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臺北的十三座牛雜店 老闆:臺灣生意不容易做

2021-02-17 我愛臺灣

關注「我愛臺灣」微信平臺,給你一百個喜歡臺灣的理由

微信ID號:ILOVETAIWANSOMUCH


高峰期在香港曾經擁有4間分店的十三座牛雜, 第二代傳人湯建業前年3月結束在港的十三座牛雜生意,同年9月轉戰臺北在士林夜市開設店舖,十三座牛雜處處可見香港特色,牆身以香港大富翁為主題,門面還模擬了開放士林的「叮叮車」,售賣的食品及飲品也是香港茶餐廳常見的,如檸檬茶、檸檬可樂等。

網站TOPick 訪問當日適逢十三座牛雜在士林夜市開店兩周年,談起當年為何放棄香港轉戰臺北,湯建業仍然好勞氣地解釋: 


」有傳媒話我是因為香港租金高先來臺灣,其實舖租貴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請唔到人是最重要原因,加上當時牛雜的來貨不穩。」

(有傳媒說,我是因為香港的租金高才會來臺灣的,其實租金高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僱傭不到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加之當時的牛雜貨源不穩定)

與很多赴臺創業的港人不同,湯建業並非心口掛個勇字便貿然到臺北追夢,他早在30年前已經在赴臺發展,並在當地結婚生子,後來才回港重拾父業賣牛雜,過上港臺兩地奔走的生活,臺北早已經是他的第二個家。


臺灣做生意門檻低競爭大

十三座牛雜在香港北角開店時,饕客無人不知曉,漂洋過海到臺灣後,香港有熟客赴臺旅行時都有特意光顧,在異鄉品嘗香港的滋味,現時店舖8成客源都是本地顧客。

湯建業坦言,牛雜對於臺灣人來說,可能由於口味因素,並不是本土食物,臺北人始終喜歡吃蚵仔煎、鐵板燒等食物,反而中南部較多人喜歡牛雜,他們也開設了宅急配服務,業務量暫時佔整體的3成。

」搵埋只夠份人工,始終無香港咁受歡迎,臺灣做牛雜無成就感,在香港做牛雜,啲人一食就有驚喜,有人鍾意食日日來。」

(賺的錢就跟外出打工差多不多,始終沒有香港那麼受歡迎,臺灣做牛雜生意沒有成就感,在香港做牛雜,顧客們吃我的牛雜覺得有驚喜,有些人喜歡吃就會天天來光顧)

灣租金及人工比香港便宜,湯建業卻指,臺灣開店做生意的門檻的確較低,但門檻低多人做生意,競爭也相當大,在臺灣做生意不是想像中簡單!

港臺兩地的員工也有差異,湯形容,臺灣的員工專注力高,只能同時做好兩至三樣工序,但香港的員工靈活性高,工作速度快,「一個人可以做8樣嘢,一眼關七。」

此外,臺灣的員工服務態度好,但香港的員工「一多嘢做就容易發猛憎」。


移民臺灣首先要愛臺灣

或許因香港政治動蕩、或許是年輕人熱衷追夢,移民門檻低的臺灣,近年成為年輕人的移民首選。對於這種風氣,湯建業語重深長地說:

」年輕人千祈唔好因為逃避而離開香港,要因為真心喜歡臺灣先好移民來臺灣!」

(年輕人千萬不要因為逃避而選擇離開香港,要因為真心喜歡臺灣才選擇移民來臺灣)

他續稱,年輕人可能鍾意臺灣生活多姿多彩,喜歡臺灣的慢活,但赴臺旅遊與在臺定居完全是兩回事,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每個地方都有好同唔好的地方,我自己鍾意香港多姿多彩,鍾意香港快狠準的工作環境。」

(每個底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我自己喜歡香港多姿多彩,喜歡香港快恨準的工作環境) 

有人說臺灣的民主比香港好,湯建業承認這種說法,但他指都要視乎政客是目的以基於自己的利益,還是以服務市民為主,對於他而言,無論在香港還是臺灣,最主要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我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臺灣的民主好過香港,但臺灣犯法可能被「砰砰搶」射死,臺灣一樣有極端。」

 (我很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份,臺灣的民主比香港好,但是臺灣犯法的話可能會被槍斃,臺灣也是有極端)

他建議,港人若選擇移民臺灣,想生活得舒服點,最好選擇臺中為落腳點;臺北與香港很相近,節奏繁忙,但南部的民眾主要講臺語,可能溝通上有些障礙。

香港的食物應該在香港

問及十三座牛雜會否回流香港,湯建業毫不思索就答:「我肯定想返去喇,香港食物肯定應該在香港!」(我當然想回香港,香港食物肯定應該在香港)

回流香港最大的難處不在舖租,而在於人手,湯解釋,牛雜在香港是功夫多、利潤低的食物,他希望能夠與香港的飲食集團合作,以顧問的形式合作,將牛雜的文化發揚光大。

不過,湯建業卻指,自己的年紀大了,將來的事如何打算,仍要視乎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平臺「我愛臺灣」;

如果你想找小編聊聊,可以回復「小編」給小編哦!

相關焦點

  • 臺北「饒河街夜市」,臺灣夜市介紹之5
    由於早期漢人移民多自大陸福建閩南地區渡海而來,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神媽祖成為臺灣處處可見最普遍的信仰。 」」臺北市松山地區最早的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建於乾隆十八年,由媚洲奉請媽祖分靈金身到錫口,歷經四年的時間建廟,於乾隆二十二年完工,成為錫口十三街庄大眾的信仰中心。
  • 臺灣熱炒100,必吃美食「老朋友」
  • 臺灣「超胡鬧紅布條」紅到國外! 瓦斯行老闆「我不知道掛這要幹嘛」隔壁神回網笑翻:超幽默
    微信ID號:ILOVETAIWANSOMUCH臺灣有著特有的「紅布條文化」,許多店家喜歡在店門口掛上顯眼的紅布條,並寫上優惠價格或是貼出名人曾造訪的訊息來吸引顧客注意,不過也有些店家不想跟別人一樣,反而發揮創意一秒吸引路人的目光,另類的行銷也成功吸引路人停下!
  • 臺灣芒果冰,韓國部落客推「三兄妹冰店」
    隨著韓國節目「花樣爺爺」及眾多韓星的推銷臺灣,一波波韓國的部落客前僕後繼悄悄來臺灣,探訪各地的景區,評比各種美食,不走臺灣人的路線,用外國人的角度觀察
  • 臺灣特色餐廳-臺北「磚窯」
    尋找臺灣味,走進磚窯店內不僅隨處可見臺灣五、六○年代流行的民俗文化童玩和雜貨,如果想回味古早的感覺,一桌道地臺灣菜,裡面有許多故事,從食物品味過去的記憶
  • 臺北簡明「彩虹」地圖
    《孽子》時提及:「gay bar在臺灣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空間,是因為它的疆域的界定正是建立在拒斥原有三水街茶室「人妖」的交易文化之上。」我們在店裡與他聊了十幾分鐘的貓,後來他追出來,把我們遺下的袋子遞給我們。「有空常來。」
  • 微光傾瀉的角落-臺灣十大獨立書店
    取名為「永樂座」,大抵透露出老闆不只是經營一家二手書店的野心。「永樂座」一名,來自大稻埕最負盛名的戲院,這裡搬演著傳統戲曲,也演出現代化的話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引領許多文化及社會改革運動的所在地,如今,早已拆除得一磚一瓦不剩。
  • 不要來臺灣,臺灣不好玩
    這不是因為我不愛這個地方,我很愛,但不好玩。臺灣不是來玩的地方,是來「生活」的地方。如果有人問我,臺灣是風景漂亮嗎?我說,這裡美的是生活方式。:「小姐,你藍(男)朋友很帥捏!!」就是會有小販明明兩人只點了三根關東煮,他會送你一個,告訴你因為一人兩個比較公平;就是會有老闆因為你是遠道而來的客人招待你;就是會有加油站在你騎車凍著手的時候為你端上熱水;就是會有早餐店的老闆記起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熱情的跟你打招呼。這是臺灣,我很愛的地方。
  • 臺灣No.1-鼎泰豐
    由於做人忠厚老實,油行的生意很快就蒸蒸日上,楊秉彝透過關係,跟當時的監察院院長,人稱「當代草聖」的于右任索字,現在這幅由于右任書寫的「鼎泰豐油行」就掛在信義總店裡。1972年是鼎泰豐關鍵的轉折年,當時一位很會做小籠包的老兵,租鼎泰豐油行門前的小空間,做起小生意。由於生意異常火爆,所以楊秉彝就跟老兵學做小籠包,開始逐漸轉型成一半油行,一半餐廳,後來乾脆把油行收了,專心做餐飲。
  • 臺灣樓市有望企穩回升 200萬港元「平民豪宅」招徠港客
    根據臺灣地區「內政部移民署」的數字,2016-2017年期間,「移民署」每年批准4000多名香港人的短期居留許可申請,每年批准約1000名港人的「移民」定居許可申請。去年前11個月,「移民署」批出3879個短期居留許可申請及1000個「移民」定居許可申請。
  • 翻尋味|沒吃過紅街市的芥辣牛雜粥,都不敢說自己是澳門人!
    在滿是歲月痕跡的小販車前,站著兩位中年阿叔,一人剪牛雜,一人舀白粥。「肥仔,整碗牛雜粥加魚蛋!多肚走腸,即食。」世上牛雜那麼多,最好味的必定是屋企樓下那一檔。牛雜,即牛的內臟,一種起源自廣東地區的小食。之所以稱為雜,就是因為一鍋之內「納納雜雜」,甚麼部位都有。
  • 臺北漫步:在小店親近這座城 Part 1
    臺北的小店,開得晚收得早,經營時間還很隨意,有種「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的感覺,誠如臺北這個城市的氣質。我一個人閒逛到這些小店,有展現「早安,晨之美」的早餐館,有能hea①到地老天荒的咖啡店、書店、小食店,當中有幾間看起來有網紅店之嫌,但並非只是元素的堆砌。對於臺北而言,我終究是一個旅人的視角,但在這篇裡捉到與臺北15間小店相處的光景,在俯仰之間親近了這座城。
  • 臺灣新生代插畫家,畫出最寫實、最有味道的「臺北人」
    ,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下了 MV、書本的插畫設計,以及藝術駐村、國內外展覽等活動,在插畫的世界裡建築了一片充滿個人風格的殿堂,他說,不知道能不能夠把「畫插畫」當作是夢想,只是單純地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顆看似不確定,卻閃閃發亮的「藝術家的心」,其實就是為其作品注入魅力的重要元素。
  • 「黃色經濟圈」下的「豬老闆」心態
    近期「黃色經濟圈」成為關注議題,筆者不是經濟學家,亦不是商業奇才,因此只能以「平民」心態,來闡述「黃店」老闆的心態。「黃店」佔全港店舖還不到一成筆者認為這些「黃店」的老闆,和龍門冰室老闆張俊傑一樣,打著「公民抗命」旗幟,滿手鮮血拿著「人血饅頭」,但高談闊論如何實踐「良心生活」!
  • 大陸「新零售」進軍臺灣
    日前,阿里巴巴集團與臺灣特力集團共同成立的家居門市「Taobao×hoi!淘寶精選店」在臺北繁華的信義商圈開業,這是阿裡巴巴在大陸以外合作成立的首家新零售實體門市。店內除了展示豐富的商品,還引入多項智慧科技應用,包括數碼貨架、電子價標及RFID貨架,帶來全新購物體驗。
  • 會員專欄 | 臺北漫步:在小店親近這座城 Part 1
    我一個人閒逛到這些小店,有展現「早安,晨之美」的早餐館,有能hea①到地老天荒的咖啡店、書店、小食店,當中有幾間看起來有網紅店之嫌,但並非只是元素的堆砌。對於臺北而言,我終究是一個旅人的視角,但在這篇裡捉到與臺北15間小店相處的光景,在俯仰之間親近了這座城。⦁
  • 話題│給你再訪臺北的理由 這36家美食入選米其林必比登推介
    圖/Jorge Gonzalez@flickr  「臺北米其林指南」將於14日出刊,在此之前,米其林集團率先公布「必比登推介」美食餐廳名單,共有36家餐館及店家入選,除了摘星呼聲高的鼎泰豐(信義路)、點水樓(松山)外,還有八家牛肉麵店上榜,另有十間街頭美食來自夜市,包含陳董藥燉排骨、福州世祖胡椒餅、施老闆麻辣臭豆腐等。
  • 日營業額從6元到上萬 餐館老闆:小費代表認可
    「小費是一種認可,是時刻提醒提供好的服務與高質量產品的標尺」,紐約市布碌崙(布魯克林)8大道「美食林魚丸」餐館的老闆林錚時刻銘記著小費意義,出身大廚的他曾經一天賺到數百元小費
  • 港人移居臺灣創20年新高
    有專做投資移民業務的臺灣律師表示,以前諮詢移民臺灣的人每個月不過幾個。從去年開始人數暴增,每月有五、六十個之多。有移民的港人直言,香港政治爭拗不斷,希望另找安靜環境。也有在臺已「落地生根」的港人表示,香港生活成本太高,臺灣物價較低,較易儲錢。衣食住行各方面,臺灣的花銷都低過香港。小編對兩地的基本花費做了一個簡單比較:
  • 澳門牛雜原來跟內陸的不一樣!!
    吃貨口碑第一站:明記牛雜這家有30年曆史的老店夫妻檔牛雜攤在新馬路區域。主要是牛雜還有各種牛之類的滷味,牛雜用料超級扎實,汁香濃鬱,是吃牛雜不能錯過的一站,每次都是排滿了長龍,不過為了美味還是值得啦。這家好吃的秘訣在於老闆自製的咖喱。無論是素的葷的,淋上老闆秘制的咖喱醬後都美味爆滿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