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你一生的故事

2020-12-26 懂球帝官方

在世人眼中,珠穆朗瑪峰似乎總是以一種永恆並且偉岸的形象出現。它高冷地站在這個星球的頂點,帶給這個世界以崎嶇的地形、龐大的冰川、極致的景觀、變幻的氣候和地震的風險。只有很少的人考慮過,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從何而來,又將去向何處。

珠穆朗瑪峰的一生,也因此常常不為人所知。

珠穆朗瑪峰北坡 | 註:後臺回復「中國地震」,了解珠峰與中國地震的關係。攝影師@何可

從物質變化的角度,山峰是具有生命的。從巖石的形成與消失,到海拔的升高與降低,它們的生命轉化為這個世界最大的永恆:「變化」的永恆。而當我們把時間線拉得足夠長時,即便是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也在它的一生中,上演著一幕幕精彩的故事。

從一片海到一座山,從身負重壓到重見天日,從歷經磨礪再到觸碰藍天,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可以從珠峰的「奮鬥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與其說這是山的一生,不如說這是你的一生

珠峰南坡 | 圖源@VCG

01 生於無形之間

珠峰的頂部,曾是一片遠古的海洋。

在陽光晴好的日子裡,當珠峰從雲霧繚繞中顯露出身姿時,人們可以看到珠峰的上部有一層黃色的巖石。

從山腳下的河灘遠眺珠峰北坡 | 注意珠峰上部明顯呈黃色的巖石層。圖源@VCG

這是珠峰最具標誌性的一層巖石,俗稱黃帶層。無論從哪個方向攀登珠峰的人,都可以在明媚的陽光下看到它。它分布在海拔8200米至8600米的高度。

在它的上方,從大約8600米至峰頂,巖石轉變為灰色的石灰巖。在它的下方,從8200米向下延伸至大約7050米左右,巖石變成明顯更黑的變質巖[1-2]。於是,以黃帶層為標誌,珠峰的7000米以上部分可以分成三層截然不同的巖石。

1960年和1975年,中國珠峰科考隊在登頂時沿途進行地質考察,將它們自上而下命名為「珠峰組」「黃帶層」「北坳組」,並首次確認這三套地層最初都形成於古代海洋[1-2]。

珠峰的地層劃分簡圖 | 黃帶層(YB)上下,分別是基本未變質的珠峰組(QF),和明顯變質的北坳組(此圖中縮寫ES並非「北坳組」對應英文單詞的縮寫,它是另一個內涵相同的英文名縮寫)。底部的絨布組(RF)是更加古老的變質巖基底。圖源@文獻[3]

頂部的珠峰組,主要是一些灰色調的石灰巖。它們形成於距今大約4.7-4.6億年前(奧陶紀早-中期),富含多種海洋生物化石[1-2]。在2019年國慶檔電影《攀登者》中,由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登頂珠峰後採集到一塊三葉蟲化石。雖然攝製組用錯了三葉蟲的品種,但這個鏡頭卻並非空穴來風。

珠峰頂部挖出三葉蟲化石的電影截圖 | 影片中的三葉蟲品種是王冠蟲,產於奧陶紀(4.85-4.44億年)晚期至志留紀(4.44-4.19億年)的地層裡。但珠峰頂部地層的年代更早,並不產出這類三葉蟲。圖源@電影《攀登者》截圖(11分52秒)

它們是古代溫暖淺海的標配,是珠峰頂部曾為滄海的最有利證據,並且海水清澈,缺少來自陸地的泥砂,海底主要堆積石灰巖。如果找一個現代的例子,大概可以用澳大利亞東部的大堡礁,或者美國佛羅裡達州外圍的淺海進行類比。明媚陽光,白色沙灘,海洋生物恣意繁衍,甚至還有點綴在蔚藍之間的珊瑚礁,這是屬於珠峰峰頂的碧海藍天。

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大堡礁景觀 | 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珠峰頂部巖石(珠峰組)最初形成時的海洋環境。右側深色區域是海水陡然變深所致。圖源@VCG

峰頂之下,黃帶層和北坳組的巖石,最初同樣是形成於海洋的泥砂質沉積巖,但在恢弘的造山歷史中,高溫高壓改變了它們的模樣。如果說峰頂代表著清澈明豔的石灰巖淺海,那麼「半山腰」的這兩層,則代表著從泥砂質淺海向缺乏泥砂的石灰巖淺海過渡的環境[1, 4-6]。

如果也找一個現代的例子,大西洋兩岸的溫帶海域和中國東部至衝繩列島的寬闊海域,或許可以代表它們最初形成時的海洋環境。海水儘管渾濁,但也生機勃勃。

典型的泥砂質海岸帶 | 泥砂質含量高的海岸,說明附近有大河入海、海水渾濁、潮汐活動頻繁等環境特徵,通常不是形成石灰巖的理想場所。圖源@VCG

一切偉大皆源自無形。縱然是偉大的珠穆朗瑪峰,也由那些細小甚至無形的泥砂和碳酸鈣微粒開始,一點一滴構建起自己的偉岸身軀。

這就像每一個人生故事的起點一般,唯有厚積才能薄發。無人知道,這裡堆積的物質,將在億萬年後衝破雲霄。也沒有人能夠預料,一個少年未來的人生將是什麼樣子。

02 漂泊中的成長

珠峰的成長,從一片海洋在南半球的漂泊開始。在距今4.8-4.4億年前(珠峰峰頂巖石形成的時代),這座日後的世界最高峰還是位於南半球的一片遼闊淺海,它緊鄰著岡瓦納古陸的邊緣,幾億年後,那裡將會分裂出印度板塊[7-10]。

4.7億年前奧陶紀中早期的全球古地理復原圖 | 圖中紅星附近淺海形成的沉積巖,組成了當代珠峰頂部巖石。在後來的時代裡,這片海域會隨著岡瓦納大陸到處運動。這一版古地理復原圖繪製時間較早,與其他學者的觀點存在出入,僅作為一家之言參考。圖源@Christopher Scotese[8],板塊和海洋名稱參考[9]

隨著岡瓦納古陸的緩慢移動,這片海域所處的緯度也在南半球一直變化。大概從距今3億年前開始,岡瓦納古陸的邊緣開始分裂,一個名為「新特提斯洋」的新生海洋開始形成並迅速擴大,孕育珠峰的那一片海洋則繼續著它的漂泊。

2.88億年前二疊紀中早期的全球古地理復原圖 | 圖中紅星附近淺海形成的沉積巖,組成了當代珠峰頂部巖石。在其北部,一片新的大洋:新特提斯洋正在誕生,由此引發的大規模海底沉降,為巖石堆積提供了空間。這一版古地理復原圖繪製時間較早,與其他學者的觀點存在出入,僅作為一家之言。圖源@Christopher Scotese [8],板塊和海洋名稱參考[9]

到了距今約1.2億年的白堊紀,印度板塊已開始向北移動,帶著這片漂泊已久的淺海一起開始北上,最快時的運動速度甚至介於每年8.5-20釐米[11-12],最快時或可達到當代印度板塊北進速度的四倍。

1.20億年前白堊紀早期的全球古地理復原圖 | 圖中紅星附近淺海形成的沉積巖,組成了當代珠峰頂部巖石。印度板塊啟動了北上之旅,新特提斯洋的擴大將辛梅利亞地塊向北推去,使古特提斯洋消亡。這一版古地理復原圖繪製時間較早,與其他學者的觀點存在出入,僅作為一家之言。圖源@Christopher Scotese [8],板塊和海洋名稱參考[9]。

印度板塊最後的快速漂移和碰撞 | 印度板塊最終與亞歐古板塊碰撞,使喜馬拉雅山拔地而起,結束了珠峰所在海域的漂泊。圖源@Christopher Scotese [8]。

這是一段長達4億年的漂泊,即便以地球46億年的總年齡來衡量,也令人驚嘆不已。相對穩定的構造背景,以及相對溫和的海底沉降運動,讓這片海洋有機會在4億年的時間裡不斷積累物質。

陸地拉分形成海洋示意圖 | a.地下熱物質上湧,地殼巖石隆起,形成密集斷裂和火山;b.熱物質繼續上湧,迫使地殼向兩側裂開,地殼巖石沿斷裂帶塌陷形成裂谷,火山多發;c.繼續拉張,地殼持續塌陷,周圍海水灌入,形成淺海;d.拉張規模繼續擴大,洋中脊和洋殼形成,新生海洋兩側的大陸架上,堆積厚厚的沉積物(淺黃色區域)。這一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大西洋的形成,也可以解釋印度板塊邊緣淺海沉積巖的堆積過程。圖源@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岡瓦納古陸/印度古陸上的河流入海,將泥砂散布到這片海洋,緩緩堆積在海底,逐漸轉變為砂巖和泥巖。

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 泥砂含量巨大的密西西比河匯入墨西哥灣,形成鳥足外觀的三角洲,使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角洲之一。圖源@VCG

當漂泊到溫暖的赤道附近時,海水蒸發強烈,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也逐漸富集,它們有的被海洋生物捕捉形成骨骼,有的自發從海水中凝結出來,最終都會變成碳酸鈣的小顆粒,沉澱到海底,逐漸轉變成石灰巖。

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和珊瑚礁島 | 珊瑚利用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鈣製造骨骼,構建珊瑚礁;碳酸鈣有時也可以直接沉澱在海底,這是石灰巖形成的兩大途徑。圖源@VCG

漂泊不定的歲月裡,最早形成的巖石,已隨著巖石的層層累積被逐漸深埋。位於地下深處的巖石似乎永無出頭之日。珠穆朗瑪峰的一生,也走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

但如今,那些古老的巖石卻散布在從喜馬拉雅山脈到雅魯藏布大峽谷之間,南北寬度達到160千米的範圍內,構成那裡的高原面、丘陵和山頭,甚至也構成了地球制高點的山頂。

喜馬拉雅山北部中新生海相地層分布 | 西藏南部海相沉積巖分布區也叫作「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層)帶」,形成於從奧陶紀持續至古近紀的海洋裡,珠峰頂部的巖石隸屬於這一個區域。本圖將雅魯藏布縫合帶中的蛇綠巖和海溝增生楔也算入廣義的海相地層。製圖@陳志浩,底圖來自文獻[13]

即將開始的一系列磨鍊,不僅會讓深埋地下的巖石重見天日,還能改變它們的形態。那片平穩沉積了4億年的古老淺海,在結束漂泊以後,才會迎來真正天翻地覆的變化。

它們就像每個青年人總會遇到的人生考驗一樣,大自然的磨鍊用最原始的力量實踐著哲學家尼採的那句話: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強

03 在磨鍊中蛻變

「造山運動」這四個字的背後,是這顆星球上最原始的力量釋放。

地球上的每一條造山帶,幾乎都經歷過最兇殘的磨鍊,並且在磨鍊中完成華麗蛻變,喜馬拉雅山脈和珠峰也不例外。

巨型巖石塊體的彼此擠壓,會使巖石變形、斷裂甚至堆疊起來,使水平距離劇烈縮短的同時,引起垂直海拔的劇烈升高,這便是造山運動。

巖石碰撞縮短時發生的變化 | 在碰撞擠壓地帶,巖石通過變形(褶皺)、錯斷和堆疊的方式,將水平距離轉變為垂直高度,也叫作逆衝斷層帶。圖源@文獻[14]

在喜馬拉雅山及其南北兩側,古岡瓦納/古印度邊緣海的海底巖層如今已大為縮短,大約有400-600千米寬的水平巖石層,被轉化成向上生長的群山[12]。

喜馬拉雅山脈演化過程示意圖 | 從B到C,藍色填充表示的殘餘淺海沉積巖發生變形、縮短和抬升,從低海拔處抬升至高海拔處。出處見圖。

大約4000萬年前[6],海水終於從兩塊陸地之間完全退出,陸地與陸地之間的直接較量就此開始。巖石彼此摩擦,產生的巨大能量轉變為高溫和高壓,將巖石的質地變得面目全非,從沉積巖轉變為變質巖。

在珠峰,到處都有高溫高壓留下的印記。不僅黃帶層及其下方的巖石在造山運動中發生變質,就連黃帶層以上的珠峰頂部,也有一些輕微的變質跡象。

喜馬拉雅山脈地層剖面示意圖 | STD、MCT、MBT都是大型斷裂帶名稱的縮寫。其中,STD是藏南拆離斷層,前文提及的珠峰頂部兩條斷裂屬於STD。觀察圖中珠峰的結構,可見它由上部的「特提斯喜馬拉雅沉積巖」和下部的變質巖組成。圖源@文獻[15]

而高溫高壓的考驗還僅僅是第一步,因為一條山脈和一座山峰成長的過程裡,除了會發生自內而外的變質,還會發生由表及裡的摧殘

首先是來自雨的風化摧殘。來自印度洋的海風將暖溼氣流不斷吹向生長中的喜馬拉雅山,水汽爬坡,遇冷成雲,引發地形雨。瘋狂的降水順坡而下,不斷衝刷掉年輕山脈的地表巖石,充當著大地的雕刻師,似乎在踐行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

喜馬拉雅南坡地形雨成因示意圖 | 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在爬坡時候冷凝成雲,在山脈靠海一側形成大量降水。圖源@文獻[16]

然後是來自冰的風化摧殘。當海拔達到六七千米以上時,積雪變得難以消融,逐漸轉變為冰,順坡而下,製造出地表最強巖石粉碎機:冰川。所及之處,一切巖石都無法阻擋它的腳步,只有化為齏粉的命運。

珠峰腳下起源的冰川分布圖 | 珠峰腳下發育出四條大型冰川,分別是中國境內的絨布冰川、東絨布冰川、康雄冰川和尼泊爾境內的昆布冰川。它們是高效的巖石粉碎機。製圖@陳志浩/星球科學評論

造山抬升與風化破壞是一對永恆的冤家。在長達4000萬年的造山過程裡,喜馬拉雅山區巖石的最大抬升高度約有20~25千米[12, 17],構成珠峰的巖石也從不見天日的地底抬升至地上8千多米,被降雨和冰川等各種外力作用風化掉的巖石則有至少12千米。

只有瘋狂的造山,才能將一塊巖石抬升2萬多米;也只有瘋狂的風化,才能將1萬多米厚的巖石,在幾千萬年的時間裡抹去,化作泥砂。

珠峰南坡景觀和昆布冰川 | 圖片中部偏左的黑色山峰為珠峰,右側是洛子峰。來自印度洋的充沛水汽在南坡形成昆布冰川,成為瘋狂侵蝕珠峰的力量之一。圖源@VCG

隆升得越高,山體也被破壞的越厲害。那些能夠留在高山之巔的巖石,如果不是特別堅固,就一定是特別幸運。

這像極了成年人的生活。

歲月的千鈞之力伴隨在你我左右,來自內心的藩籬或者外界的阻礙,也在不斷磨鍊著我們。生活這把大砍刀,最終會將每個人的枝蔓和外殼剝離得七零八落,將人性中最真實、最寶貴的品質揭露出來,這樣才能成就每個人生命中的巔峰。

而珠穆朗瑪峰的故事,還會繼續譜寫下去。

04 珠峰的終極命運

數千萬年裡,「珠峰」不斷逐漸甩開巖層的覆蓋,只在頂部保留下幾百米厚的沉積巖和一千多米厚的淺變質巖,輕裝上陣,直衝雲霄。

時至今日,印度板塊仍以每年3.5-5.0釐米的速率向北運動[18],既推動著珠峰以每年4.2釐米的速率向東北方向移動,也使珠峰以每年0.3釐米的速率繼續抬升。

但珠峰的終極命運是什麼?它會無限長高下去嗎?它真的會跑到長春嗎?

珠峰正在向著長春方向運動 | 可惜,珠峰註定會放長春人民一隻大鴿子。圖源@「央視新聞」新浪微博

可惜,長春市永遠也等不到珠峰的到來。在喜馬拉雅山北邊,是具有寬廣縱深的中國內陸和亞歐大陸腹地,它們阻擋著珠峰向東北方向無限運動下去,

並迫使其巖石物質具有向西、向北、向東甚至向南的運動趨勢,而原本驅使著珠峰前往長春的能量,則大部分都轉變為中國西部地震的能量之源。

印度陸塊及中國陸地各區域的每年相對運動示意圖 | 箭頭長度表示運動速率的不同,圖中可見印度陸塊對中國陸地的運動態勢具有顯著影響。後臺回復「中國地震」,了解地震與珠峰的關係。圖源@文獻[19]

我們也無法預測印度板塊的北進還會持續多久,只能以十分含糊的方式,暗示珠峰仍會向北邊繼續運動很長一段時間,至於它什麼時候會基本停下來、最北會運動到哪裡、最高時的高度會是多少,這還都是未知數。

但風化破壞的力量卻不會停止。在當代,珠峰南面的喜馬拉雅山南坡仍然保持著很高的風化速率,每年仍能損失2~5mm的地表巖石[20-21],如果把這個數字乘以一千萬年,則可以損失20-50千米厚的巖石。

從長遠來看,珠峰總有一天會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消亡掉,就像那些早已消亡在地質歷史中的高山一樣。

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裡的德拉瓦峽谷 | 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老的泛古陸中央山脈,距今有超過3億年的歷史,一度被風化為平地。現在的山脈是新生代以來輕微隆升的結果。圖源@VCG

自然界裡,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即便雄偉如珠穆朗瑪峰,它也會隨著抬升力量的漸漸停滯而被風化殆盡。珠峰腳下,絨布冰川、東絨布冰川、康雄冰川和昆布冰川將巖石源源不斷地搬走碾碎,化作泥砂,最終匯入恆河,堆積在恆河平原、恆河三角洲和遼闊的印度洋。

起源於珠峰的主要河流分布圖 | 珠峰腳下,4條大型冰川融水匯聚成若干主要河流,它們均匯入恆河,從恆河三角洲入海。製圖@陳志浩/星球科學評論

然而,一座高峰的消亡,卻也醞釀著最偉大的創造。

它們在原地發生風化,在山區留下薄薄的土壤,讓森林或草地爬滿山坡。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尼泊爾境內的雪山和森林 | 巖石風化形成山區薄薄的土壤,孕育植被。圖源@VCG

它們跌落河谷,被打磨成細小的泥砂,隨著河流衝出山口,堆積在衝積平原和泛濫平原上,轉變為肥厚的土壤層,被人們種滿莊稼。

恆河兩岸的水稻田 | 遠山的巖石化作泥砂,堆積在大河周圍的泛濫平原上,轉化為滋養農業的肥沃土壤。某種意義上說,群山以這種方式滋養人類文明。圖源@VCG

它們在河口堆積,轉變為不斷向海推進的三角洲,既充當著造陸的角色,也成為儲存和聚集油氣礦產的最佳場所。

恆河三角洲 | 珠峰發源的溪流最終匯入恆河,因此恆河三角洲裡含有源於珠峰的泥砂。圖源@ESA / 歐洲空間局

它們會變為大海裡的泥砂或其他溶解物質,在一片寬緩的大陸架不斷堆積,構建起海底巖石的厚重身軀。

一切又將重新開始,等待下一次板塊碰撞,下一次劇烈抬升,下一次劇烈風化。直到億萬年的時光將它們重新塑造為一座巔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直布羅陀海峽 | 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大西洋與地中海的通道。地中海是一個正在關閉的古老海洋,它的前身是古老的新特提斯洋。當地中海完全關閉後,不僅直布羅陀兩側的陸地會彼此拼合,歐洲和非洲也會在劇烈的碰撞裡,孕育出新的高峰。圖源@VCG

那時,珠穆朗瑪峰可能已經成為亞歐大陸腹地某個不起眼的山頭,這個名字或許也早已隨著人類這個物種一同消散,但它在地質演變史留下的蛛絲馬跡,卻能將珠峰的傳奇永遠吟唱。

那時,或許也會有一群智慧生物,試圖尋找珠穆朗瑪峰在地質歷史中留下的種種線索,然後與那個時代的世界巔峰進行對比,提出一個常被津津樂道的問題:地球歷史上都有過哪些最高的山峰。

從世界之巔走向廣袤人間 | 這就是珠穆朗瑪峰一生的故事。圖源@VCG

一座山峰終將消亡,但關於山峰的傳奇卻已經譜寫在我們腳下的大地上。它會在平原、三角洲和海底堆積的泥砂中,久久傳唱。

這不禁讓人想起歷史和未來,想起那些創下豐功偉績的古人們。肉體終歸腐壞消失,但世人將他們的事業久久傳唱。

也讓人回想起自己平凡的出身,想起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的求學和成長之路,想起生活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種種磨鍊。一路走來,自己雖早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懵懂少年,但真的會有人記得自己的傳奇嗎?

也許,這取決於你的奮鬥將達到怎樣的高度,又將使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是珠穆朗瑪峰一生的故事,一個生於無形之間、在漂泊中成長壯大、歷經磨鍊立於世界之巔、最終又將化為無形的不朽傳奇。

也希望是你一生的故事,需要靠你自己譜寫在未來的生命裡。

策劃撰稿 | 雲舞空城

視覺設計 | 陳隨 

地圖設計 | 陳志浩

圖片編輯 | 謝禹涵

內容審校 | 黃超

封面來源 | 攝影師@何可

【本文參考文獻】

[1] 尹集祥, 郭師曾. 珠穆朗瑪峰及其北坡的地層[J]. 中國科學, 1978(01):92-104+127-128+130.

[2] Sakai H, Sawada M, Takigami Y, et al. Geology of the summit limestone of Mount Qomolangma (Everest) and cooling history of the Yellow Band under the Qomolangma detachment[J]. Island Arc, 2005, 14(4): 297-310.

[3]  Laskowski A K, Kapp P, Ding L, et 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rlung suture zone, Lopu Range region, southern Tibet[J]. Tectonics, 2017, 36(1): 108-136.

[4] 朱筱敏. 沉積巖石學(第四版)[M].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10.

[5] Searle, M.P, Simpson, et al. The structural geometry,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Everest massif, High Himalaya of Nepal--South Tibet.[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03.

[6]  鄒光富, 周銘魁, 朱同興,等. 西藏珠穆朗瑪峰北坡地區顯生宙沉積演化[J]. 古地理學報, 2007, 9(1):1-12.

[7] 李建忠. 珠穆朗瑪峰地區構造古地磁和磁組構研究及喜馬拉雅隆升[D]. 成都理工大學, 2006.

[8] Scotese, C.R., 2016. Plate Tectonics, Paleogeography, and Ice Ages, (Modern World - 540Ma), YouTube Animation (https://youtu.be/g_iEWvtKcuQ)

[9] 王洪浩, 李江海, 張華添,等. 華北陸塊中奧陶世絕對位置探討[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6, 000(001):P.57-66.

[10] 李江海, 等. 全球古板塊再造及古環境圖集[M]. 

[11] 朱同興, 莊忠海, 周銘魁,等. 喜馬拉雅山北坡奧陶紀-古近紀構造古地磁新數據[J]. 地質通報, 2006, 025(001):76-82.

[12] 王成善. 特提斯喜馬拉雅沉積地質與大陸古海洋學[M]. 地質出版社, 2005.

[13] Laskowski A K, Kapp P, Ding L, et 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rlung suture zone, Lopu Range region, southern Tibet[J]. Tectonics, 2017, 36(1): 108-136.

[14] Maximillian Horton. Contraction- Thrust FaultsEarth 238-27 -contraction: (strain-related term). Shortening in a direction set by the acting field stress. -accomodated by contractional. 公開課件. 2016. (https://slideplayer.com/slide/8446155/)

[15] Searle, M. (2017). Geologic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s. In D. Lama (Author) & H. Prins & T. Namgail (Eds.), Bird Migration across the Himalayas: Wetland Functioning amidst Mountains and Glaciers (pp. 145-15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9781316335420.012

[16] 教學課件. (atmos.albany.edu/daes/atmclasses/atm100/Notes_files/Chapter5_Lift.pdf)

[17] Fielding E J. Tibet uplift and erosion[J]. Tectonophysics, 1996, 260(1-3): 55-84.

[18] Jade S, Shrungeshwara T S, Kumar K, et al. India plate angular velocity and contemporary deformation rates from continuous GPS measurements from 1996 to 2015[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1): 1-16.

[19] Zheng G, Wang H, Wright T J, et al.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zone from 25 years of GPS measuremen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7, 122(11): 9290-9312.

[20] Garzanti E, Vezzoli G, Andò S, et al. Quantifying sand provenance and erosion (Marsyandi River, Nepal Himalaya)[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7, 258(3-4): 500-515.

[21] Vance D, Bickle M, Ivy-Ochs S, et al. Erosion and exhumation in the Himalaya from cosmogenic isotope inventories of river sediment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3, 206(3-4): 273-288.

[22] Ives J D, Ives J D, Messerli B. The Himalayan dilemma: reconciling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M]. Psychology Press, 1989.

[23] Searle M P, Treloar P J. Introduction to Himalayan tectonics: a modern synthesis[J]. 2019.

[24] Ruban D A, Al-Husseini M I, Iwasaki Y. Review of Middle east Paleozoic plate tectonics[J]. GeoArabia, 2007, 12(3): 35-56.

[25] Frisch W. (2014) Morphology Across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ies. In: Harff J., Meschede M., Petersen S., Thiede J. (eds) Encyclopedia of Marine Geosciences. Springer, Dordrecht

[26] 陳智梁, 劉宇平. 藏南拆離系[J].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1996.

[27] 嶽樂平, 鄧濤, 張睿, et al. 西藏吉隆—沃馬盆地龍骨溝剖面古地磁年代學及喜馬拉雅山抬升記錄[J]. 地球物理學報, 2004, 47(6):1009-1016.

[28] 王成善, 戴緊根, 劉志飛,等. 西藏高原與喜馬拉雅的隆升歷史和研究方法:回顧與進展[J]. 地學前緣, 2009, 016(003):1-30.

[29] 劉超, 王國燦, 王岸, 王鵬, 任春玲. 喜馬拉雅山脈新生代差異隆升的裂變徑跡熱年代學證據[J]. 地學前緣, 2007(06):275-283.

[30] 劉德民, 李德威, 楊巍然,等. 喜馬拉雅造山帶晚新生代構造隆升的裂變徑跡證據[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5, 30(2):147-152.

[32] Yang X, Peel F J, Sanderson D J, et al. Episodic growth of fold-thrust belts: Insights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17, 102: 113-129.

[33] http://www.earthsciences.hku.hk/shmuseum/earth_evo_08_2.5.2.5.php 

原文連結:珠峰:你一生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珠峰:你一生的故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而當我們把時間線拉得足夠長時,即便是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也在它的一生中,上演著一幕幕精彩的故事。從一片海到一座山,從身負重壓到重見天日,從歷經磨礪再到觸碰藍天,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可以從珠峰的「奮鬥史」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是的,與其說這是山的一生,不如說這是你的一生。
  • 《攀登者》背後真實的故事遠比「珠峰愛情故事」感動人心
    導語在昨天我們談到了《攀登者》與《中國機長》同樣作為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兩者在敘事手法和人物故事本身的差異。由於電影《中國機長》的故事就發生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並不久遠,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發生在半個世紀之前電影《攀登者》背後的故事。
  • 我來教你怎麼樣從一個菜鳥登頂珠峰
    同 時你也認識了一大堆圈內圈外的朋友,我甚至覺的這些人有時候才是你一生的財富,過去的時間你大約每年花費了2個月的假期,裝備零零散散買了最少10萬元, 登山和旅遊的費用累積也花了幾十萬,但這真兒真兒的只是個開始。真正的攀登才剛剛起步。面對你即將啟動的夢想,而會偶爾的失眠,偶爾會做登頂的夢。
  • 登頂珠峰北坡女性第一人,「珠峰女神」一生都在做這件事……
    45年前,36歲的藏族姑娘潘多,在雪山的見證下,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珠峰北坡登頂的女性。從一個普通的農民到珠峰女神,她用手中的冰鎬、腳下的登山靴,留給世人一串向上的足跡……雪山的女兒潘多的一生,都與珠穆朗瑪峰緊緊相連。1939年,潘多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區一戶貧窮的家庭。
  • 珠峰大本營無限期關閉
    大家好,我叫次仁旦達,在藏語裡的意思是輝煌長壽的意思,可見我的父母期望我一生平安有成。帶著父母對我的期望和祝福,我一直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不懈奮鬥,但這份事業也確實充滿了風險。我生長在珠峰腳下的定日縣城。從小,在上學路上一抬頭看到的就是珠峰,在家門口玩泥巴,背景也是珠峰。她神聖,可望而不可及,是每一個登山者心中最高的舞臺。
  • 高海拔攝影作品展舉辦 感受攀登珠峰的故事與景色
    儘管北京氣溫已達21世紀以來最低溫,珠峰的故事與景色依然吸引著那些對它有著無限嚮往的朋友們來到現場,聽著那些關於珠峰的極致瞬間,與嘉賓們一起夢回珠峰。在分享會現場,大家一起觀看了王靜根據她四次登頂珠峰留下的珍貴視頻素材剪輯而成的科普影片——《跨越,珠穆朗瑪》。
  • 中國人再次登頂珠峰,背後的故事讓人唏噓
    02國家使命,勇攀珠峰1960年中國登山隊員雖然登頂珠峰,但是沒有留下歷史性的證據,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的質疑。中國登山隊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登頂,卻不被世界認可,這對於曾經登頂過的隊員而言,是一種侮辱。為了證明我國有能力登上珠峰,並且準確測量珠峰高程,國家於1975年重新組建登山隊,再登珠峰。
  • 數億網民共同見證珠峰登頂:飯都吃不飽了,攀登珠峰還有意義嗎?
    同時,有些人甚至要花費一生的積蓄,才能攀登珠穆朗瑪峰,有些人甚至一生只能有一次機會。這座充滿著神聖和挑戰的聖山,也不禁引來了眾多中國網民的疑惑:「九十年代初中國人飯都吃不飽,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這個從1921 開始的登山故事,從人類逐漸徵服世界之巔中,究竟有著什麼魔力,促使數千人蜂擁而入?
  • 丈量珠峰
    》,全景展示中國6次測量珠峰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五集紀錄片《丈量珠峰》,從紅旗插上「世界屋脊」,西藏和平解放,中共中央作出攀登和測量珠峰的決策入手。從影響幾代人的「8848」講起,再到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測量手段應用到珠峰測量中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經歷了從傳統大地測量技術到綜合現代大地測量技術的轉變過程,分階段講述中國6次測量珠峰的故事,致敬中國測繪人「堅定用腳步丈量大地的初心」。
  • 攀登珠峰這一路,每一個地標故事的背後,長眠著的,是人性...
    這個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弗朗西絲的遺體就這樣在雪山年復一年靜靜地躺著,她一度成為了後來登山者的醒目地標...著名登山家艾倫.欣克斯評價此事時說到:「你可以坐下來和他交談,一起等死。但你絕不可能在那種情況下背一個人下山...」
  •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絕命海拔》背後的珠峰故事
    1996年5月10日,12名登山者罹難,是當時珠峰攀登史上最慘烈的一次山難。這部《絕命海拔》正是改編自這次真實事件並以極為冷靜克制的姿態講述了山難的前因後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探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 攀登者原型故事根據什麼事件改編 夏伯渝幾次登珠峰成功?
    電影攀登者即將上映,電影講述的故事原型讓人淚目,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親歷者現狀如何,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吳京如何演繹中國攀登者。在《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上,請到了第二代中國登山人,夏伯渝老師講述珠峰北坡上一個普通的登山梯與兩代中國攀登者的不解情緣。這個故事也是電影《攀登者》的故事原型。
  • 五道口人|吳皓:我的珠峰故事
    2019年5月23日10點04分,我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世界之巔。至此歷經三次珠峰攀登,終於實現登頂珠峰的目標,同時也圓滿完成了歷經15年的登頂七峰計劃。那一面被我帶上頂峰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金融GSFD旗幟,也表達了我對清華校慶的祝福。
  • 從世界之巔到方寸之間——郵票上的珠峰故事系列(一)
    從世界之巔到方寸之間——郵票上的珠峰故事系列(一) 2020-05-11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浦雄一:80歲登珠峰 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
    憑藉他70歲、75歲和這次登頂珠峰,已經成為了70歲後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人。1970年,三浦雄一郎曾從珠峰南坳8000米處滑雪下山,並拍攝紀錄片《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他還憑此獲得了1976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 策劃▏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絕命海拔》背後的珠峰故事
    1996年5月10日,12名登山者罹難,是當時珠峰攀登史上最慘烈的一次山難。這部《絕命海拔》正是改編自這次真實事件並以極為冷靜克制的姿態講述了山難的前因後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探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 我在珠峰撿垃圾
    大家好,我叫次仁旦達,在藏語裡的意思是輝煌長壽的意思,可見我的父母期望我一生平安有成。帶著父母對我的期望和祝福,我一直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不懈奮鬥,但這份事業也確實充滿了風險。我生長在珠峰腳下的定日縣城。從小,在上學路上一抬頭看到的就是珠峰,在家門口玩泥巴,背景也是珠峰。她神聖,可望而不可及,是每一個登山者心中最高的舞臺。
  • 關於登珠峰的都在這裡
    書歸正傳,運氣好的話,你會在下午1點前到達山頂,並且停留10-20分鐘,關門時間大約是下午2點,因為不離開,會被凍死在山頂。在山頂上要拍照做為官方記錄,你可以拿出你最珍貴的東西放在那裡當紀念。你已經站在世界之巔,嘴唇發紫,手腳麻木,目光渙散,不想再多走一步,摘下氧氣面罩看著飄在雲海上無數雪峰,一定會有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可能是因為興奮,可能是委屈,感慨,回報,或者只因為你自己的故事。
  • 蘇州「南北坡雙登珠峰」第一人劉萍來秦安分享攀登故事
    10月26日,蘇州「南北坡雙登珠峰」第一人劉萍女士事跡報告會在秦安縣西川中學舉行,劉萍女士向學校師生們分享了自己登頂珠穆朗瑪峰的艱辛歷程和感人故事。       報告會上,劉萍女士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中,分享了她衝擊珠峰的全部過程,冰巖混合的山體是多麼的危險、在營地等待窗口期時有多煎熬、衝頂過程中看到隊友中途放棄時內心是如何的遺憾,娓娓道來的故事中蘊藏著無數決心、毅力和勇氣,精彩的演講贏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
  • 人類首位珠峰挑戰者·登山家馬洛裡的故事
    ·文字:榮赫鵬·《The Epic of Mount Everest》即《珠峰史詩》選段:《雪崩》。如果能夠證明兩人生前確曾登頂,則將改變珠峰的歷史,這次攀登也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首次徵服珠穆朗瑪峰。1999年,美國著名登山家康拉德·安柯(Conrad Anker)在珠峰的「死亡地帶」發現了馬洛裡的遺體。此後,為了探尋馬洛裡神秘的探險故事,登山家康拉德·安柯在2007年帶著英國攀巖神童Leo Houlding回到珠峰,嘗試以馬洛裡當時之物資、裝備條件攀登珠峰,追尋馬洛裡當時是否已登頂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