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我為什麼對全球經濟和中美關係前景充滿信心?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

4月25日,中國農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企業家A-EMBA】直播間作了「漫談世界大勢和人類的未來」的分享,以下為內容回顧:

作 者:向松祚 中國農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來 源:加速商學院(ID:jssxy1)

回顧20世紀

對我們今天有什麼借鑑

從1900年到1950年,人類都處在流感、饑荒、蕭條和戰亂之中:

1918年-1920年出現全球大流感,當時全球人口17多億,大約有10億人感染,近4000萬人死亡;西班牙就有800萬人感染,連國王也感染了。

在20世紀上半葉還出現了很多大饑荒。比如1943年孟加拉國和印度的大饑荒,至少有300多萬人死亡;1942年中國的大饑荒,僅河南省就有300多萬人死亡。

與此同時,1929年華爾街崩盤、全球股市崩盤引發了1930年的大蕭條。持續10年之久,最高失業率達到50%,全球貿易萎縮60%,全球產出萎縮超過50%,有一些國家的產出萎縮達到70%以上。

除此以外,20世紀還出現無休止的戰爭、革命和運動,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的變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

20世紀上半葉都是非常混亂、非常血腥、非常殘酷的。所以當時很多哲學家、思想家認為資本主義的末日和人類文明的末日到了。

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經濟學家們就開始預測未來。當時凱恩斯提出了他的通論,創立了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凱恩斯的弟子和信徒用他所謂的「總需求理論」推測:二戰之後全球要陷入比30年代大蕭條還要嚴重的蕭條。

他們的理由聽起來好像很充分,他們說二戰把很多國家都毀了,全世界的青壯年和有知識的人,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沒有勞動力了。

但是後來歷史發展的事實,無情地把這些預測徹底地駁斥了。

到了20世紀下半葉,人類文明一下子迎來了飛速的進步。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國紛紛崛起;一個是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奇蹟湧現,比如二戰之後出現了有名的德國經濟奇蹟、日本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奇蹟。

除了大國崛起、經濟奇蹟以外,20世紀人類科學在所有領域都出現了劃時代的革命:物理學、化學、生理、醫學、經濟學等,幾乎所有的人類思想和科學理論都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特別是物理學的兩次革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徹底地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物質世界的認識。尤其是量子力學,更是開啟了我們今天的資訊時代。

與此同時,人類的貿易、金融和生產能力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繁榮。人類真正的全球化就是在20世紀實現的,特別是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很多國家融入世界體系,真正地實現了全球化。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主流價值觀,在20世紀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獨立、自由、民主、法治在20世紀成為全人類的主流價值觀。

綜上,20世紀可以分成兩大個階段:

上半葉1900—1950年,主旋律是戰爭、革命、崩潰、蕭條、混亂不堪、以鄰為壑、慘不忍睹、不堪回首,整體上都是壞日子。

到20世紀下半葉,主旋律變為和平、增長、繁榮、改革、開放、全球化。總體來講,20世紀下半葉是欣欣向榮、合作共贏的,整體上都是好日子。

20世紀早期最大的事件是美國的崛起,20世紀後期最大的事件是中國的崛起。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美兩國關係決定了21世紀的世界大格局。我們今天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想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含義就是中美關係的變化,也是現在我們對外關係格局裡最大的變量。

身處21世紀

我們今天的世界會更好嗎?

我對人類未來的走勢是比較樂觀的,我認為21世紀會比20世紀整體要好得多,我相信不會出現20世紀那麼多的戰爭和災難。

第一個理由:人類整體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已經大大地進步和改變。人類已經不再相信戰爭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尤其是核戰爭,人類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第二個理由:過去的戰爭是掠奪資源、掠奪土地,但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任何國家要實現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靠掠奪別的國家已經成為一個很次要的手段。

今天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不是靠戰爭和武力,而是靠人才、思想、技術進步和科學發現。

第三個理由:很多國家都實行了民主制度。專制君主和獨裁者獨斷專行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今天很多人擔心這次疫情會引發戰爭,甚至有些非常極端的人在叫囂戰爭。

其實今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動戰爭,都不是某一個人說了算的,特別是民主、權力制衡的國家,發動戰爭是非常困難的。

第四個理由:全球的貿易、經濟、產業、金融、技術、人才的融合程度與20世紀初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大家今天談脫鉤,特別是中美的脫鉤,其實我不認為它是一個脫鉤。

比如說一個企業在中國投資多年,現在搬到別的地方去,你不能把這個理解為脫鉤。外資從中國撤走一部分,又進來一部分,那怎麼能叫脫鉤?

我相信任何一個理性的企業家、政治家,他們都會認識到脫鉤是一個偽命題。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夠閉關鎖國,自己搞自己的?即使真這麼搞,也是非常低效率,非常不划算的。

第五個理由:我們今天有很多國際合作平臺。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G20等等國際治理架構。疫情全球爆發的時候,G20很快召集20個國家領導人開了會,達成了很多共識和舉措。

第六個理由:全球精英人士的主流價值觀是主張推進全球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現在有些國家、有些地方民粹主義高漲,但據我觀察,不太可能出現20世紀30年代那種極端的民粹主義。世界上絕大多數精英人士,包括企業家、政治家、學者,他們還是比較清醒的,他們反對極端的民粹主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美關係的走向:決定21世紀比20世紀更好還是更糟糕的關鍵變量是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現在怎麼樣?我認為中美關係現在確實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和困難,尤其是以川普為代表的貿易保護主義。

他們確實是在逆全球化、逆歷史潮流而動。有些美國政客對中國滿懷敵意,誹謗中國。中美雙方也有很多不和諧的聲音。

但我相信中美關係不可能走向崩潰。我相信中美兩國領導人和政治精英整體都是足夠客觀、理性、冷靜和務實的。雙方經過很長時間的談判,最終還是達成了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

這說明雙方互有妥協,互有讓步,說明中美有溝通的渠道和意願。

中美或許會有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的脫鉤,但是完全分道揚鑣、斷交的可能性,我認為沒有。或許過幾年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美關係出現重大向好的轉變也是完全可能的。

基於以上這些理由,我的結論就是21世紀應該不會像20世紀那麼糟糕。

人類文明進步

最根本的力量是什麼

依靠戰爭掠奪資源、擴張版圖來實現國家富強的辦法已經過時了,已不為人類文明主流價值觀所許可和容忍。

儘管局部戰爭依然持續存在,但是世界大戰可能性很小。越來越多國家的領導人、精英、企業家、學者都認識到要想富裕強大,靠窮兵黷武是不行的。

在資本主義早期原始積累的階段,馬克思在《資本論》裡面憤怒譴責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主要靠原始積累和血腥的掠奪。

但是如果我們客觀地研究歷史,會發現不完全是這樣。當年的原始積累是非常殘酷,對他們的發達是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力量。到今天更是這樣,任何國家要想富裕強大,唯一能夠依靠的辦法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

具體來講就是依靠教育、思想、科技、金融,依靠培養、吸引全球優秀的人才,以及依靠理念和制度。中國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像廣東、上海很多地方,現在在改革他們的體制機制,把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吸引過來。

另外,我認為人類是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的,即所謂普世價值是客觀存在的。

什麼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我想,渴望富裕發達,渴望和平、安寧應該是普世價值。我們今天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不就是普世價值嗎?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以及企業家該如何應對

正是基於上述角度,我簡要地談一談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我有2個基本的判斷:

1. 不會重蹈1930年的大蕭條。這次疫情,它是一個典型的短期的外部衝擊。

2. 全球經濟在下半年會開始復甦,甚至會出現比較強勁的復甦,中國更是如此。

中國是大國裡面最先成功控制疫情的,我們在這方面有制度優勢,人民也非常配合。

全球疫情發展到今天,確診人數已約300萬,但是歐美日這些主要的發達經濟體的確診人數已經進入了平緩期,甚至有些國家出現了拐點。

所以我判斷全球的疫情危機在5月份會基本結束,6月份大體上會恢復社會經濟生活,到下半年會全面恢復,當然中國會更早一點。

我相信中國在5月份到6月份會全面恢復,下半年應該會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GDP的增長,我相信首先是正的,有望達到3%左右。比較樂觀的預測是3.8%、4%,比較悲觀的預測是1%。我比較傾向於樂觀,我認為3%左右是可期的。

中國為什麼能實現這些?一是我們在政策方面發力,主要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概括起來就是5個字,叫「減、免、緩、補、幫」。

什麼意思?就是稅費能減則減,能免則免、能緩交則緩交、政府儘量給予補貼,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儘可能為復工、復產提供便利措施。

貨幣政策我們的核心是兩條:一是保持流動性的寬鬆和持續降息,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二是儘可能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障礙,「腸梗阻」的問題,讓貨幣、信貸資金能夠比較順暢地流入到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流入到能夠解決大量就業的企業裡面去。

更長遠來講,這次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轉折點和契機。

這次疫情促使我們很多人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所有形態的醫療需求將迎來高增長。

比如說高質量的醫院、高質量的診所、中西醫結合的藥物、新型的高效藥物、生物製藥、高科技的醫療設備、高水平的醫生護理人員等等。這些需求大到不可想像,或者叫無限的需求。

第二個是大健康產業,包括高質量和無汙染的有機農產品、健康飲食、餐館服務、餐飲方式、高質量的保健品、養老產業等。還有旅遊、健身、體育、娛樂等。我想這些需求也都是無限的。

除此以外,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現象:一些企業在這次危機中逆勢增長。

除了醫藥行業、衛生保健行業等出現逆勢增長以外,還有一些是在數位化、智能化領域成功實現轉型的企業,他們的增長勢頭非常迅猛。所以這次疫情會促使我們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真正地沉下心來完成轉型。

改革開放40年,我們中國能創造奇蹟,最重要就是企業家的崛起。企業家這個群體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些企業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的科技創新讓中國的很多行業走到了世界前列。

談一談我為什麼

要寫5卷本《新經濟學》

前面講過一個故事,我說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很多經濟學家用凱恩斯理論來推測二戰之後的全球經濟,結果錯得一塌糊塗。為什麼?因為決定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的動力不是那些變量。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的動力是人的創造性,是人心的創造性。為什麼我要寫5卷本《新經濟學》?因為主流的經濟學,對人類最重要的經濟現象、經濟事實,都沒有辦法解釋,更談不上預測。

美國有一幫經濟學家,他們天天忙於構造非常複雜的數學模型。

比如說最有名的勞倫斯·克萊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薩繆爾森的頭號弟子)。他一輩子就在搞數學模型來預測美國經濟,他從50年代就開始搞,最多的模型有6000多個方程。在五、六十年代算的結果多多少少靠點譜,結果到70年代的時候發現完全不靠譜。

後來在80年代初期,芝加哥大學有一個有名的教授,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叫羅伯特·盧卡斯。他就反思為什麼預測會錯得一塌糊塗?他說你這些變量本身就在變,這個變量根本就不是穩定的,你這個方程式也是不穩定的,你怎麼推測?

當時盧卡斯這個文章出來以後,好像是一個多麼了不得的見解,其實這個見解也是非常膚淺的,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西方經濟學一個最大的麻煩,就是把人類的經濟體系當做機械體系。

什麼叫機械體系?汽車、自行車、飛機、大炮、火箭、衛星,這些都是機械體系。機械體系用數學公式可以準確算出來,飛機飛幾個小時飛到哪,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

但是人類的經濟體系不是!因為人類的經濟體系是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是人的思想、人的理念、人的價值觀、人的情感、人的創造性所決定的,你怎麼推測?這是沒有辦法推測的。

我寫這一套書的第一個理由,我認為西方主流經濟學解釋不了人類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經濟事實。

他們之所以解釋不了就是因為他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有巨大的錯誤和巨大的偏差。

西方經濟學從亞當·斯密開始,他們都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假定人是理性的。

人天天都在最大化效用,所以他們把人類的經濟體系想像成一個機械體系一樣去算來算去,結果沒有一個算得準。

新經濟學「新」在哪裡?最主要的一個「新」就是對人的本質的重新認識--人的本質不是自私。

不是說人不自私,人當然有自私,但是自私不是人的最核心本質。人最核心的本質是什麼?是人心面向未來的無限創造性。

創造性分兩個方向:一個是精神的或者叫道德的創造性,一個是物質的或者叫知識的創造性。

什麼叫精神的創造性?

中國的儒家、道教、佛教,他們都相信人通過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精神,最終可以成為聖賢,可以成為真人,可以成為佛。這就是人內在精神的無限提升的能力,我把它稱為人的精神的無限創造性。

第二個無限創造性,就是人類知識的無限創造性,或者叫物質的無限創造性。

古往今來,人類的一切典章文物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再比如說我們今天的產品、服務、人工智慧,它首先是來源於人類科學的發現,人類科學就是人類自身的無限創造性。

所以新經濟學是基於對人的本質的重新認識,來重新定義人的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行為不完全是主流經濟學所講的資源的最優配置。

我認為人心是永遠向上的,生命是永遠向上的。這就是《易經》裡面所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如果大家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美元霸權等感興趣,我推薦大家看看《看得懂的金融投資客》這本書;對中國經濟轉型感興趣,可以看看《中國經濟如何轉型》這本書。

我們今天面對疫情的衝擊,大家思考很多問題,我們確實要關注短期的衝擊、短期的政策和各種措施。

但是我們站在中國面向未來走向一個富裕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上,除了關心短期的政策以外,我們更要關心人類文明進步、國家進步的基本力量--那就是我們如何通過深化改革來完善我們的制度、體制機制?

我們要建立起真正能夠鼓勵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體系,培養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我們要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

企業家精神不單限於企業家,凡是一切具有創新創造精神的,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企業家精神。

我們人人都需要向偉大的企業家學習,學習他們那種獨立創造創新的精神。這才是推動我們國家進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最根本動力。(註:本文未經作者校核,編輯過程難免有紕漏,請以嘉賓本人觀點為準。)

排版 | 張溪冉

審校 | 葉開甫輪值主編 | 葉正新

基於資金安全,如何調整薪酬發放,既能維持企業生存又能激發員工士氣?

基於業務需要,如何調整人員,既能消除冗員又滿足業務發展需求?

基於戰略需要,如何做到組織瘦身,既能增效又不陷入混亂動蕩?

李祖濱老師領銜諮詢團隊針對企業線上微諮詢與落地輔導,解決薪酬發放、人員調整、組織瘦身三大典型「人效」難題,系統提高企業應對危機的組織免疫力。

相關焦點

  • 羅振興: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及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在應對疫情方面,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防止了金融危機的發生,財產政策防止了短期內出現經濟和社會危機,而隨著疫情逐漸緩和各州開始重啟經濟,預計美國經濟將於8月或10月開始復甦,但復甦前景不確定,W型復甦可能性較大。在經濟陷入嚴重衰退、W型復甦的情形下,疫情將進一步惡化中美經貿關係,加快中美經濟從失衡向平衡轉變。
  • 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何去何從?(下)|財新時間 疫後時代
    向松祚:嚴格意義上從2009年開始推人民幣的貿易結算,過去十年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如果和美元、歐元,甚至和英鎊、日元相比,我們貨幣國際化的程度是遠遠不夠的。貨幣國際化不是單兵突進,說推就可以推的,這裡面是很層次的問題,我們是需要系統考量的。
  • 展望2020: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中美關係
    邵宇 陳達飛美聯儲貨幣政策和中美貿易關係是過去兩年影響全球宏觀經濟波動和風險偏好的兩條主線,隨著這兩個因素邊際改善,短期內,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或有所提振,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仍需等到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化。
  • 中美關係: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
    「美中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高端訪談·中美關係)   ——訪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   中美關係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是雙方的唯一選擇。美國人如何「打量」中美關係?
  • 外交部答澎湃:對中國和沙特關係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提問,日前中國和沙特元首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30周年。中方對近年來中沙雙邊關係與務實合作發展有何評價?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你對中沙關係下一個30年發展有何展望?汪文斌表示,中沙建交30年來,兩國關係快速健康發展。兩國高層互訪頻繁,政治互信不斷深化。
  • 烏拉圭駐華大使:我對中國經濟復甦充滿信心
    烏拉圭和中國政府很早就籤署了『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我們一直在加快制定能夠深化雙邊關係的路線藍圖。」盧格裡斯大使說。大使透露,烏拉圭政府非常期待與中國提高全面戰略夥伴地位,落實雙方在生產能力合作以及「一帶一路」方面的協議。希望疫情過後,兩國的合作領域可以繼續拓寬。
  • 中歐專家:雙方經濟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對中國市場發展充滿信心
    該節目由CGTN法語頻道和歐洲新聞臺聯袂主持,與來自比利時、法國和中國的專家學者及商界人士,圍繞「中國和歐盟45年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疫情時代中歐經貿關係」「人文領域交流和媒體合作前景」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進行雲端對話。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新冷戰"和"脫鉤"根本沒有出路
    有的朋友憂心忡忡地指出,中美關係正站在「冷戰的山腳下」,「經濟鐵幕」正在落下。而這樣的危險趨勢仍在持續,如果任由其發展,將對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造成難以修復的創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越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越要聚焦光明。值此艱難時刻,我們特別要登高望遠,為中美關係找到正確方向。——2021年是中美關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之年。
  • 「給全球經濟帶來信心和希望」
    接受本報採訪的外國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中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認為中國經濟走上穩步復甦道路,為全球經濟復甦帶來了希望。「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韌性、潛力和活力」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
  • 分析研討2021年全球經濟形勢與投資策略 華美國際投資集團舉行第二...
    舉報   中證網訊(記者 萬宇)華美國際投資集團12月26日舉辦第二屆投資年會,分析研討2021年全球經濟形勢與投資策略
  • 賈康:中美共享全球產業鏈是基本盤,也是中國的信心所在
    「共享一個全球產業鏈,也拉著各自的朋友一起共享這個產業鏈,而這就是所謂不可逆轉的全球化的主潮流。我認為這個主潮流,不會被逆流所顛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賈康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發表了這樣的觀點。賈康指出,中美各自的盟友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關係。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自2013年一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的崔天凱說,北京和華盛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報導稱,當被問及過去7年他擔任駐美大使最大的成功是什麼,崔天凱說,他更好地理解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發展潛力。
  • 沃頓院長:新冠疫情不止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衝擊,還將對全球經濟...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這不僅使中國面臨重大的挑戰,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下一階段,中美關係走勢如何?新冠疫情將給中美雙方帶來哪些影響?全球經濟會產生哪些變數?……昨日(3月3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裡·蓋睿特(Geoffrey Garrett)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為沃頓WCHGMP校友分享了他對此的看法。
  • 比利時人士: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儀式上,當地人士表達了對中國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安特衛普市副市長阿尼克·瑞德爾說,她對中國人民當前遭遇的困難感同身受。中國應對疫情採取的措施及時有效,世界應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她表示,安特衛普和中國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史和非常密切的合作,中遠海運集團等中國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4)
    在把採訪轉交給安德利亞·米歇爾之前,我想闡述一點想法。我認為美中關係可能處於1971年、1972年尼克森總統打開中國大門以來的最低點。在美國,人們對中國政府放棄其對香港人民的承諾、印度與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發生邊界衝突,以及中國在南海的活動感到非常關切。幾十年以來,你和我都在政府中參與美中關係相關工作。在我看來,我們正在脫離近40年來的合作軌道,朝競爭方向邁進,包括在軍事、經濟、5G問題上。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為有效阻止「新態勢」向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中美亟須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彼此關係的「新範式」。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通過明確戰略競爭邊界、構建對話協調平臺,有效藉助第三方力量等,中美的理性博弈、積極合作能夠得到有效推動,並直接帶來全球安全治理在觀念、制度、模式等方面的變革。
  • 美國企業以「三大信心」反駁中美「脫鉤論」
    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經濟室副研究員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的情況下,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約而至。
  • 崔天凱大使:中美關係不會也沒有必要回到過去
    有的朋友憂心忡忡地指出,中美關係正站在「冷戰的山腳下」,「經濟鐵幕」正在落下。而這樣的危險趨勢仍在持續,如果任由其發展,將對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造成難以修復的創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越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越要聚焦光明。值此艱難時刻,我們特別要登高望遠,為中美關係找到正確方向。
  • 中國駐多米尼加大使:對中多關係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期待進一步推動...
    中國駐多米尼加共和國首任大使張潤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姜璐 史斌斌 蘇姣):2018年5月1日,中國與多米尼加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在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實質性的進展?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的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