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聽勸,不讓幹啥偏要幹,我要拿他怎麼辦?

2020-12-16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有讀者朋友提問說,家裡孩子玩耍方式很粗暴,總是會把東西弄壞,每次提醒他不要這麼玩,會把東西弄壞的,結果孩子聽了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玩得更起勁兒,每次孩子最後把東西弄壞了,自己就會生氣發飆吼孩子,然而這樣也並沒有讓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感覺孩子越是說越是要這樣做,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教育孩子。

關於叛逆的話題,橙子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越不讓幹啥越來勁,你越生氣他越得意,小孩子為什麼會叛逆?》,主要是闡述小朋友叛逆的三點主要的心理成因:好奇心、求關注、反控制。

當時由於篇幅原因,沒有寫實操方法,這次結合這個案例,來談談,我們父母面對孩子「不聽勸」的叛逆行為,具體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

但是請注意,之前的那一篇一定要先看過,再來看這篇,因為孩子表面行為問題的背後通常都隱藏著更深的心理需求,治病要治根,所以我們父母要優先關注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要不然就算給孩子把這個壞行為矯正好了,又會在其他方面出問題,所以一定要先看過前面那篇,努力滿足孩子內部的心理需求,再來討論如何矯正行為的問題。

話說回來,具體到生活情境中,我們面對這種不聽勸的倔孩子,又在犯錯的當下,要怎麼對待呢?

第一步,察覺自己的情緒

看到孩子明知故犯,你心裡一定會冒火,人心裡有情緒是很難壓抑住的,這時候說出來的話就是大型人身攻擊現場:你怎麼又這樣!說了多少遍了,會弄壞的會弄壞的,聽不懂嘛!你知道這個東西多少錢嘛!弄壞了你怎麼賠!你這孩子怎麼就是不知道珍惜物品。

不拉不拉一大堆批評指責的話,你是說爽了,可同時也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寶貴時機,因為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是最敏感的,受到了攻擊和指責的時候,他首先感受到的是激烈的情緒:媽媽生氣了,她在說我不好,她討厭我,她在控制我,她好兇好嚇人……感受到情緒的孩子會迅速生出相應的情緒反彈,沉浸在憤怒、委屈或恐懼之中,根本沒辦法關注你說的內容。這個時候就算你再怎麼有道理,孩子也沒聽進去,是一種經典的無效管教。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時間要先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心裡火很大,那就先不要說話,離開孩子幾分鐘,到別的房間晃一圈,喝點水看個手機轉移一下注意力,平靜下來再仔細想要如何教育孩子。

第二步,從一個問題開始

受到傳統的家庭教育影響,很多父母不太會和孩子溝通,看到孩子犯錯誤,第一反應就是指責他做錯了,可這樣說話,你無論什麼態度都是不對的:語氣輕柔了,就叫做唐僧嘮叨碎碎念,孩子覺得煩;語氣著急一點,就是控制和逼迫,孩子不服氣會逆反;可聲音再大一些,孩子又控訴你太兇,好像你在欺負他。你說再多的話也沒辦法和孩子溝通到。

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要跳出「我要教育你」這樣的想法,不要用否定句、祈使句和反問句,而是用一個正面的疑問句開啟對話和討論,引起孩子的思考,就不會顯得有攻擊性了:

寶寶,你覺得你繼續這樣做下去,玩具會不會壞呢?

那孩子可能會回答:我覺得不會壞。

這個時候你可以先對孩子的觀點表示理解,再表達你的觀點:我知道你很喜歡這麼玩,而且你覺得它很結實對不對,可是媽媽很擔心它會壞掉,你看它是塑料做的,裡面是空的,其實很容易壞的,之前那個XXX不也是看起來很結實結果壞了嗎?

假設孩子比較倔,這時候依然嘴硬:沒事,它肯定不會壞的。

這個時候就不要繼續辯論,而去討論如果壞了的結果:好吧,玩具是你的,你可以決定怎麼玩。但是如果真的壞了,媽媽一定會很生氣,因為媽媽看到東西壞掉會覺得很可惜。而你也會少一個玩具,媽媽不會給你買新的了,你覺得這樣也沒問題嗎?

一般來說,話說到這裡,已經做到足夠有效的溝通了,孩子會做出聰明的選擇。

下面再舉幾個用「疑問句」開啟對話的例子:

孩子大聲尖叫:寶寶,你覺得自己最好聽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呢?

孩子在公共場合亂跑:可愛懂禮貌的寶寶,是會跑來跑去,還是會安靜的站好呢?

孩子吃手:寶寶,你的手在哪裡呢?

孩子東摸西摸:寶寶,你覺得這個東西是很乾淨還是很髒的呢?

……

當然,這樣的有智慧的疑問句,你可能很難當場想出來,那就看看孩子平時有什麼屢教不改的壞行為,提前想好,等孩子再犯的時候,就可以從容不迫的開展對話了。

第三步:堅持溝通不破功

現實情境中,孩子很可能沒有那麼好溝通,譬如說他玩得正投入正興奮,很討厭被打斷,或者心情正不好在亂發洩,誰惹他都會炸,你就算好好問他問題,他也會用十分糟糕糟糕的語氣來回答:譬如說不情願的哼哼唧唧、不耐煩的大喊大叫,或者胡亂抱怨說你好煩之類的,讓想要好好溝通的大人迅速崩潰:這個死小孩什麼態度?!他就欠吼,不配好說好商量!

不過,千萬要堅持住,別這個時候前功盡棄。我們要意識到,有情緒的溝通也是溝通,對比滿地打滾大哭大鬧發脾氣,或者氣鼓鼓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已經是有進步了,只要孩子沒有迴避你的問題,有正面回答,那說明他在有情緒的情況下,也在堅持和你溝通,做到這點是不太容易的,就算是語氣比較差,也不能否認孩子想要溝通的努力,我們當大人的有當大人的樣子,不要放棄和孩子繼續溝通下去,儘量忽略他的惡劣的態度,用更溫和的語氣去引導他,影響他,好讓溝通和對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孩子再怎麼把情緒往你身上丟,你也要儘可能的保持冷靜,不要把情緒升級。如果依然感覺氣氛緊張,就停止說話,等孩子平靜一些了,再重新開始。

如果你每次都堅持用溝通解決問題,孩子也可以學會溝通,而不是靠大喊大叫發脾氣來對待周圍看不順眼的事情。想讓孩子成為一個願意講道理的好孩子,那麼自己請先努力成為一個擅長溝通的好父母。

第四步,孩子太固執如何收場

當然,堅持溝通最終的結果,未必是成功,有些孩子非常倔,就是一意孤行的非要這麼做。

你還可以嘗試擺脫「是否題」的限制,給孩子「第三種選擇

摔玩具:這個玩具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玩法,你想知道嗎?

尖叫:你嗓子既然這麼亮,咱們來唱首歌吧!

吃手:我們讓我們的可愛小手手忙起來,來玩個猜手指遊戲吧!

亂跑:讓我們來玩一個手拉手不分開的遊戲吧!

孩子覺得新主意更吸引人,很可能就會放棄原來的堅持。

但是「第三種選擇」需要智慧,並不是總是有靈感,有的時候也只好「硬著陸」,也就是讓孩子承擔固執的後果。但是這個後果最好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來自父母的懲罰。

還是說粗暴對待物品這件事,如果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執意不聽勸弄壞了,要承擔的後果就是:你會失去這樣東西,我不會給你買新的,然後你還要負責親手收拾殘局,自己把壞了的東西扔掉,弄髒弄亂的地方清理乾淨。

(如果孩子玩具太多不太在乎失去一個,那可以讓他承擔「信用破產」的後果:因為你沒有好好保護玩具,近3天你將失去玩耍大部分玩具的權利,如果這3天內沒有再弄壞東西,再解禁。)

如果是別人的東西,那麼擁有者則有權決定他能不能繼續玩下去。溝通完畢告訴孩子底線:媽媽不能接受你這種玩法,因為很浪費/很危險/壞了賠不起,你再這麼玩,我就只好收走了讓你玩不成了,說到做到。

硬著陸一般會比較痛苦,孩子付出代價會發脾氣甚至大哭大鬧,父母看在眼裡也會很崩潰,但是一定要堅持到底,有過這一次教訓,孩子會記性很好的。有些坑,就是要讓孩子掉進去一次,孩子才能意識到父母多麼有先見之明。掉的坑多了,他以後自然會更願意把父母的意見當回事。

當然,孩子踩坑了已經很難過了,就不要再奚落他了,這會讓他遷怒,覺得都是你的錯。所以什麼都別說,默默陪他哭完就好。這個時候哭是好事,哭越久,記性越大。

最糟糕的做法就是一邊咒罵孩子活該,一邊又輕易的原諒孩子甚至給孩子擦屁股,這就是一邊傷親子感情一邊嬌慣孩子,孩子被慣壞了還覺得你不愛他,滿盤皆輸

其實,想讓孩子有好行為好習慣,最好的辦法並非是等他犯錯了再來管,而是防患於未然,平時日常開開心心的時候,就要把最基礎的「是非觀」給洗到他腦子裡面去,譬如說什麼叫做有禮貌,什麼叫做講衛生,什麼叫做愛惜物品,什麼叫做注意安全……

這些道理,由父母來說會容易變成「無聊的說教」,用讀繪本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孩子,他們是最容易接受的,所以平時要帶著孩子多讀有關於行為習慣書,用書中人身上發生的各種故事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講道理的時候提到一些書裡的經典情節,孩子也更容易被說服。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更有主見更不聽勸一些,想要讓這種孩子聽你的,那些我們習慣的方法:用身份壓人,用情緒嚇唬人,用嘮叨煩人,都是非常無效且讓孩子更加逆反的。攤上這種娃就很考驗父母的自我修養,偷懶是不成的,只能是儘量保持圍笑,以理服人……

我知道這些做起來很難,但是請一定不要放棄努力,四步沒辦法都做到,那暫時能做到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好的,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慢慢努力,當你習慣了流程,總會在這個問題上遊刃有餘的。

最後願大家最終都能成功搞定自家的叛逆娃吧!

相關焦點

  • 小朋友天生叛逆,讓幹啥就不幹啥怎麼破?
    但是有那麼一些孩子,天生就是「不喜歡聽話」,他們總是有自己的想法,想要保有自己的個性,對於大人的指令,他們好像本能上就很排斥,小小年紀就很叛逆,你讓我幹啥我就偏不幹啥,你不讓我幹啥我就偏要幹啥……我為啥體會這麼深,因為我家毛頭就是這個品種,我的記憶中,他在3歲之前,基本是不聽話的,無論幹嘛都要搏鬥,3歲之後好一點,大概能聽一半兒吧,我已經謝天謝地了,直到現在,他已經很通情達理了
  • 孩子總喜歡對著幹,你說什麼他偏不聽,不要著急,輕鬆應對!
    說到「叛逆」兩個字,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青春期」,好像只有犯中二病的青少年才特別喜歡和大人對著幹。但其實你真的養過一個小孩就知道,從他能聽懂人話的那一天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叛逆。有些時候就是平時照顧她的時候的一些榜樣做錯了或者是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導致孩子養成現在的這樣的脾氣。
  • 14歲孩子叛逆不上學,父母應該怎麼辦?
    最近有一位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諮詢說:「自己的孩子14歲了,非常叛逆,什麼事情都和我對著幹,現在孩子不想上學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辦呢?」14歲的孩子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我們有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叛逆,不好管。
  • 教唆女兒叛逆?汪峰前妻葛薈婕發文:聽奶奶的,不聽你爸的
    他的歌聲,低沉又野性,似乎能喚醒忙碌紛擾中的靈魂,粗狂又沙啞,在不羈中暗藏著向上的力量。他的作品詞曲深刻、旋律優美,為無數人所傳唱。身為一名優秀的歌手,近兩年汪峰屢登熱榜,但卻不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他那令人眼花繚亂的情感糾紛。教唆女兒叛逆?
  • 是我幹的,但你能拿我怎麼辦呢?這些圖讓我笑到小指抽筋!
    是我幹的,但你又能拿我怎麼辦呢~2,比起要在家供起來的主子,養只狗子,尤其是金毛顯然是更加貼心持家,聰明溫柔的金毛總是為這個家操碎了心,主人去個廁所怕被貼條怎麼辦?沒事,有金毛幫忙看著呢!3,當下的後浪們,面臨著各種壓力,工作被老闆訓,家裡被催婚,生活不順就需要找個地方發洩,甚至想找個人給爆打一頓,這下真的有這個業務了,專業挨打挨罵,這價格還不便宜,哈哈就是不知道幹這行的哥們賺來的錢夠不夠醫藥費。
  • 孩子叛逆不聽話,源於父母做了這一點,心理師:家長要調整方法
    本文作者:若欣老師,資深心理諮詢師,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學,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關注我,了解更多詳情內容!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導師。有家長對我說:我們家孩子真是頑固不化,不管我好說歹說,就是一根筋,死活不聽,他有他的想法,事事都與我對著幹,好像我越生氣他越高興。真是上輩子欠他的。還有家長說:我家孩子已經沒希望了,天天玩手機,看見書本就頭疼,怎麼訓都不學習,這考不上學可怎麼辦?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而寶媽每次帶娃出門時,也要提防著孩子,生怕孩子做了什麼錯事出來。但是寶媽的囑咐總被兒子當作耳旁風,兒子去親戚家不僅不聽勸,反而還跑到親戚的房間裡去動人家的東西。親戚並沒有責怪孩子的意思,在看到寶媽教訓孩子時,還勸寶媽說,孩子還小不要緊。不過寶媽卻不是這麼想的,她覺得如果孩子一直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闖出更大的禍,為此特意責罵了孩子一頓。
  • 孩子叛逆不聽話總是作對怎麼辦?這樣做,比家長喊一萬句都有效!
    孩子人生中的三個叛逆期,細節如下: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這裡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叛逆期,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點不同,父母應對的方法也不同。在這邊,小編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一位家長訴苦。
  • 搞笑聊天記錄 承包一整天的笑點:我給你200塊錢,我讓你幹啥你幹啥
    搞笑聊天記錄對話:老公套路老婆,說「我給你200塊錢,我讓你幹啥你幹啥。」老婆歪了他一眼,拿出300塊,「給你300,我讓你幹啥你幹啥。」老公喜出望外,拿錢,說「好嘞您吩咐。」老婆說:「把你那500塊錢都拿過來。」老公……還帶這麼玩的?
  • 孩子偏瘦,怎麼辦?
    「老師,班裡的小軒多強壯,我的標標又高又瘦,一陣風都能吹走,唉!」「老師,我們家小琳總是不吃肉,太瘦,怎麼辦?」「小月吃得不少就是不長肉,看到鄰居家的孩子健康又強壯,我真擔!老師,怎麼辦?孩子偏瘦,怎麼辦?為此,我們綜合多個案例,做了詳細分析。
  • 為啥孩子偏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科學的解釋是這樣,一次性講透
    科學表明,對於禁止的事,人總是特別地敏感,很容易在大腦裡浮現出禁止做這件事的畫面,也就是說語言產生的心理圖像,很容易地影響潛意識,小孩子也是如此,所以父母越是禁止,孩子越要幹。造成這種反叛父母的現象,除了上面說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孩子本身。孩子喜歡「對著幹」?三個原因、四種應對,做家長的應知曉!為啥孩子偏喜歡和家長「對著幹」?
  • 14歲孩子,叛逆、衝動、難管教!李玫瑾:14歲生日要非常重視
    一個家長的諮詢:我兒子十四歲,八年級,不肯上學,天天就是打遊戲,該怎麼辦? 一個孩子的諮詢:我是一個初二學生,可是我的情緒最近真的要崩潰了,我不跟別人講,我害怕別人說我矯情,我該怎麼辦。
  • 有的農民工全家人打工掙錢,可遇事兩三萬也拿不出來,錢都幹啥了
    有的農民工全家人打工掙錢,可遇事三兩萬也拿不出來,錢都幹啥了在農村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看上去全家人都在外面打工掙錢,可到頭來萬一遇上點兒什麼事,基本上是拿不出錢來的。別說兩三萬,有時候幾千塊錢都要借別人的。
  • 媽媽深夜狂吼式輔導孩子作業:「你整個大A幹啥」「幹啥都不會」
    黑龍江大慶:近日,有網友爆料說,晚上10點半,大家正要睡覺時,就聽見對面樓一位#媽媽深夜狂吼式輔導孩子作業#。視頻中,媽媽吼孩子的聲音很大,幾乎整個小區都能聽見。媽媽:「你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學毛了你啊?」
  • 「她家沒錢,你幹啥非要娶她吧?」「我就是看上她了」
    錢是好東西,但是我們不該用錢來衡量一個人,婚姻亦然。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過分參與孩子的婚姻。父母可以提意見,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兩人談戀愛也有兩三年了,雙方家庭都較普通,男孩是重點大學畢業,女孩是普通大專。男孩的父母一直覺得女孩配不上自己的兒子,覺得憑自己兒子的條件能找上一個富家女。
  • 不想幹,又不敢辭職,我該怎麼辦?
    只不過工作加量不加價,確實做著挺憋屈。尤其是換了新領導,剛剛上任,總拿我們試手。特別是因為疫情原因,開工後更是拼命讓你幹活。而不管派給你什麼任務,你都只能接受。如果要說有什麼反抗的法子——要麼辭職,要麼……私下抱怨。只不過抱怨不僅無濟於事,還傷身,並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嚼舌根。
  • 長春單親爸爸帶2歲女兒跑運輸,孩子什麼活「都幹」
    大人在幹活,2歲的孩子也不捨得閒著:「你幹什麼都要帶著她,不能讓她離開咱們的視線。無論幹什麼她都要幹,你不讓她幹她就哭。」對於未來,譚先生有一些初步的打算:「以後不打算開貨車了。找一個能陪孩子身邊的買賣幹一幹就可以了。」
  • 不讓我幹我偏幹,這是「白熊效應」,還是逆反心理
    如果不讓你幹什麼,你反而偏偏做什麼,這種效應就被稱之為"白熊效應"。二、如何利用白熊效應教育孩子?小孩子對於一些虛詞的敏感度其實不是很好,當你告訴孩子"不要採花。"時,這句話轉化到孩子的腦海裡就變成了"採花",因為孩子在接受語言信息時自動將虛詞"不要"給過濾掉了。這個效應對應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是,儘量不要給孩子否定的命令,而要給其肯定的命令。因為當孩子接收到家長的命令時,會由於白熊效應的影響而執行那個不被允許的指令。
  • 孩子獎狀貼滿屋子,家長卻說「愁人」,網友:要我我也高興不起來
    不過,這位家長卻感嘆道,孩子從小學到高中,每年都會拿幾個獎,包括進步獎、運動會比賽獎、優秀學生幹部獎等等,就是沒有獎勵學習成績優異的獎......所以,現在一看見孩子又拿獎了,就頭皮發麻,再這樣下去可怎麼辦啊?有網友站出來表示理解「要我我也高興不起來,孩子上學亂七八糟的獎拿一大堆,就是沒有拿考第一名第二名的獎,一看就是不務正業,典型的幹啥啥都行,考試學習就不行。
  • 「幼兒園不讓教,小學又要有基礎」,家長:我自己教,要老師幹啥
    ——蘇格拉底「幼小銜接」一直是家長們最頭疼的事情,原本孩子初入小學就可能會出現不適應環境等問題,而如今政策明令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內容,導致兩個階段的過渡幾乎「斷裂」,令「幼小銜接」的矛盾更加嚴重。孩子上幼兒園時每天就是吃睡玩,老師就算想教也不敢教,角色更像是「保育員」;一上小學,立馬變得天差地別,處處都要講紀律守規矩,上課時要坐直認真聽講,放了學還要按時寫作業,就連老師也更嚴肅了。幼兒園不讓教,小學又要有基礎,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間的過渡期該由誰負責銜接呢?家長也很苦惱:「難不成我自己教?」「我自己教,要老師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