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書程伊川《四箴》

2021-02-19 宜君子居金石書法
     庚子閏四月十二日,自滬上履薄齋購得清人所書程子四箴,甚是歡喜。其書法未逮,然一筆一劃,有敬謹之意在,此明道所謂「吾寫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敬」也。據我所知,清人書程子四箴並刻碑者,不止此一種。又餘於宋明諸儒中,最服膺伊川。因伊川之言,深能切中我之病痛也。憶十餘年前,餘有《四箴解》一文,以為主敬、進學之助,今重讀拙文,頗有「道德日負於初心」之感,然亦不可謂無所進益。若再寫一文,以論四勿,將與伊川所見畧不同矣。小文附於此,以為此碑之跋語。庚子閏四月十二日,東莞劉樂恆識。

程子四箴解

顔淵問克已復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顔淵請事斯語,所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視箴

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一作之為則。

《孟子》:「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以心為本虛,故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以其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故為應物無跡。又以其應物無跡,故為操則存,舍則亡。操之者,使其一乎理而已矣。

操之亦有要乎?曰:有。人之操存,其視聽言動四者而已矣。四者之中,視為最先最切。故操之之要,在以視為之則而一乎理者也。

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

操之之要,旣得而聞之矣;然則敢問所以為此要者?曰:蔽交於前,其中則遷;視而不以禮,則為蔽交於前、中心遷移而為悖理矣。是故須檢束制約於外,不使非禮而視,故能充實於內而中心亦安矣。此所謂外內,非理之有外內也;亦以操存而言者也。

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此一目言視,何以末句總言「克己復禮,久而誠矣」也?曰:視聽言動四目,視為最先最切,而為操存之要,故末後亦以「克己復禮」總要而言之。克之既久,則己私亦無從而起,故能至於誠矣。

聽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好善而惡惡,視欲其明、聽欲其聰,乃天性之所固有,而為人之秉彝也。然人為邪知所誘、外物所化,則流於一物而其固有之正亦亡之矣。實則固有秉彝之正,不以聖凡而有異,非可得而亡也;今流而為一物,不知更有其固有之正而徇外從非,故其固有之正有所蔽而有似於亡也。胡氏曰:「知誘物化者,因有所聞而隨物以往也。」聞猶聽也,聽聞而不節之以禮,故如此。

卓彼先覺,知止有定。

不言聽而言知者,聽而後有知,知而後能使聽止乎禮而有定者也。君子知此而節之以禮,故先覺而為君子;凡庶昧此而縱之以欲,故闇昧而為小人。

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蔡氏曰:「或疑《聽箴》之說似乎寛,亦可移為《視箴》用。殊不知視是自內而引出外,所以雲『以安其內』;聽是自外而引入內,所以雲『閑邪存誠』。視為先,聽次之。所以《視箴》説得尤力。」引自《四書纂疏》

言箴

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

言為心聲。故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此由乎中而應乎外者也。「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禁制其言之躁妄,斯心能靜專矣。此制於外所以養其中者也。

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兇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已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

「矧是樞機」以下,述言而不以禮之患。其所以反復言之者,乃為深警之,使人有以省悟而自反也。

動箴

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厲行,守之於為。

哲人與志士,非二人也,皆窮理篤行之君子也。知幾與厲行,思與為,非二事也,皆動之以禮者也。而思與為雖為動之一端,然不思則不能為,猶知之然後能行之也,故先誠之於思然後能守之於為也。

順理則裕,從欲惟惟一作為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

動者:非動之以禮,則必從之以欲。程子曰:「人之所隨,得正則逺邪,從非則失是,無兩從之理。」又曰:「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合以正道,自無終睽之理。故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幾而固守。」此豈不簡易而明白乎,人自不為矣。「造次克念,戰兢自持」者,從欲惟危,豈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動之必以禮者乎!

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視箴》「克己復禮」者,始條理之事也;《動箴》「習與性成」,終條理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故謂「聖賢同歸」。

視者,陽也;聽者,陰也;言者,陽也;動者,陰也。視之有則,聽亦隨之;言必以禮,動亦成之。此所以有繼善而承之以成性者也。故《四箴》之中,《視箴》與《言箴》言之特詳而重也。

視者,春之生也;聽者,秋之收也;言者,夏之長也;動者,冬之藏也。

非禮勿視者,詩教也;非禮勿聽者,禮教也;非禮勿言者,樂教也;非禮勿動者,書教也。視聽言動四者,統之以思,此為易教也;《論語》「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此為春秋教也。

附識:陳北溪先有此解,陳文或重在解義,拙解則欲略發其蘊,故未妨兩存之也。丁亥五月劉樂恆識於香港清水灣。

相關焦點

  • 盱眙發現嘉靖皇帝《御製程子四箴並跋》碑
    在這塊明代石碑的殘餘文字中,發現了「以示君子之人。嗚呼!箴之功宜」這樣幾個字,如此之文,似曾相識,仔細一回憶,突然想起了清光緒《盱眙縣誌稿》「卷十三·金石」中曾記有的「明世宗御書《程子四箴並跋》」(見冊六「金石卷」第十三頁),縣誌載:明世宗御書《程子四箴並跋》,正書,嘉靖六年(1527)。石在文廟內。計四方,每方長二尺橫三尺五寸,字徑一寸二分,文不錄;跋字徑六分。
  • 《女史箴圖》與《女史箴》
    顧愷之(346~407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東晉義熙(405~418年)初年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顧愷之的繪畫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謝安曾驚嘆他的藝術是「蒼生以來未之有也」。顧愷之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飛禽,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
  • 姚孟起《陳茂卿夙興夜寐箴》立軸
    日暮人倦,昏氣易乘,齋莊整齊,振拔靜明。夜久斯寢,齊手斂足,不作思惟,心神歸宿。養以夜氣,貞則復元,念茲在茲,日夕乾乾。日落黃昏的時候.人已開始疲倦,昏亂之氣容易乘虛而人,這就更應該整潔自己的身心,振奮自己的精神。夜深之後,就應該及時入睡,收斂手腳,不再思考問題,使心神有所歸宿,保養清明純淨的心中之氣,使由夜晚而回復到天明,時刻記住這些,日日夜夜,自強不息。右箴,南塘陳茂卿柏所作,以自警者。
  • 顧愷之《女史箴圖》——古代女子圖鑑?
    一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南宋人所摹;另一個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掠,現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傳為唐代人所摹。《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張華的《女史箴》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此圖原為清內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入北京,為英軍所掠。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 姚孟起楷書《陳茂卿夙興夜寐箴》立軸
    日落黃昏的時候.人已開始疲倦,昏亂之氣容易乘虛而人,這就更應該整潔自己的身心,振奮自己的精神。夜深之後,就應該及時入睡,收斂手腳,不再思考問題,使心神有所歸宿,保養清明純淨的心中之氣,使由夜晚而回復到天明,時刻記住這些,日日夜夜,自強不息。右箴,南塘陳茂卿柏所作,以自警者。
  • 探藝術本源 尋美的真諦|拾箴美術館「藝道拾箴」項目在京啟動
    拾箴美術館開館暨「藝道拾箴」藝術收藏沙龍講座項目啟動儀式現場12月13日,作為線下美育基地的「拾箴美術館」實體館在燕莎友誼商城正式運營。同時由拾箴美術館發起的系列藝術拓展項目「藝道拾箴」第一季——藝術收藏沙龍講座項目也正式啟動。「拾箴」的宗旨是尋找美的真諦,探索藝術的本源。
  • 明代館閣體代表人物,御封書聖沈度,楷書《四箴》韻高千古,好帖
    沈度楷書《四箴》欣賞: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臺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動箴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視箴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
  • 白梅習氏箴誡的價值啟示
    全村近六百戶人家計2278人,其中習姓人口2178人。這裡,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阡陌交錯,屋舍儼然,新餘母親河孔目江繞村而過,將白梅村勾畫成依山傍水的美麗家園。 《父子箴》《兄弟箴》《夫婦箴》《朋友箴》《正家箴》《守己箴》《保身箴》《勤儉箴》《戒賭箴》等九則箴語誡言,是繼承發展白梅習氏家訓家風基礎上的精練概括,是經歷千百年歲月的積澱和時間檢驗而形成的優良家訓家風文化,在習氏宗族中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成為一個家庭、家族延續和穩固的精神基石。
  • 「藝道拾箴」藝術項目在燕莎友誼商城正式啟動
    「拾箴美術館」體驗館在燕莎友誼商城開館2020年12月13日,作為線下美育基地的「拾箴美術館」體驗館在燕莎友誼商城正式運營。同時由「拾箴美術館」發起的系列藝術拓展項目「藝道拾箴」第一季——「藝術收藏沙龍講座」項目正式啟動。
  • 中國國寶《女史箴圖》:蔣介石一個抉擇終成永遠遺憾
    但從那以後,這個200年前屬於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就被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了。《女史箴圖》唐摹本《女史箴圖》作者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兩幅臨摹本。中國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是宋代摹本。大英博物館的是隋唐摹本,風格古樸,色澤鮮豔,畫尾署名「顧愷之畫」,是公認的畫中極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長卷畫作。
  • 稀世珍寶《女史箴圖》,100多年前被掠走,今成英國「鎮館之寶」
    他著有一篇勸誡婦女德行、操守的文章《女史箴》,以此勸諫晉惠帝皇后賈南風做個好皇后。當時西晉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南風獨攬,其人荒淫放肆。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女史箴》,以此勸誡和警示皇后賈南風,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鑑。《女史箴》流傳很廣,成為後世宮廷女子必讀的文章。後來顧愷之根據《女史箴》內容分段為畫,共繪畫了9段。
  • 《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下(但4:17箴21:1)
    :17箴21:1)(但4:17)「這是守望者所發的命,聖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箴21:1)「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君王擁有絕對的權柄,甚至被視為神一樣。但這節箴言指出,只有神才有終極的權柄管治全球。或許很多君王並沒有意識到這點,但世上有權勢的君王確實都在神掌管之下。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上,就不容易看到神的工作。然而我們需要藉神的話作為對應當今各種挑戰的指南。
  • 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根據當時的討論,博物館於2014年為《女史箴圖》定製了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廳,每年限定展出約6個星期,上一次開放時間為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24日。《女史箴圖》(局部)雖然《女史箴圖》每年均開放展出,但大部分人只能通過圖像和文字的描述了解其狀況。
  • 張廖七嵌箴規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第五世祖廖道文、廖道行祖祠周圍興建溪口樓(詔安縣誌列三座生土樓之一)時,其大門門坎設七崁,用意是子孫要時時刻刻銘記祖先留有七條遺訓,從此子孫稱這七條祖訓為七崁箴規,平日子孫在祠堂裡讀書,也須同時研讀箴規,俾成為孝子賢孫,以發揚先人勳業,光大張廖氏族門楣。    七嵌箴規內容如下:第一嵌:生廖死張,故曰張廖。
  • 臺灣女孩洪行箴的「特產明信片」
    25歲的洪行箴生活在臺灣屏東恆春鎮,離知名景點墾丁不遠。兩個多月前,她在鎮上開了一家名為「旅人菜單」的文創產品店,專營一些極具特色的臺灣特產。  洪行箴說,遊客都很喜歡恆春的藍天、白雲、海灘。「當地還有很多美食,人們不可能一次嘗遍,所以我想把最有特色的產品分享給大家,包括青芒果乾、火龍果乾等。」
  • 【書家必藏】七言對聯300幅---勵志、修養、治學、感懷、箴贈、閑雅及晚晴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058《修養》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059《修養》誠意待人終有得,平心應世自無爭060《修養》喜挹清風除濁氣,長師翠竹問虛心061《修養》虛懷幽蘭生靜氣,和風朗月喻天懷062《修養》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063《修養》雅人深致清如水,仁者高標渾是山064《修養》騎馬莫輕平地上,收帆好在順風時
  • 上陽賦:賀蘭箴愛上王儇命太苦,蕭綦放虎歸山將來要後悔!
    他不像子澹那樣出身富貴,是父皇最疼愛的皇子;也沒有蕭綦的好命,天子下詔賜婚王儇,他的出場讓人又恨又憐,他比任何一個男人都隱忍,甚至超過了男主蕭綦。在《上陽賦》中,蕭綦的對手有很多,皇D馬曜、丞相王藺、奪妻之恨的子澹、深藏不露的二皇子……但若論誰是他的真正對手,其實是賀蘭箴。
  • 人生靜躁殊,莫厭相箴規
    現在,齊國的地方,有一百二十個城,宮裡的婦女和左右親近的人莫不愛王;朝廷裡的臣子莫不怕王。這樣看來,王被蒙蔽得很深啊!」齊威王認同鄒忌的看法,隨後下令,凡能諫舉皇帝過失者,無論朝臣平民,一律重賞。命令一頒布,前來勸諫的人絡繹不絕。
  • 張繼聰電影臺詞一語成箴,為何古天樂拍《反貪風暴4》
    張繼聰的臺詞十分搞笑張繼聰金句臺詞一語成箴雖然網友吐槽《反貪風暴4》的故事粗糙,但也不乏張繼聰飾演的青年男大吐金句。例如:「坐牢,是香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 。故事反應香港年輕一代的現狀,搞笑中又惹人深思。
  • 啟功先生柳體楷書《反經箴》品鑑,筆法剛毅,結體疏朗,可做帖用
    啟功的啟體書法被萬千書友追捧,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的書法就被人大量的模仿。就在當今的書壇,也有一些書法家是靠模仿啟功的書體而進入中書協的。這裡我不做過多的贅述,在前期的內容裡,已經講述的非常的清楚了。我們還是回到主題,啟體書法的風靡傳播,導致很多的書友忽略了啟功現實還是柳體楷書的粉絲。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帶來的是啟功先生書寫的體楷書《反經箴》真跡,帶你了解啟功的柳體書法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