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傳媒(記者 李婭妮)
七月夏意濃
川西處處景
滿原芳草萋
一路花香溢
時下的甘孜州,萬畝春油菜妝點群山、千畝波斯菊瀲灩爭奇、百畝薰衣草芬芳馥鬱、十裡桃花谷猶有枝俏······全域繁花似錦,地披彩裙土著紗、山河秀美泛馨香,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宜遊宜居樣的「生態+」圖景從理想照進現實。
山原「披彩」景中遊
在「高原江南」巴塘縣,似乎「種地」都成了一門藝術。春夏之交,地處夏邛鎮近郊的農田儼已化身為「大地調色板」,其上,以「紅、白、紫、黃」四色春油菜、本地冬小麥為「顏料」繪製的巨型「田園畫作」,呼之欲出、只待成景。
站在附近的「網紅棧道」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435畝土地皆是全州範圍內首次引種的「彩色油菜花」,而由小麥造型的金色「大鵬」圖案「振翅」沃土之上,書寫的「五彩田園」字樣「點綴」山原之間。
「田間地頭能作畫?」「彩色菜花是啥樣?」「『種』出來的大鵬?」······不少遊在「鵬城」的自駕客揣著好奇,紛紛前往今年春夏新上線的這處熱門打卡地,一探究竟。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巴塘縣委、縣政府長期以來,致力於演奏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交響曲,堅持既要織好山川秀美的『花被子』,也要鼓起百姓致富的『錢袋子』。」巴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劉建華一語道破,近年來巴塘縣傾力打造「花海湖海」的箇中玄機——勢必走出一條同時兼具生態環保價值和旅遊消費場景的「好路子」。
無獨有偶,在海拔3400米的康定市「折西片區」,600餘畝的薰衣草花田,自6月下旬起,便兀自綻放、婀娜爭妍、花香瀰漫,同是一張寄放在雪域山原中的「氣味名片」。
當下正值盛花期,走進新都橋鎮東俄洛二村,紫色花海一望無際。穿過生態停車場,沿著觀賞路徑深入,但見不絕如縷的各地遊人,迤邐花海之中,陣陣清風起,人潮好似跟著紫浪一道唱和舞蹈,一波才動萬波起。
已脫貧的下柏桑三村村民達瓦志瑪,揮汗忙碌在花田中。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的她已切身感受到「花經濟」帶來了實打實的好處,「香薰谷頭打工一年的收入能抵種青稞三年的收入,鋤草澆水幾個小時就掙到了百元大鈔,比放牛輕鬆得多!」
「去年,東俄洛二村集體安排我們每戶村民輪流派人在基地給遊客牽馬,年底一家人至少分到了1.4萬元的紅利!今年,我們村還搞起了民族服裝租賃,也是一筆新收入。」說起眼前成片的花海除了妝扮家園外,還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大實惠,牧民仁青喜上眉梢。山原披錦繡,萬花香一州。不論是最美縣城的「五彩花園」,或者是攝影天堂的「浪漫花谷」,這一處處百花齊放、聚力聚效的「芳香潮玩地」,正是這些年來,我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戰略實施「路種花」工程的縮影,它們在「花」上做文章,以「特」創品牌,日益彰顯出我州生態「家底」的厚實、鄉村振興後勁的十足。對此,州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16年,州委十屆九次全會通過《關於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生態甘孜的決定》,首次提出『大規模綠化全川·甘孜行動』,推出了『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溼地)』工程』,作為我州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有力抓手和特色做法。」一個雪山湖泊交相輝映、森林草地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甘孜」建設事宜,全面提上日程。
道路「衣裝」畫中行
數月前,在康定市省道211線瓦斯溝口至姑咱段沿線,丹巴縣中路、梭坡兩個鄉的12個村入村道路沿線,植樹種花的護林員們忙得熱火朝天,為三角梅、紅楓、波斯菊等彩葉樹種和草本花卉填埋新土。
月餘後,當時為這青山綠水新添的一粒粒種子和一抹抹嫩綠,在國省幹道沿線、通村入戶硬化路旁恣意發芽、生長、綻放,甘孜大地披上了五彩的花衣裳。
駕車其間,不妨生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無限遐思,猶有畫中之行的既視感。
「以前,全州實行木頭經濟,大量伐木導致山頭出現許多禿地,1998年開始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後,要在這些地方補栽樹種,我們稱之為『打補丁』。『補丁』打好後,2016年,全州又開始施行『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溼地)』工程,在綠化美化環境的同時,做『生態+』,點綠成金、點花成銀,在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的篇章中,唱響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經濟強的和諧發展詠嘆調,逐步創立甘孜特色的生態康養基地的品牌。」在林業領域工作已整整25年的州林草局總工程師代學冬說。
「從『打補丁』到『穿花衣』,可以說生動地體現了甘孜州綠色生態發展的方向和成績。」近年來,甘孜州生態環境的變化,代學冬可謂歷歷在目、感觸頗深。
幾十年前在稻城縣流傳著一句話:稻城門口站不得。「那時候稻城生態環境不好,氣候乾燥、土地沙化、氧氣稀薄,風更是吹得人受不了。」稻城縣副縣長思子熱太告訴記者,「我們稻城人『種了30年的樹、20年的草、10年的花』,把家鄉變成了園林,把道路變成了風景。」
見縫插花、立體增綠,記者放眼眺望,境內沿著省道216兩側,處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山坡上,不時就有一行由雲杉組成的醒目大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躍入眼前,而國道318沿線及亞丁機場至香格裡拉鎮沿線公路,按照草、花、喬、灌搭配布局、線狀延伸、組團打造相結合的綠化帶、美化圃宛若一個個「天然盆景」,8000餘株金露梅、銀露梅和8000公斤各類花草種子歷經植綠、補花、播草等階段,已成為扮靚國省道、鄉村道的一件件「衣靚裝」;同時,也起到恢復公路沿線植被、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積極作用。
從「一路風景」到「路變風景」再到「路也是財富」,自「路種花(花海花湖)」工程實施以來,我州「生態+」新模式上線,多維發力、依山造景、就地取材、路旅結合。
截至目前,全州累計安排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項目1029個,投入資金84.50億元,完成山植樹145餘萬畝,路種花2200公裡,完成節點綠化、花海花湖鮮花山谷景點等打造2.8萬餘畝。
無疑,「一路花香」的靚麗風景,成為了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亮點和全域旅遊的新增長極。各縣(市)積極參與到涉及高速公路、國省幹線段沿線的「種花植樹接力賽」當中,一條條「最美景觀大道」「千裡景觀通道」「康莊大道」「幸福大道」······正在發力,促使甘孜全域逐漸形成四季有亮點、看點各不同、熱點不落幕的生態旅遊新格局。
城鄉「梳妝」園中居
「我第三次來道孚,晚上領略了縣城不夜燈火,白天一頭扎進孜龍溼地,目之所及是天地之間的水系,格桑花隨風搖曳,耳之所聞都是鳥鳴風聲,這還是上次見到的道孚嗎?」7月上旬,山東曲阜背包客李培寧漫步在新落成不久的道孚縣孜龍溼地棧道上,感受著高原城鎮間生活的慢節拍。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遠不止道孚一縣。山桃、紫薇、紅葉楊,櫻花、國槐,紫玉蘭······空地增花、河岸披彩、節點美化,巴塘縣這些年在「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方面可謂精耕細作,走出了一條推動城鄉高質量提升、多領域融合的新路子。
對縣城坡坎崖開展立體綠化、護坡綠化和山體彩化施工。在高切坡、高擋牆上栽植速生開花、色葉類喬木及綠籬、攀援植物、垂掛植物等,實施複合式立體綠化,形成生態綠牆。
2018年,還藉助羌活配套種植格桑花,途經波戈溪村、莫多鄉、黨巴鄉、夏邛鎮,撒播粉紅色、白色百日花120公斤、狼毒花60公斤、波斯菊60公斤和九月菊60公斤等適應本地氣候的花種,同時配置黃花木等灌木樹種及多年生黑麥草、康巴垂穗披鹼草、早熟禾混播草坪,濱水、臨江、邊坡等一處處「紅花碧水」風景廊道讓市民遊客徜徉在巴塘的雲樂、繁花與錦繡之中。
「生態化、旅遊化、惠民化,這個『三化』就是我們推進『路種花』工程及城鄉提升的特色做法。」道孚縣委副書記、縣長扎多說:「兩者都與生態修復、全域旅遊、鄉村振興、基礎設施等中心工作密切相關。」
記者了解到,五年來,為抓好「路種花(花海花湖)」工程,我州不僅啟動了「國道綠化工程」「G318線植被恢復項目」「千裡川藏線通道綠化」行動等外,還致力把「路種花(花海花湖)」工程延伸到城鄉村寨,動員開展「百萬農戶種千萬棵樹(花)」系列活動,力爭2020年底完成全州鄉鎮村莊進出通道、集中居住點、房前屋後、休閒地等可綠化地塊全面綠化美化。
「一路美景」已經「進村入戶」,昔日封閉落後的高原農村蛻變成為農牧民的「美麗幸福家園」。迄今,已打造了磨西鎮、冷磧鎮、新都橋鎮、香格裡拉鎮等95個「風情小鎮」和杵坭村、烹壩村、亞丁村等183個旅遊沿線「美麗新村」,從而實現「路種花」全覆蓋。
為生態「增綠」,為高原「披彩」。近年來,經過「沿路、沿江、沿河、沿景區」的全域種花植樹工程,實現了讓甘孜綠起來,讓甘孜美起來,聖潔甘孜的萬裡山嶽、千裡河流、百裡城池,處處掩不住新風採,給「大美甘孜」增添了不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底氣。
全面小康的幸福新生活,離不開青山綠水的秀麗裝點。用「生態綠」增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含氧量」「含金量」,「路種花(花海花湖)」工程在其間發揮了功不可沒的效用,同時,作為全州「創建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和「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重要載體和強力抓手,其還需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審核:黃良富 本期責編:楊珂 編輯: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