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掃房子,媽媽在樓上翻出了一面鼓,說拿上給孩子玩吧。孩子感覺是個新奇的玩具,在拿著咚咚的敲。看著已經掉了漆的鼓和斷斷續續的鼓聲,把我帶回到了記憶中的小時候,想起了我的爺爺和元宵節村裡鬧花燈的故事。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看花燈!花燈輝映人歡笑,舉國喜慶幸福年!」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記憶中的元宵節,就是攜三五個小夥伴跟著跑九連燈的隊伍,他們繞著村裡一個燈棚一個燈棚地跳,我們就跟著一遍一遍地看,仿佛永遠看不倦一般。這群姑娘們從正月初六開始,村裡就組織她們學跳九連燈,為紅紅火火過元宵準備著。
九連燈又稱「跑燈」「耍燈」「花果燈」。是根據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孫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話故事編制而來。每名姑娘各執桃花、石榴花、桂花、臘梅等16盒鮮花、瓜果彩燈,分別代表八仙。九連燈在街頭表演時,由「飛燈」(即由長竹竿高挑一紙糊的白鶴或蜜蜂、蝴蝶、金魚狀的燈)前導,後隨各種花燈,在鑼鼓伴奏聲中,列隊遊走於大街小巷。當到了場地表演時,仍先由「飛燈」繞場一周,然後舞者或舉或提彩燈,以圓場步變換各種隊形圖案,在歌唱聲中擺出字樣,並將快板穿插裡面,結束整場表演。
我的爺爺就是九連燈的組織者。想組織好九連燈耍演,必須將樂隊組、九連燈組、說快板組三合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像現在可以拖個音響、放著音樂,有網上跳舞的視頻可以參考。每到進了臘月的晚上,爺爺總在蠟燭下畫看不懂的符號,身邊還放著一堆發黃的紙片,問爺爺說在幹什麼,他總是說:在準備正月十五的節目哩,娃娃長大了爺爺教你跳啊。我那時候疑問:一堆鬼畫符就能把舞蹈跳好了?懷著不解,蹦蹦跳跳走了。長大後我才知道,爺爺是一個民間藝術愛好者,他可以吹喇叭、敲大鼓、拍大鑼,也可以寫快板、排民間舞,一到正月裡,用武之地就顯現出來了。
正月初六開始,跳舞的姑娘們從報名到隊伍集結僅需1天時間,就集合在村中心小學裡,爺爺將姑娘們進行排列組合,開始了他的教學,什麼時間翻花,什麼時間換隊形,手舉多高都進行詳細的展示,姑娘們也不懼冬天的寒冷,手中舉著玉米棒一遍一遍地練習著。這邊樂隊組的師傅們也不停止地為姑娘們伴奏著,隆隆的鼓聲、滴滴噠噠的嗩吶還有手風琴、大鑼聲和二胡聲,簡單的樂器匯聚成最美妙的音樂烘託出了熱鬧的氛圍。往往這時候,快班組2人會找一間教室,會在黑板上寫上好幾篇快板文章,琢磨措辭和節奏,打著快板訴說國家的變化、村莊的變化,歌頌偉人、歌頌老革命藝術家。一群人聚到一起就是為了在正月十五前後為村裡的群眾們送上視覺盛宴。
期盼已久,正月十五到了。上午姑娘們開始在小學教室裡化妝,化妝的姑娘拿著粉塗塗抹抹,眉毛黑黑的、臉蛋白白的、嘴巴紅紅的,再穿上紅紅的表演服,和平常相比變漂亮了許多。鼓、嗩吶繫上了紅綢,快班組的也都穿上了新衣板板正正地,到村中心廣場開始了第一場表演。姑娘們在音樂聲中手提連燈燈火團團,紅光閃動,煞似一條火龍歡騰飛舞。飛舞后,變換隊形,擺出「祖國萬歲」「吉祥太平」等字樣,為祖國祈福。「共產黨為人民,讓窮苦大眾做主人,共產黨真偉大,領導人民打天下」「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實行聯產責任制,家家戶戶屯滿糧」,快板聲聲結束表演。
現在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爺爺也已去世了,也沒學上怎麼跳九連燈。我想,記憶中的年味,就是那一盞盞燈串出的家鄉味吧,裡面映照的有我們的童年和家人的參與,那一個和藹的老人為讓我們有一個深刻記憶的元宵節所付出的努力。我們這一代人也成長為了父母,現在的環境和以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環境整治禁了鞭炮、禁了年火,國家邁出新步伐。我們也要創新出新的年俗形式,讓我們的孩子們走出手機電視,參與到年俗活動中來,給他們創造屬於他們回憶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