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小常識——二十四節氣

2020-12-17 公考小小白

交節時間春季立春:鬥柄指向法:鬥指寅;定氣法:太陽黃經為315度。公曆2月3-5日交節。[21]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公曆2月18-20日交節。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公曆3月05-07日交節。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公曆3月20-22日交節。清明:鬥柄指向法:鬥指乙;時間平均法:冬至後105天;定氣法:太陽黃經為15°。公曆4月04-06日交節。穀雨: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公曆4月19-21日交節。[2]夏季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公曆5月05-07日交節。小滿: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公曆5月20-22日交節。[22]芒種:鬥指己;太陽黃經為75°。公曆6月05-07日交節。夏至:鬥指午;太陽黃經為90°。公曆6月21-22日交節。[23]小暑: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公曆7月06-08日交節。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2]秋季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公曆8月07-09日交節。處暑: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公曆8月22-24日交節。白露: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公曆9月07-09日交節。秋分:鬥指巳;太陽黃經為180°。公曆9月22-24日交節。寒露: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公曆10月08-09日交節。霜降: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公曆10月23-24日交節。[2]冬季立冬:鬥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公曆11月7-8日交節。小雪:鬥指己;太陽黃經為240°。公曆11月22-23日交節。大雪:鬥指癸;太陽黃經為255°。公曆12月6-8日交節。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小寒: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公曆1月5-7日交節。大寒: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公曆1月20-21日交節。

為了方便記憶二十四節氣表,大家想了很多記憶口訣,下面大白整理了一些,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口訣一: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口訣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口訣三: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口訣四: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相關焦點

  • 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合集
    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合集 「二十四節氣」 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過了小暑,天氣更加的悶熱,古人的智慧在這年復一年的四季中得到了體現,今天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 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申遺到入選非遺名錄,中國學界又將如何進一步探索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
  • 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過時」?
    雨水節氣來到,全年的農業周期才算正式開始。從立春到雨水,兩個節氣的更替,降雪變為下雨,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草木萌動,世界一派生機盎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識體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從這首中國人幾乎都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這是一首傳統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提到『月令七十二候』,可能很多人未必清楚,但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熟悉的很多了。    這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開篇二十四節氣歌提到的節氣,是咱們的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節氣養生
    ↓視頻:「會動」的手帳——AR二十四節氣動畫(點擊圖片跳轉觀看)↓(↓因微信公眾號平臺系統波動,圖書信息有時可能會出現無法顯示的情況,此時可通過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了解圖書詳情)本書將民俗繪畫插圖與中學生二十四節氣科普知識相結合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美學大家蔣勳的最新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近日出版,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 [明]朱瞻基御臨黃筌花鳥卷戊戌歲夏至節氣檯曆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近幾年來,九華立春祭、石阡說春、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等七項民俗活動陸續被列為二十四節氣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形成了豐富的遺產體系。近日,本報記者赴各地「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採訪,溯源而上,探尋二十四節氣這一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生命節律。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十二消息卦與二十四節氣
    十二消息卦與二十四節氣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國是最早使用陰陽合曆的國家之一。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驚蟄
    歷史淵源: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始鳴,氣溫回升,昆蟲萌動,「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紅李白,鶯鳴燕來,布穀催耕。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