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開國五大臣,沒有他們努爾哈赤何以得天下

2021-02-13 冷熱軍事史

天命九年(1624年)秋,後金朝廷最後一位開國元勳、64歲的何和禮病卒於瀋陽的官署之中,風燭殘年的努爾哈赤聞訊後悲傷不已,他向蒼天哭訴道:「朕所與並肩友好諸大臣,何不遺一人,以送朕之終耶?」

努爾哈赤白手起家、統一女真,可以說,他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職業軍人,勇武果敢,與戰友之間袍澤情深。

「一無所有時得到的鐵」

據《朝鮮宣宗實錄》的記載,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時部屬不過30人,他們中有努爾哈赤的同族兄弟,有最早結盟的盟友,還有一直陪伴在努爾哈赤身邊的古楚們。

古楚,意為「同伴、朋友」。但在部落時期的女真社會中古楚一詞並不單純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它指代的是一種特殊的階級群體,凌駕於諸申(意為依附民)、阿哈(意為奴隸)之上,類似於蒙古社會的「那可兒(伴當)」。

我們可以參考前蘇聯學者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觀點來理解古楚群體的性質:「蒙古史的各種資料經常提到伴當,即主要以戰士的資格為氏族和部落首領服役的自由人。古代蒙古的伴當在許多特點上,一方面類似古代日耳曼首領們的親兵,另一方面也類似古代羅斯諸侯們的衛士。」古楚的來源主要有三種,即「慕義歸附」者、因功簡拔的「家人」和戰敗歸降者。


努爾哈赤記掛古楚們的生活,《滿文老檔》中曾有記載:「某賢良僚友漸致於富,某賢良僚友雖出大力而家境貧寒。孰娶妻不睦,苦於無力更娶。孰喪偶而苦於無力再娶」,這正是他對古楚們「毋視為編氓,望待之如骨肉手足」的真實記錄。建國稱汗後的努爾哈赤曾把古楚們比作「一無所有時得到的鐵」,認為他們對自己而言是比金子還要寶貴的財富。

古楚隊伍的存在與壯大,促進了努爾哈赤汗權的確立與鞏固,而古楚們則在汗的「恩養」下獲取自己追求的財富與地位,其中的一些佼佼者還憑藉卓越的軍功躋身決策層,成為努爾哈赤的股肱之臣,如後金開國之初的「五大臣」。

後金開國的「五大臣」

所謂「五大臣」是指在後金建國之初,地位僅次於諸貝勒、與汗同聽國政的五位佐命元勳,他們是弘毅公額亦都、直義公費英東、溫順公何和禮、達爾罕轄扈爾漢、敏莊公安費揚古。其中額亦都和費英東的靈位,至今還作為「並肩為友而生之大臣」,安奉於故宮太廟努爾哈赤神主的兩側,彰顯著有清一代絕無僅有的配享太祖的殊榮。

額亦都:大清第一勇士

鈕祜祿·額亦都早在努爾哈赤起兵前三年便已經追隨在他身邊,史書稱他「歸太祖最早,巍然元從,戰閥亦最多」。公元1587年,額亦都領兵攻巴爾達城,他利用夜色掩護率先登城,守城兵士驚起,箭如雨下,他身中五十餘創卻堅持拼殺不肯退卻,最終攻下堅城。

凱旋之際,努爾哈赤親自為他設宴慰勞,不但將此役所俘獲的人口全部賜給了他,還賜予其「巴圖魯(意為勇士、英雄)」之號,這大約算得上是清代有記載的第一個巴圖魯賜號。

後金國政初定之際,額亦都更是位列五大臣之一,被授予一等大臣、左翼總兵官之職,成為八旗軍隊歷史上第一任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總指揮官,堪稱努爾哈赤「左膀」之將。除卻這些推恩、賞賚,努爾哈赤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額亦都,並為兒子皇太極迎娶了額亦都的女兒為妻,即太宗元妃鈕祜祿氏。

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額亦都從軍克遼陽,不久病死,終年六十歲。在他病重之際,努爾哈赤「車駕臨視,垂泣與訣」,死後又三次「親臨痛哭」。清崇德元年(1636年),額亦都被追封為弘毅公,後世帝王讚譽他「忠勇忘身,有始有卒,開拓疆土,厥積懋焉」。


現存的額亦都墓碑

所謂虎父無犬子,額亦都的後人們在清初的政壇上也多有建樹。他的兒子中有七人因功得爵,其中五子阿達海、七子漠海、十三子超哈爾均戰死沙場;十六子遏必隆不但是康熙初年輔政大臣之一,還育有孝昭仁皇后和溫僖貴妃,真正是「聖眷優渥」之臣。即便是在清中葉平回部、徵緬甸、大小金川等戰事中,額亦都的子孫中還有11人參戰並各樹勳功,這種與國休戚與共的家世實在令人讚嘆。

費英東:一人力克眾敵

瓜爾佳·費英東本是蘇完部長索爾果之子,25歲時跟隨父親「率五百戶首先來歸」,幾乎參與了努爾哈赤時代所有的大規模戰爭,並且在戰場上始終一馬當先、奮勇殺敵。一次,在與明軍萬餘騎人馬的遭遇戰中,費英東的戰馬被炮火所驚,「旁逸,諸軍不前」,只見他回馬高呼:「我建州無敗退之將,只有戰死之將!」督促將士衝鋒向前,力克敵眾。

這一幕被督軍在後的努爾哈赤看得清清楚楚,他在馬上拍著大腿讚嘆道:「此真萬人敵也!」費英東後來也被授予一等大臣之職,出任右翼總兵官,統御右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成為努爾哈赤的「右臂」。


從「直義」二字的諡號之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費英東忠正耿直的性格。努爾哈赤率兵攻打葉赫時,曾因久不能克而下令撤兵,誰知身在一線的費英東卻回報稱:「我軍已經衝到城下了,怎麼可以退兵?」努爾哈赤第二次命人傳令撤退時,費英東再次抗旨:「此城馬上就要被攻克了,這個時候無論如何也不能退兵!」第三次傳令的士兵還沒到,費英東已經率眾登上了葉赫的城頭。

無怪乎《清太祖高實錄》中說他「見國事稍有闕失,輒毅然強諫,畢智殫力,克輸勇略」。皇太極在登基後曾回憶道:「(費英東)見人之不善,必先自斥責而後劾之;見人之善,必先自獎勵而後舉之。其被劾者無怨言,被舉者亦無驕色。朕今並未見爾等以善惡實奏,似斯人之公直也。」

費英東所在的蘇完瓜爾佳家族有清一代共繁衍出102個支脈,素有愛新覺羅(金姓)之下「莽安哈拉」(意為銀姓)的美譽。費英東的兄弟、子侄們分屬在鑲黃旗、正黃旗及鑲白旗之中,共管有11個佐領。

除費英東第七子圖賴因功受封「一等雄勇公」外,最負盛名的家族子弟當屬費英東九弟衛齊之子鰲拜。鰲拜早年以侍衛從戎,驅馳南北,建功無數,他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但康熙初年他把持朝政,飛揚跋扈,又頗多惡跡,雖免於刑戮,卻依舊是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與梟雄。

 
鰲拜朝服像

何和禮:後金建立的中流砥柱

冷兵器時代,人口的數量決定著軍事力量的規模;在明末東北特殊的經濟環境下,部落裡散布的敕書是對外貿易的保障;而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人口的集中與統一管理更是增強族群認同與凝聚力最直接的方式。

回顧女真(滿洲)的統一歷程,公元1588年、1599年和1615年曾出現過三次人口相對密集的遷徙與整合,這產生的最為直觀的影響就是1589年建州女真的統一,1601年牛錄的改制與1615年八旗制度的正式確立。在1588年「率所部來歸」的眾多部族中,何和禮無疑是最惹人注目的一個。


棟鄂·何和禮的祖父克徹巴彥在漢文史料中被記做「王兀堂」,是前努爾哈赤時代建州女真中舉足輕重的酋長之一,他曾以棟鄂氏部民為主體,聯合佟佳氏、嵩佳氏等部族,將棟鄂部逐漸發展為活躍於今遼寧省桓仁、寬甸一帶的強大部落。

曾經「兵強馬壯、雄長一方」的棟鄂部,至今尚可查找到的城址還有棟鄂城、瓦爾喀什寨、雅爾古寨、翁哥洛城、牛毛寨、馬家寨等多處,當年棟鄂部精兵數千、屬眾數萬的規模依稀可見。


努爾哈赤起兵後曾幾次嘗試要以武力徵服棟鄂部,但都無功而返。公元1586年,25 歲的何和禮接替哥哥屯珠魯當上了棟鄂部的部長,他「幼而凝重」,「識量宏遠」,深得人心。

面對這樣的「勁敵」,努爾哈赤放棄了武力招撫。他派人前往棟鄂部邀請何和禮到費阿拉城做客,對他以貴賓之禮相待,兩人推心置腹、談古論今,努爾哈赤的深謀遠慮和鴻鵠大志給何和禮以很大的震動,也使何和禮感受到了努爾哈赤對他的信任和重視。

公元1588年春,何和禮親率三十人為努爾哈赤迎親護行,不久又帶領部眾來歸。他的這個舉動使努爾哈赤得到了兩、三倍於己的兵力,當年就完成了對建州女真的統一,可謂是後金政權建立的中流砥柱。


何和禮墓碑

為表示對何和禮的禮遇,努爾哈赤則將自己年僅十歲的長女嫁與何和禮為妻,世稱「棟鄂額駙」。在天命四年(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中,何和禮又帶領舊部子弟在原棟鄂部領地的東線戰場上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伐木設置障礙、堅壁清野,並加上小股騎兵襲擾,牽制東路軍的行進速度,並最終將其殲滅。

何和禮與公主共育有六子,其中多濟禮、和碩圖、都類都曾為清軍入關立下了赫赫戰功。

安費揚古:碩翁科羅巴圖魯

覺爾察·安費揚古從小隨父行伍,是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時便追隨左右的古楚。安費揚古作戰善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在努爾哈赤起兵之初攻圖倫城、甲版城、薩爾滸城、兆佳城等戰事中皆有軍功,並於激戰中將努爾哈赤救出重圍,被賜予「碩翁科羅巴圖魯」的稱號。

安費揚古後又奉命滅長白山部、哈達部、烏喇部,徵東海薩哈連部,收降使犬、諾落、石拉忻三路,及徵明之戰,皆為領軍之帥。碩翁科羅系滿語,意為海東青,是肅慎族系幾千年信仰中的神鷹,更是努爾哈赤對他迅捷驍勇的肯定。

扈爾漢:侍衛世家

佟佳·扈爾漢世居雅爾古寨,13歲時隨父親扈喇虎歸投努爾哈赤,深得努爾哈赤喜愛,「養以為子」。待年歲稍長,又以侍衛的身份隨扈於努爾哈赤身前,「戰輒為前鋒」,一生戎馬,履歷軍功,賜姓覺羅。

 

扈爾漢曾奉命向北招撫瓦爾喀部斐優城、大敗烏拉伏兵,伐渥集、克扎庫塔城,徵薩哈連部、收四十七寨,薩爾滸大戰中率軍先行衝殺,又跟隨努爾哈赤取瀋陽等等。但他晚年被捲入汗位繼承人的權力角鬥之中,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處,抑鬱而終。


扈爾漢墓

扈爾漢的兄弟、子侄、孫輩中湧現了一批出色的武官,如薩木什喀、雅錫塔、達爾泰、達拜、阿爾賽、羅什、布爾賽、色勒等等,大都任職一等、二等侍衛,堪稱「侍衛」世家,亦可見其家族深受清代帝王的信任。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

推薦閱讀 <

滅掉太平天國的湘軍是怎樣煉成的?

強大的美國為何打不贏越戰?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冷熱軍事史」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的失誤,皇太極如何解決,才將後金髮展壯大?
    努爾哈赤的失誤,皇太極如何解決,才將後金髮展壯大? 可是實際執行時,莊子中的漢人,不過是各個莊主的奴僕,他們承受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遭受著非人的待遇和歧視,而努爾哈赤對此卻不聞不問。 對於漢人官員,努爾哈赤也沒讓他們好過,從明朝而來投奔後金的漢人范文程,雖然才學淵博胸懷韜略,可在努爾哈赤的打壓防範下,范文程只能充當章京之類的無權小官,難以發揮他的真實才幹。
  • 消失的內喀爾喀五部:夾在林丹汗和努爾哈赤中間,我太難了
    但蒙古人並沒有上帝視角,他們並不知道努爾哈赤會走到哪一步,因此早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的時候,內喀爾喀五部之巴嶽特部的老薩貝勒,就和科爾沁部貝勒明安(參與九部之戰被暴打過)一起遣使愛新國通好。恩格德爾很感動努爾哈赤的真誠,第二年又聯絡一批內喀爾喀五部的貝勒們,攜帶駱駝和馬匹去見努爾哈赤,並給努爾哈赤奉上昆都倫汗的汗號,努爾哈赤再次賞賜給他們很豐厚的禮物。
  • 領袖:統一女真,努爾哈赤甘當傀儡35年,建立後金翻臉打明朝
    也從這些朝廷官員那裡,努爾哈赤得知了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朝政有魏忠賢等一眾閹黨把持的情況。看到貪汙腐敗成風的大明王朝,努爾哈赤的心中漸漸有了統一女真,並帶領女真人踏上廣闊中原的想法。可是,要想統一當時四分五裂的女真族談何容易?當時的女真族,主要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
  • 後金宮廷五大事件
    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努爾哈赤剛起兵的時候孩子都小,他主要靠五大臣,叫「開國五大臣」,叫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和扈爾漢,這五大臣可以說是開國的時候是英勇猛將,後金國家的棟梁和重臣。他的兒子逐漸長大了,就出現了四大貝勒,我剛才說了,就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這是他的兒子和侄子,那為什麼這四大貝勒沒有褚英呢?開始努爾哈赤很重視褚英,讓他帶兵打仗,一些重要的軍政事務就由褚英來主持。
  • 一代天命可汗,梟雄努爾哈赤的成長史
    在赫圖阿拉城西北有兩個城寨,一個是古埒城,城主是王杲、阿臺父子;另一個叫沙濟城,城主叫阿亥,他們實力雄厚,與努爾哈赤祖父所居寧古塔貝勒關係甚好,尤其阿臺還是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的孫女婿。鈕翁金並不推辭,彎弓搭箭,連發五箭,三箭中樹幹,兩箭落空。努爾哈赤見狀,取過自己的弓箭,也向著那棵柳樹連發五箭,卻是箭箭皆中,上下都不差幾寸,圍觀將士不由驚嘆萬分,鈕翁金更是佩服得當場跪拜。不久,周邊風聞努爾哈赤風採的大部族也前來依附,努爾哈赤親封費英東、扈爾漢為一等大臣,何和裡招為女婿,同時又娶了建州北邊葉赫部首領的女兒那拉氏,表明葉赫部也歸順努爾哈赤。
  • 開國皇帝年齡大比拼,看看巔峰時期的他們是多少歲
    第四位:司馬炎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鹹熙二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第六位:李淵唐高祖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稱帝時年齡52歲。
  • 獨裁者努爾哈赤臨終不選繼承人的原因,原來是這個!
    八旗共治,也被稱為「八王共治」,這種制度伴隨著後金而生,但因為它的創造者是努爾哈赤,所以在整個努爾哈赤時代並沒有體現出什麼「共治精神」來,反而是「汗命即是法律」,「舉國之父也」。努爾哈赤在後金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 康熙親政前的四大輔政大臣都是什麼身份,鰲拜為什麼能夠專權
    順治帝駕崩後遺詔安排了四名輔政大臣,他們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那麼這四個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又是憑的什麼能夠得到順治帝的如此倚重呢?鰲拜又是怎樣專權的呢? 一、輔政大臣的身份和功績 1、索尼,居輔政大臣之首,姓赫舍裡氏,滿洲正黃旗人。
  •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寢中,埋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相比之下,努爾哈赤算是幸運的,至少落個善終,雖然清朝官方沒有說明太祖因何而死,但他們的對手:明朝,卻提供了不少信息,比如毛文龍說過:"老奴背生惡瘡,帶兵三千,見在威寧堡狗兒嶺湯泉洗瘡",袁崇煥在給天啟皇帝的奏報中提及:"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於八月初十日",朝鮮史料也說努爾哈赤得了"肉毒病"。
  • 這還得問後金,圖說故宮館藏努爾哈赤甲
    現存的明末布面甲只有兩件,分別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努爾哈赤鎧甲和皇太極鎧甲。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的龍虎將軍,後金崛起後,又長期和明朝北方邊軍作戰,因此後金時期的鎧甲可能會保留較多的明朝風格,而實際上,故宮的這兩件鎧甲確實與不少明代繪畫上的邊軍鎧甲頗為相似。
  • 為什麼開國皇帝的第二代都很厲害?
    除了開國皇帝叫太祖之外,我們看歷朝歷代的第二代皇帝基本上都叫太宗。唐太宗,宋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二人合在一起就是祖宗,共同為子孫後代去打天下。但他這個天下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二秦王打下來的,他一心想要當皇帝。可是兄弟二人偏偏要阻止他,於是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當上皇帝後並沒有貪圖享樂,相反勵精圖治。任用魏徵,房玄齡等人使得大唐國力蒸蒸日上,親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戰績他更是了不起,不管是突厥還是高麗,都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 他們被稱為後金的四大貝勒——有人即位稱帝,有人被圈禁致死!
    ,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他們四人稱和碩貝勒,「地位均等,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然而僅僅數年之後,隨著努爾哈赤的離世,「四大貝勒」制度也隨之名存實亡,他們四人的命運也發生改變,有人即位為帝,有人卻被圈禁致死!
  • 皇帝欲殺大臣,大臣反要妻子舉報自己起兵謀反,最後僥倖撿回一命
    納蘭明珠,出生於1635年十月十日,祖父是葉赫部統領葉赫那拉·金臺吉,金臺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後金開國之君努爾哈赤的妃子,孟古哲哲還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親生母親,在輩分上,納蘭明珠是康熙帝的堂姑父
  • 洪承疇和范文程之流,到底算是清朝的開國功勳,還是漢奸呢?
    同時,洪承疇、范文程也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他們為清朝出謀劃策,計取中原、平定江南,可以說,沒有他們充當帶路黨,清朝是不可能輕易定鼎中原,統一天下的。首先說說范文程。范文程是遼東士子,考中過秀才。大概是感到在明朝仕途無望吧,二十歲出頭的范文程主動投靠了努爾哈赤。當時的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剛剛崛起。
  • 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其父努爾哈赤不過一草創之武夫,有秋霜烈日之威;皇太極則頗具豁達之陶度,饒春風和暢之情。如漢人之優待也,國俗之保存也,皆能為其父之所不能為。且改訂官制,纂修《實錄》,創設文館,翻譯書籍,滿洲社會之組織.至此漸完備矣。禁菸戒酒,其嗜欲之淡泊可見;發號施令,性格之卓越可知。」
  • 遼重鎮鐵嶺失守,後金政權統一女真,聯合蒙古大勢已成,明危矣!
    這些物資牲馱車載,三天都沒有被運完。朝鮮《柵中日錄》記載一名在後金八旗兵做文書工作的朝鮮人的記錄:「十六日,奴酋陷開原,屠害人民亡慮六七萬口,子女財帛之搶來者,連絡五六日。」一個月後,努爾哈赤再次統帥五萬八旗兵攻向另一個遼東重鎮——鐵嶺。鐵嶺在明朝為鐵嶺衛指揮使司。
  • 努爾哈赤為何處死能徵善戰的弟弟速爾哈赤
    這段文字揭開了努爾哈赤早年創業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祖(努爾哈赤)同兄弟子侄之眾,率股肱心膂之臣,親冒矢什,授方略……我大清億萬年丕基實肇乎此。」乾隆高度讚頌了諸兄弟子侄在開國創業中的重要作用。努爾哈赤的家族的確龐大,人丁興旺,堪稱後金國中最大一家。在努爾哈赤創業之初,「兵不滿百」而這百人之中有他的兄弟速爾哈赤的幫襯,才讓努爾哈赤真正開始了起家。
  • 後金汗國和明朝的較量:蒙古人為何選擇了後金?原因讓人嘆息
    只是,到了萬曆帝在位時期,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異軍突起,讓明朝朝廷突然變得猝不及防起來。 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那就是最起碼從15世紀的30年代開始,不論蒙古大汗自稱自己是大元皇帝也好、蒙古大汗也罷,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對於中原,已經沒什麼想法了。甚至連奪取中原的口號也不談了。因為此時的蒙古朝廷已經陷入治理退化狀態:對於如何治國、如何收稅,已經毫無概念可言,對於蒙古大汗來說,在適當的時候,入關搶一筆就走,可比治理天下省力氣多了。
  • 「名人百科」傲視天地天命汗——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名人簡歷】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金政權的建立者,為後金首位可汗。其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稱清帝後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高皇帝。
  • 努爾哈赤屬意的繼承人,真的是多爾袞嗎?
    (據說是將統率鑲白旗的褚英之子杜度調至鑲紅旗,把鑲白旗給多爾袞) 所以,有史家認為努爾哈赤沒有明確賜多爾袞統率哪一旗,故而猜測是想讓他成為八旗之主,讓阿濟格與多鐸統率兩黃旗作為護衛。這種認識,源於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的記載,努爾哈赤臨終時,曾遺命由幼子多爾袞繼承汗位,代善為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