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精神心理專家發出警告:青少年不要閱讀這3類書籍

2020-12-14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今年的4月23日,我們迎來第25個「世界讀書日」。

每每講到讀書,總是避不開3個最根本性的話題:

為何要讀書?

讀什麼書?

該怎麼讀書?

要較好地回答以上問題,所涉及的已經不只是「讀書」本身了,還包括了我們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01、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北宋皇帝宋真宗寫過一首《勸學詩》,詩裡有3句話一直流傳至今——「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位皇帝寫詩當然是想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但他闡述的是功利性目的。讀書、參加科舉、考取功名在當時是一條絕佳的人生道路,有了功名,自然就有財富和地位。讀書是為了實現普世價值的成功。

所以,在那個時代,讀書往往是實用性的。書籍承載著重要的社會資訊和知識,是仕途的敲門磚。讀一些通俗化的文學作品也是老百姓們為數不多的消遣方式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近現代以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多樣化、碎片化,人們積累財富、實現階層流動的方式也更多變,各種消遣、娛樂活動更是數不勝數,隨時隨地拿起手機就能獲得放鬆和愉悅。

尤其是00後、10後這些「數字星球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就愛玩電腦、玩手機、打遊戲,更習慣通過圖片、視頻、網絡社交等輕鬆、娛樂化的方式接收信息,閱讀對於他們來說往往是一件比較枯燥的苦差事。

似乎,只要學生能完成學業,大人能養家餬口,即使不讀書,對我們的正常生活也並沒有什麼負面影響啊!為什麼還要倡導大家讀書呢?

對於讀書的意義,古今中外各路大家有不同的理解。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認為讀書可以增進語言水平。

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認為讀書可以開闊眼界。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認為讀書代表著整個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改變其氣質」,認為讀書可以提升個人的氣質。

在「b站」走紅、深受年輕網友喜歡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也建議大家讀書,而且一定要進行非功利性的讀書。他說,「只有非功利性的讀書,才能使我們坦然地面對挫折和失敗,有勇氣繼續前行。」

而我認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一個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甚至智慧的物種,也是我們人類與其它動物最本質的、最根本性的區別。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汲取先人們幾千年來積累的智慧,我們可以與大師們隔時空對話,可以從中迸發出更有活力的思想火花。

打個比方,我們現在科技發展是如此發達,這是老子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的人無法想像的。但如果談及對宏觀世界和人性的理解,談及生命和生存的智慧,老子所洞察到的規律,他所達到的高度,是很多現代人都無法企及的。

這就是為什麼老子的思想、《道德經》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甚至已經走出國門,吸引了很多西方學者的認同和研究。

我們在閱讀歷代賢者思想的基礎上,再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文明,才能得出更深刻的感悟,有更適合人類社會的創新,才能領悟「人為何活著、活著有何意義」的精神內核。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人類進步的階梯應是優秀知識、經驗和精神內核的傳承和發展,而讀書是實現這個傳承、發展的最重要方式!

同樣,對於個人而言,讀書是獲取知識,汲取精神營養,快速提升能力和智慧的途徑。

可能有人要說了,實踐出真知,我們在生活中不也可以積累閱歷,可以提升和學習嗎?還有,通過看視頻、刷抖音,不也可以學到知識嗎?

生活固然也是一名很好的老師,但每個人的生活範圍和經歷畢竟是很有限的。如果只通過個人經歷去理解這個世界,觀念就未免狹隘,甚至走偏,對事物的判斷也難有足夠的高度。

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了解別人的經歷和視角,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會更多元化。當我們知道得越多,就越明白我們不知道的還有更多,才能保持心態上謙卑,我們對事態的判斷才能更加理性和準確。

而看視頻、刷抖音學知識,行不行?不是不行。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通過刷快手、抖音學會了下廚,很多年輕人上B站學編程、法律。這其實都是數字時代有益的一面。

但這種方式更適合我們學習實用的、功利化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某些具體的技能,而不太適宜我們深入了解思辨性的學問。這些人類思想上的珍寶往往難以轉化為視音頻。

而且,視音頻這種形式和人們的使用習慣決定了其難以往知識的深度發展,只能停留在較淺層、易懂的層面。如果想深耕某個領域和學科,獲得個人更高的提升和飛躍,最後總是離不開對大量的相關書籍的閱讀,甚至是研讀。

某個程度上,讀書的多少、所讀書的好壞影響了個人的人生「天花板」。這個「天花板」不僅指普世價值中的成功,還指個人的價值實現和精神追求。

這就是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02、既然要讀書,那該讀什麼書?

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社會角色的人群,適宜讀的書千差萬別。

我一直致力於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臨床診療,接觸青少年比較多。在對他們實施深度臨床心理幹預的過程中,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TPTIH)時,我們發現他們所閱讀的書籍竟然對其心身健康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變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因此,以下主要針對青少年適合讀什麼書、避免讀什麼書提供一些建議,供讀者們參考。

首先,青少年可以多讀哪些類型的書籍?大體來說,除了與學業相關的功能性書籍外,青少年應讀有助於其形成積極「三觀」的書籍,主要有以下3種。

第一種,名人傳記。孩子通過了解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成長和奮鬥的經歷,可看到個人獲得成就包含了哪些決定性因素,經歷了哪些必經階段,從中獲得激勵,提高逆商。

最近我在文章中提得比較多的《愛因斯坦傳》就是典型。愛因斯坦在幼年時代其實發育較遲緩,一度被視為異類,父母擔心不已,求學期間也曾經遭受過來自於同學和老師的歧視和排擠,形成不少疊加性創傷,但最後成為了一代科學巨匠,影響了人類科學發展的格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青少年對此有所了解,便可明白一時的落後並不代表失敗,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扭轉形勢,實現自我價值。如果再結合家長和老師的科學引導,便能夠發現其中蘊含的提高「逆商」、甚至塑造「學神」般高效學習狀態的方法。

所以,適合孩子閱讀能力的名人傳記可以給他們帶來強大的精神力量,讓他們領悟如何成為優秀的、甚至卓越的人才的智慧。

第二種,關於人類社會起源、發展規律和趨勢的書籍。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三部曲(包含《人類簡史》《今日簡史》《未來簡史》)就值得推薦。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套書籍對人類以往的歷史、當今社會的形成和未來發展趨勢都進行了闡述。閱讀起來需要一定的積累和能力,中學生可嘗試閱讀。它可以讓青少年初步形成較宏大的歷史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能從更高、更宏大的視角去看待社會的發展。這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欠缺的。

當有了高屋建瓴的視角,再去看待一些社會現象和個人的際遇時,內心就淡定、坦然多了,更有利於樹立積極、理性的「三觀」,培養社會、歷史的發展觀和高「逆商」。

第三種,青少年所感興趣的書籍。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積極的情緒去看書,對其中精華的吸收自然更高效。如果這些興趣類的書籍還能促進學業,或者促進人生目標的實現,那就更好了。

就像昨天推送裡提到的「少年科學家」談方琳,她熱愛數學,喜歡看數學理論方面的書籍。這對她而言既是興趣類的閱讀,也是對其人生發展和學業大有裨益的閱讀,是閱讀和學習的最理想狀態。

不過,青少年所感興趣的書籍一定不能對正常學業和心身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否則,所謂的書籍就成了「毒品」。

這就涉及到另一話題,青少年不適宜讀哪些書籍?主要也有以下3種。

第一種,大學之前的孩子不適宜閱讀哲學類的書籍。

哲學書和哲學思想本身並沒有錯,但由於其命題十分宏大,往往涉及到人類、人性的本質話題,要對這些話題有深入的、理性的理解和思考,就必定離不開個人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較豐富的社會閱歷。否則,就很可能產生歪曲的理解。

大學前的青少年、兒童群體心智尚未成熟,心理年齡小,缺乏社會閱歷,他們往往無法深入思考哲學書上的思想與智慧。如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還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本來就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時,他們就容易從負面的角度去理解哲學書中的思想。

我們臨床中遇到過很多青少年患者,他們在小學、初中就閱讀哲學類書籍,看思想家們討論生死、活著的意義,他們也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

他們又遭受過來自家庭、學校、網絡和社會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經常處於負性情緒驅動下的單向思維模式,便容易得出極其消極的結論:人活著是沒有意義的,那我努力學習、生活就更加沒有意義了。這種認知又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抑鬱、憤怒等負性情緒,越想越走極端、鑽牛角尖。

而這些孩子又非常聰明,自成一套邏輯,思辨能力很強,父母、老師、一般成年人甚至心理諮詢師都難以說服他們。他們就越走越偏,嚴重缺乏自我覺察能力,甚至發展出偏執型人格改變。

第二種,青少年、兒童不適合閱讀抑鬱症患者、或有過相關精神創傷的患者在未痊癒時所寫的書籍。

最近有一些網絡平臺推出了網友票選書單,其中票數很高的一本書《人間失格》,這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而在該書發布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一本呼聲很高的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臺灣作者林奕含所寫,講述了少女房思琪長期遭到老師性侵、最終精神崩潰的故事。林奕含本人也遭受過性侵併罹患精神疾病,於2017年自殺身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到這個書單的時候,我就暗暗擔心。如果青少年看到了這個書單,他們就很可能會去讀這兩本書,但這又正好是不適宜他們讀的書籍。

這不是說這兩本書完全沒有價值,很多學者和作家對這兩本書有很高的評價,但我認為這主要是文學價值和披露社會問題的意義。對於青少年而言,尤其是本來就有一定心理問題和隱患的青少年而言,閱讀這類書籍是弊遠遠大於利的。

這兩本書的作者本身就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有明確的精神心理障礙,表現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重度抑鬱症,甚至可按現行精神醫學的標準診斷為雙相障礙,並伴有一定程度的偏執型人格改變。太宰治和林奕含相繼自殺,這都是其精神疾病未能康復的體現。

所以,在他們的書中,雖然文筆細膩、富有感染力,但往往是從消極、負面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有一些描述和觀點甚至是較偏激的。

那麼,閱讀這些書籍的青少年中,如果他們也有相似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閱讀時便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引發共鳴。從專業上講,他們讀書時自己的創傷容易被全面激活,產生強烈的負性情緒,更容易接受作者的一些負面解讀,這又回反過來強化了他們的偏執認知和負性情緒,惡性循環。

這就相當於一個清醒催眠的過程,孩子掉到書中去了,大量的負性情緒和扭曲認知進入了他們的內隱記憶層面。這對心身成長是嚴重不利的。

而且,這兩個作者都自殺了,以悲劇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這會對原本就有精神心理問題的、認同這些作者的青少年帶來強烈的心理暗示,他們可能會認為「自殺」是勇敢者的表現,甚至以他們為榜樣,模仿自殺行為。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在日常診療中,遇到過非常多愛看《人間失格》的青少年患者。有的孩子甚至非常偏激,指明我要先閱讀這類書籍中的某些段落,再讓我談個人感受。如果我的感受與他們的感受不一致,他們會表現出很大的排斥,不願意交流,認為我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他們。

即使孩子沒有明顯的精神心理問題,沒有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但在他們的「三觀」仍未穩定的時期就過多接觸消極的、情緒化的、缺乏理性的文字和思想,這也會構成廣義上的病理性記憶,不利於他們建立積極的「三觀」。

第三種,避免青少年、兒童閱讀含有血腥暴力、色情、過於強調人性和社會陰暗面的書籍。

現在出版社和出版物多如牛毛,一些出版商和書商過於迎合大眾口味,而不對書籍內容有所甄別。所以,家長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不是有字就是書,不是所有書都是好書。

比如,現在很多孩子愛看日韓動漫,甚至從小學、幼兒園就開始接觸了。這一類書不是不能碰,有些傳播知識和優秀品格的動漫,寓教於樂,還是非常適合孩子們看的。

但家長也要提高警惕,不要以為只要是動漫就一定適合孩子看。很多動漫含有大量成人的元素,色情暴力的、恐怖血腥的、描寫人性扭曲的、三觀不正的,這些內容可讓孩子們形成病理性記憶,影響心身發育。

我們治療過很多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在進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心理幹預時,發現他們內隱層面有大量玄幻的、陰暗的、血腥的畫面,仔細追尋,發現大多來自於他們閱讀過的不健康書籍。

所以,家長和青少年、兒童遇到這些書籍一定要有意識地避開。

另外,很多家長讓孩子看中國四大名著,然而大學之前的青少年、兒童並不適合看中國四大名著,尤其是原版。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四大名著的產生,本來就不是青少年、兒童讀物,而是諷刺當時的社會體制、刻畫社會陰暗面的作品。正是戳中了世人心中的痛點和社會的醜陋,才成為經典作品。

《西遊記》裡的剝削與被剝削、「吃人」,《三國演義》裡的勾心鬥角,《水滸傳》裡的打打殺殺、江湖義氣,《紅樓夢》裡的兒女情長和人情百態,這都不是青少年所能理性理解的深刻話題。

如果一定要讀,最好選擇適合青少年、兒童的改編版,並結合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就像《西遊記》有很多改編的幼兒、兒童版本,主要體現唐僧師徒鍥而不捨、戰勝困難的經歷,這種積極的價值觀就是可以傳遞給青少年、兒童的。

至於四大名著真正的精神內核和歷史意義,等到孩子長大成人,有較好的是非辨別能力和積極的「三觀」之後,再去細讀也不遲。

在這裡也對大學生們應該讀什麼書說一說個人看法。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大學生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和人生規劃來讀書,而且要有跨學科的意識。

我本科讀的是臨床醫學,當過麻醉醫生,攻讀麻醉學碩士,後來「跨界」到成癮醫學、精神科、心理學,又因為涉及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和個人創業,要了解教育學、管理學等等學科。所以我看的書看似雜亂,但是都是各個學科的精華,是為了實現我的人生目標和價值。

03、如何高效地讀書?

建議大家可以了解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對閱讀的目的進行了分類,並根據不同的目的介紹了不同層次閱讀方式:是應該檢閱式閱讀,快速抓住重點;還是應該分析式閱讀,細嚼慢咽?這本書給出了一些方法和理論,值得推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我認為讀書並不一定都要認真、仔細地通讀全篇。如果閱讀量到了一定程度,往往就會發現不少書的本質內容其實是重合的,又或者有些觀點和知識是陳舊的、冗餘的。

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採取快速瀏覽的方式,迅速找到這本書裡有價值的內容,納入自己的思想或知識體系,提高閱讀的效率。

而當希望深入了解某些學科的知識時,要找到這個領域比較權威的、有代表性的、精華的書籍,並且最好是與時俱進的、結合了新近發展的書籍。

比如,如果想深入了解心理學知識,我個人認為不必在精神分析類的書籍花過多的時間,大體對這個學派的核心觀點有所了解即可,並且要批判性地看待。

相反,可以將閱讀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一些較前沿的科學心理學作品中。比如,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教授的《思想,快與慢》,其不但介紹了傳統的認知心理、行為科學的歷史和發展,還緊跟最新的科學心理學研究,令讀者對人類的意識和思維有顛覆性的認知,並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指導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外,還可以藉助「思維導圖」等工具,將書籍內容濃縮化、系統化,有助於更好地記憶和理解。

還有,與高效學習的道理是一樣的,想要高效讀書,也要懂得將讀書與積極的情緒體驗相結合,讀書前可以通過冥想、想像等方式,調動起比較愉悅的、甚至是興奮的情緒,這對提高閱讀效率很有幫助。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冰心先生對閱讀的高度總結。如果明確了閱讀的意義,喜愛閱讀,每天都是閱讀日。

希望大家保持終身閱讀、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意識!共勉之!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盤一盤北京汽車博物館裡的那些書
    在這個閱讀變得有些暗淡的時代,讀書成為了一種容易被忽視的能力。無可否認,書的背後,包含人類從古至今幾乎所有的經驗和智慧。讀書,是一種求知和改變的渴望。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小編帶大家盤一盤北京汽車博物館裡的那些書,看看汽車與書的故事。
  • 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24小時熱線開通啦 !
    護航行動   除了開通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外,還搭建運行一個「南太湖心航」心理健康服務實體化平臺,發出一套《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傳遞一封封從婚姻登記到孩子畢業時「給家長的信」,發揮一支支心理諮詢專家團隊和心理志願者服務隊伍作用
  • 「維維網球」專家忠告:學網球一定注意三「不要」
    對於那些已經具備一定技術能力,卻往往在比賽中無法完全施展,或者是經過較長時間訓練,感到厭倦和失去進取動力的青少年選手來說,以下這些由運動心理學專家派屈克·科恩(PatrickCohn)博士通過實踐總結出的經驗,也許能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 因為擼,他17歲就死了:「無名之書」對青年發出警告,強擼灰飛煙滅…
    比如在法國巴黎,1830年出版了一本《無名之書》(Le livre sans titre),對青年發出警告現代醫學認為,同樣一件事情,換一種狀況,所能達到的效果就不一樣,比如「擼」,它雖然不及pia~pia~健康,但沒有對象的情況下,男性適度安慰小兄弟是可以有的。
  • 世界讀書日!新站高新區映月書苑入選合肥市親子閱讀基地
    世界讀書日!為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閱讀活動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優良家風促進家庭文明新風尚貢獻力量今天下午新站高新區悅書房積極響應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的「我讀書很猛
  • 工作前3年,推薦閱讀的投資類3本書籍!
    作為進入職場3年內人群的的一員,今天說下初入職場不久的菜鳥的一些不成熟的小感悟。年輕人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心智還不成熟,對商業世界運行規則認知尚淺,但現實卻要求他們必須快速選擇自己的方向,畢竟工作3年時職場人面對的一個坎!說到這裡,想到一個模型:「冰山模型」。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讓書籍成為疫情期間瞭望世界的窗口
    新華社巴黎4月22日消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記者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悉,受疫情及全球戰疫措施影響,本屆讀書日的公眾聚集型慶祝活動多已取消,但是線上資源分享和閱讀交流活動十分活躍。該組織鼓勵人們善用時間,從閱讀中汲取力量,讓書籍成為疫情期間瞭望世界的窗口。
  • 「世界讀書日」:走訪鳳凰圖書市場探究讀者閱讀新方式
    紅網時刻湘西4月23日(通訊員 彭晗 張程前)4月23日,是第二十五個「世界讀書日」,對於許多愛讀書、愛逛書店的市民朋友來說,今年這個讀書日的意義格外不同。當天,記者走訪了鳳凰縣新華書店,在書籍展架前看到,各書籍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一些出版社為了適應少兒閱讀,對《朝花夕拾》、《駱駝祥子》、唐詩宋詞等進行了「提質」。同時,就銷量而言,課外讀物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名著類、文學類的課外書籍敵不過教輔書。
  • 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推薦書單(2020版/終章)
    當時高峰體驗,自然應承下來,於是,這2020版也就被提前預訂了。2020春,世界以非常不同尋常的方式展開,似乎也一度按下了暫停鍵,進而深度激活了群體的動力與人性的拷問。居家隔離的我,也不禁review起自己這麼多年的閱讀故事。書單越來越長,是因為的確每年都有相當優秀的書籍上市,但今年我有了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想法。
  • 全民閱讀搜索大數據:90後太分裂,一邊熬夜一邊找養生類書籍
    已經步入而立之年的90後,一邊熬夜一邊閱讀《睡眠革命》、《只有醫生知道》等養生類書籍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實體書店轉型受關注,閱讀興趣隨疫情不斷變化報告顯示,在疫情暴發之初,與「疫情」相關書籍的搜索熱度迅速上升,《鼠疫》、《花冠病毒》等具有疫情背景的書籍成為熱搜。
  • 「全民閱讀」聶震寧:不是為了什麼而讀書
    「全民閱讀」聶震寧:不是為了什麼而讀書 2019-09-1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適合自我療愈的心理書籍,閱讀讓你的生活煥然一新
    至此,我也愛上了閱讀心理書籍,在此我將介紹我曾讀過的一些書籍,如果你正好需要,那麼就開始閱讀,開啟尋找幸福的重建之旅吧。1這是一本有助於」解放你的心靈,找到生命的價值」的書籍。作者:露易絲· 海,美國最負盛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傑出的心靈導師,著名作家和演講家。她是全球「整體健康」觀念的倡導者和「自助運動」的締造者。露易絲·海揭示了疾病背後所隱藏的心理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採取積極的思維方式,實現身體,精神和心靈的整體健康。
  • FDA對孟魯司特鈉發出最嚴重副反應警告,這藥是被「禁用」了嗎?
    FDA對孟魯司特鈉發出最嚴重副反應警告,這藥是被「禁用」了嗎?因為大家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3月4日,FDA發布安全警告稱,治療過敏性鼻炎、哮喘的孟魯司特鈉及其仿製藥可誘發興奮、睡眠障礙和抑鬱症等嚴重神經精神不良事件,甚至可導致自殺意念和行為。並用黑框標註。這就是常說的黑框警告。
  • 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分小初高三個階段
    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分小初高三個階段中國教育服務網(匕頁)閱讀是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思維的過程,今年的4月23日是世界第25個讀書日,為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重拾經典書籍,教育部向全國中小學生發布了閱讀指導目錄。
  • 美國疫情「紅色地圖」觸目驚心,專家一籌莫展,拜登發出最後警告
    12月2日,據《每日郵報》報導,像之前專家預測的那樣,在感恩節後,美國的新冠疫情持續惡化。美國疾控中心(CDC)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單日新增病例已經突破20萬,住院人數也突破10萬。在這些數據背後,每天還有近兩萬人進入重症監護室,7千人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 盤點市面上各類「心理諮詢師證書」
    另外,還有常被大家忽視的「APEI美國職業教育學會」頒發的證書,不多說了,這也是個培訓證書。在該項目所依據的團中央文件中,明確規定了培訓對象為:各級共青團、少先隊幹部、少先隊輔導員及青少年工作者。這意味著,這個證書所面向的群體,基本是教育系統內從事思政工作的人員。「心理健康輔導員資格證書」,是提升這部分從業人員心理健康知識技能的一種手段。
  • 這款常見藥品或有精神健康副作用,FDA發出「黑框警告」
    近期,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了一則藥品安全信息警告。對用於哮喘和過敏的處方藥孟魯司特(Singulair)可能出現的嚴重精神健康副作用發出黑框警告。
  • 「心理專欄」當肯恩威爾伯遇到儒家⊙王嶽
    工業革命以後,人們痴迷於物質增長,忘記了對於心靈世界的探求,在無法用自身的理論體系解救自身的時候,西方人開始重新發掘前現代的原始土著精神,例如印第安人的古老傳統,並且開始跳出西方和自我中心論,關注異教文明,例如對東方冥契主義的借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來重建新的精神生活理念。多種力量的組合,多方麵條件的匯聚,依循西方人自身的心路歷程,於是興起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時代運動」。
  • 423讀書日特別策劃:疫情下深圳人閱讀故事(家庭篇)
    今年的 423 與往年不同,疫情下的閱讀有了別樣的色彩。深圳晚報推出特別策劃 "423 讀書日深圳人閱讀故事 ",聚焦在深圳的閱讀個體,分職場篇、書業篇、家庭篇、學校篇、作家篇五個系列。今天推出的是 "家庭篇 "——聚焦深圳的家庭閱讀。在外面,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職業,但在家中,他們分別是父親母親、兒子女兒。
  • 閱讀,凝聚起抗疫的精神力量——2020年閱讀大數據報告(第三季)
    此外,心理學的書籍2月環比增長不高,但3月則迅速增長至25%,說明「後疫情」時期,關注心理健康的人逐漸增多。  在疫情暴發之初,紙質書銷售受物流等因素影響,電子書閱讀時長明顯增加。京東讀書App用戶數量較疫情之前翻了一倍,一季度用戶平均閱讀時長增長了64分鐘,VIP用戶續費及付費書籍轉化均超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