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老酒杯」記憶中的年味徵文丨邵虹:我的爺爺和九連燈

2021-02-20 高平新聞中心

 

臘月掃房子,媽媽在樓上翻出了一面鼓,說拿上給孩子玩吧。孩子感覺是個新奇的玩具,在拿著咚咚的敲。看著已經掉了漆的鼓和斷斷續續的鼓聲,把我帶回到了記憶中的小時候,想起了我的爺爺和元宵節村裡鬧花燈的故事。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看花燈!花燈輝映人歡笑,舉國喜慶幸福年!」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記憶中的元宵節,就是攜三五個小夥伴跟著跑九連燈的隊伍,他們繞著村裡一個燈棚一個燈棚地跳,我們就跟著一遍一遍地看,仿佛永遠看不倦一般。這群姑娘們從正月初六開始,村裡就組織她們學跳九連燈,為紅紅火火過元宵準備著。

九連燈又稱「跑燈」「耍燈」「花果燈」。是根據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孫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話故事編制而來。每名姑娘各執桃花、石榴花、桂花、臘梅等16盒鮮花、瓜果彩燈,分別代表八仙。九連燈在街頭表演時,由「飛燈」(即由長竹竿高挑一紙糊的白鶴或蜜蜂、蝴蝶、金魚狀的燈)前導,後隨各種花燈,在鑼鼓伴奏聲中,列隊遊走於大街小巷。當到了場地表演時,仍先由「飛燈」繞場一周,然後舞者或舉或提彩燈,以圓場步變換各種隊形圖案,在歌唱聲中擺出字樣,並將快板穿插裡面,結束整場表演。

我的爺爺就是九連燈的組織者。想組織好九連燈耍演,必須將樂隊組、九連燈組、說快板組三合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像現在可以拖個音響、放著音樂,有網上跳舞的視頻可以參考。每到進了臘月的晚上,爺爺總在蠟燭下畫看不懂的符號,身邊還放著一堆發黃的紙片,問爺爺說在幹什麼,他總是說:在準備正月十五的節目哩,娃娃長大了爺爺教你跳啊。我那時候疑問:一堆鬼畫符就能把舞蹈跳好了?懷著不解,蹦蹦跳跳走了。長大後我才知道,爺爺是一個民間藝術愛好者,他可以吹喇叭、敲大鼓、拍大鑼,也可以寫快板、排民間舞,一到正月裡,用武之地就顯現出來了。

正月初六開始,跳舞的姑娘們從報名到隊伍集結僅需1天時間,就集合在村中心小學裡,爺爺將姑娘們進行排列組合,開始了他的教學,什麼時間翻花,什麼時間換隊形,手舉多高都進行詳細的展示,姑娘們也不懼冬天的寒冷,手中舉著玉米棒一遍一遍地練習著。這邊樂隊組的師傅們也不停止地為姑娘們伴奏著,隆隆的鼓聲、滴滴噠噠的嗩吶還有手風琴、大鑼聲和二胡聲,簡單的樂器匯聚成最美妙的音樂烘託出了熱鬧的氛圍。往往這時候,快班組2人會找一間教室,會在黑板上寫上好幾篇快板文章,琢磨措辭和節奏,打著快板訴說國家的變化、村莊的變化,歌頌偉人、歌頌老革命藝術家。一群人聚到一起就是為了在正月十五前後為村裡的群眾們送上視覺盛宴。

期盼已久,正月十五到了。上午姑娘們開始在小學教室裡化妝,化妝的姑娘拿著粉塗塗抹抹,眉毛黑黑的、臉蛋白白的、嘴巴紅紅的,再穿上紅紅的表演服,和平常相比變漂亮了許多。鼓、嗩吶繫上了紅綢,快班組的也都穿上了新衣板板正正地,到村中心廣場開始了第一場表演。姑娘們在音樂聲中手提連燈燈火團團,紅光閃動,煞似一條火龍歡騰飛舞。飛舞后,變換隊形,擺出「祖國萬歲」「吉祥太平」等字樣,為祖國祈福。「共產黨為人民,讓窮苦大眾做主人,共產黨真偉大,領導人民打天下」「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實行聯產責任制,家家戶戶屯滿糧」,快板聲聲結束表演。

現在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爺爺也已去世了,也沒學上怎麼跳九連燈。我想,記憶中的年味,就是那一盞盞燈串出的家鄉味吧,裡面映照的有我們的童年和家人的參與,那一個和藹的老人為讓我們有一個深刻記憶的元宵節所付出的努力。我們這一代人也成長為了父母,現在的環境和以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環境整治禁了鞭炮、禁了年火,國家邁出新步伐。我們也要創新出新的年俗形式,讓我們的孩子們走出手機電視,參與到年俗活動中來,給他們創造屬於他們回憶的童年。

相關焦點

  • 「炎帝老酒杯」記憶中的年味徵文丨王保義:記憶中的春節,走親戚
    今年已經70超越的我,記憶中春節(過年)期間穿新衣、戴新帽、寫春聯、放鞭炮、走親戚、看耍樂……留在腦海裡的每一項都值得回憶。但過年走親戚這項活動留給我的印象猶為深刻。記憶中,過年走親戚民情風俗很厚重,圪圪道道很多且很講究。比如說,禮品上的講究;比如說,時間上的講究;比如說,主人招待親戚飯菜上的講究……記憶中,以往過年走親戚,所提的禮品都是「固體」方面的東西。
  • 「炎帝老酒杯」記憶中的年味徵文丨陳立仁:總也難忘高平九蓮燈
    那年正月十四傍晚,鳳和村村道上就被擁擠得滿滿當當的了,在喧囂的人聲,鼓、鑼的敲打聲中,扭跳著過來三十來人的隊伍,他們身著多種色彩豔麗的服裝,每人端倆盞相同的「九蓮燈」,由「飛燈」引導,踏著鼓點,動作協調,男青年剛健舒展、身形如箭,女青年靈活俏美、翩然若飛,一招一式,變化萬千,時而對燈、饒燈、分燈,時而晃燈、溜燈、甩燈,不斷幻化。
  •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作品】母親的燈
    為了營造濃厚喜慶的氛圍,迎接這一特殊節日,我縣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徵文比賽活動,通過散文、詩歌等形式來歌頌祖國,讚美祖國,從即日起,《今日巴馬》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推出此次徵文中的部分優秀作品, 讓我們隨著這些讚美歌頌的文字,追憶往昔崢嶸歲月,縱覽今朝輝煌巨變,祝福我們的祖國更加美好,人民更加幸福!
  • 年味越來越淡,懷念兒時的年味,記憶中的年味是什麼樣呢?追憶篇
    看著看著,忙著忙著年就近了,出去遇見熟人相同的話題就是,你回去過年不?什麼時候回去?放假多少天?這都變成了口頭語。逢人便問,商場賣衣服的熱鬧非凡,人擠著人,頗有些許年味。只是如今雪漸漸小,年味的鞭炮聲漸漸消失,記憶中的年味逐漸變了模樣。記憶中的年味,最高興的是那些外出務工者,外出務工者那一張張文字懇切可又滿含心酸、思念的請假條,再加趕貨加班的那張疲憊的臉。
  • 陳曉帆記憶中的爺爺陳望道:「爺爺是我最忠實的聽眾」
    陳望道家人合影,左邊為陳曉帆(資料圖片)「爺爺逝世時我才4歲,那天正好我生日。當時太小,不知道為什麼竟有那麼多人為爺爺送行。」談及對爺爺的第一印象,陳曉帆的記憶定格在了陰霾的陵園,黑白色的葬禮,以及哀傷的心情。
  • 我的年味徵文‖戚思翠:雲拜年也年味濃濃
    【編者按】我的年味徵文開始了,面向現役、退役軍人、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工作人員、雙擁志願者和社會大眾徵稿,從現在開始到2月27日結束,
  • 記憶中的北山 徵文選登
    攝於2019年5月,北山公園 北山公園樹木繁茂,傍晚的時候更是清幽寂靜,正是觀賞螢火蟲的好地方。 現在公園改造再即,也許以後再難看到大片飛舞閃爍的螢火蟲了,慶幸自己已經用相機記錄了下來,希望自己拍攝的這些照片能夠讓更多人看到,讓大家知道,我們梧州北山的螢火蟲,也是分外漂亮的~ END 讓/我/們/聆/聽/你/的/北/山/故/事
  • 【三秦歡樂頌】「過年的記憶」 主題徵文 16 · 王鴛鴦:最是那「年」回味長/ 朗誦:雨夜寒露
    最是那「年」回味長春節,中國人的農曆年,華夏兒女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時此刻,冬去春來,辭舊迎新,對於來年生活的美好祝願,民間老百姓的表達方式莊重而虔誠,寓意綿長。陝西關中地區的年味從臘月初五開始,這天有「吃五豆」的傳統,「吃五豆」便成為春節的序曲。
  • 小時候記憶中的年味
    大家好,我是小易,今天小易要和大家講的主題核心叫「年味」。對於「年味」每個人因為環境和經歷不同所以感受都有所不同,也許小孩子覺得「年味」就是每年有壓歲錢紅包收,有糖果吃,大人覺得「年味」是長時間間沒見的朋友同學,老人家覺得「年味」是看到自己的子女回來後的熱鬧,而我覺得年味不是這樣的,年味最重要的是分享這一年來大家收穫的喜悅,一家人或者和村裡人一起合作準備年貨的體驗以及這種過年的儀式感,但這些年科技進步了大家漸漸的把它遺忘了
  • 「古太酒」杯「我記憶中的年味」徵文作品(131)散文:年 味
    臘月是一年的尾聲,臘月有許多年俗。那些年俗常常在記憶深處刷新。我屬於八零後,小時候總盼望著過年,那時候過年可熱鬧。"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頭一晚,母親三四點就開始煮上臘八粥,有大顆玉米珍,金黃金黃的,裡面有花生米、紅棗,還有炒好的紅蘿蔔丁、豆腐,看起來花花綠綠,特別美味。喝晚熱乎的粥感覺全身也暖了。
  • 記憶中的年味是小時候的年味
    想想我也是奔三的人,對於過年這個中國年來說,沒有特別多的感觸,唯一的感觸就是,馬上要過年,又要老一歲,就希望時光慢慢的走,慢慢的,我想多年輕一點。有時候覺得小時候的記憶太少了,那些屬於我的成長記憶基本上寥寥無幾,但是有些記憶一旦記住了就是一輩子。小時候的過年就是穿新衣,放鞭炮,串親戚。
  • 記憶中的年味,並以此文懷念我親愛的母親
    我的母親已經離開我們四年了,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念我逝去的母親,在我關於過年的記憶中,年味就是與母親相聯繫的一切。記憶中濃濃的年味記憶中濃濃的年味忙完了我們幾兄妹的新衣服,我的母親就要開始和我奶奶一起準備過年的美味了。
  • 【三秦文學】記憶中的爺爺
    三十多年的時光打磨,絲毫沒有褪去爺爺在我心中的印象。至今,爺爺留下的點點滴滴依然是那麼清晰可見。記憶中的爺爺,從來不睡懶覺。當啟明星剛剛跳出東方天際,他就起床了。於是,刷刷的掃帚聲就會響起,劃破靜寂的夜空,驚醒窩裡的大公雞,村莊,也就跟著慢慢地醒了。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成為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
    >成為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作者:張子賀  濟南市緯二路小學三年級一班指導教師:張蕾以前媽媽曾問過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給過很多答案,比如:讀書是為了考上好的學校,讀書是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現在你問我為什麼要讀書,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成為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17年前,非典爆發,67歲的鐘爺爺說:「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17年後,新型冠狀病毒爆發,84歲的鐘爺爺把自己送到了疫情的重災區!在他眼裡,「醫院是戰場,醫生是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 回憶我的爺爺!
    次年,日本侵略者在瀋陽製造「九一八事變」,在3個月時間內佔領我東北全境,使我3000多萬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1933年,日寇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進而想吞併全中國。爺爺的童年全都在戰亂和恐慌中度過。成長在這樣內憂外患的環境中,還是青少年的爺爺接受了先進思想,1946年成為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的前身)中的一員。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鋼槍彈藥。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李廣標:小時候的年味
    有諺語說,臘八臘八,凍死叫花;還有說法是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就說天氣寒冷,年味漸濃。
  • 過年我選臺兒莊,只為尋找那份童年記憶中的年味
    我常常在想,年味究竟是什麼?曾幾何時,年味是孩子口中咿咿呀呀的那樣一首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啟事
    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山東學習平臺統一安排,「學習強國」東營學習平臺將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活動。  2.徵文內容  聚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通過對過年集體記憶的書寫,抒發共同的鄉愁,重新審視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為「十四五」良好開局凝聚精神力量。
  • 集年味啦 | 蒸饅頭、蒸年糕...春節愈近年味濃!你記憶中的年味是什麼樣的?
    現在家家戶戶也都陸續蒸起來了~記得小時候,家裡還沒有拆遷,奶奶都是叫蒸饅頭的人來家裡蒸的,前一天就要準備餡兒、和麵皮啥的。-現在越來越多人都是直接拿到街上或者專門蒸饅頭的地方去加工。相較於以前,還是少了些年味。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明明是有餡兒的,不叫包子反叫饅頭呢?
  • 「花啦啦」杯徵文丨劉向紅:念你,在龍眼成熟的時節
    實如益智本非藥,味比荔枝真是奴。」雖道龍眼味不比荔枝,卻亦是名貴果品,在漢唐時期與荔枝一樣常是賜予外來使節的禮品。  更記得明代宋鈺的「外袞黃金色,中懷白玉膚,臂破皆走盤,顆顆夜明珠。」對龍眼的推崇備至,愛之所至。  那天臨近中午,母親打來電話,讓我中午抽空回娘家吃午飯。我一聽馬上元氣滿滿,嘮叨了句:「這個時節老家的龍眼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