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有讀者朋友提問說,家裡孩子玩耍方式很粗暴,總是會把東西弄壞,每次提醒他不要這麼玩,會把東西弄壞的,結果孩子聽了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玩得更起勁兒,每次孩子最後把東西弄壞了,自己就會生氣發飆吼孩子,然而這樣也並沒有讓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感覺孩子越是說越是要這樣做,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教育孩子。
關於叛逆的話題,橙子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越不讓幹啥越來勁,你越生氣他越得意,小孩子為什麼會叛逆?》,主要是闡述小朋友叛逆的三點主要的心理成因:好奇心、求關注、反控制。
當時由於篇幅原因,沒有寫實操方法,這次結合這個案例,來談談,我們父母面對孩子「不聽勸」的叛逆行為,具體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
但是請注意,之前的那一篇一定要先看過,再來看這篇,因為孩子表面行為問題的背後通常都隱藏著更深的心理需求,治病要治根,所以我們父母要優先關注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要不然就算給孩子把這個壞行為矯正好了,又會在其他方面出問題,所以一定要先看過前面那篇,努力滿足孩子內部的心理需求,再來討論如何矯正行為的問題。
話說回來,具體到生活情境中,我們面對這種不聽勸的倔孩子,又在犯錯的當下,要怎麼對待呢?
第一步,察覺自己的情緒
看到孩子明知故犯,你心裡一定會冒火,人心裡有情緒是很難壓抑住的,這時候說出來的話就是大型人身攻擊現場:你怎麼又這樣!說了多少遍了,會弄壞的會弄壞的,聽不懂嘛!你知道這個東西多少錢嘛!弄壞了你怎麼賠!你這孩子怎麼就是不知道珍惜物品。
不拉不拉一大堆批評指責的話,你是說爽了,可同時也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寶貴時機,因為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是最敏感的,受到了攻擊和指責的時候,他首先感受到的是激烈的情緒:媽媽生氣了,她在說我不好,她討厭我,她在控制我,她好兇好嚇人……感受到情緒的孩子會迅速生出相應的情緒反彈,沉浸在憤怒、委屈或恐懼之中,根本沒辦法關注你說的內容。這個時候就算你再怎麼有道理,孩子也沒聽進去,是一種經典的無效管教。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時間要先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心裡火很大,那就先不要說話,離開孩子幾分鐘,到別的房間晃一圈,喝點水看個手機轉移一下注意力,平靜下來再仔細想要如何教育孩子。
第二步,從一個問題開始
受到傳統的家庭教育影響,很多父母不太會和孩子溝通,看到孩子犯錯誤,第一反應就是指責他做錯了,可這樣說話,你無論什麼態度都是不對的:語氣輕柔了,就叫做唐僧嘮叨碎碎念,孩子覺得煩;語氣著急一點,就是控制和逼迫,孩子不服氣會逆反;可聲音再大一些,孩子又控訴你太兇,好像你在欺負他。你說再多的話也沒辦法和孩子溝通到。
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要跳出「我要教育你」這樣的想法,不要用否定句、祈使句和反問句,而是用一個正面的疑問句開啟對話和討論,引起孩子的思考,就不會顯得有攻擊性了:
寶寶,你覺得你繼續這樣做下去,玩具會不會壞呢?
那孩子可能會回答:我覺得不會壞。
這個時候你可以先對孩子的觀點表示理解,再表達你的觀點:我知道你很喜歡這麼玩,而且你覺得它很結實對不對,可是媽媽很擔心它會壞掉,你看它是塑料做的,裡面是空的,其實很容易壞的,之前那個XXX不也是看起來很結實結果壞了嗎?
假設孩子比較倔,這時候依然嘴硬:沒事,它肯定不會壞的。
這個時候就不要繼續辯論,而去討論如果壞了的結果:好吧,玩具是你的,你可以決定怎麼玩。但是如果真的壞了,媽媽一定會很生氣,因為媽媽看到東西壞掉會覺得很可惜。而你也會少一個玩具,媽媽不會給你買新的了,你覺得這樣也沒問題嗎?
一般來說,話說到這裡,已經做到足夠有效的溝通了,孩子會做出聰明的選擇。
下面再舉幾個用「疑問句」開啟對話的例子:
孩子大聲尖叫:寶寶,你覺得自己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呢?
孩子在公共場合亂跑:可愛懂禮貌的寶寶,是會跑來跑去,還是會安靜的站好呢?
孩子吃手:寶寶,你的手在哪裡呢?
孩子東摸西摸:寶寶,你覺得這個東西是很乾淨還是很髒的呢?
……
當然,這樣的有智慧的疑問句,你可能很難當場想出來,那就看看孩子平時有什麼屢教不改的壞行為,提前想好,等孩子再犯的時候,就可以從容不迫的開展對話了。
第三步:堅持溝通不破功
現實情境中,孩子很可能沒有那麼好溝通,譬如說他玩得正投入正興奮,很討厭被打斷,或者心情正不好在亂發洩,誰惹他都會炸,你就算好好問他問題,他也會用十分糟糕糟糕的語氣來回答:譬如說不情願的哼哼唧唧、不耐煩的大喊大叫,或者胡亂抱怨說你好煩之類的,讓想要好好溝通的大人迅速崩潰:這個死小孩什麼態度?!他就欠吼,不配好說好商量!
不過,千萬要堅持住,別這個時候前功盡棄。我們要意識到,有情緒的溝通也是溝通,對比滿地打滾大哭大鬧發脾氣,或者氣鼓鼓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已經是有進步了,只要孩子沒有迴避你的問題,有正面回答,那說明他在有情緒的情況下,也在堅持和你溝通,做到這點是不太容易的,就算是語氣比較差,也不能否認孩子想要溝通的努力,我們當大人的有當大人的樣子,不要放棄和孩子繼續溝通下去,儘量忽略他的惡劣的態度,用更溫和的語氣去引導他,影響他,好讓溝通和對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再怎麼把情緒往你身上丟,你也要儘可能的保持冷靜,不要把情緒升級。如果依然感覺氣氛緊張,就停止說話,等孩子平靜一些了,再重新開始。
如果你每次都堅持用溝通解決問題,孩子也可以學會溝通,而不是靠大喊大叫發脾氣來對待周圍看不順眼的事情。想讓孩子成為一個願意講道理的好孩子,那麼自己請先努力成為一個擅長溝通的好父母。
第四步,孩子太固執如何收場
當然,堅持溝通最終的結果,未必是成功,有些孩子非常倔,就是一意孤行的非要這麼做。
你還可以嘗試擺脫「是否題」的限制,給孩子「第三種選擇」
摔玩具:這個玩具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玩法,你想知道嗎?
尖叫:你嗓子既然這麼亮,咱們來唱首歌吧!
吃手:我們讓我們的可愛小手手忙起來,來玩個猜手指遊戲吧!
亂跑:讓我們來玩一個手拉手不分開的遊戲吧!
孩子覺得新主意更吸引人,很可能就會放棄原來的堅持。
但是「第三種選擇」需要智慧,並不是總是有靈感,有的時候也只好「硬著陸」,也就是讓孩子承擔固執的後果。但是這個後果最好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來自父母的懲罰。
還是說粗暴對待物品這件事,如果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執意不聽勸弄壞了,要承擔的後果就是:你會失去這樣東西,我不會給你買新的,然後你還要負責親手收拾殘局,自己把壞了的東西扔掉,弄髒弄亂的地方清理乾淨。
(如果孩子玩具太多不太在乎失去一個,那可以讓他承擔「信用破產」的後果:因為你沒有好好保護玩具,近3天你將失去玩耍大部分玩具的權利,如果這3天內沒有再弄壞東西,再解禁。)
如果是別人的東西,那麼擁有者則有權決定他能不能繼續玩下去。溝通完畢告訴孩子底線:媽媽不能接受你這種玩法,因為很浪費/很危險/壞了賠不起,你再這麼玩,我就只好收走了讓你玩不成了,說到做到。
硬著陸一般會比較痛苦,孩子付出代價會發脾氣甚至大哭大鬧,父母看在眼裡也會很崩潰,但是一定要堅持到底,有過這一次教訓,孩子會記性很好的。有些坑,就是要讓孩子掉進去一次,孩子才能意識到父母多麼有先見之明。掉的坑多了,他以後自然會更願意把父母的意見當回事。
當然,孩子踩坑了已經很難過了,就不要再奚落他了,這會讓他遷怒,覺得都是你的錯。所以什麼都別說,默默陪他哭完就好。這個時候哭是好事,哭越久,記性越大。
最糟糕的做法就是一邊咒罵孩子活該,一邊又輕易的原諒孩子甚至給孩子擦屁股,這就是一邊傷親子感情一邊嬌慣孩子,孩子被慣壞了還覺得你不愛他,滿盤皆輸。
其實,想讓孩子有好行為好習慣,最好的辦法並非是等他犯錯了再來管,而是防患於未然,平時日常開開心心的時候,就要把最基礎的「是非觀」給洗到他腦子裡面去,譬如說什麼叫做有禮貌,什麼叫做講衛生,什麼叫做愛惜物品,什麼叫做注意安全……
這些道理,由父母來說會容易變成「無聊的說教」,用讀繪本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孩子,他們是最容易接受的,所以平時要帶著孩子多讀有關於行為習慣書,用書中人身上發生的各種故事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講道理的時候提到一些書裡的經典情節,孩子也更容易被說服。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更有主見更不聽勸一些,想要讓這種孩子聽你的,那些我們習慣的方法:用身份壓人,用情緒嚇唬人,用嘮叨煩人,都是非常無效且讓孩子更加逆反的。攤上這種娃就很考驗父母的自我修養,偷懶是不成的,只能是儘量保持圍笑,以理服人……
我知道這些做起來很難,但是請一定不要放棄努力,四步沒辦法都做到,那暫時能做到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好的,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努力,當你習慣了流程,總會在這個問題上遊刃有餘的。
最後願大家最終都能成功搞定自家的叛逆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