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是個閒不住的人,自20多歲在出版社當編輯的時候他就喜歡拿著相機到處去採集新聞,在那個年代我們國家的交通還遠不像今天這樣便捷,尤其是馬未都還專門喜歡往西部跑,什麼新疆,西藏,青海,他都去遍了。
人到中年的時候馬未都已經遊歷了大半個中國,這時候他的心就更野了,想到外國去看看了,像什麼日本、韓國、新加坡,他也都轉得差不多了。借著一次工作的機會,馬未都去了一趟英國,而這次英國之行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因為馬未都的兒子在國外留學,回來的時候總喜歡和馬未都講一講外國的所見所聞,每次提到英國的時候,兒子總會讚許英國的計程車,稱當地的計程車舒適,乾淨,司機素質很高,很紳士,彬彬有禮。
馬爺去一次英國,自然不會放過在當地坐計程車的機會,有一天,他在倫敦的街頭閒逛,打了一輛計程車,一眼望去,這裡的計程車還真不一般,它們的外觀都很統一,它的外形和一般的家用轎車相比很容易區分,很有一副復古的味道,和倫敦有些古典氣息的街道搭配在一起顯得很有情調,恍惚間仿佛穿越到了福爾摩斯的世界。
馬爺在當地一打聽,據說在倫敦考個計程車司機的證條件非常苛刻,需要6年的時間,在此之前你必須了解倫敦的每一條街道,大路小路,甚至每一條捷徑你都要了如指掌。當然做到這些對於老倫敦人來說並不難,像倫敦這種古老的城市一百年前就已經非常現代化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所以這100年來,街道大體變化不大。
相比起來我們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可就難多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這三十年幾乎一天一個樣,各種規劃一個接著一個,今天這還是一條胡同呢,過段日子再看就起了高樓了。
另外一個讓馬未都感受不同的細節是英國的計程車副座是不允許坐人的,一般情況下副座是用來放一些小件行李的。這一點讓馬爺多少有點不適應,在國內儘管按照馬未都的社會地位他肯定是坐後排的人物了,但他從年輕時候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是坐車他都喜歡前邊的副駕駛,原因是視野好。到了英國自然馬爺也只好入鄉隨俗。
倫敦的計程車也分大小,大的準乘6人,小的則和小轎車一樣,可以坐5個人,它給人的感覺像是專門為了計程車而設計,車子內部空間利用率很大,個子矮點的上下車都可以站起來,幾乎不用哈著腰,這點讓馬爺也非常滿意,馬爺一米七八左右的個頭兒坐在裡邊可以翹著二郎腿。
當然,不是每一個城市坐計程車都像倫敦那樣愜意,那還是在80年代末,馬未都去香港參加一個拍賣會,由於時間比較緊俏,他在酒店門口打了一輛計程車,香港同胞們管這個叫「的士」,都一個意思。
由於馬未都經常走南闖北,出門的經驗應該說已經非常豐富了,尤其到了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打車一定得跟司機師傅說清楚了,千萬不能怕囉嗦。
一上車馬爺就告訴司機:「我要到香港希爾頓大酒店,裡邊有拍賣會那個希爾頓酒店,您知道嗎?」那個司機給聽成了「喜來登」酒店,他還特意向其確認了一遍。由於司機是香港人,說的是廣東話,「希爾頓」和「喜來登」在馬爺耳朵裡聽起來差不多,經過反覆確認,雙方就這樣徹底擰巴了。
由於馬爺可能有點著急,司機還特意加快了一點速度。這得說得虧馬爺常在外面跑,並且香港也來過許多回了,多少他還是有點印象的,並且他坐車的時候也習慣往窗外看,他眼看著希爾頓酒店從自己的窗戶外面一閃而過,而自己坐的汽車卻根本沒有減速,一下就衝進了隧道。這香港的隧道堵車可就厲害了,馬未都是太了解了,只要你鑽進去,沒一兩個小時你別惦記著能再回來。
馬未都自然非常不高興:你怎麼給我開過了?趕快停車!
而這司機還不幹呢,問了你好幾遍是不是「喜來登」,開過了?開過也不能停車,這裡不讓停車。
站在馬爺的角度,他自然也不幹,明明是你開過了,這是你的問題,造成其他不良後果也是應該你負責。
接下來的事情有意思,馬爺在自己的視頻節目當中講這段故事的時候逗的鏡頭後面的攝像師都直樂。這喜來登在九龍,這司機是要把我拉到九龍去呀,得了吧,我找機會下去吧,他趁著堵車的時候,直接推開車門就下去了,司機對著他的背影說了四個字:「丟你什麼什麼」,後邊兩個字就省略了,廣東人一聽就明白。
你還別說,這司機把希爾頓說成「喜來登」他聽不出來,但「丟你什麼」這句他聽懂了,知道這是當地罵人的話,那也顧不了了,儘管他一肚子火,也沒時間發洩了,使勁往回跑,眼看拍賣會就快趕不上了,他著急呀,可常開車的人都知道,這四條輪子的汽車要是多踩一腳油門,兩條腿的人可就得多走半個小時。
馬未都這個人其實平時很注重公德,自然他也最討厭不遵守公德的人,例如加塞兒插隊的,例如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的,隨地吐痰,隨地扔菸頭的,當然,還有不守時的,馬未都自己作為觀復博物館的館長,也算一個私企的大領導了,在他的公司裡,下屬都得嚴格遵守時間規定,這其實不光是制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而總教育別人不要遲到的馬爺這次算栽在這位香港司機的手上了。
這兩次坐計程車的經歷一對比,就讓馬未都非常感慨,回國之後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文章中如此寫道:「服務行業所謂的「服務」不能只停留在口頭,而要有具體的實際行動。不能天天相互較勁,公說公的,婆說婆的,兒說兒的,媳說媳的,不是出租司機犯難,就是乘客不滿意,將來一定要避免這種現象。
英國計程車經營經驗已經上百年了,這其中肯定有需要我們去借鑑和學習的地方。雖然咱北京的計程車少有車上沒味道的,少有乾淨利落的,但是起碼司機在語言方面沒障礙啊,那普通話至少沒問題,全國老百姓都聽得懂,至少不會耽誤事呀,並且在北京學「三證」那還得學幾句蹩腳的英語呢。
我們香港的司機朋友英語說得一個比一個溜,可普通話也不能落下呀,還是應該有所提高,不過自97年香港回歸之後,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他們的普通話肯定還是有了很大進步的。
所以我們還是相信我們的服務業水平還是能夠上去的,然而我們提高的方面在什麼地方呢,馬未都就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在社交媒體上就說過這樣一段話:「體驗一下英國的計程車,就知道我們的差距更多的還是在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