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麵食之鄉,然而在晉南、晉中、晉北、晉東南、晉西,對於麵食也分著截然不同的喜好。
晉北以大同(原來的雁北地區)為代表,刀削麵盛行,晉中則以太原、榆次為代表,各種麵食都有,刀削麵、手擀麵、拉麵、剔尖、包子、饃饃等,晉南則以饃為主,晉東南「飠合飠各」遊行。山西麵食走出山西,刀削麵成為這一山西文化戰略輸出的重要承載,各大餐飲集團也是紛紛踐行,然後在北京大街小巷,看到的「山西刀削麵」招牌的麵館,80%是由山西人經營(其餘是河南河北北京等地人的OEM生產),而這其中又有80%以上,從二樓三層的大飯店狀,到街邊小攤的夫妻店,他們都操著一種幾百年來(或近千年來)不變的口音——河東話,他們是晉南人,是黃河邊上的一個古老的縣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最著名是的黃河大鐵牛,有歷史上著名的鸛雀樓,這裡就是永濟。
為什麼在這百分百吃饃的土地上,永濟人,一批批傳幫帶地走出山西,走向全國,他們憑藉著山西人的身份,承託起「麵食王國山西」最榮耀的光芒——刀削麵,讓三晉之粹真實貼切的走向各地,讓人們感受、品嘗到山西人做得山西刀削麵之真口味。
永濟人做刀削麵館,既因地理位置近黃河,有渡口,也因為人多地貧,而有部分永濟人為追求過上美好的生活,不得不外出務工,到城市闖蕩。如同所有在全世界的華人一樣,在外的中國人,勤勞勇敢,勤儉節約,艱苦樸素,艱難創業。開餐館是中國人最基本,最在行,成本最低,也是最務實的謀生手段。(因為工作賺錢,首先是要解決溫飽,開餐館則可以滿足自己及家人最基本的吃飯需求。)
永濟人也不例外,出門在外,西安,鄭州是兩個都市,吸引著他們,而永濟最著名的就是牛肉餃子,先期離開家來到城市的他們,當然想著是做牛肉餃子館,然後這需要一些本錢,哪怕是很少的錢,也是錢,因此他們不是每出來的人,都能開得了餃子館。但就是這僅有的一些餃子館,讓永濟牛肉餃子,從傳說到現實,使城市的人們真真品味到它獨到的鮮美。逐漸地,永濟牛肉餃子的名聲大振,一些當地的飯館也開始增加這一項品種,而採用的模式即OEM,即從永濟人餃子館裡買來餃子,慢慢發展到僱傭永濟人包餃子,因為需求,更多的永濟人來到城市,乾脆就直接在出租屋裡買料,牛肉,大蔥等,包手餃子,然後定點賣給上門收餃子的餐館的採購。
只做OEM不能賺到最大利潤,而自己開館子才是目標,有了餃子館,或許最早叫永濟牛肉餃子館,但在發展中,永濟人是有苦惱的,他們想說自己是永濟人,但這個在山西都不是很知名縣城(山西知名的歷史悠久的縣城太多)在陝西、河南,更不會人人盡知(除去一些接壤的縣市)。這是其一,對於有餃子館,增加一些品種,是增加營收的最佳方式。開在這些北方吃麵的地區,麵食絕對是主食之王:河南有燴麵,陝西晉南有油潑麵等等。而他們代表著山西,代表著麵食之鄉,當然也代表著山西刀削麵。
但他們很少吃刀削麵,他們愛吃的是饃,是燒餅(另一路晉南人,是包括永濟人在內的一批晉南人,一路北上南下,將山西燒餅,打餅子打到全國各地)但為了將飯館做大,讓生活過得開心,讓家人幸福,他們義無返顧的北上學藝,在大同,在晉北,在雁北,同是三晉人,學起來沒有障礙(也或許這是一種不經意的巧合,而非這裡所說的刻意而為)總之,永濟人的餃子館裡有了當地人嚮往的刀削麵,而刀削麵在與牛肉餃子的銷售量,賺錢多少相比中,逐漸佔了上風,使得永濟人的永濟牛肉餃子館,漸漸變成了山西刀削麵,這種招牌,一目了然,既有品牌效益,又有主營突出的效果。
北京,首都,成了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選擇,從街邊攤,搭個蓬,給最底層的勞動者提供管飽不管好的麵食,再慢慢進入街邊小門面(開牆鑿洞的所謂「臨街」店)慢慢地,夫妻店變為一家三口店,再變為有了一半個親戚當幫手的小店,再擴大一些規模……在這小麵館裡,沒有大廚,只有丈夫,沒有收銀,只有妻子,沒服務員,收錢邊做,沒有娛樂,只有工作。沒有休息,只有年末。
永濟,有著山西晉中人的精明(晉商)、河東人的勇猛(萬榮薛仁貴家族)、中原人的徵服欲(黃河金三角地區為中國發源地——中原)。
店小可安家,奔小康;有機會做大,則一發不可收拾。山西刀削麵,在京從街頭起家,最低層勞動人民的充飢主糧,到慢慢做大,裝修別俱特色,古香古色的山西大院風格,又因地置宜各有不同,大致相同的各色麵食,精巧涼菜,自取麵湯。在與成都小吃(重慶小吃)相同的鄉情親情紐帶下,不斷漫延發展,直到現在,在京城一角,都能看到「山西刀削麵」的招牌。
如同成都小吃店裡濃濃的川音一般,山西刀削麵館內,也是重鼻音的山普(山西普通話,雖然永濟話不屬於晉語,但仍是山西方言的一種,外人一聽便知)這是企業文化,最純樸的企業文化,讓人眼前一亮,易於辯識,了解品牌的最基礎聽覺企業文化,招牌是視覺企業文化。讓你聽著川音的吃蓋飯,聞著醋味吃刀削麵。
對比於山西刀削麵館的蓬勃發展,速度奇快。概因有幾點:
其一,發展速度快,相較於成都小吃,這是地域的優勢,因為北方地區主食是吃麵,同樣吃米飯和吃麵條,北方一般叫做吃飯、吃大米,而南方則叫做吃飯、吃麵。在京某天去吃杭州小籠包,叫了一籠,店主很熱情,然後好奇有問,你們北方人的飯量還沒有南方人大,一般只吃一籠,最多兩籠,我們南方人至少也吃兩籠,我啞然,告訴他,這只是餐前塞牙縫,一會兒去吃麵,那才叫吃飯。而至於那比我包的餃子還小的小籠包,我都沒好意思告他,一般的大包子六七個才是早點。後來再至這家店,發現,悄然已上新品——刀削麵!問:你們也會削?答:請了個師傅做了一個月,就學會了。入鄉隨俗!
其二,如同成都小吃一般的,非集團化的鄉情資金投資模式。開店的都是村村,鄉鄉親戚鄰好,後來者可以先在前行者的店裡實地考察,也算是傳幫帶的學習,然後可以邊學習邊找開店地址。小店起動資金較小,固定投資少,房租,桌椅板凳,鍋碗筷盒,齊活,開火。至於白面、輔料自有人送,月結。如果是沒有資金,那麼,先行者的同鄉,可以與後來者合夥制,前者出錢,後者出人出力,大致五五開,然後可以股轉債,賺錢後即還。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麵館的毛利率與產品標準化要遠遠高於成都小吃的蓋飯系列。麵館只有面,一種主食,其餘是熟食(例如茶雞蛋、煮雞蛋、丸子,炸豆腐條等)、涼菜,不設茶水,麵湯還約定成俗自取,假如你在成都小吃館,肯定會叫服務員倒水,不給倒水還心裡不痛快,可是在麵館裡,自己起身去拿碗接麵湯,則感覺很自然。刀削麵館看似很多種類型的麵食,卻麵條只有一種,刀削麵。莫說削麵的大師傅不是大廚,現在卻有機器人代替的大趨勢。基本可以說收銀+服務員+老闆+後廚就可以看做是一般像規模的麵館標配。而且同樣的臺桌,吃刀削麵的翻臺率要遠高於吃米菜的飯店。一碗麵,從點到上桌,不過幾分鐘,我是緣於刀削麵可以不依人流量,變速下鍋,只要飯店有人進出,這邊削麵(不論人工、機器)只要勻速下鍋就好,有的還是槽型煮鍋,一頭下面,面在開水中,到另一頭撈起即可。說一點:有的麵館已然開始,炒麵是澆面價格的1.5~2倍,其最終也是引導翻臺率的提高。
山西刀削麵在進步,在上層次,他們沒有止步不前,從街邊拐角走進商業綜合體,在繁華地鐵口建有三層之店……
有時和刀削麵館的老鄉聊天,我就說你們小是建設家庭:安定社會最小的細胞,大是在建設全面富裕的小康永濟,先富帶動後富,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夫妻店則是社會安定的定海神針,同樣的外出打工,也只有這種夫妻小店,能讓家庭不僅不會分崩離析,相反在創業賺錢的同時,更加讓彼此知道對方時時刻刻在為這個家,孩子付出的,同甘共苦的點點滴滴,是家庭和諧的紐帶。
一年365天,他們也只有在年末的半個月,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然後買身行頭,帶上為父母孩子買的年貨,回家……過年!
在永濟,逐漸壯大的外出開店大潮中,當地也嗅出了商機。每每春節前,在永濟人回家的第一站,永濟火車站、永濟汽車站、運城火車站、運城飛機場,可以看到掛著條幅的大巴,歡迎回家,然後永濟人可以坐上這免費的大巴,送到永濟的每一個村莊……沒錯,你沒有看錯,這是當地的銀行、農商行、郵儲銀行的專車……
永濟人就是這樣以自己吃饃,不怎麼吃刀削麵的飲食習慣,走南闖北,以極深的親情,友情,愛情,金錢,時間,精力,全身心的投入,有時是奉獻。在富裕自己,生活小康的同時,建設家鄉,將山西的軟文化飲食品牌宣傳到全國各地。
山西麵食如何走向中國,走向全世界,或許永濟刀削麵的故事,可以給予啟迪。
(想哪兒說哪兒)
為什麼北京城裡沒有北京人?
京城快餐,成都小吃緣何執牛耳?
永濟市地處山西省西南端,晉、秦、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全市國土總面積1208平方公裡,轄7鎮3個街道,265個行政村,2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5.6萬人。
永濟歷史悠久,古稱蒲坂,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是古河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永濟市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西臨黃河與陝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隔河相望,南依中條山與芮城縣接壤,東鄰運城市,北接臨猗縣。
永濟在南北朝時期隸屬於泰州、蒲州,唐朝兩建中都,蒲州成為六大雄城之一。清雍正年間設置永濟縣名。1994年1月,撤縣設市。永濟人文薈萃,唐多文士,宋多畫家,明多官員,清多藝人;境內有五老峰之奇,王官谷之幽,唐開元鐵牛,鸛雀樓等。
近年來,永濟市緊緊圍繞建設山西重要的鋁深加工基地、機電製造基地、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城鄉一體化示範基地和全國文化旅遊名城戰略目標,強力推進「工業崛起、農業轉型、旅遊突圍、城建提升、開放帶動」五大戰略,縣域經濟呈現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133.1億元,同比增長2.2%;固定資產投資115.6億元,同比增長13.8%;財政收入10.0068億元,同比增長1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593億元,同比增長2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5億元,同比增長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1元,同比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9元,同比增長6.6%。永濟目前是山西省唯一一家縣級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食品工業百強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詩人之家」和「全省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市」、「全省農民增收先進市」等諸多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