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都回農村種地,能推動社會發展嗎?

2020-12-22 袁家三常事

從歷史發展長河中,我們可以洞察到,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好象都是由農民發起的,這很讓人誤會,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改變,朝代的更替,似乎都離不開農民這個角色,為什麼在過去,有從商的商人,也有從事手工製作的手工業者,他們為什麼不起來造反呢?原因就是他們比農民過得好,從幾千年的發展史來看,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從事最繁重體力勞動的農民或者農牧民,他們都是生產製造最底端的那一層,然而他們又是最重要的,試問,哪個朝代,哪個國家又能離開農民這一階級,農民的地位,文化素養確實不怎麼高,但這一切都不能否定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在今日的中國,農民佔到了9億之多,農民的力量偉大吧!請回憶一下,建國以來,最能讓中國改變面貌,而又能讓外國人豎起大姆指的就有兩件事,一是農民的包產到戶,讓國人徹頭徹尾的從飢餓轉變為吃飽肚子,這還不說,還得要吃好,二是中國飛躍式的城鎮化發展,農民工這個功勞,無論如何不能抹殺,農民工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個是農村的開天闢地變化,一個是城市的日新月異的舊貌換新顏,你說農民對推動社會發展如何?

現在回到今天的話題上來,假如說農民都回村種地,能推動社會發展嗎?老趙不昧良心的說,「能」,但作用不是那麼大。剛一看到這個問題,老趙實在憋不住想笑,題主怎會問出這麼智商低的問題?社會的發展,難道只有農民種地這一項,這也未勉太簡單了吧!

大家也都知道,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是由各個階級,在國家的英明帶動下,才使社會蓬勃向前發展,這個階級包圍的範圍廣了,各個國家,每個社會意識形態的階級劃分也不同,不管怎麼說這些不同的階級,在自已的崗位上,都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中國,九億農民,十八億畝基本農田,一人兩畝地,他們能創造出多大價值,難道說僅僅填飽肚子,就表明社會進步發展了。要這麼說,中國己實現了,脫貧扶困,可以說吃飽飯己不成問題,難道中國的社會已是最發達了嗎?事實上,我們與發達的社會相比,差距還很大。

農業發展固然重要,但要想社會發達,還必須讓工人,農民,商人等等共同努力,使一個國家在政治,文化,教育,經濟,貿易,對外交流,以及人類探索,自然開發利用等許多方面都要有長足的發展。不是簡單的一說,農民都去種地了,社會就會一定進步。

相關焦點

  • 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白領回農村種地又興起,農民:搶飯碗嗎
    導讀: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白領回農村種地又興起,農民:搶飯碗?農民工提前回家實屬於無奈之舉,但是如今也有很多白領卻主動提出辭職回到農村來種地,這樣的舉動讓很多農民看不太懂,也有一些農民調侃說「城裡飯也不好吃了,回來農村和農民搶飯碗了!」
  • 未來10年,這些人或將會被社會淘汰,只能回到農村種地?
    到城市發展是很多農村年輕人的目標,也有很多農民是迫不得已去城市工作。誰讓現在種地賺取的收入,根本就維繫不了一家人的開支。而年輕人進城是為了謀取到更多的機會和機遇,畢竟誰都有一顆嚮往好生活和成功的心。
  • 農民種地賠錢?近百萬村莊消失,溫鐵軍:農村空心化就是個偽命題
    溫鐵軍:農村空心化就是偽命題,近百萬村莊消失,農民種地就賠錢?文:文俊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我們品嘗到可口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的是辛苦的農民耕作的農民呢?在古代社會,一直是農業的大國的我國對於農民以及農業的發展十分重視,不僅僅將農民排在商人的前面,彰顯出農民的社會地位,而且還經常勸課農桑,當時的農田規模可以想像得到的一望無際,而淳樸的村莊也有類似於桃花源一般的存在,但是現在社會,我們依舊以農業立國,是否真的意味著農村的消失造成農民的失業呢?近百萬的村莊將要從我國的土地消失,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對於農業的漠視。
  • 農民不願種地是忘本?這4點才是農民最真實想法,農民太苦了
    1、糧賤傷農,糧食價格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糧賤傷農」這個詞語看起來並不高大上,似乎還帶有諷刺的意思,沒錯,糧食價格太便宜,便宜到現在一斤糧食都買不到一瓶礦泉水,本身農民土地有限,多數農民能分到3分地就不錯了,一家四口也就兩畝地,兩畝地頂多1800多斤糧食,我們算下,把這1800多斤糧食賣掉能賺多少錢?
  • 2020年農村產權改革,出現這8種情況,農民不再擁有種地的權利!
    而在土地改革過程中,出現以下7種情況,農民將不再擁有種地的權利。土地有償退出眾所周知,2020年底我國將全面完成農村地區土地確權工作,土地確權可以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當然,農民也可以選擇將土地使用權進行轉讓,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
  • 田園生活為趨勢,成功人士都想種地,為啥年輕人卻不願回農村呢?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對於種地都有著特殊的情結,可以說種地就是我國的立根之本。現在不像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在農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反而是一些成功人士更加喜歡回歸田園生活。沒有物質基礎,回歸田園很難養活一家人,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回家種地的原因了。年輕人不喜歡種地,老了卻想回歸田園,回歸家鄉,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現在的農村基本上都只剩老年人了,如果沒有青壯勞動力,那麼地該由誰來種呢?年輕人不愛種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種地收益達不到更好的物質生活,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被迫外出打工。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愛恩斯坦如果沒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艘無舵的航船,飄飄蕩蕩,沒有方向。一個人擁有了理想,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沒有理想,成功對你就無從說起。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 農村出外打工的70,80後,要等到年老了還能回到農村種地養老嗎?
    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要回到農村種地養老。儘管這幾年農村城鎮化的步子在加快。農村有很多人己經在城市買了房子,安了家。也有很多人在打工中象城鎮職工一樣交納了養老保險,到六十歲一也可以拿到一份養老金。但是,在70後,80後的農民群體中。佔比還不是很高的。
  • 農民在家務農,種地的收入能夠在城裡買套房嗎?
    農民在家種糧,種多長時間可在城裡買套房?這個問題其實挺可笑的,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民我可以好好給你聊聊這個事情,就按照農村大多數的四口之家來說吧,因為現在土地政策都是30年不動,所以就導致了農村一個很特殊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有的人家四口人,但是卻有十多畝地,而有的人家裡四口人,卻只有一口人的地,很多個新婚家庭,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可是媳婦和孩子還都沒有地種,村裡沒有機動地了,你跟誰要地去?
  • 11年前,回農村種地年收入800萬的清華女學生,現在發展怎麼樣?
    可是在現如今,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雖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們身上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來到城市當中去發展工作,可是大城市中那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很多年輕人都感到壓力很大。而且由於農村裡的大部分人都選擇去到城市,也是農村的一些種植業的發展不是很好,越來越多的都依靠於現代技術手段,以及一些現代的藥物。
  •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崑山農民給新農人發獎學金
    據了解,「崑山新農人」委培生獎學金是15位崑山市新型職業農民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個助農獎學金項目,其目的是鼓勵更多的社會青年學農從農愛農,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也體現了新農人關愛接班人、前輩拉手後輩的良好社會氛圍。
  • 回農村種地,種什麼成本低、效益好?
    今年很多經營不善的小企業都倒閉了,很多人就萌生了回農村種地的想法,在農村生活,畢竟還有吃有喝有地兒住,就算賺的可能會少點,但是支出的花費也少啊,不一定比住在城裡頭差,在大城市,吃穿要自己花錢,租房子要花錢,生活支出高,賺得少的真承受不住生活壓力。那麼回農村種地,種什麼比較好呢?
  • 不想種地的農民增加,土地長草種樹的現象普遍,咋解決?辦法來了
    當然,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是越來越好了,但在農業發展方面卻出現了不少問題,因農業發展滯後導致三農發展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家都在討論如何讓促進農業發展,讓種地農民實現增收。
  • 三代農民的社會地位,簡直不要太深刻,看看這農村人怎麼說
    ,祖祖輩輩在農村種地,耕地種田也是有50多年啦,社會地位也是發生啦很大的變化02我爺爺是創關東過來的03村長和縣上領導看望爺爺親切的說:「農民伯伯您辛苦啦」全家人都圍在身邊,聽著領導都是這樣稱呼爺爺,都叫伯伯,心裡別提多激動啦
  • 如果外國長期禁售大米給中國,農民工會重回農村種田嗎?為什麼?
    第一,長期禁止糧食出口是不可能的現在社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各方的信息交流和貿易往來非常旺盛。如果哪一個國家想要脫離全球化而長期閉關鎖國的話,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展國內經濟,根本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 2020年這8種情況農民無法種地
    2020年這8種情況農民無法種地 一、有償退出土地權益的人員 大家都知道,2020年將是土地確權的收尾階段。土地確權是確保農民的基本權益,但是有些人不想當農民,他們願意將在農村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其他人,並得到一定的補償。這類有償退出土地權益的人員就沒有辦法在農村繼續種地了,永遠失去土地權益。
  • 老人種地,是農村最後的倔強
    今年在老家呆的時間較久,越發意識到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再過幾十年,村裡的田地誰來種呢?隨著城鎮化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城市,農村裡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農村裡農事生產自然落到了老人的肩頭——老人種地,是農村最後的倔強!
  • 村子進入了封閉狀態後,農民還能去幹活種地,還能外出務農嗎?
    提要:村子進入了封閉狀態後,農民還能去幹活種地,還能外出務農嗎?疫情期間,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封閉的情況,農村裡各個村子都進行了封村,而在城市裡各個小區也是進入了封閉管理,為的就是避免出現病毒的交叉感染。
  • 社會的快速發展下農民們也越來越多走向了種植養殖的道路上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城市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以至於,農村相對來說,越來越落後,越來越貧窮。所以,為了脫離農村這個貧困區,農民們也爭先恐後地湧入到城市建設的大浪潮中去了,留下的農民都是一些年邁的老人跟留守的兒童。
  • 種地難,不種還不行,國家重啟農業託管,45億補貼,6成歸農民!
    說起種地,目前的重地主力仍然是農村的60後,不過,他們的種地模式已經出現問題,一個是由於種糧收入太低,很多耕地被撂荒或栽樹,而另一個問題就是種地後繼無人。農民種地難的問題已經凸顯。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為了杜絕土地資源的浪費,國家此前就已經對撂荒土地和耕地種樹的行為及時叫停,違者將面臨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