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德軍如何布防?戰鬥最後幾天,蘇軍老兵稱戰後不敢回憶

2020-12-11 WarOH協虎

文/商學野

1944年冬季,已被盟軍和蘇軍兩面夾擊的德國做出了最後的反擊,20萬德軍在西線朝著盟軍突進,史稱阿登反擊戰。阿登反擊戰是納粹德國的困獸之鬥,雖然德軍一開始佔據上風,但因為蘇軍提前發動維斯瓦河戰役,德軍只能分兵回防,阿登戰役終以德軍撤退結束。

1945年的1月,德軍指揮部下令西線德軍撤退,阿登戰役結束。德軍在這場冬季反攻裡傷亡12萬人,而且消耗了大量寶貴的燃油,很多坦克和裝甲車被遺棄。至此,德國在軍事上已經徹底宣告失敗。此時連德軍的高層都知道,德意志第三帝國已經到了懸崖邊,盟軍和蘇軍兩線推進,目標直指柏林。

保衛柏林,是德軍最後的尊嚴。

這時的德國國防軍加上黨衛軍還有幾百萬人,它們分布在北歐、義大利和東線戰場,德國能調動的軍隊還有幾十萬。如果把這些軍隊全部布置在柏林周圍,德國高層堅信能守衛柏林一個月以上。

那麼德軍在柏林戰役時有多少人?是怎麼布置防線的呢?

一、日薄西山的日耳曼武士

就在德國發動阿登反擊戰的同時,東線的蘇軍則在猛攻布達佩斯。這場戰役是東線戰場最慘烈的圍城戰之一,蘇軍幾乎全殲布達佩斯城內的德軍精銳部隊,德軍除一萬多人突圍而出之外,以納粹黨衛軍"統帥堂"裝甲師為首的十幾萬人全軍覆沒。

東西兩線的阿登戰役和布達佩斯戰役同時進行,也同時失敗,這對德軍的士氣打擊非常大。從東線蘇軍包圍中僥倖逃生的部隊大概有10萬人左右,這些人也是柏林戰役德軍的中堅力量。

1945年春天,西線盟軍在阿登戰役後一路推進到了易北河,離柏林只有120公裡。蘇軍在解決掉東普魯士軍團之後,烏克蘭第2、3方面軍攻下了維也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飲馬奧德河邊。

德軍高層明白現在已經退無可退,沒有人敢幻想"反擊",或者"勝利",德軍將領心中只有兩個字——拖延!

此時,逼近柏林的是200多萬蘇聯紅軍,前鋒是英勇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德軍則開始在柏林周圍構築防線,集結了80萬大軍,主力是維斯瓦集團軍以及德國中央集團軍。此外德軍還臨時徵召了20萬新兵,柏林周圍總共100萬軍隊。但這100萬人中除了10萬從東線退下來的老兵外,其他的部隊都是新兵蛋子。有的坦克兵在前兩天還是個工人,直接被穿上軍裝送到前線。

德軍外圍防線編成了40多個師,共10000多門火炮,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1500臺,還有3000多架飛機。

▲柏林戰役德軍第一道防線,圖源為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

在柏林正面的防線上,由北向南依次排開的是第三裝甲部隊、第九野戰軍、第四裝甲兵團以及第十七野戰軍,這是柏林第一道防線。德軍依仗的主力是第三裝甲部隊以及第九野戰軍,這都是從東線地獄裡撤下來的百戰老兵,扼守在奧德河—尼斯河一線。

二、最後的一擊,蘇軍志在必得

1945年4月16日,前線蘇軍率先發起了進攻,但這跟前線指揮朱可夫本身的戰術不一樣。朱可夫本來計劃在小城法蘭克福方向進攻柏林,但是美英盟軍的進展很快,柏林可能會被盟軍分一杯羹,這讓蘇軍產生了十足的緊迫感。

於是朱可夫選擇在正面硬攻德軍,他的計劃是讓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突破德軍防線,然後用裝甲部隊合圍柏林,防止德軍逃竄。同時也將盟軍隔絕開,讓柏林成為蘇軍的囊中之物。

此時的德軍指揮知道,要抵擋200萬蘇聯紅軍是非常困難的,現在時間就是生命。他們期待的是盟軍開始攻城,這樣就能"體面投降"。所以海因裡希在第一道防線後面的布置了第二、第三道防線,層層阻擊蘇軍。

而在柏林城內,一直到大戰開始前夜,城內的秩序還是非常好的。黨衛軍在大街小巷修建水泥工事和火力點,在納粹的命令下,柏林城內16到60歲的德國男人都被編入了"人民突擊隊",連小孩子都拿起了槍。他們在簡單的射擊訓練後就被分配任務,送上戰場當炮灰。

4月16日清晨,蘇軍用100多盞探照燈照射德軍陣地,6000多門火炮和1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向德軍陣地開火。當時德軍陣地山搖地動,整個陣地變成火海。但是德軍指揮官海因裡希早把德軍從第一道防線撤了下來。他知道蘇軍的炮火攻勢太猛,第一道防線會成為德軍的墳墓。

由此蘇軍過了河,並未跟德軍直接接觸。一直到接近午時,探照燈發現了德軍部隊,但是同時也將蘇軍自己暴露了出來。德軍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奮力反擊,兩方都殺紅了眼,蘇軍進度很慢,傍晚才取得不大的優勢,推進了幾公裡。

第一道防線被拋棄,德軍的防守重點就是第二道防線的澤洛高地。第九野戰軍10萬人在這裡嚴陣以待,企圖阻擋蘇軍100萬人的進攻。第九野戰軍在澤洛高地的堅守堪稱悲壯,在4天裡他們抵擋著10倍於自己的敵人,蘇軍曾經4次勸降都被德軍拒絕。

最終在彈盡糧絕之後,第九野戰軍6萬人突圍出澤洛高地,4萬德軍戰死在這裡。

三、柏林之戰,血腥的屠殺

蘇軍用4天時間突破了德軍三道防線,裝甲部隊完成了對柏林的合圍,柏林已經成為一座孤城。第九野戰軍在突圍之後曾想進入柏林城,但是被蘇軍圍在外圍無法動彈。第十二集團軍也在柏林城外戰鬥,但是無法支援咫尺之遙的柏林。

4月20日一早,蘇聯第三突擊集團軍已經達到柏林市郊區,柏林已經在紅軍大炮的射程之內。20日中午,紅軍開始炮轟柏林。

4月21日,近衛第4坦克集團軍和第47集團軍來到柏林郊區,因為巷戰情況複雜,德軍又修建了工事,所以蘇軍開始整合部隊,準備聯合攻城。

4月24日,蘇軍對德軍第九野戰軍完成合圍,第九野戰軍無法支援柏林。

4月25日,蘇軍對柏林的合圍完成,殲擊航空兵第2軍來到前線,攻城即將開始。

接連數日的劇變讓柏林城徹底淪為了「孤島」,德軍高層或許未曾想到,當年閃擊波蘭尚且用了一個月,自己的柏林被圍卻不過區區數日。終於,時間來到了1945年4月26日清晨,柏林城上空出現了數千架飛機,數不清的高爆炸彈和燃燒彈丟在柏林城,將德國人最後的堡壘變成一片火海。

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分出了好幾個突擊群,從不同方向突入柏林。蘇軍在東線一路走來,攻城經驗十分豐富——步坦協同,工兵爆破,噴火兵收尾……德軍本以為能在樓裡頑抗,結果很多都被蘇軍活活燒死。

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心裡沒底,他知道柏林受不住這麼強烈的進攻。此時,他寄希望於城外的第九野戰軍和第十二集團軍及時回援,但現在這兩支部隊卻在城外動彈不得。

蘇軍攻城一天後的4月27日,第十二集團軍統帥溫克將軍終於發電給德國高層:12集團軍無法動彈,無法支援柏林。自此,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知道柏林淪陷只是個時間問題,太多平民甚至是孩子死在前線,糧食已經沒了,彈藥只剩一到兩天,他建議元首突圍撤退。

但是元首拒絕了這個提議,他的偏執讓他無法接受失敗,他寧願死在柏林。

4月28日,紅軍第3突擊集團軍來到了柏林最後的核心蒂爾花園區。這裡是德軍城防指揮部,也是德國國會大廈的所在地。蘇軍在這裡遇到了非常頑強的抵抗,朱可夫指揮近衛第8集團軍加入戰鬥,對這個最後的陣地發起進攻。

守衛這裡的是德軍精銳的黨衛軍,蘇軍進攻內務部大樓的戰鬥很殘酷,讓蘇軍老兵不敢回憶。黨衛軍死守大樓,根據紅軍戰士回憶,當時蘇軍只能"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前進。"德國人的頑強讓紅軍非常驚訝。

對此,蘇軍只得調來重炮轟擊大樓,將德軍震死在樓裡。最後蘇軍突入,德軍在樓內一層層地戰鬥,一直到29日夜晚黨衛軍全軍覆沒,戰鬥才結束,蘇軍也才佔領了內務部大樓。

4月30日中午3點,元首知道大勢已去,和妻子愛娃在地下堡壘自殺。

下午6點,紅軍開始進攻德軍最後的陣地——德國國會大廈。蘇軍第3突擊集團軍向國會大廈發動攻擊。德軍此時不知道元首已死,指揮部也沒有下令投降,因而以黨衛軍為首的德軍跟蘇軍在這裡血戰。

蘇軍炮轟大廈外圍30分鐘,然後在下午2點突入了國會大廈。戰鬥依舊發生在每一層樓、每一個房間,蘇軍最後把重機槍抬到了房屋內掃射,直接將牆壁轟塌;坦克從窗戶裡往大廈內部射擊將樓層破壞,一些德軍士兵直接掉下樓摔死。

直到下午6點,戰鬥才以德軍全軍覆沒而告終。

戰役最後,蘇軍戰士在國會大廈主樓圓頂上升起了蘇聯紅旗,宣告柏林戰役勝利。

此戰,兩軍參戰人數300多萬,在十餘天激戰過後,德軍傷亡40多萬人,蘇軍傷亡30萬,其中8萬紅軍戰士犧牲,他們倒在了勝利前夜的血泊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警醒著後人們「勝利與和平來之不易」。

30日深夜,德軍高層跟蘇軍接觸,告知對方元首已死,德國希望停戰。兩天之後,柏林司令魏德林籤署投降書,柏林德軍投降。

5月9日,德國籤署無條件投降書,德國法西斯宣告滅亡。自此,浩浩蕩蕩的二戰歐洲戰場,也終於迎來了和平的曙光。

參考資料:《決戰柏林,最殘酷的攻堅戰》,耿坤、李臣

相關焦點

  • 柏林戰役,蘇聯軍隊最後的惡夢!
    柏林戰役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場大戰,可以說,這一戰役已經沒有什麼軍事上的意義了,因為德軍的戰敗早就已經成了定局,唯有的是希特勒最後的倔強。然而面對已經窮途末路的德軍,為何這最後一戰蘇聯依舊付出高達30萬人的代價,才取得了這最後的勝利?
  • 蘇軍砸爛「柏林之鎖」:柏林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野戰
    1945年柏林戰役是蘇聯紅軍在二戰中實施的最後一場戰略性進攻戰役,它由一系列外圍攻堅戰和最後的城區巷戰組成。本文所講述的就是柏林外圍攻堅中最激烈的澤洛高地爭奪戰,它也是整個柏林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野戰。蘇軍官兵以巨大傷亡為代價,打開了通向「第三帝國」老巢的通道。
  • 蘇軍圍困柏林時,城外還有一支幾十萬人的德軍,為何不調回救援
    1945年4月16日,蘇軍集中250萬大軍向德軍盤踞的最後巢穴——德國首都柏林展開了總攻。令當時的蘇軍元帥朱可夫頗感意外的是,在柏林城外有一支德軍機動部隊,在首都遭到敵軍圍攻的關鍵時刻,這支總兵力多達幾十萬人的德軍機動部隊竟然不回去救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德軍老兵回憶錄:1944年華沙起義後 阻擋蘇軍攻勢付出慘重代價
    1944年夏,蘇軍終於回到了他們三年前離開的邊境地帶。現在,他們面前的就是第三帝國的領土,而波蘭是通往柏林最短的路線。蘇軍要想拿下第三帝國的首都,必須首先佔領波蘭首都華沙。此時華沙爆發了大規模起義,德軍趕忙調集龐大的坦克部隊進行鎮壓,同時也為了保衛這座城市,阻擋蘇軍前進的步伐。據參加過這次戰役的德國黨衛軍第3「骷髏」裝甲師老兵介紹,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戰鬥。他們不得不抓緊一切時間為自己的坦克裝滿汽油和炮彈,因為蘇軍大炮一響,坦克部隊和步兵很快就會發起新一輪進攻。
  • 柏林戰役德國百萬大軍 為何打不過蘇聯:德軍不都是超人嗎?
    有網友問二戰柏林戰役德軍一百萬為什麼打不過蘇聯?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大家以為德軍在素質、武器、戰術上都遠遠超過蘇軍。其實從1944年開始,基本上就是蘇軍在橫掃德軍了。從1944年以後那些大戰役,蘇軍的勝率早就超過了9成,橫掃式的戰鬥比比皆是。
  • 最後的戰役柏林戰役
    荷蘭、挪威和義大利仍有部分領土在德軍控制下。不過,支撐德軍士氣的唯一因素只有柏林了。如果柏林失守,那麼德軍的士氣將轉眼間土崩瓦解,同時也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深知德國軍心民心殘存希望所在的盟軍和蘇軍,從東西兩面逐步往柏林壓進,最後大決戰即將到來。 或許是阿道夫·希特勒也看到了柏林是維繫「抗戰」的最後一絲希望,因此他力主包括自己在內死守柏林。
  • 柏林戰役,德軍擁有百萬大軍,為何沒守住柏林城?
    二戰後期德軍全部兵力加起來差不多有三百萬(包括200萬德國國防軍,100萬德國黨衛軍)兵力多寡是由其軍工能力所決定的,但是在柏林戰役中卻組織不起來那麼多的人,因為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潭,兵力無法集中在首都柏林。
  • 蘇聯畫家筆下的柏林戰役 親臨戰場目睹慘烈戰鬥 準確展現歷史瞬間
    這是蘇聯畫家弗拉基米爾·博加特金(VladimirBogatkin)創作的一系列繪畫作品「柏林風暴」。畫家用鉛筆畫的形式,展示了柏林戰役的場景,從細膩的細節和準確的表現,可以看出這位畫家確實到過柏林,甚至直接參加過柏林戰役。
  • 柏林戰役:第三帝國的終結之戰
    從1944年開始,納粹德國的失敗已經無法避免,諾曼第登陸打開了歐洲的第二戰場,並且殲滅了德軍最後一支強大的裝甲集群。蘇軍同期發起了「巴格拉季昂攻勢」,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波羅的海三國失守,截止到攻勢結束,蘇軍一直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距離柏林只有百餘公裡;在1945年春天,蘇軍攻陷華沙並繼續向前推進,距離柏林已經不足70公裡,在南部也於4月13日奪取了維也納。
  • 二戰歐洲戰場最後之戰-布拉格戰役
    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地區,卻又是一番截然相反的景象,德軍不僅沒有投降,反而垂死掙扎與蘇軍進行了一場最後的慘烈戰鬥,這場戰役始於德國投降兩天前、結束於德國投降三天後的戰役,就是布拉格戰役,它的起因是什麼?結局又如何?為何德國宣布投降後還要繼續打下去呢?舍爾納為何要繼續布拉格之戰?
  • 柏林戰役蘇軍優勢明顯卻傷亡慘重!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柏林會戰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與蘇聯發起進攻的最後一次戰略性戰役。按當時的兵力來說,蘇軍有250萬人的兵力,6000餘輛坦克,7000多架飛機,甚至大炮高達4萬多門,而德軍卻只有不到100萬人,坦克數量是蘇聯的六分之一,飛機數量也不到蘇聯飛機數量的三分之一,大炮也達不到1萬門,無論從哪方面對比看來,蘇軍的優勢都非常明顯,但為什麼到最後,佔優勢的蘇軍傷亡還是高達30萬人呢?有關軍事專家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 奧德河戰役打開柏林大門,蘇軍3萬火炮7000坦克,殲滅德軍15萬
    發源於捷克奧德山的奧德河流經波蘭,一直到波羅的海,沿途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現在已經成為了波蘭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實早在二戰時期,奧德河的名號是及其響亮的,當時德軍苦苦支撐著盟軍和蘇軍的進攻,而1945年1月在奧德河進行的一場戰役成為了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 柏林戰役時,蘇軍為何不直接把帝國大廈轟平,而是派士兵攻進去?
    德國國會大廈是蘇軍在柏林戰役中所遇到的最後一個硬茬子,是一個不得不拿下來的硬茬子!1945年4月30日上午,蘇軍對法西斯德國的國會大廈發動了強攻!此時此刻,希特勒的總理府已經被攻克,這座象徵德國最高權力的大廈國會大廈,是德軍最後的防線!第三帝國國會大廈,這座著名的建築物見證了希特勒奪取了政權,更是國會縱火案的事發地。
  • 牢固的巴甫洛夫大樓,勝利的背後,是蘇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而在開戰後,這些居民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蘇軍士兵,成為了士兵身邊不可或缺的好幫手。實際作戰中,男性公民積極地幫助蘇軍修建工事,必要時也可以簡單培訓後投入戰場與蘇軍並肩作戰;而女性則留守大樓內,成為臨時的擔架隊員和護士。當戰事焦灼時,這些百姓還自願擔任起了通信兵和後勤的職務,這讓蘇軍士兵可以心無旁騖地與納粹德軍進行戰鬥,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 蘇德最後一戰:爭奪國會大廈多慘烈?蘇軍老兵:野蠻到從未見過
    在柏林之戰時,蘇軍對這座德國的核心建築發起猛攻,卻遭到了納粹黨衛軍的殊死抵抗。蘇德兩方在這棟建築裡進行了血腥的搏鬥,戰鬥持續了幾天,最後黨衛軍全軍覆沒。帝國大廈之戰的慘烈程度聞名歷史,那麼這場戰鬥到底是如何展開的呢?
  • 德國投降時,90萬德軍突然逃亡,二戰歐洲最後一戰是蘇軍大追殺
    德國的正式投降是在柏林之戰後,無力回天的納粹高層集體自殺,德國軍隊已經失去指揮,國內也無兵可戰。 1945年5月8日,在柏林城的殘垣斷壁之中,德軍的最高統帥凱特爾向蘇軍投降。他在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爾特」籤訂了無條件投降書,全體德軍走出廢墟向蘇聯投降。
  • 最後的反擊,陷入絕地的苦鬥:柏林戰役中的海因裡希大將(上)
    蘇軍進攻一般先以毀滅性的炮火開路,隨後投入步兵部隊撕開突破口,最後投入坦克兵團發展勝利。海因裡希在蘇軍炮擊前,就把第一道防線的部隊後撤,讓蘇軍炮火準備落空,而當蘇軍的正式進攻開始後,德軍主力則依託幾乎沒有受損的第二道防線狠狠打擊敵人,並有針對性的進行反衝擊。蘇軍步兵衝擊受挫後,會提前把機動兵團投入戰鬥,這樣坦克就會在德軍的堅固防線前遭到重大損失,削弱蘇軍的突擊能力。
  • 二戰時的柏林會戰究竟有多慘烈?攻克柏林的前夜,35萬蘇軍倒下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德國人銳氣盡失。在戰鬥中,德軍腹背受敵。缺少糧食,沒有被褥。長達數千公裡的補給線嚴重拖累了德軍。看準時機,史達林將西伯利亞八十萬軍隊調集過來。終於,蘇聯人展開了冬季反攻。德國資源匱乏,十幾個奴僕國更是毫無戰鬥力。在前方戰線扭轉之後,德軍望風逃跑。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蘇德坦克損失4比1,為何德軍不敢再發動進攻
    二戰蘇德戰爭,一些人認為德軍不該在1943年7月5日,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發動堡壘行動。由於這場戰役致使德軍在東線丟掉了戰場主動權。實際情況卻是,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坦克損失遠比蘇軍小得多,戰後統計顯示,蘇軍坦克損失高達6800輛,而德軍只損失了1500輛。那麼,蘇軍坦克損失這麼大,難道對後續戰場形勢沒有影響嗎?
  • 蘇聯猛攻柏林,駐紮它國的數百萬德軍,為何僅「觀戰」而不回援?
    擔任主攻任務的蘇軍絲毫不敢鬆懈,他們殺雞用起了牛刀,把蘇軍的精銳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兩個坦克軍和四個航空集團軍全力壓了上去。美、英部隊也不甘示弱,大軍浩浩蕩蕩開過易北河,距德國首都僅僅有100公裡。眾所周知,德軍曾經佔據了大半個歐洲,這時候義大利、匈牙利、捷克等許多國家還部署著很多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