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庸思想是國際化的哲學?極左和極右有什麼問題?

2020-12-14 學到知識

#哲學#現在經常可以在網絡上或者新聞中聽到左傾思想和右傾思想,在學歷史學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也經常出現這兩個名詞。實際上左和右就是政治哲學中的兩個理念分支。

從源頭上看,這是法國大革命後誕生的理念。其實左右在不同的時期所具有的意義是不同的,比如左傾冒險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這兩個傾向其實對於社會來說都是具有危害的。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候左傾思想因為太過於不切實際給我們也帶來過危機。所以如何居中其實是在政治哲學中非常重要的話題。

以現代西方社會舉幾個例子,先說西方如今的右傾主義。也被俗稱白右。多數時候這樣的思想很像是瘋子,因為他們極度的追求自由,認為自由至上,和別的人直接的相互約束都限制了自由。但事實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的。所以極右思想的過激最終導致的就是寡頭和獨裁,對弱者的極度欺凌,也反對合作和共贏。

但左就好嗎?當然也不。聖母說的就是那些極左思想的白左們。他們完全不顧及社會現實,盲目的追求平等。誠然對動物的保護,對人的不歧視,對事物的包容是好的現象,但過激了就變成了另一種的傷害。最終出現的可能是一個人人相同思想,沒有任何偏差的殭屍化世界。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下的左和右,平等和自由對於社會來說是有利的,也符合如今的哲學理念。其實這就是靠著「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庸」。

儒家中庸的思想,關鍵想要理解庸。庸等同於常,常就是常態,社會的常態認知,歸類到上述中去就是平等和自由。而中則是不偏不倚。也就是既不要極度的左傾,也不要極度的右傾,兩者取其優點。這才是真正的儒學中的中庸,它對於我們的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相關焦點

  • 中庸思想其實很有現代氣息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又說: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總的來說,孔子認為中庸是宇宙至高的標準和規則,因為有它,天地才能各安其位,才有萬物的生發。 但長期以來對中庸有個誤解,說它是和稀泥,沒原則。 最初我對中庸也是不理解的,但在深入了解學習相關儒家思想及現代思想後,兩相對照,發現其要旨非常契合,即都是一種辯證的思維。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說:「溫而厲,威而猛」是他人的中庸;「鉤而不綱,夜不射宿」是他對事的中庸;「再,斯可以」是他做事的中庸;「師也過,商業不及」是他評價他人的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他審美的中庸;「敬給神而遠之」是他對鬼神的中庸。」這裡的「中庸」說的是一種與人接與物接時的一種原則和態度。可以看出「中庸」涉及到人的各個方面。
  • 胡適:《大學》與《中庸》的哲學講義
    《大學》和《中庸》討論「行為舉止」的範圍,仍然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至於應該先「尊道德」,還是應該先「道學問」,這是宋代儒生爭論的問題,在此之前並沒有誰會把它當作問題來研究。實際上《中庸》講的是: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兩個觀念恰好相反,一種是無視「個人」的「孝」的人生哲學,一種是「修身」的人生哲學,修身就是修個人。如果能用一個字來講《中庸》的話,那就是「誠」字。誠是天之道,誠之是人之道。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跟著天性去做事,讓天性充分地發揮出來,這就是「教育」,這就是「誠之」的方法。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有一天,子夏問孔子:「顏回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顏回啊!在誠信方面超過我。這個弟子很有仁德,很講誠信。」又問:「子貢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端木賜啊!在口才方面超過我。他能言善辯,辦事能力比我強」。接著又問;「子路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仲由啊!在勇敢方面超過我,這個人豪爽勇武,嫉惡如仇比我強」最後問;「子張這個人怎麼樣?」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中庸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儒生只有思想行為符合「道」、「天命」才算修道,稍微偏離一點都不行。 那「天命」又是什麼呢?先儒看不到,聽不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先儒並不知道「天命」根本是什麼,但堅信他存在,是不可背離的。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君子慎其獨也」,就算獨自一人也不敢須臾離道。
  •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學說——也許中西哲學在那時差異並不大
    胡適在《中國的哲學》中說:「須知東西的學術思想的互相印證,互相發明,至多不過可以見得人類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著大同小異的境地時勢,便會產出大同小異的思想學派。東家所有,西家所無,只因為時勢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東家,東家也不配跨炫於西家。何況東西所同有,誰也不配誇張自豪。」
  • 孔子、亞里斯多德在哲學上竟有共同思想,不愧都是聖人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點擊右上角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笑談哲學……孔子作為中國儒家創始人,從古至今他的地位沒有人能撼動,他的思想流傳至今仍是人們討論了學習的內容。圖為亞里斯多德及思想簡介孔子和亞里斯多德一個是中國哲學的先驅,一個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家,但是他們的思想中卻有共同之處,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一個社會也同樣,其中各式各樣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現到恰當的限度,這個社會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安定而有秩序。和是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的統一。《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一段話,其中區分了"和"與"同"。他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由這些作料產生了一種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醬)的味。
  • 「食神制殺格」文武雙全,勇謀過人,奉行「中庸哲學」,成就非凡
    中庸哲學上文選自《閻錫山日記》一生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治理山西長達38年之久,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讓山西保持和平和繁榮,得已使其成為當時最富庶的省份,在亂世民國堪稱傳奇。在命理中,有一種格局能文能武,無論經商還是做官,哪怕做起學問來,它也不輸其它任何格。它便是食神制殺格,將剛柔並濟消化到極致的格局。
  • 西風不相識︱極右復興:以上帝、貴族、國族和文化之名
    但這股極右思潮到底是什麼,卻讓人無從捉摸。它對集權、徵伐興趣渺渺,與納粹思想顯然不盡相同。各極右黨在歐洲議會中無法捏合成一個黨團,說明極右內部也有激烈爭論。而法國新右哲學領袖堅持與法國極右黨「國民陣線」劃清界限,似乎顯示哲學思想、大眾心理、現實政治之間也並非無隙銜接。本文僅抓要害處,擇其大端,對當前西方極右思潮的源流作一概述。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一】中庸之道,全球共識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時候,釋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極端,主張破除對外物和內心的執著,以獲得合適的「中」。所以當時佛教又自稱為「中道教」。西方哲學史上的最大宗師之一、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樣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 80%的人,對儒家中庸文化理解錯誤,到底什麼是中庸?
    說起我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儒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中一套理論體系是建構在什麼上的,答案是中庸。我們對中庸這個詞並不陌生。有時做什麼事情,有人就說:「我恪守中庸之道」,那到底啥是中庸之道,我們好像都知道,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中庸與中道都有個中字,但差別卻很大,很多人不懂
    中國佛教是用國人的思想來理解佛教呈現出來的佛教形態。也就是說,我們的中國佛教與佛陀所宣揚的佛教之間有一個誤差。為什麼不說是錯誤?因為我們認為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實際上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之間有一個差別。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它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主體」,即「對誰有用」?或者是「對誰產生什麼作用」?
  • 古希臘哲學的思想內核
    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處理實際問題為主導思想,太過「務實」,就離古希臘哲學太遠了。因為古希臘哲學的開端是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內核二不相信、不承認視線所及就是存在本身,而是追問現象後面的東西,本體求真。西方有一個存在論或本體論說,即:我們看見的都是假象或是現象,而背後的東西才是實在。
  • 羅素的「哲學問題」——成為了一個世紀以來最好的哲學概述
    他的作品涉及從數學和邏輯的詳細分析到關於和平主義和宗教的思考。他大量的哲學和文學作品為他贏得了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哲學遺產至今仍在大學哲學系廣泛流傳,尤其是在英語國家。1912年,當他還是劍橋大學的哲學講師時,他出版了一本很短但很簡潔的書,名叫《哲學問題》。它主要認識論認識論(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知識的本質。羅素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對哲學本質的理解。
  • 各民族哲學思想裡,最重要的思想高點是什麼?
    文化包括諸多形式,比如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宗教信仰、道德法律、風俗習慣及各種制度等等。套用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之說,超越性問題是文化系統中的「硬核」,處於統攝性的基礎地位,找到超越界,就是形成信仰的關鍵。這也是各民族哲學思想裡面最重要的思想高點。
  • 華東師範大學在滬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報告》
    相比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具有本土化、成果多元等特點,通過挖掘分析國際前沿熱點,描繪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化程度、分析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極具挑戰性。華東師範大學項目團隊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講話精神,勇擔重任、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