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鄂南多山,水土肥沃,到處生長著一株株、一叢叢的板慄樹。困難時期,鄉親們曾把它當飯吃,度過一個又一個艱難日子。南宋詩人陸遊晚年齒根鬆動,常吃慄子,曾在《夜食炒慄有感》中留下「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慄炮燔療夜飢;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的詩句。
家鄉至今流傳許多有關板慄的俗話諺語,世世代代,口口相傳,教育一代又一代家鄉人。兒時,聽老師講述「火中取慄」的寓言故事,告誡我們要警惕提防被人利用,鋌而走險。「在外面發泡,回家吃慄子」。意思是有的人在外頭愛面子,好唱高調擺闊氣,其實家境困難。有時候,小朋友調皮受到家長手指頭敲打,被稱作「吃板慄」,只因其挨打動作形似拿東西砸板慄的樣子。「除了郎舅無好親,除了慄材無好火」。意思是親近的人中,沒有比郎舅更親近的了;慄樹是最理想的做飯柴火。家鄉人常用板慄樹燒制木炭冬季取暖或燒火鍋;有的用作建築材料、器具或打造高檔家具,經久耐用。
小時候,我深刻記得,那一棵棵板慄樹上掛滿毛茸茸的綠色小球,外公用長棍拔下一個,渾身布滿尖刺,如同刺蝟一般,觸摸扎手。外公拿石頭輕輕砸開,滾出幾粒白色的果子,放進嘴裡吃起來嫩嫩甜甜的,口感滑爽。外公告訴我,這是板慄青果,還未完全熟透;等到了秋天,慄子成熟的時候,果子顏色變黃,最後成為深紅色或深褐色,慄苞開裂,板慄自然往地下掉落。
慄子豐收時節,板慄樹下熱鬧沸騰。記憶中,每到國慶節期間,全村男女老少手拿簸箕、籮筐、蛇皮袋、瓢盆等大小容器齊上陣,紛紛來到板慄樹下,有的拿梯爬樹摘慄;有的抓根長棍打慄;有的乾脆抱住樹幹搖慄;有的不顧苞刺戳手,自顧自在腳下撿慄……
板慄不但能即採即吃,還可以同許多食物搭配起來食用。板粟燜雞、板慄燒牛肉、板慄紅燒肉、板慄排骨煲是南方大小酒店的招牌菜,客人百食不厭。那些久別家鄉的遊子對板慄更是情有獨鍾,有著難以言說的眷念,是永遠的兒時記憶和正宗的濃濃家鄉味道。
如今,板慄在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農業增效增收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大顯身手,成為建設鄉村生態旅遊、現代觀光農業的新模式經濟實體。板慄成了香餑餑!板慄樹變身「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