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鄉文學》雜誌選稿平臺第1813期
無棣唐塔碣石山
作者:劉學高
無棣,因境內有無棣山(碣石山)和無棣水而得名,自公元586年(隋開皇六年)建縣至今,歷經一千四百餘年。1373年(洪武六年農曆六月),因縣境內有海豐鄉,西北有海豐場而改名為「海豐縣」。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因廣東省也有「海豐縣」,為避重名,縣名復為「無棣」。冀魯一帶有民諺曰,「滄州獅子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此亦被譽為「冀魯三勝」。
去大覺寺時,此處正在復建「無棣古城」,到處狼藉。形成於商周,發展於隋唐,繁榮於明清的無棣古城,早已不見了曾經的輝煌,只有大覺寺與海豐塔仍默默駐守著。
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93年),原名「普照寺」,明洪武三年更名的「大覺寺」,是一處佛教寺院,坐落在平平無奇的城東南處,與凡世的隔絕,只是那道象徵性的屏障——普普通通的山門,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大覺寺的奇妙之處。雖歷經風雨,卻仍然如故,依舊散發著獨特的韻味。想來,一千三百六十多年前,定是一片僻靜之去處。
進入大覺寺,頓感主體建築氣勢恢宏、工藝精巧。盛唐以來的佛教文明,清代至民國的官辦學堂,建國後蘇聯風格的建築,隨著歷史的變遷,已融入一體。
海豐塔,史稱唐塔,即「普照寺舍利寶塔」,也稱大覺寺塔,原塔為八角密簷式磚結構,青磚到頂,飛簷挑角,角系銅鐸,塔身十三級。1957年時,只殘存塔基,地表以上盡毀。
相傳,文殊菩薩在五臺山講經說法,當時的五臺山:溝無泉水,山無點綠;天無禽鳥,地絕走獸。文殊心生普救之意,決意去借東海之水,以消五臺之熱,讓荒山披綠,花果飄香。於是,文殊來到東海,向東海老龍王借了「清涼石」。返回途中,路過古邑棣城,頓覺清風習習,涼爽宜人,眾鳥圍翔,花香襲人,飄然仙氣,油然而生,遂於異石之上,盤坐歇息。心想:此地雖不是名山大川,卻也似佛家之佳境勝地,何不將舍利子置於妙處,以感念佛祖之恩德,領略這裡的秀麗風光。隨之取捨利子,口念咒語,風沙起處,將舍利子埋入地下。唐貞觀年間,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說法傳到京都長安,唐太宗親派尉遲恭為督辦,在無棣建造「唐塔」。今之所見,乃1991年重建之塔,「海豐塔」塔匾,由本是一個四代翰林之孫,十九歲就進入中國佛教界核心層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從此,「文筆衝霄」的唐塔風貌重見於世。
立於塔下,風吹鐸響,古塔的滄桑與今塔的創新盡收眼底,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之碣石山,國內有三處:一說在河北昌黎,一說在遼寧興城,三是山東無棣。遍查典籍,史學家曰:「禹貢碣石在無棣,曹操登臨的碣石山也在無棣!」
山東無棣的碣石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據無棣舊縣誌記載: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山上不生草木,因近山傍海,距海口僅十餘裡,為導航標識之山。沿鄉人指引的方向,尋路前行。碣石山因曾一度作為當地建築石材的供應地進行採挖,致使山體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碣石山,海拔63.40米,是魯北平原唯一的山。進入碣石鎮時,見有燒雞在賣。無棣的大山燒雞,起源於碣石山鎮(原大山鎮),民間傳說,明朝神宗皇帝最喜歡吃大山燒雞,曾一度作為貢品。賣燒雞的說:「嘗嘗吧。老李家的燒雞物美價廉、遠近聞名。」
古時的碣石山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視他們居住的地方為「福地洞天」。當年曹操東徵青州海賊管承時,處於南徵北伐兩者之間,猶豫不決,當穿過「福地洞天」登上碣石山頂,看到秦皇漢武時期留下的大量遺蹟,面對即將統一的大好河山,激發了誓與秦皇漢武爭高低的雄心壯志,揮筆寫下了「太和元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觀滄海》也有感而作,成就了一代霸業。
登上碣石山最高處,盡收棗鄉勝景!古時,海水環繞整座山體,碣石山是海上唯一的導航標誌,由於黃河天長日久的攜泥沙入海,使得山周圍形成了大片陸地,離海漸遠。
山上山下兀自空悠悠,只有我這個流浪行者獨領風騷,正抒發胸臆,發悠古之情。突然腦海一掠,想起山下買大山燒雞時,那村姑的話:「俺姓李,十八子的李,就是宋朝寫詞的那個李之儀的李。」
出生在滄州無棣(今山東無棣縣)的北宋詞人李之儀,深受蘇軾的推許,曾在詩中把他比作唐代的孟浩然。李之儀的詩詞追求一種「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意境。他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這首詞,最早接觸倒是在《革命母親夏娘娘》的一本小冊子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此刻,《觀滄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似乎早已滄海桑田,倒是那《卜算子》中,「江頭江尾」的萬裡遙隔,引出的「日日思君不見君」的古樂府民歌風,鮮活了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劉學高,筆名長風,號流浪行者。沿徐霞客之足跡,尋馬可波羅之行蹤,追唐玄奘之佛影兒,四十六年來走遍四野八荒,於六合之下,盡行華夏及周邊諸多國度。停止寫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筆,開始塗鴉。
劉學高文集
(7)亞丁,亞丁
(6)觀音道場普陀山
(5)曾經「四明三佛地」
(4)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
(3)雁北之行——古城馬邑
(2)當我也在大樹下的時候
(1)你是我的伴兒
徵稿啟事
「
鄉韻鄉情」公眾平臺是《董鄉文化》《董鄉文學》選稿平臺,由博興縣作家協會與博興縣文化館聯合主辦。平臺宗旨:追求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希望廣大作者踴躍投稿,投稿時請直接粘貼文本,並附有一百字以內的個人簡介、作者的照片、真實姓名和聯繫方式。照片請用附件發送。本平臺提倡原創首發,文責自負,一旦發現違規現象,立即刪除,並在三個月內不發表該作者的文章。投稿郵箱:xiangyunxiangqing@163.com文學顧問:曹寶東 張基地 王鳴亮 趙樂明 周相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