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唐塔碣石山

2022-01-31 鄉韻鄉情
《董鄉文學》雜誌選稿平臺第1813期

無棣唐塔碣石山

作者:劉學高

無棣,因境內有無棣山(碣石山)和無棣水而得名,自公元586年(隋開皇六年)建縣至今,歷經一千四百餘年。1373年(洪武六年農曆六月),因縣境內有海豐鄉,西北有海豐場而改名為「海豐縣」。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因廣東省也有「海豐縣」,為避重名,縣名復為「無棣」。冀魯一帶有民諺曰,「滄州獅子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此亦被譽為「冀魯三勝」。
去大覺寺時,此處正在復建「無棣古城」,到處狼藉。形成於商周,發展於隋唐,繁榮於明清的無棣古城,早已不見了曾經的輝煌,只有大覺寺與海豐塔仍默默駐守著。
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93年),原名「普照寺」,明洪武三年更名的「大覺寺」,是一處佛教寺院,坐落在平平無奇的城東南處,與凡世的隔絕,只是那道象徵性的屏障——普普通通的山門,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大覺寺的奇妙之處。雖歷經風雨,卻仍然如故,依舊散發著獨特的韻味。想來,一千三百六十多年前,定是一片僻靜之去處。
進入大覺寺,頓感主體建築氣勢恢宏、工藝精巧。盛唐以來的佛教文明,清代至民國的官辦學堂,建國後蘇聯風格的建築,隨著歷史的變遷,已融入一體。

海豐塔,史稱唐塔,即「普照寺舍利寶塔」,也稱大覺寺塔,原塔為八角密簷式磚結構,青磚到頂,飛簷挑角,角系銅鐸,塔身十三級。1957年時,只殘存塔基,地表以上盡毀。
相傳,文殊菩薩在五臺山講經說法,當時的五臺山:溝無泉水,山無點綠;天無禽鳥,地絕走獸。文殊心生普救之意,決意去借東海之水,以消五臺之熱,讓荒山披綠,花果飄香。於是,文殊來到東海,向東海老龍王借了「清涼石」。返回途中,路過古邑棣城,頓覺清風習習,涼爽宜人,眾鳥圍翔,花香襲人,飄然仙氣,油然而生,遂於異石之上,盤坐歇息。心想:此地雖不是名山大川,卻也似佛家之佳境勝地,何不將舍利子置於妙處,以感念佛祖之恩德,領略這裡的秀麗風光。隨之取捨利子,口念咒語,風沙起處,將舍利子埋入地下。唐貞觀年間,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說法傳到京都長安,唐太宗親派尉遲恭為督辦,在無棣建造「唐塔」。今之所見,乃1991年重建之塔,「海豐塔」塔匾,由本是一個四代翰林之孫,十九歲就進入中國佛教界核心層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從此,「文筆衝霄」的唐塔風貌重見於世。
立於塔下,風吹鐸響,古塔的滄桑與今塔的創新盡收眼底,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之碣石山,國內有三處:一說在河北昌黎,一說在遼寧興城,三是山東無棣。遍查典籍,史學家曰:「禹貢碣石在無棣,曹操登臨的碣石山也在無棣!」
山東無棣的碣石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據無棣舊縣誌記載: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山上不生草木,因近山傍海,距海口僅十餘裡,為導航標識之山。沿鄉人指引的方向,尋路前行。碣石山因曾一度作為當地建築石材的供應地進行採挖,致使山體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碣石山,海拔63.40米,是魯北平原唯一的山。進入碣石鎮時,見有燒雞在賣。無棣的大山燒雞,起源於碣石山鎮(原大山鎮),民間傳說,明朝神宗皇帝最喜歡吃大山燒雞,曾一度作為貢品。賣燒雞的說:「嘗嘗吧。老李家的燒雞物美價廉、遠近聞名。」
古時的碣石山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視他們居住的地方為「福地洞天」。當年曹操東徵青州海賊管承時,處於南徵北伐兩者之間,猶豫不決,當穿過「福地洞天」登上碣石山頂,看到秦皇漢武時期留下的大量遺蹟,面對即將統一的大好河山,激發了誓與秦皇漢武爭高低的雄心壯志,揮筆寫下了「太和元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觀滄海》也有感而作,成就了一代霸業。
登上碣石山最高處,盡收棗鄉勝景!古時,海水環繞整座山體,碣石山是海上唯一的導航標誌,由於黃河天長日久的攜泥沙入海,使得山周圍形成了大片陸地,離海漸遠。
山上山下兀自空悠悠,只有我這個流浪行者獨領風騷,正抒發胸臆,發悠古之情。突然腦海一掠,想起山下買大山燒雞時,那村姑的話:「俺姓李,十八子的李,就是宋朝寫詞的那個李之儀的李。」
出生在滄州無棣(今山東無棣縣)的北宋詞人李之儀,深受蘇軾的推許,曾在詩中把他比作唐代的孟浩然。李之儀的詩詞追求一種「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意境。他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這首詞,最早接觸倒是在《革命母親夏娘娘》的一本小冊子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此刻,《觀滄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似乎早已滄海桑田,倒是那《卜算子》中,「江頭江尾」的萬裡遙隔,引出的「日日思君不見君」的古樂府民歌風,鮮活了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劉學高,筆名長風,號流浪行者。沿徐霞客之足跡,尋馬可波羅之行蹤,追唐玄奘之佛影兒,四十六年來走遍四野八荒,於六合之下,盡行華夏及周邊諸多國度。停止寫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筆,開始塗鴉。

劉學高文集

(7)亞丁,亞丁

(6)觀音道場普陀山

(5)曾經「四明三佛地」

(4)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

(3)雁北之行——古城馬邑

(2)當我也在大樹下的時候

(1)你是我的伴兒

 徵稿啟事

鄉韻鄉情」公眾平臺是《董鄉文化》《董鄉文學》選稿平臺,由博興縣作家協會與博興縣文化館聯合主辦。平臺宗旨:追求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希望廣大作者踴躍投稿,投稿時請直接粘貼文本,並附有一百字以內的個人簡介、作者的照片、真實姓名和聯繫方式。照片請用附件發送。本平臺提倡原創首發,文責自負,一旦發現違規現象,立即刪除,並在三個月內不發表該作者的文章。投稿郵箱:xiangyunxiangqing@163.com文學顧問:曹寶東  張基地  王鳴亮  趙樂明  周相尊

鼓勵作者 全額發放

相關焦點

  • 無棣:碣石聽風雨,滄海入夢來
    山、棗、牛無棣縣有一座山,距海20餘公裡,春秋稱無棣,魏晉稱鹽山,唐宋稱馬谷,元明稱大山。大山不大,也不高,山體海拔63.4米,山腳周長1600米,方圓0.39平方公裡。上世紀九十年代,無棣人多方考證,認定這座山是《禹貢》之碣石,秦皇漢武東巡之碣石,曹操東臨之碣石,徐福東渡入海求仙起航之碣石。
  • 碣石山復名二十周年紀念
    但隨著歷史的滾滾洪流,禹貢碣石處在何方卻成為千古迷案,引起史學界一場又一場論戰。值此碣石山復名二十周年之際,謹以這首《侃大山》,重溫二十年前碣石復名那段歷史,撥開迷霧,正本清源,為「禹貢碣石在無棣」正名,為無棣厚重的歷史文化添彩,向追求真理、尊重歷史、勤奮鑽研的各位同仁致敬!
  • 山河地理——曹操登臨的碣石究竟在哪裡?
    河北昌黎碣石首先說,碣石在哪裡。現在有三個地方在「搶」碣石山的地理歸屬。分別是河北昌黎,遼寧綏中,山東無棣。持山東無棣說法的基本來源於《禹貢》,《書·禹貢》:「(冀州)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無棣縣有平原,有黃河,無棣原來屬於滄州,碣石山,周圍幾個村名字都叫漁碼頭,張家碼頭,吳家碼頭,付家碼頭。原來都是海。黃河和孤獨的一座山是唯一標誌。
  • 「碣石之爭」沸沸揚揚,餘波未了
    河北昌黎碣石山、山東無棣碣石山、遼寧綏中止錨灣碣石分屬三省,地處環渤海,皆為風景區,嘮的都是同一套嗑——「秦皇求仙、曹操觀滄海「。三地各執一詞,皆說己方所言不虛。1984年,遼寧綏中止錨灣發現了秦漢宮殿遺址,歷史專家判為古「碣石宮」,隨後豎起了「帝王東臨碣石處」的招牌。
  • 如果沒有碣石山
    如果沒有碣石山 如果沒有碣石山,就沒有秦始皇臨碣石山,勒石記功,並求長生不老,江山萬代。也就沒有其刻下《碣石門辭》,讚頌統一中國的歷史奇功. 如果沒有碣石山,就沒有漢武帝「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修建「漢武臺」祈仙求神,鑄就神嶽之美名.
  • 碣石山——中國北方的古代名山
    尤其是毛澤東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一震爍古今的不朽詩句,使魏武帝曹操東徵回師,乘興登臨的碣石山聲名煊赫,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豪邁詩篇,更為碣石山披上了神奇色彩。碣石山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神奇之山呢?  一、碣石山曾是中國北方遠古的地理坐標  碣石之名,最早見於《山海經》。
  • 黨旗飄飄 警徽閃耀——致敬抗疫前線的無棣碣石山派出所村警英雄群體
    是的,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群人就是無棣縣碣石山鎮的37名英雄村警。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長城碣石山鎮位於無棣縣境北部,距縣城30多公裡,是山東的北大門與京津冀之間的交通要衝,過往車輛和流動人員多。
  • 【昌黎碣石文化】(十一)碣石山的秀美風光
    聲明:本公眾號對原創稿件享有版權,轉載需註明出處碣石山的秀美風光(三)
  • 山西五臺佛光寺唐塔
    唐塔在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裡,共七座,其中四座為唐塔。解脫禪師四年(公元824年)建,手法古老,形制特殊,為唐塔中所罕見。塔為方形,兩層,總高約10米。其座束腰須彌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門,塔內上部為疊澀藻井。
  • 碣石古十景
    1、碣石觀海 「碣石觀海」,指登碣石山主峰仙臺頂遠觀渤海壯景。
  •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曾登臨的碣石到底在哪?| 舊文新刊
    最早《山海經》和《禹貢》都講了碣石。《山海經》說:「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這是指黃河支流上源的一座山。因為只有這座山,拔海六百九十五公尺,周圍數十裡,屹然特立於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中,既與碣石之稱相符,又高大得足供帝王們率領著成千上萬扈從登上去;並且又位於東西交通大道的側近,也便於登臨。古碣石山即今碣石山,這並不是筆者的創見。自漢至明,歷代的地理總志和正史地理志裡都載有碣石山,既沒有說在海中,也沒有說碣石山有古今之別,可見所指都是今天的碣石山。
  • 「碣石觀海」聖地,花果之鄉,河北昌黎縣
    昌黎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北枕碣石,東臨渤海,西南挾灤河,公元923年置縣"廣寧",公元1189年取"黎庶昌盛"之意定名"昌黎",是久負盛名的花果之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旅遊之鄉、養貉之鄉、乾紅葡萄酒之鄉,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2005年成為全省首批擴權縣。
  • 碣石鎮規劃效果圖,一個字「絕」
    碣石灣溼地公園  該段屬於整個碣石鎮的起始點,是場地的門戶形象,現將設計打造碣石灣溼地公園。    改造後  淺澳村海岸線整體提升  該段屬於碣石鎮的濱海地段,遊業較為發達。    2.主立面現狀良好,山牆面裸露,做一般改造。  3.整體現狀良好,及宗教政務辦公建築,不做改造。  改造手法:  1.重點改造的考慮整體真石漆粉刷,門窗樣式統一,對罩壁進行改造。(沿街第一排採用真石漆粉刷,其他非節點位置採用塗料。)  2.一般改造的,山牆面根據主立面色彩,刷相同色系或補色系真石漆。
  • 「中國建築泰鬥」: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師張鎛是咱無棣人
    3不遺余力為家鄉重新設計海豐塔張鎛的祖籍是濱州市無棣縣車鎮鄉段家村,家鄉一直想重修唐代「海豐塔」,找到了張鎛,想讓他重新設計圖紙。張鎛欣然應允,「應該重振唐風,恢復舊觀,重修寶塔,重整寺院,鄉民的心願就是我的心願!」
  • 東臨碣石觀滄桑
    東臨碣石觀滄桑喬忠延 秋風蕭瑟,百草豐茂。魏武帝曹操北徵烏桓回來了,車轔轔,馬嘯嘯,勝利的旌旗漫天飛揚。抵臨碣石,眼前驀然開闊,大海浩瀚,洪波翻湧,他勒韁遠眺,禁不住以歌詠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時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
  • 【原創】唐塔不止四面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方形先看看八角形唐塔陝西西安懿德太子墓園內有一座小石塔,上有「大唐扶風郡魯公……」題記,可知是一座唐塔,這座塔也是八角形(第三稿)>>>唐塔不止四面>>>木結構古建築掃盲圖>>>四椽栿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六椽栿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華栱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龍王沒生「龜兒子」,為贔屓正名(第五稿)>>
  • 揭秘陸豐碣石玄武山那些鮮為人知的……
    在廣東汕尾市東部陸豐市的南海邊上有一古鎮,名為碣石。碣石衛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與著名的天津衛、瀋陽衛及威海衛合稱中國明清四大衛。在碣石鎮北,有座粵東著名的寺廟——元山寺,因其坐落在之處是一座突起的山崗,山上有七個形狀怪異的石頭,如北鬥星狀排列,故名玄武山。
  • 10月1日鎖定閃電新聞 直播無棣古城開城大典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為進一步推動旅遊業提振復甦,10月1日,濱州市無棣古城將舉行開城大典。屆時,閃電新聞將進行現場直播。據了解,濱州市無棣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產豐饒,有山、有海、有島、有古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優勢得天獨厚,是鑲嵌在渤海灣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 碣石端午節習俗
    鹽豬純,叫哼哼,叫到五月節,拼龍船。。。輾轉又到五月天,又是一年仲夏端午節,碣石人俗稱五月節,碣石過節引用一首詩來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梔粽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在碣石過節有不少習俗,如拜公嫲、賽龍船、吃粽子、食梔(支)粿、插榕葉、艾草。
  • 【歷史】碣石本地籍名人之高氏兄弟
    順治五年(1648)六月初七日,普寧十三塞山賊羅英率數千人圍攻惠來縣城,並佔據靖海所域。羅英軀幹碩壯,頭大脖粗,為一亂世豪雄。每次臨陣,他手執鬼頭刀,頭頂倒扣小石日,刀槍難入。羅英的暴行,激起了惠來舉人高廷煥的義憤,於是密請侄兒高亮福、高亮禎兄弟和砂陂寨首陳廷斌計議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