茯苓可以治療小便不利,可以治療尿痛、尿急、尿頻、尿血,凡是急性尿路問題都可以喝一杯無色無味的茯苓水,即便不治本也能大大緩解症狀,更主要的是茯苓非常平和,本身就是可以藥食同源的中草藥,像食物一樣平和。
1. 本文內容不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代替醫生面診,僅供交流學習。
2. 文章內容和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