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板慄樹

2020-12-23 騰訊網

家鄉鄂南多山,水土肥沃,到處生長著一株株、一叢叢的板慄樹。困難時期,鄉親們曾把它當飯吃,度過一個又一個艱難日子。南宋詩人陸遊晚年齒根鬆動,常吃慄子,曾在《夜食炒慄有感》中留下「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慄炮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的詩句。

家鄉至今流傳許多有關板慄的俗話諺語,世世代代,口口相傳,教育一代又一代家鄉人。兒時,聽老師講述「火中取慄」的寓言故事,告誡我們要警惕提防被人利用,鋌而走險。「在外面發泡,回家吃慄子」。意思是有的人在外頭愛面子,好唱高調擺闊氣,其實家境困難。有時候,小朋友調皮受到家長手指頭敲打,被稱作「吃板慄」,只因其挨打動作形似拿東西砸板慄的樣子。「除了郎舅無好親,除了慄材無好火」。意思是親近的人中,沒有比郎舅更親近的了;慄樹是最理想的做飯柴火。家鄉人常用板慄樹燒制木炭冬季取暖或燒火鍋;有的用作建築材料、器具或打造高檔家具,經久耐用。

小時候,我深刻記得,那一棵棵板慄樹上掛滿毛茸茸的綠色小球,外公用長棍拔下一個,渾身布滿尖刺,如同刺蝟一般,觸摸扎手。外公拿石頭輕輕砸開,滾出幾粒白色的果子,放進嘴裡吃起來嫩嫩甜甜的,口感滑爽。外公告訴我,這是板慄青果,還未完全熟透;等到了秋天,慄子成熟的時候,果子顏色變黃,最後成為深紅色或深褐色,慄苞開裂,板慄自然往地下掉落。

慄子豐收時節,板慄樹下熱鬧沸騰。記憶中,每到國慶節期間,全村男女老少手拿簸箕、籮筐、蛇皮袋、瓢盆等大小容器齊上陣,紛紛來到板慄樹下,有的拿梯爬樹摘慄;有的抓根長棍打慄;有的乾脆抱住樹幹搖慄;有的不顧苞刺戳手,自顧自在腳下撿慄……

板慄不但能即採即吃,還可以同許多食物搭配起來食用。板粟燜雞、板慄燒牛肉、板慄紅燒肉、板慄排骨煲是南方大小酒店的招牌菜,客人百食不厭。那些久別家鄉的遊子對板慄更是情有獨鍾,有著難以言說的眷念,是永遠的兒時記憶和正宗的濃濃家鄉味道。

如今,板慄在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農業增效增收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大顯身手,成為建設鄉村生態旅遊、現代觀光農業的新模式經濟實體。板慄成了香餑餑!板慄樹變身「搖錢樹」!

相關焦點

  • 板慄樹與「隆冬」
    如今將近70歲的他,從未見過父親,唯一與父親的聯繫是父親走前種下的那棵板慄樹以及父親為他起的「朱隆冬」這個名字。1951年,父親朱德佑與同村的朱德武、朱德旺等人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部隊開赴東北邊境前,父親和母親何春嬌在院裡種了一棵板慄樹。當時,母親已經懷孕,她日夜盼望父親回來,一家三口能夠團圓。
  • 板慄樹下才有,在日本被視為高端菜,1斤100元,人稱「華北人參」
    導讀:板慄樹下的野味,農民怕它出現,卻不知價值高,人稱「華北人參」 文/農夫也瘋狂 現在是冬季了,走在大街上不光是能經常看到有人賣烤紅薯,還能看到香噴噴的現炒板慄。
  • 板慄樹下的野味,在日本是高端菜,但我國農民卻怕它出現
    導讀:板慄樹下的野味,在日本是高端菜,但我國農民卻怕它出現炎熱的夏季,很多人都沒有什麼精神。不過對於農民來說,這個時候可是掙錢的好時候,夏季有很多野生菌可以採收,運氣好的時候,一天採收的野生菌可以賣幾百塊。
  • 這裡的千年板慄樹結果多,豐收時節開口笑,收打場景很多人沒見過
    河南省確山縣石滾河鎮何大廟村千年古慄園裡的板慄開始採摘了,這些古老的板慄樹今年仍是碩果纍纍。 (古慄園風情)很多板慄咧開了嘴笑迎四方賓客,您敢和它接吻嗎?您看這棵板慄樹有多大。目前,確山縣石滾河鎮也形成了以臻頭河沿岸、廟山流域、陳衝流域、虎嘯山流域為主的四大板慄生產基地,種植面積5.8萬畝,僅何大廟村種植板慄面積就達2.1萬畝。何大廟是當地政府重點幫扶的貧困村。近些年,由於板慄滯銷,影響了村民的收入。這裡通過多次舉辦板慄節,使當地的板慄名氣大增。
  • 扶貧工作隊長期在此駐紮 幫助鼓勵村民脫貧奔小康 百年板慄樹見證...
    這是一片海拔1300米的山間平地,一棵高大的板慄樹,挺立在村口,樹葉幾乎掉光,顯得古樸蒼勁。村民口口相傳,這棵樹已有300多歲了。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肖曙光,是宜昌市稅務局幹部。2018年2月,他主動請纓參加扶貧,來到紅旗坪村。他邀請記者走進離板慄樹不遠的村委會,和扶貧隊隊員、村委會幹部、村民代表等,圍坐在火爐邊。肖曙光打開話頭:「紅旗坪村的故事,大多發生在這棵板慄樹下。
  • 【我的家鄉作文】家鄉「七十二」變
    在這30多周年來,我的家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冰雪天地中,我們一家三口準備拿上數位相機,去拍攝我們家鄉的變化。  鏡頭一:燦爛笑容滿天飛  如今的豐寧,夜晚總是那麼燈火通明,是因為,豐寧縣又多添了幾個廣場和公園。每到傍晚,人們總是興高採烈的衝向廣場或公園,放著美妙的音樂,跳著優美的舞蹈,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
  • 喝彩家鄉:家鄉變化,真「聚勁」!
    提起對家鄉的感情和家鄉的故事 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 對於身在延安的人來說可能感覺不到 可當你離開延安後 才發現自己的心其實還留在那裡
  • 《廣安家鄉記憶》——人傑地靈彭家鄉
    「壽理丹冰靈椿永茂思華瑞貺仙李長春」彭家鄉位於廣安區西部緊鄰小平故裡唐聘建(音)生於嘉慶元年,進士及第後他沒有選擇做官,而是回到家鄉開設學堂,養育後人。堂屋正大門懸掛的這塊匾,是他起六十一時,時任廣安候補知縣王鳳鳴所贈。匾上書「靈椿永茂」,出自對聯,「壽理丹冰靈椿永茂 思華瑞貺仙李長春」,意為祝他健康長壽、後代昌盛。最後住在唐家院子的老太爺,在半個月前剛剛搬進了城裡。
  • 家鄉的慈姑
    我的家鄉望直港盛產慈姑,或許是裡下河水土的緣故,家鄉的慈姑質量上乘,特別是紫皮慈姑,個大、飽滿,皮青肉鮮,微澀中還帶點甜味,在縣內外頗有名氣。寶應縣是「中國荷藕之鄉」,也是「中國慈姑之鄉」。望直港又是全縣慈姑品種最好、種植面積最多的鄉鎮。打我記事起,我們家鄉家家戶戶都有一小塊水田,專門長慈姑。每年處暑前後,家鄉開始種植慈姑。
  • 【原創】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是一種濃鬱的香!家鄉的味道,還有幹松毛燒豬毛的味道、在火炭上燒豬肉的味道。家鄉的香味,是哥哥娶媳婦八大碗散發出來的香味;家鄉的香味,是過年煮年貨瀰漫的香味。家鄉的香味,是孩子們過年炸鞭炮的響聲和著火藥味兒,是石磨磨出的玉米面的香味,是農家豆腐的香甜,是過年炸酥的味道,是母親看著我們兄妹嘴饞,割小麥燒熟給我們做麥蟲兒的味道!
  • 家鄉的蘆葦花
    每到此時,家鄉的蘆葦花,銀色的蘆葦花,在河沿上,在水塘邊,高高地簇擁著,昂首在藍天白雲下,清風搖曳,如銀波蕩漾;起伏之間,花浪輕卷,若琴弦悠悠。蘆葦花,即是風婆娑;風,即是蘆葦花的舞姿。       家鄉的蘆葦花呀,銀色的蘆葦花,不講究條件的優劣,不計較環境的好壞,只要有一方水土,都能齊唰唰地長出自己的風景,都能譁啦啦地開出自己的精彩。那銀光閃閃的溫柔,那純樸自然的笑靨,不經意間,就會輕輕地撥動人的心弦,讓你的心房裡自然流淌出許多許多的感想與遐思。
  • 【家鄉美食】呂安太丨我愛家鄉的大紅薯
    「木纂西坡好紅薯」,說的就是我家鄉的農產品。儘管我離開家鄉故土40年了,但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吃鮮紅薯、吃窖紅薯、吃紅薯片的情景,我當時以為它便是天下最好吃的食品。我家鄉的紅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長在坡地,紅薯吃起來面、甜、味濃;另一種是長在洪河邊和砂鍋地,紅薯吃起來梗,蟲拱的多,不好吃,家鄉人叫它水紅薯,是加工粉條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