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人們學習知識越來越便捷。我們買來書籍閱讀,報名網課學習理財知識,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仿佛我們真的很忙。
但是,你是否也會覺得,隨著知識越學越多,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有種越學習越累的感覺。
為什麼我們明明讀了一本書,卻一會兒就忘記了?為什麼我們不斷學習知識,最後卻收穫很少、在不斷的忙碌中被拖垮?
今天,就來分享一個提高認知深度,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效率和認知深度的方法。
01 你為什麼會陷入學習知識的困境
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越學習越累?
這主要是我們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淺層次學習之上,並沒有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我們所學的知識並沒有融會貫通,只能通過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量,掉進了越學習越累的圈套,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我們學習的方法及大腦的記憶原理有關。我們大多數人學習採用的是閱讀、背誦等傳統的方法。這種方法只是將學到的知識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孤立的知識點不是我們大腦所擅長的。
大腦最擅長的記憶方式是將新信息與舊經驗結合起來,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繫和互通性,這樣我們的大腦才能記得住。
英國萊斯特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先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讓後在這個時候檢測他們大腦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
然後,科學家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出來給測試者看。這個時候,科學家發現,當測試者看到同一個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這個實驗說明,當面對新的事物,比如實驗中測試者看到新照片的時候,大腦並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記憶,形成新的記憶。我們大腦是通過對已有知識進行聯繫,來記住新的知識的。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了。他們學習這知識的時候,並沒有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繫,導致大腦只能另外開闢空間記錄新信息。
這種情況下,顯然學習的效率就不高了,我們學習的知識只能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並沒有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
02 認識臨界知識
那麼,要將新知識與哪些已有的舊知識進行聯繫會提高學習的效率呢?答案就是臨界知識。
什麼是臨界知識呢?要弄懂這個概念,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知識。有的人會說,知識還有什麼不懂的,我們平時讀的書不就是知識嗎?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人行動的信息才能內化成一個人的知識。比如,你學習了時間管理的技巧,但是你並沒有去實踐,做事情還是拖拖踏踏。那麼,這個時間管理的技巧對你來說只是一個信息,並沒有真正成為你的知識。
那麼,什麼又是臨界知識呢?
一個人一生要學習的知識通常可以分成三類:一是公共基礎知識,二是專業技術知識,三是通用必修課。
我們詳細來看,第一,公共基礎知識就是我們每天能夠用到的知識,用於做具體事情的知識。比如時間管理技巧、商務禮儀、溝通技巧等等。這些知識就好像士兵學習走正步一樣,是最基本的知識。
第二類就是專業技術知識,這裡的專業知識不是指的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的在某一個領域裡,你能夠系統解決問題的知識。比如你要解決一個問題需要跨學科思考、解決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你能靈活地把各個學科的知識調用起來,從而達到你的目標。
第三類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臨界知識。臨界知識指的是事物底層的結構和規律。比如像牛頓第二定律這樣能夠廣泛、普遍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知識就可以被稱作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套用了物理學裡的「臨界質量」這一概念,臨界質量指的是要產生核爆炸需要的裂變材料質量,只有突破這一臨界值,才能發生驚人的核爆炸。
同樣的,當我們積累了一定量的臨界知識,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這些臨界知識能夠將我們所學的知識聯繫起來,達到融合貫通、一通百通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
比如,系統思考就是一種臨界知識。在抗日戰爭初期,大多數人對這場戰爭的走向還十分迷茫的,很多人都是從兩國武器對比、國力對比的角度來思考戰爭的走向問題。但是,毛澤東從影響戰爭的底層因素上深刻分析了戰爭的走向,這一底層因素就是影響戰爭走向的關鍵問題。
毛澤東在這一時期寫下了著名的《論持久戰》,認為影響戰爭的關鍵是中國戰略空間的廣闊與日本需要速戰速決之間的博弈。如果能夠促進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結構發展,那麼戰略局勢就對中國大大有利,而對日本非常不利。
再比如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是指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第一個層面「what」,也就是「是什麼」,這個層次關注的是事物的表象。第二個層次就是「how」,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完成事情,第三個層次就是「why」,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
絕大多數人思考問題時停留在第一階段,即思考事情是什麼,只有少部分人會站在怎麼做的角度思考問題,最後,只有極少數人會站在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
拿電腦廣告的設計來說。絕大多數的廠家的廣告設計的邏輯是,我生產的電腦性能很好,性價比高,要買一臺嗎?而蘋果公司的廣告則採用了這樣的理念,即: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和創新。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就是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十分完美。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電腦,你想買一臺嗎?
你看,這就是思考方式的不一樣。大多數廠家採用的思考模式都是從「what」的角度出發,即我們的產品是什麼樣的。而蘋果採用思維則是從「why」的角度出發,即我們為什麼生產電腦。
顯然,當我們從「why」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時候,更能夠和他人建立信任和共識。
03學習臨界知識要樹立的兩種底層心態
前面講了臨界知識的概念,但是,臨界知識是需要不斷學習積累的,在學習具體的臨界知識之前,我們首先要樹立兩種底層心態。
第一種底層心態,綠燈思維。要理解綠燈思維,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紅燈思維。什麼是紅燈思維呢?就是當我們遇到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觀點時,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紅燈思維呢?這與一種心理學現象有關,那就是習慣性防衛。即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反駁。
那麼,什麼是綠燈思維呢?就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反對的意見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思考這個觀點是否合理,自己該怎麼用這個觀點來改進自己、幫助自己。
要建立綠燈思維的關鍵就是要能正確區分「我」和「我的觀點」。即我們要正確區分別人的質疑,是對人還是對事。即,我們不要一聽到別人的質疑,就覺得別人是在針對自己、指責自己,而是要將別人對自己觀點的質疑與對自己本身的質疑區分開來。
賈伯斯曾經說過:「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聰明人知道尊嚴不是在別人駁倒自己時去維護面子,而是在批駁中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樹立綠燈思維,積極聽取別人不同的觀點,從別人的觀點裡汲取營養,改進自己。
第二種底層心態,以慢為快。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想快速成長,人人都想一夜成名。但是,真正的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科比·布萊恩特在成功之前,不知道經歷過了多少次凌晨三點的洛杉磯。大衛·貝克漢姆在練就「圓月彎刀」絕技之前,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次滑門而過的射門。
成功都是需要不斷積累的,這就是以慢為快的真諦,不片面追求發展的速度,在沉澱中發展自己,搭建好成功的基礎。
以慢為快,需要我們有「結硬寨,打呆仗」的心態。
「結硬寨,打呆仗」來自於晚清名臣曾國藩帶兵打仗的秘訣。湘軍在與太平天國打仗的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先 「結硬寨」,即找到關鍵位置,立即修築工事,安營紮寨。「打呆仗」指的是湘軍不與太平軍正面開打,而是挖地壕,把整個城市外圍用壕溝隔斷,斷糧斷水,把太平軍圍困拖死。
我們這裡指的就是,在學習的時候,要抓住重要的、核心的知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在該快速學習的地方快速學習,在該慢下來認真思考的地方認真思考。
帕累託的二八原則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因此,我們要把80%的精力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當我們真正把知識中的重要環節打通後,就能在這個基礎上加深理解,學習的效率也就跟著提高了。
04 提高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學習臨界知識本身就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一個人能否深度思考並不是依靠知識積累的多寡,而是要學會不斷的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認知,讓我們能夠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而這種不斷調整的能力,就是我們學習的能力。那麼,要怎麼培養這樣學習的能力呢?
第一,反思。這裡指的反思,不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是要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邏輯順就是:觀察結果→研究事情原先的假設→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比如對「國內大多數城市在郊區建設高鐵新城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我們研究事情原先假設的邏輯就是:在郊區建設高鐵站會帶動新城發展(原先做出的假設)→投入巨資建設高鐵站(採取的行動)→高鐵新城發展成為空城,蕭條起來(產生的結果)。
接著,我們對高鐵新城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假設:第一,相關規劃不合理;第二,中國大多數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地,高鐵新城對人們沒有吸引力。
你看,提出的這兩個原因分析,第一個是對具體的原因進行分析,而第二個則是從「供需規律」這個從底層邏輯出發進行分析。這樣的分析更加深刻,更能夠揭示產生結果的原因。
因此,我們在分析結果產生原因的時候,要更多地採用第二種反思的模式,儘可能地從底層規律出發分析結果產生的原因。
對於如何反思,有一個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寫反思日記。寫反思日記可以採用對標管理的方法。它的步驟就是: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標準尋找差距,然後改進自己的行為。
富蘭克林為自己設定了要達到的13種品質,並為每一項品質設定了具體的標準。然後他每天對要對照13種品質反思自己,改進自己。最後,通過日復一日的反思,富蘭克林逐漸養成了這13種品質,成長為美國的開國元勳。
第二,以教為學。指的是通過向別人傳授知識,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為什麼教別人知識能夠鞏固自己的知識呢?這其中有三個原因:一是通過教別人知識能夠發現自己知識中的阻塞,從而進一步地打通已有知識;二是教別人知識其實是對知識的複述,這樣可以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三是教別人知識可以和他人交流,解答別人的疑問,碰撞思想,加深對知識的認識。
那麼,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可以應用的「以教為學」的好方法呢?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看的書複述給朋友聽,你還可以在微信裡組建一個學習群,定期給大家分享自己學到的知識,你還可以將自己讀過的書寫成聽書稿、書評,發布在平臺上面。這些都是很好的「以教為學」的小妙招。
第三,刻意練習。這裡的刻意練習不是指的刻苦的、有目的的持續訓練。而是通過不斷的學習,養成學習上的遷移能力,能夠把以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領域並快速掌握它的方法論。刻意練習分為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對基本核心知識的掌握。這個階段主要是持續的大量專注練習。比如在武術訓練中,學習蹲馬步、踢腿、打直拳等一系列基礎的動作,這些就是刻意練習。
二是將基本知識組合形成能力單元。這個階段主要是對核心知識吃透的基礎上,將他們組合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單元。比如,在武術訓練中,我們學習了基本的蹲馬步、踢腿、打直拳等,將這些基本的動作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能——武術。而一旦學會武術,我們就能夠和其他技能組合了,比如用武術行俠仗義、鋤強扶弱。
三是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當我們完成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後,就可以用認知框架將他們聯繫和整合起來。比如在巴菲特在長期的股票投資中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體系,即通過邊際效益、規模效應、品牌效應等組合成一個認知框架,來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
05 總結
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因為熟悉一個領域,而跳不出自己知識的局限,提出的解決方案都會來自於他所熟悉的領域。這樣提出的方案也不會直抵事物的本質,只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他本人也是通過不斷總結那些重要的基本規律—臨界知識,成長為對世界有影響力的億萬富豪。
因此,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通過臨界知識,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並從中形成自己的認知模式,從而更好地提升認知深度,讓知識融會貫通、形成體系,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書名:《好好學習》,作者:成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