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功德》「世尊」功德釋義——巨大福德

2021-02-16 歡喜覺悟

禮敬彼世尊、 阿拉漢 、正自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

 

3. 巨大福德能把身體變得比原本大的福德。
變化出巨大的故事
拉胡(Rāhu)阿蘇羅(asura)非常大,據說高四萬八千由旬。那麼大的阿蘇羅聽到佛陀的名聲,於是想去朝拜,但是,「如果我去朝拜生為人的佛陀,肯定要俯視。」他這樣想後,就暫時不去朝拜,因為{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他打算將適合地朝拜,然後來到佛陀處。佛陀用「巨大」福德,變得比他更大,躺臥著接受朝拜時,非常高的阿蘇羅使盡全力地仰望朝拜,卻看不到佛陀的最上面。這樣能變得比原來更大的福德,稱為「巨大」福德。
[復注則有不同的說法:給拉胡阿蘇羅顯現的不是「巨大」福德,而是巴拉密的力量。]
「Icchanto sāsapa gabbhe,caṅkamati itocito.Icchanto lokadhātumhi,attabhāvena chadaye.」
bhagavā: 福主佛陀;icchanto: 想要變成,微細外形;sāsapa gabbhe: 在微細菜籽;ito cito: 來回到處;caṅkamati: 八種器具,掛上經行;icchanto: 想要變成,巨大外形;lokadhātumhi: 在整個世間;attabhāvena: 以巨大身體;chadaye:能全覆蓋。
原來的身體是aṭṭhārasahatthubbedha:十八個「拳指」[1]高,一個「拳指」約六肘。考慮到說有「十八肘高」的話,作為人,不應該比其他人相差得太嚇人,在第一次印刷的書裡,沒有想引用經典詳細描述,只是像上面的簡略描寫,因為聽說「在有些地方,一部分人取十八肘,一部分人取十八個拳指,從而引起了爭論。」就像好心辦壞事一樣,從而領悟到「為了大家的利益寫的,對於他們卻成了無益。」現在,只有把自己的觀點詳細寫出來,才是合適的,因此,將按巴利義注的順序和智慧所能及的寫出來。


身高結論
對於佛陀的身高,在《佛史》巴利中說「soḷasahatthubbedha = 16肘」。在許多義注中說「aṭṭhārasahatthubbedhaṃ = 18肘」。在《經·大品·復注》(Sutta mahāvagga ṭīkā)中有其它觀點「dvādasahattho = 12肘高」。認為18肘的人是依據什麼觀點?18肘大約有相當高的房子的屋頂高。如果這是對的,那麼想要供養食物給佛陀的時候,肯定要豎起梯子,登上相當高后才能供養。請大家想想佛陀的身高呀。
在斯裡蘭卡島的一些大長老們,對於「hatthasaddā」,認為是「拳指」的意思,都認為「有18拳指(六肘)」。[在第一次出版的書中,是按照該斯裡蘭卡的觀點來寫。這本書,則不認可對於hatthasaddā是「拳指」的意思。]
美國一位名叫「哦叻高」的佛教徒寫的書裡,則以證據表明「果德瑪佛陀不比平常人特別高。」
泰國教皇大長老也作了詳盡的判定:「佛陀的身高不比平常人特別高。」
這本《三寶的功德》,也不是人云亦云,將根據引用的經典實證,只想說明「佛陀的身高不比平常人特別高。」[許多西亞多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依據
一、佛陀般涅槃已超過2467年,那個時代的人有可能比現代人高一點,但跟現在身材魁梧的人相差不會超過兩三肘。
與碑文方面部門相關,見過古代的用品、骨頭的人則依據「佛陀曾居住過的寺院的門不比現今的門寬敞;看到佛陀時代的缽也只是小小的;以前人的骨頭,也不比現在人的骨頭大;第一次結集的七葉窟入口(從上到下)只有約六尺」,因此認為「佛陀時候的人不比現代人高。」
佛陀顯然也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當中的一員。假如佛陀比那個時代的人異常高,那麼,「黑白,肥瘦,高矮,為六過」的缺點當中,就有過高之過。真正佛陀的身高是不高不矮,只是適中。
二、如果佛陀用神通變成天人、梵天人說法,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會驚嚇地遵循{教導}。肯定都會說:「只因為是天人,當然能說{法};只因為是梵天,當然神通廣大。」為了讓人們知道是真正的人,有父母雙親、皇親國戚,直到擁有一個兒子,登基後,為了成佛才出家。假如身高18肘,肯定都要說:「肯定神通廣大了,身高實在是一點都不少,是不是真正的人還難說。」[《大賦予經復注》(Mahāpadānasuttaṃṭīkā)。]
三、菩薩在還是太子的時候,遇到了挑選妻子、未來皇后的機會。那時,父親淨飯王命令建造富麗堂皇的彩樓後,又安排好太子親自給釋迦族公主們頒發獎品。在那座彩樓裡,除了太子以外,不允許有其他任何一個男人。但是,他派使侍從們偷聽所有的話。


那時,大多數釋迦族公主同時去拿獎品,只有亞壽塔拉(Yasodharā)公主沒有和其她人一起去,而是單獨留下,等別人都離開後,自己才和隨從們一起來。因為獎品已經沒有了,公主滿臉笑容地說:「怎麼了?哥哥因為恨妹妹,所以把我排除在恩賜獎品的名單外了嗎?」
菩薩:「不恨。因為遲到,所以沒有得到吧。」說完,脫下價值上百萬的戒指,賜送{給公主}。
亞壽塔拉:「這個戒指真的可以拿走嗎?」
菩薩:「連哥哥身上穿戴的所有首飾,全都可以拿走。」
亞壽塔拉:「妹妹捨不得讓哥哥沒有首飾。說真的,妹妹倒是有幫哥哥增添首飾的責任。」說完,帶著歡笑的面容,心滿意足地回去了。[名為《優雅廣說》(「lalitavitthāra」)的北部佛經。]
假如菩薩太子異於他人,高18肘,亞壽塔拉公主應該不敢說那樣的話,只是因為彼此年齡相仿,才敢說的。
此外,如果身高有18肘,前上半身就有4肘左右。如果那麼大,和不比現代女性大很多的王后一起在位,適合嗎?(在這裡,又說是神通嗎?)
四、又說「成佛後才變高的,在家時就和其他人一樣。」成佛後也沒有特別高。就在成佛後不久,在路上曾遇到伍巴格(Upaka)裸行者。伍巴格只是覺得「一位莊嚴的出家人」。[《中五十·王品·菩提王子經》(Majjhimapaṇṇāsa, Rājavagga,Bodhirājakumārasuttaṃ)。]

五、一位婆羅門用牲畜祭祀後,想把剩下的祭品供養給婆羅門,當他在尋找時,誤以為蒙著頭在樹下的佛陀是婆羅門,靠近時,掀開蒙頭布才知道是沙門,於是離開了。假如18肘高,坐著的佛陀有曼德勒市馬哈妙牟尼大佛那麼高,所以不應該會錯認為「是婆羅門嗎?」[《相應部》(Saṁyutta)。]
六、佛陀從高賞比(Kosambī)去「巴離雷亞咖」(pālileyyaka)森林,難迪亞(Nandiya)、金比喇(Kimila)和阿奴盧塔(Anuruddha)三位大長老住在森林寺院,當佛陀進入他們的住處時,守林男子阻攔:「大沙門,請不要進去,大長老們正在禪修。」假如18肘高,那位守林男子會不敢阻攔佛陀。[《後五十·隨煩惱經》(Uparipaṇṇāsā, Upakkilesasuttaṃ)。]
七、巴古薩帝(Pakkusāti)國王沒有見過佛陀,只是聽聞名聲而生起恭敬,出家後,他前往佛陀處的時候,夜裡,在陶匠的亭子遇到佛陀,也不知道是佛陀,還以為是一位比庫。後來,{佛陀}開示,才歡喜地知道是佛陀。[《後五十·界分別經》(Uparipaṇṇāsā, Dhātuvibhaṅgasuttaṃ)。]
八、瑪敢迪(Māgaṇḍī)婆羅門在為漂亮的女兒到處尋找女婿時,看到佛陀。假如與女兒的身高年齡差距非常大,估計不適合攀親。[《法句義注·沙瑪瓦帝的故事》(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Sāmāvatīvatthu)。
九、佛陀曾與馬哈咖沙巴(Mahākassapa)尊者互換過袈裟來穿。假如佛陀18肘高,馬哈咖沙巴尊者穿不了佛陀的袈裟,佛陀也穿不下馬哈咖沙巴尊者的袈裟。[《因緣品·咖沙巴相應·衣經》(Nidānavagga, Kassapasaṃyuttaṃ,Cīvarasuttaṃ)。]
十、一位婆羅門曾把自己常穿的衣服供養給佛陀,佛陀也能穿。[《經·大品·大般涅槃經》(Sutta, Mahāvagga,Mahāparinibbāna Suttaṃ)]
十一、有一次,佛陀的親弟難達(Nanda)尊者(難達王子),穿了跟佛陀相同的袈裟來,那時,比庫們看到他從遠處走來,以為是佛陀,都從座而起。到了近處才知道是難達尊者。如果依據這句話,可以知道佛陀不比難達尊者高很多。因此,在巴利中說:「Caturaṅgulomako = 難達尊者只比佛陀矮四指。」[《律藏·巴吉帝亞·寶品》(Vinaya, Pācittiya,Ratanavagga)。]
十二、佛陀說:「在人間的腳印中,象的腳印是最大的。」假如18肘高,佛陀的腳印將有2肘多,比象的腳印還大,因此,應該說「我佛陀的腳印最大。」[《根本五十·大象腳印經》(Mūlapaṇṇāsā,Mahāhatthipadopamasuttaṃ)。]
十三、即將般涅槃前,到達古西那拉(Kusinārā)國,在沙喇花園中,就在馬拉(Malla)國王常用的臥榻(小床)上躺臥。假如18肘高,普通人住的地方會不夠住,也不是神通變現。[《般涅槃經》(Parinibbānasuttaṃ)。]
十四、即將般涅槃前,許多天人、梵天前來朝拜,伍把瓦那(Upavāṇa)大長老從正前面擋住了{視線},因此大家朝拜不到佛陀的面容,天人們都責備大長老。如果18肘高,那位大長老則不會擋住面容。[《般涅槃經》(Parinibbānasuttaṃ)。]
十五、般涅槃後,般圖拉(Bandhula)將軍夫人瑪莉咖(Mallikā),以她經常穿戴的「馬哈臘塔」(mahālatā)首飾供奉遺體時,能從頭覆蓋到腳尖。這是在《大般涅槃經義注》(Mahaparinibbānasutta aṭṭhakathā)中說的。如果18肘高的說法是正確的,則該首飾覆蓋不住遺體的全身。
如此等,可以從三藏摘錄的還有很多,因擔心太廣而要採取中舍。根據這些摘錄的內容,想要清楚地認為「佛陀比起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高得離譜。」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也不應該比現代身材高大的人相差太多,因此,「佛陀的身高是18肘高」等觀點,請找出證據吧。
認為:「佛陀有金光閃閃的色。身體晃耀的光,向周圍和上方散發,在黑暗的地方約有18肘、16肘。」因此,在諸巴利和義注中,可能是說「包括一直在向上散發的身光一起估算後,說18肘、16肘高。」這是自己認為的觀點。

身高結論結束。

** * * * * * * * * * * * * * * * * * *

[1]握起拳頭翹起大拇指所示的長度一拳一指長,相當於六英寸或15.24釐米長。

願國泰民安!正法久住!

一切眾生安穩快樂!

願您晝夜六時都吉祥!

   住於歡喜   走向覺悟  歡迎關注NandaBodhi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其實祖師達摩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或許並不知道,功德不等於福德,功德福德區別很大。「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用如此多的七寶布施,所以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福德很多。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即所謂:福德有漏,功德無漏;福德有限,功德無限;福德不離相,不破我執,不能超越三界輪迴;功德離相,破我執,可以超越生死輪迴。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沒有功德。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執著,就有功德,功德裡面有智慧。因此,福德與功德表面上看並沒有區別,只在於用心不同,在於有沒有執著的心。一個有智慧,一個沒智慧。
  • 聽佛講法功德殊勝,請佛講法功德如何?
    對佛說道:「世尊!為何善男子、善女人願求無上正等正覺,修行大乘,攝受一切邪見顛倒眾生,曾所造罪障之人,應如何懺悔,滅除罪障?」佛陀回答帝釋天:「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現在修行,能為無量無邊眾生,令其得清淨解脫安樂,哀愍世間,利益一切眾生。若有眾生由於業障,而造作了各種罪業,應當勤勉,日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專念,口中言說:『皈命頂禮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已得無上正等正覺者。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二、福德修一切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就是福德。比如我們因修財布施而得財富;因修法布施而得聰明智慧;因修無畏布施而得健康長壽;我們做了善事被別人誇獎讚嘆等等這些,都是福德。福德與功德有什麼區別?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是功德。若著相而修一切善,那是福德;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所以說功德指的是我們的修行功夫,因戒得定是功德,由定得慧是功德,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與修布施供養沒有關係。修布施供養是修福德,這個大家要知道。
  • 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有功德.
    修行人無漏智慧才是功德,有漏智慧是福德。內心清淨,廣大無邊的境界,這就是我們的性德也是功德。發自內心的慈悲,用心不同結果也不同。
  • 功德和福德有何區別?
    網友:近日讀了梁武帝和達摩祖師「毫無功德」的公案。請問師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區別?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師父。答:功德是人內心的修行境界,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網友:阿彌陀佛,法師曾貪圖過功德麼?是否用心去印證功德有無,大小,和多少呢?
  • 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像他這樣的人,就是肩負了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人。
  • 什麼是: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做好事不讓人知道叫陰德,叫人知道了叫陽德,陽德積不住,一叫人知道就報掉了。做壞事不叫人知道叫陰惡,叫人知道了叫陽惡,陽惡也積不住,一被人知道就報掉了,報掉了就沒有了。功德 福德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應人天福報,福報有限,享完了就沒有了,福享完了就沒福了,沒福了惡報就來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輪迴,因為執著沒有破,還有我執。離相修福叫功德,功德的福報無限,因為功德與道相應,與自性相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殊勝神變月,功德增上十萬倍!
    「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佛告天子,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從這句教言來看,佛陀是以說法、教誡、神通這三種神變調伏眾生的。佛陀以說法的事業來度化眾生,令眾生行持上中下品的善業,斷除所有上中下品的不善業。眾生的一念如來悉知而應機為之說法,這是無礙大智的說法神變。
  • 什麼是陽德、陰德、福德、功德
    寺廟裡大多都有功德箱,何為功德?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是為功德。功德可分為陰德和陽德。為善而人知之,為陽德;為善而人不知,為陰德。兩者都是做好事,但相比而言,陰德更勝一籌。現在社會上常聽到積陰德這一詞,可是什麼是陰德?什麼是陽德?什麼又是功德和福德呢?我們來看看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 什麼叫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福德與功德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應人天福報,福報有限,享完了就沒有了,福享完了就沒福了,沒福了惡報就來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輪迴,因為執著沒有破,還有我執。離相修福叫功德,功德的福報無限,因為功德與道相應,與自性相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做了好事,不著做好事的相,不執著這個好事,這就有功德。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輪迴,因為功德裡面有智慧,沒有我執,沒有我執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福德有漏,會漏到三界裡面來;功德無漏,可以超出三界。
  • 佛陀所示地藏菩薩的無量功德
    佛陀如旭日普照高山天宮,統佛道之一乘,流暉於鹿苑,轉四諦之輪,雖為一切眾生分發珍寶,卻無一絲雜亂,如一雲普雨花草樹木。自從佛陀涅槃,慧日下沉,成就者日漸凋零,聖者亦開始憂慮,佛陀之語甚深難解,後學之輩孤陋寡聞,更難親承。何況正法已過,末法已久,眾生的定慧、福德皆不能與佛陀在世時相比,對於佛法的信受也不夠純熟,一乘、三乘之佛法如何示其同源呢?
  • 略說『功德』與『福德』之義涵
    多數人尚無能力分辨『福德』與『功德』義涵之差異,往往以為造橋鋪路、濟貧救世、捐獻巨額款項與寺廟,於梁柱片瓦上鑿名刻字流芳百世
  • 觀音化身「面燃大士」,佛陀焰口超度,「瑜伽焰口」的5種功德
    阿難一聽,大驚失色,急忙到世尊處哀求救度。佛陀於是為他說《焰口經》,囑咐阿難按此經中所說施食之法去做,便能施飽食於恆河沙數的餓鬼和諸天仙等,不但不會墮落到餓鬼道,而且能夠延年益壽,諸鬼神也會常來護持,遇事吉祥。佛曾對阿難說焰口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施放焰口,能令餓鬼得度,也是對亡者追薦,於生者納福的佛事之一。
  • 什麼叫福德和功德,功德福德可以轉換嗎
    問:什麼叫福德?什麼叫功德?功德和福德可以轉換嗎? 答:功德和福德,在普通人的語言當中有時當作同等來看待。 比如信眾到寺院布施,叫「作功德」,甚至讚嘆說「功德無量」,其實這屬於福德。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裡就把它叫作「不實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所謂「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它的作用是讓我們在人天道中享受福樂,所以稱為「福德」。
  • 點燈功德
    據《施燈功德經》上對於佛前供燈、布施燈具的功德有諸多記載,以下列舉數則:  一、 佛陀還告誡舍利弗,如果眾生於佛塔廟奉施燈明,以此布施所作善業,能獲安樂、可樂之果。彼善男子、善女人布施燈明廣作善業時,與歡喜心相應。
  • 功德與福德都必須修,福德著重在事相上,功德著重在心地上
    海賢老和尚像
  • 禪宗公案3則,福德與功德!
    參禪公案三:《六祖壇經》裡,有一段提到達摩祖師去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對他說:「我一個皇帝造這麼多的寺廟,供養這麼多的僧人,那我的功德大不大?」這個達摩祖師就跟他說:「你全無功德啊!」在《六祖壇經》裡有一位刺史,對這個事情就非常不明白,所以他請問六祖大師;六祖大師就說:「什麼叫做真正的功德呢?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在念念之中沒有滯礙,常常見到自己的本性,這個才能夠稱得上功德。所以照這麼說的話,我們不明心見性,我們所做的一些,可以說是福德,而不是功德;福德可以來長養我們的功德。
  • 阿閦如來·功德利益
    阿閦如來名號功德《大乘聖花叢經》中舍利子請現住所有佛陀住世品中記載:頂禮、供養、皈依現喜世界出有壞應供正等覺不動如來。凡是聽到此如來名號虔誠信奉者,於無上菩提中不退轉,所有惡魔也不能擾亂。(昔日佛陀)在念誦不動佛的名號、宣講不動佛的功德時,魔王波旬耳聞後帶著魔軍來到佛前說:「稱誦千佛的名號,我也無感應,而不動佛的名號卻非如此。為什麼?
  • 【齋天的功德和意義】
    但佛教中的齋天儀式與一般民間的拜天祭神,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和意義。        天台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懺法》時,其中莊嚴道場依《金光明經》設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座位。而懺文中依經奉請大梵尊天、帝釋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眾。        齋天是為生人求福,保其平安的一種佛教法會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