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為什麼包子和饅頭不分?從武大郎和孫二娘談起

2020-12-26 中國經濟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作為一個北方人,來到南方上學,南方同學把包子叫做饅頭——肉包叫肉饅頭,菜包叫菜饅頭。

在我的認知裡,饅頭是沒有餡的——有刀切、有圓的,節慶還有半個籃球大的;包子是有餡的——天津的包子還有標準的18個褶兒。南方同學的叫法一度讓我很費解。讀了宋史學家虞雲國的《水滸尋宋》中《炊餅》一節,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宋代的炊餅沒有餡,即今天北方所謂饅頭

在《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是炊餅。武松聽說風言風語,告訴武大郎:「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每日只做五扇籠去賣……」

談到餅,今天我們會想到一種薄薄的麵食。但是在宋代,「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宋代筆記《靖康緗素雜記》說道,燒的叫燒餅(今天還用這個詞),下在水裡的叫湯餅(湯麵、面片湯一類),蒸著吃的是蒸餅(蒸的饅頭)。據說因避宋仁宗趙禎諱,蒸改成炊。

宋代話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裡面描述一個人趕路等船時,飢腸轆轆,拿出吃的,掰開一個蒸餅,把四五塊肉蘸點椒鹽,夾在裡面吃。大概類似今天肉夾饃的吃法。因此炊餅沒有餡,就是今天北方所謂饅頭。

宋代的饅頭是有餡的,即今所謂包子

再談談孫二娘開在十字坡的飯店。武松去吃飯,掰開一個饅頭問:「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後來在饅頭餡內看到有幾根毛,是人體毛髮,原來是人肉餡的。

《錢塘遺事》中記載南宋時候殿試,皇帝賜食物給士子,有一道「太學饅頭」,後來臨安城的飯店也打起招牌賣。嶽珂有首詩,描繪了饅頭皮雪白如蓮,饅頭餡是「紅縷肉」。周密《武林舊事》中也有「羊肉饅頭」的記載。

可見在宋代,有餡的是饅頭;沒餡的是炊餅。《水滸傳》裡有這樣的區分。

書中插圖,山西洪洞元代壁畫《尚食圖》

同時,虞雲國教授書中提醒道,宋代時候,饅頭這個詞似乎特別有生命力,漸漸開始代替炊餅。宋代筆記《燕翼貽謀錄》說,今天習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到了明代以後,炊餅的叫法漸漸從大眾口語裡淡出,統統以饅頭代替。

包子的登場

宋代時候,從無餡的炊餅、有餡的饅頭並行,到饅頭統一代替了兩者。這種語言進化,就體現在今天的南方方言中——開頭說的,南方人把包子和饅頭都叫做饅頭,就是1000年前的叫法。

眾所周知,南方方言還保留著不少古代的讀音,饅頭這一叫法,同樣可以理解為保留了語言的古代面貌。

南方的「肉饅頭」,北方叫「肉包子」。包子這個詞的出現,大概也是在宋代。

宋真宗喜得兒子(後來的宋仁宗),賞賜群臣,「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其中皆金珠。」可見包子從那時起,就是有餡的。

宋代筆記《鶴林玉露》中記載,有一個士人買了一個小妾,她自稱是在宰相蔡京家的廚房「包子廚」工作的。一天,士人讓小妾做包子嘗嘗,小妾說不會做。士人奇怪,你不是在「包子廚」工作的嗎,怎麼不會做包子?小妾說,我是專門負責做蔥絲的。

蔥絲這一到工序,有一個專人負責。虞雲國教授說,這個故事也許表明,包子比饅頭(有餡)要精緻。

以上「炊餅」即為《水滸尋宋》一書「市肆篇」的內容,書中還有「地名篇」「遊藝篇」「器物篇」「風俗篇」「規制篇」「人物篇」等,展現了歷史與水滸故事的融合。一幅展現宋代風俗百態的長卷,比《清明上河圖》還要真實、生動。本書2020年5月由上海文景策劃出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焦點

  • 張青的嘴、孫二娘的「洗腳水」,十字坡上最要命的鬼
    婦人自然歡喜,上菜、填酒服務地無微不至,但是很快不和諧的場面就出現了,囚犯掰開一個饅頭大聲問道:"店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婦人連忙賠笑說自己的包子是純牛肉的。囚犯顯然沒那麼好糊弄,東拉西扯,最後甚至用語言調戲起婦人來。婦人表面賠笑應付,內心則已經恨透了這個囚徒。
  • 《水滸傳》裡,孫二娘在酒裡下藥。它無色無味。武松是怎麼發現的
    其實,沒有不打不相識的英雄,沒有不打不相識的熟人。武松,孫二娘其實就是這樣。孫二娘的性格非常鮮明。他不是一個很柔弱的女孩,而是一個堅強的女人,甚至是一個女漢子。孫二娘曾經經營過一個酒館,不是一般的酒館,所以孫二娘殺了很多人。
  • 諸葛亮發明的饅頭,和我們現在吃的有什麼不一樣?裡面的肉餡沒了
    在宋朝以前,饅頭的餡料主要是牛羊肉,不過這種單一的口味已經無法滿足宋朝人對於美食的追求,於是在當時陸陸續續出現了諸如生餡饅頭、雜色煎花饅頭、筍肉饅頭、豬肉饅頭、蟹黃饅頭、灌漿饅頭和糖肉饅頭等新式餡料的饅頭(摘自《夢粱錄》)。
  • 南北方的包子差異有多大?咬開包子皮,就能分辨出南方還是北方
    人們簡單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通過網絡,我們可以看到南北方的各種文化差異,單單一個美食,就有爭論不休的話題。從豆腐腦的甜鹹,到粽子的口味,再到饅頭的叫法,大家會發現,原來不同地區的差異這麼大。我們再加上一個包子,大家簡單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原來一個小小的包子就有著太多不同。如何區分南方的包子還是北方的包子?只要咬開包子皮,你就能分辨出來。
  • 山東人餐桌上的主食除了饅頭包子還有它們,來山東得先吃個遍
    提起主食,很多人會想到米飯饅頭和包子,有的人會想到麵條,還有的人會想到漢堡牛排等,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人話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習慣,不過大部分中國人主食還是以麵食為主
  • IPO洞察|大量包子皆為加盟店自製 巴比饅頭能夠控制住質量嗎?
    在筆者寫了上一篇文章《IPO洞察|巴比饅頭大量採購泡打粉 化學發酵的饅頭包子安全嗎?》後,反響強烈,受到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轉發,使許多人明白了化學發酵和酵母發酵的區別和潛在的危害。為不辜負廣大網友的期望,筆者決定繼續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今天我們繼續聊一聊巴比饅頭存在的問題。
  • 每天早餐都吃用酵母發麵的包子和饅頭,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嗎?
    每天早餐吃包子或者饅頭,是不少人的一種習慣。那麼對身體有害嗎?要分為兩種情況看待,①自家做的,②包子鋪的。先說說②外面包子鋪是是怎麼發麵的,用傳統的方法(老面、酵母)已經很少了,多數是採用酵母+泡打粉,其次是酵母+麵粉改良劑。主要目的是省時,再者提高效率,增強賣相,以及口感。
  • 米飯/麵條/饅頭/包子,哪種主食更容易胖?
    白米飯、麵條、饅頭、包子,哪個更易於發胖?米飯和煮麵條的熱量較為低,饅頭和包子的熱量比較高。這主要還是因為米飯和麵條製作過程會吸收很多的水分,100g的大米能夠煮出200g多的米飯,而100g的麵條很有可能變成400g左右。饅頭和包子儘管也要加水,但相比於米飯麵條的含水量,饅頭和包子的含水量都偏低。甚至於饅頭的含水量只有44%,1個不起眼的小饅頭,實際上有近50克的麵粉,差不多半碗米飯的熱量。
  • 「中國包子第一股」年入10億,巴比饅頭有什麼秘訣?
    巴比食品作為「包子第一股」即將登陸A股。  賣包子在一般人看來是低利潤的小生意,如今卻孕育了一個上市企業,巴比食品靠的是什麼?  巴比饅頭2003年創立於上海,它不是專門賣饅頭的,也賣包子、粗糧點心、粥品、飲品等,是江浙滬地區有名的早餐品牌。  巴比食品則是一家中式面點速凍食品製造企業,主營業務除了巴比饅頭品牌實體門店外,還為企業或者機關單位提供團餐。
  • 老麵包子饅頭標準化操作:加鹼標準化、每天加鹼都一樣
    這種用上次發酵的面做菌種發麵蒸的饅頭就叫老面饅頭。與之相對的是用酵母菌(有幹、鮮之分)直接發麵蒸出的就不能叫「老面」饅頭了。如果是用剩下的酵母麵團加酵母發麵也不能叫老面工藝,老面工藝必需經過4小時的深度發酵才能有老面味。老面在保存過程中往往會同時有乳酸菌存在,發的時間稍長就會有獨特的酸味出現,故用老面發麵蒸饅頭時需要加食用鹼來中和其酸味。
  • 餃子面、包子面、花卷面、饅頭面、手抓餅面之和面技巧及配方
    麵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說一曰三餐,確實是離不了,特別是我們家常的餃子花卷饅頭包子等如自已在家做,是離不開和面,它們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異,掌握了其和面方法,在麵食領域可以說得心應手,做出來口感恰似飯店的味道,如不掌握可能會成為一鍋粥。
  • 得老年痴呆,竟可能與包子饅頭有關?遵義6名包子店主已被判刑
    ▲庭審現場去年底, 原遵義縣(現為播州區)市場監管局接到群眾舉報,縣城裡有多家包子店使用非法添加劑。在進行前期摸排後,監管局初步認定,縣城劉朝友、趙雲蘭、嚴明芳、何瑞明、楊國友和楊國全、李錦健6家包子店涉案。
  • 蒸饅頭、包子,掌握4個小秘訣,不死面,蓬鬆好吃,麥香十足
    第一次做饅頭蒸熟後沒見大,還很硬,怎麼會這樣?那是面沒發好!最近發現大家都宅在家裡,沒事了很多人都會做一些美食來吃!今天一位平時不怎麼做飯的朋友,問了我這麼一個問題。她最近在學習蒸饅頭,但是她第一次蒸出來的饅頭,蒸熟後沒有大,還特別硬,這讓她很是鬱悶,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那是因為面沒有發酵好!因為和面的時候面沒有發發酵好,所以蒸出來的饅頭成了死面饅頭,看起來硬硬的,個頭也沒變化,和蒸之前一樣大!那麼如何發麵,才能做出好吃又鬆軟的饅頭呢?
  • 中國「包子第一股」巴比食品上市!曾在胭脂弄賣7年巴比饅頭的安徽小妹,和老公開一輛奧迪A4回老家
    400米不到的天水巷(因為附近有個胭脂新村,所以很多人也叫它胭脂巷),不長,巷子也不寬,充滿了煙火氣息,從東到西,開著各種口味的餐飲小吃,麻辣燙、蘭州拉麵、沙縣小吃……巴比饅頭店挨著沙縣小吃,開在小巷東端,離杭報大樓很近,很多同事都光顧過小店。我也常去買早餐。
  • 「乾飯人」火了之後,南方吃貨有點懵:為啥只吃米飯,不加菜嗎?
    各種梗是層出不窮,本意是為了體現「乾飯人」一族的放蕩與灑脫,但傳播面實在太過廣泛,在飲食文化差異巨大的南北方,也對其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北方吃貨表示:飯就是飯,無論是米飯、麵條、饅頭、雞蛋湯,還是各類炒菜,都可以統稱為「吃飯」。
  • 2元一個包子,巴比饅頭花了17年時間做到10億元營收規模
    小佑觀察道,巴比饅頭主打現蒸現賣,而有些小店的包子是溫箱裡的速凍食品,從口感上來說,巴比饅頭的包子更好吃,而包子加熱的越久味道越差。即使在便利店,也不是所有人都衝著包子去的。但是巴比饅頭的核心產品,就是這些面點,味道更精良。   其次,從經營時段上看,巴比饅頭會儘量覆蓋早餐之外的更多時段。「巴比他們店鋪產品搭配得聰明,除了現蒸的包子饅頭,有電蒸箱裡熱的玉米、包裝的黑米糕、包裝飯糰。
  • 包子的英文就叫bao!
    包子可不是憑空發明出來的,它的前世很是淳樸——被人們稱為「饅頭」。      在中國漢代,基本將麵食統稱為「餅」,蒸出的麵食就是蒸餅,雖類似饅頭,確無饅頭之名。到了晉代,則出現了饅頭之名,寫為「曼頭」。盧諶的《祭法》中寫著要用饅頭做四季祭品,「春祠用曼頭、餳餅、髓餅、牢丸,夏秋冬亦如之。」再往後,到了唐代,也是有「饅頭」形態的食物。
  • 北方人為什麼不提倡酵母發麵蒸饅頭?南方人卻覺得酵母發酵挺好的
    ,北方人可是不提倡使用酵母蒸饅頭的。而對於比較傳統文化的北方家庭來說,在味道上的追尋,還是只有老面發酵麵粉來的實在,雖然老面發酵過程比較複雜且慢,但蒸出來的饅頭,有誰敢說不好吃,不蓬鬆?來分析分析為什麼北方人不提倡酵母蒸饅頭
  • 除了酵母粉,再加這2樣,包子饅頭特別好吃
    外賣的包子、饅頭為何又大又軟?而自己蒸的包子乾癟不光滑,有時還是死面,忙了半天氣壞了,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納為一類,那就是麵團沒有發好,像包子、饅頭和花卷,都需要餳面,如果做包子,麵團就更要軟,因為還有餡料,擀皮時薄了厚了都不好,容易開裂,今天為大家講解,包子從和面、發麵、出鍋的詳細教程,按著步驟做,當天就能操作成功。
  • 為什麼外面賣的饅頭很白,家裡卻黑著呢?
    要想讓包子好看好吃,就得把包皮和餡料做好,只有把饅頭皮做好了,包子的外觀才會好看可口,餡料有很多種,包括甜鹹餡、素菜餡、肉餡和肉菜餡。饅頭時,有死饅頭、饅頭塌陷、生饅頭粘牙,饅頭體積小,容易硬化,饅頭呈黑色,且饅頭表面無光澤,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