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在三國中,雖然是實力最弱的,但卻有最強的文臣武將。文有諸葛亮,法正,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五虎上將。在二十四名將中,這幾位也是名列前茅,在歷史舞臺上閃閃發光。
蜀國後期,在五虎上將接連去世後,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可是這只是對蜀國國力不足,將才匱乏的描述。其實在蜀國中,仍然有不少優秀將領,為劉禪鎮守四方,衝鋒陷陣。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蜀國後期的五大將領。
鎮北大將軍王平,字子均。王平初為曹操帳下一員戰將,通曉漢中地理,在漢中之戰時被任命為徐晃的副將,因受徐晃排擠而投降駐紮漢水的趙雲,趙雲將王平引薦給劉備,助劉備奪取了漢中。後隨諸葛亮徵伐南蠻,多立戰功,北伐時被任命為牙門將,和馬謖一起守街亭,街亭失守後馬謖被斬,王平受到嘉獎。在之後的北伐戰爭中,多次受命執行任務,表現十分活躍。諸葛亮去世後,王平在蔣琬的推薦下,到永安防守吳國。公元244年,在漢中抵擋曹爽的十萬大軍,王平死戰不退,等到蜀國援軍到後,擊敗曹爽,成功保衛漢中。
鎮南大將軍馬忠,字德言。夷族首領劉胄於是作亂造反,諸葛亮以馬忠代張翼為庲降都督,統軍平叛。馬忠不負使命,擊殺劉胄,平定叛亂。討平劉胄後不久,牂牁郡、興古郡的獠人又起兵作亂,馬忠令張嶷前往討伐,招降其眾兩千餘人,送往漢中用以充實蜀漢的北伐軍隊。馬忠多次隨諸葛亮北伐,屢立戰功,多次擊敗魏軍。劉備曾贊曰: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張嶷字伯岐,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後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張嶷平定了在廣漢作亂的賊寇。其後被任命為牙門將,隨馬忠多次平定南蠻叛亂,因功封為越巂太守。在郡十五年,平定當地叛亂,將破敗的城郭重新建設,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後被徵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傷,甘願隨張嶷至成都的越巂頭目達百餘人。後隨姜維北伐,張嶷因為掩護姜維撤退與魏將徐質交戰,張嶷親自搏戰,但因寡不敵眾,臨陣戰死。南中越巂民聽聞張嶷戰死,都為張嶷流涕,而後為張嶷立廟,四時祭祀。
車騎將軍鄧芝,字伯苗。公元223年,劉備猇亭之戰戰敗,病逝於白帝城。此時蜀國形勢危急,與東吳關係破裂。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重新恢復聯吳抗曹的政治策略,孫權對鄧芝十分讚賞。後隨諸葛亮北伐中原,與趙雲大破魏軍夏侯懋。在諸葛亮去世後,再督江州,保衛蜀國東面。時涪陵國人殺死都尉反叛,鄧芝率軍前往徵討,將其渠帥梟首,使百姓安居。
大將軍姜維,字伯約。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收復的魏國將領,被諸葛亮所敬重,作為接班人去培養。在北伐中,姜維多次獻計,擊敗魏軍,深得諸葛亮信任。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了蜀國的頂梁柱,為繼承丞相遺志,姜維多次北伐中原,勝多敗少,震懾曹魏。後與鍾會大軍對峙漢中,鄧艾偷襲陰山襲擊成都,後主投降,蜀國滅亡。但姜維仍然計劃復活蜀漢,後被魏軍殺害。可惜一代名將,一人之力,仍不能改變歷史趨勢。但姜維保衛蜀漢數年,仍然不負孔明之徒之名。後李贄贊曰:又一孔明。
上此諸將,都是蜀國後期所依賴,各鎮守一方,保證了蜀國的安寧。只是後主無道,親信小人,所以致使蜀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