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丨阿闍世王圓月拜佛

2021-03-05 五臺山佛教

話說久遠之前的某一個月圓之夜,阿闍世王見月光如水,便問夫人:「今夜月色清明,仿如白晝,當如何度此良宵呢?」

夫人見大王歡喜,便答道:「值此良宵美景,應當沐浴更衣,令諸婇女舞樂一番。」

阿闍世王又問太子優耶婆陀:「今日月滿,當如何度過?」

太子答道:「今夜月好,理當召集群臣與四部兵馬,共議徵伐邊境叛逆之事,然後共相娛樂。」

阿闍世王略作沉吟,又先後問婆羅門雨舍和其他大臣,「今夜當如何度過,方能令自己心開意解?」婆羅門和大臣們分別建議阿闍世王去參訪各位婆羅門、尼乾子等所謂求道大德,而阿闍世王卻舉棋不定。

這時,阿闍世王轉頭問身邊的壽命童子:「今夜月白風輕,我當禮見沙門還是婆羅門,方能開悟我心呢?」

壽命童子答道:「今有佛陀在庵婆園中,大王應當前去禮拜請法。大王若能得見佛陀,必能令心開悟。」

聽罷童子一言,阿闍世王心中豁然開朗,急令屬下備下眾寶象車與五百白象,以及珍饈供品,一干人等浩浩蕩蕩,前去禮拜釋迦牟尼佛。

話說眾人一路前行,轉鬧市、出城門,不覺來到荒野小路,阿闍世王忽覺心頭不安,於是厲聲問壽命童子道:「莫非你心懷不詭,欺誑於我,故意引我與大眾至此,欲行歹意?」 

壽命童子急忙答道:「哎呀我的大王啊,小人絕無害人之意。大王但放寬心,一路前行,必獲福報吉祥。」

聽到壽命童子的回答,阿闍世心中仍有疑慮。行至不遠,他又問道:「你說你沒有害我之意,為什麼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寂然無聲,你還敢說你不是另有所謀嗎?」

壽命童子再三解釋:「我的大王啊,您盡可放心前往,我絕無謀害之意。那一千二百五十大德比丘向來常樂閒靜,所以寂然無聲。大王只管前進,園林馬上就會出現了呀。」

阿闍世王正猶疑之時,人馬已經來到園林門口。阿闍世王走下象車,解下腰中佩劍,退去華蓋,徐步入園。走進園門之後,他又有些不放心地問道:「但不知世尊現在何處啊?」

壽命童子答道:「大王,前面有高廣廳堂,燈火正旺,世尊正於師子座上,面南而坐。只要大王再向前走一小段,自可面見尊顏。」

一行人來到講堂之外,脫靴洗足,然後走進講堂。進得堂中,阿闍世王默然四顧,見佛莊嚴,比丘威儀,生歡喜心,不覺喃喃自語道:「這些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但願我的太子優婆耶也能成就如此止觀才好。」

這時,佛陀對阿闍世王朗聲說道:「既然你希望你的太子能夠成就若此,但請上前就座。」

阿闍世王聞佛和雅音聲,連心向佛頂禮,然後在一側坐下言道:「我現在欲有所問,不知佛陀可有閒暇,容我請問?」

佛陀說道:「大王但問無妨。」

阿闍世王問道:「尊敬的世尊,人生在世,乘象驅車,習學刀劍兵法,無論貧富貴賤,莫不需要以技謀生,與家人共享天倫,這便是人的果報;但不知沙門出家修道,現世得受何等果報呢?」

佛陀反問道:「你曾經向沙門、婆羅門問過這樣的問題嗎?」

阿闍世王答道:「是的,我曾經問過他們這樣的問題。

有一次,我向不蘭迦葉提出這個問題,他說殺盜淫妄,惱亂眾生,使眾生愁憂啼哭,全非造惡,也不會受惡報;如果做布施大會,利樂有情,也不是行善,不會得福報。就像問瓜報李、問李報瓜一般,全不相干。我問他有無後報,他說無罪報、也無福報。聽了他的話,我想:我雖然身為一國之王,如果無緣無故殺害、系縛、驅遣出家人,難道這也沒有惡報嗎?實在豈有此理,於是我便忿然離他而去。

還有一次,我問末伽梨拘舍梨這個問題,他回答說沒有前世今生,沒有善惡,也沒有善報、惡報;如果有沙門、婆羅門說有三世因果,行眾生平等之法,那全部都是虛妄之語。就像問瓜報李、問李報瓜一般,全不相干。我問他有無後報,他說無罪報、也無福報。聽了他的話,我想:我雖然身為一國之王,如果無緣無故殺害出家人,或者系縛驅遣,難道這也沒有惡報嗎?實在豈有此理,於是我便忿然離他而去。

之後,我又曾經去問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浮陀伽旃延、散若毗羅梨子、尼乾子,他們的回答大致相同。

所以,尊敬的佛陀,我現在向您提問同樣的問題,人乘象乘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都得現世果報,那麼沙門修道能得現世福報嗎?」

聽了阿闍世王如此這般一番長篇大論之後,佛陀開口說道:「我現在問大王幾個問題,大王可隨意回答。大王身邊的人勸說大王當於月圓之夜行五欲之樂,假如有人想到:難道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積下的福報嗎?如果這樣行五欲之樂,那麼大王來世又當受何果報呢?後來,這個人剃鬚發、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遙見此人前來,還會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奴僕使役嗎?」

阿闍世王答道:「當然不會。如果見他前來,我定會起身相迎。」

佛陀說:「大王,他本是你的奴僕,卻因為出家修道而受到你如此禮遇,難道這不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嗎?」

阿闍世王恍然大悟,答道:「確實如此,這的確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啊。」

佛陀又說道:「大王,假如你的食客中有人見大王於月圓之夜行五欲之樂,而暗自思忖:難道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積下的福報嗎?如果這樣行五欲之樂,那麼大王來世又當受何果報呢?後來,這個人剃鬚發、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遙見此人前來,還會認為這個人不過只是你門下的食客嗎?」

阿闍世王答道:「當然不會啊世尊,我必定會起身相迎,並問訊禮請安坐。」

「那麼請問大王,這難道不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嗎?」

「確實如此,這的確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啊。」

佛陀再次開口說道:「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之人,得三明,滅諸冥,生大智,證漏盡。為什麼會如此?這全是因為精勤修道,專念不忘,樂獨閒靜,不放逸五欲的緣故。怎麼樣大王,這難道不是沙門的大福報嗎?」

阿闍世王頻頻點頭:「確實如此,這的確是沙門出家修道的大福報啊!」

此時,阿闍世王站起身來,再次頭面禮佛足,對佛陀說道:「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我是個狂妄愚痴、無明無識之徒。想我父王,一向以正法治國,化導百姓,無有偏私,而我卻迷亂於五欲之中,欲行殺父害母之惡事,實在羞愧難當。祈願我佛慈悲,哀愍於我,接受我至誠懺悔!」

聽罷阿闍世王的肺腑之言,佛陀說道:「阿闍世,你雖然愚冥無識,迷於五欲,乃至惱害你的父王,但卻能在佛前至心悔過,自當有所饒益。你雖有大錯,但我以慈悲之心憐愍於你,接受你的懺悔。」

阿闍世王含淚再禮佛足,退坐一旁。接下來,佛陀繼續為他講說善法,令他心生歡喜無量。

阿闍世王又向佛言道:「尊敬的佛陀,我現在請求歸依三寶,請允許我做一位在家居士。自今以後,我定當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虔心向道,祈願世尊及在座的各位大德接受我的請求吧!」

世尊接受了阿闍世王的請求之後,阿闍世王再次拜倒在佛前,起身繞佛三匝,躬身而退。

阿闍世王離開之後,佛陀對在場大眾說道:「這位阿闍世王在佛前至心懺悔,並一心歸依三寶,他的罪過已經多有消減,重罪已脫。假如他沒有犯下殺父重罪,便當於此得證法眼淨了;不過他能至誠悔過,得離重罪,這已經十分難得了。」

話說阿闍世王一干人等,正踏著皎皎月色,行在歸途。行至途中,阿闍世王萬般感慨,齊聚心頭。他對壽命童子說道:「善哉,善哉!你勸我於月圓之夜前來禮佛請法,令我獲此大福報,我對你實在是萬分感恩啊!」

每逢月圓,人常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怎知那三人皆是影,黃昏之後冥無盡。時逢美景良宵,道此不恰之言,恐是煞人風景。但佛心大慈,不舍一人,盡可藉此良宵,食甜丸、心念佛、賞美景、憶佛恩,如此方為人生圓滿,不負清暉明月,不負天地佛心。

圖文:網絡

相關焦點

  • 故事丨阿闍世王圓月拜佛
    話說久遠之前的某一個月圓之夜,阿闍世王見月光如水,便問夫人:「今夜月色清明,仿如白晝,當如何度此良宵呢?」夫人見大王歡喜,便答道:「值此良宵美景,應當沐浴更衣,令諸婇女舞樂一番。」阿闍世王又問太子優耶婆陀:「今日月滿,當如何度過?」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02阿闍世王的故事然而這「五逆十惡」,如果犯下了是否有通融的可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來看一下,與佛陀同時代的一位印度國王:阿闍世王的故事。似乎這位阿闍世王在佛教界很出名,經常都會有他的身影。阿闍世是他名字的音譯,如果換成意譯的話應該是「未生怨」,意思是說他在娘胎裡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帶著怨念。
  • 「無畏德菩薩的故事1:阿闍世王的小公主」
    佛法故事「無畏德菩薩的故事1:阿闍世王的小公主」一次,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波多、尊者阿溼卑、尊者優波離、尊者羅睺羅、尊者阿難、等很多聲聞,在早晨來到王舍城乞食,他們慢慢的就來到了阿闍世王的宮殿,來到國王身邊後,站在一邊沉默不語,不說要乞食還是不乞食。
  • 智廣阿闍梨獲真言宗「中僧正」
    103世座主、大本山三寶院第五十二世門跡仲田順和大僧正猊下為來自中國的智廣阿闍梨頒發了中僧正僧階的辭令,這是真言宗醍醐派首次向華人授予此高級僧階。智廣阿闍梨,本名鄭賦,生於中國浙江寧波,自幼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阿闍梨向中國漢藏等地、斯裡蘭卡、日本等國的八十多位善知識學習,廣泛學修了漢傳、藏傳、南傳等佛教顯密教法。1994年,於寶山淨寺首座慧梅阿闍梨前獲得漢傳密宗阿闍梨位。阿闍梨現任一乘顯密佛教中心(新加坡、澳洲)終身名譽會長、導師,河南大準提寺、無錫顯雲寺顯密講修院院長、指導上師。
  • 阿闍世王授決經,說佛實未涅槃
    一時,佛在羅閱祇國耆闍崛山中。時阿闍世王請佛,飯食已訖,佛還祇洹。王與祇婆議曰:「今日請佛,佛飯已竟,更復所宜?」祇婆言:「惟多然燈也。」於是王乃勅,具百斛麻油膏,從宮門至祇洹精舍。時有貧窮老母,常有至心欲供養佛而無資財,見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兩錢,以至麻油家買膏。膏主曰:「母人大貧窮,乞得兩錢,何不買食以自連繼,用此膏為?」
  • 【法脈傳承】二祖王驤陸阿闍黎略傳
    王驤陸阿闍黎諱宰基,字驤陸,號仁知居士,祖籍浙江省海鹽縣,生於一八八五年三月二日,圓寂於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乃二十年代崛起之「印心宗」——無相密乘心中心法第二代傳人,世人尊稱「印心宗二祖」。阿闍黎為海寧縣望族王公欣甫之六子,父因守正而去官。母蔣氏篤信佛教,樂善好施,擅國畫,尤擅蘭花,號稱硯香老人。阿闍黎天資聰穎,孩提時即能讀《金剛經》。
  • 龜茲石窟壁畫——傾聽古國故事與佛教故事
    當佛涅槃以後,佛的大弟子迦攝波恐怕阿闍世王乍聽到噩耗,會經受不住而嘔血死去,就把他身邊的親信大臣行雨找來,預備了幾個供急救用的裝滿生酥和牛頭旃檀香水的澡罐,然後把國王請到了花園中。阿闍世王在園中看到了一幅行雨為他展示的《四相圖》,上面畫著釋迦牟尼的出生、降魔成道、第一次給弟子說法(初轉法輪)、涅槃等情節,向他暗示著佛祖一生必然要走過的道路。阿闍世王猛然醒悟:佛已經涅槃了!
  • 佛教常識丨揭秘極樂世界未來教主 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觀世音菩薩,可以說已成為中國人超越時空的心靈依靠,無論你在哪裡,你總能看到對觀世音菩薩發自內心的虔敬信仰。那麼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什麼來歷,他有著怎樣的修行經歷,他的悲心為何如此深切廣大?為什麼他又是「西方三聖」之一,今天就讓小編為你介紹這位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 惠果阿闍黎傳記
    因住長安青龍寺,世稱青龍阿闍黎。阿闍黎俗姓馬氏,京兆昭應人,生有奇瑞。七八歲頃,父使隨大昭禪師,後為不空三藏弟子。三藏一見稱嘆:「是兒當為秘密大法相承法器。」且告之曰:「汝必興吾教者。」撫育之如父母,授三昧耶戒,且許受職灌頂位。
  • 佛教故事‖聖者的恬靜淡泊性格
    一個月圓夜晚,摩揭陀國阿闍世王與宮女眷屬、將相群臣們,正在宮中聚會。阿闍世王一時興起,點名王后、太子與群臣,要他們說說看,在這樣美好的月圓夜裡,應當做什麼好。王后提議,來欣賞宮女們跳舞歡唱。太子優陀耶提議,應與將士們共謀如何討伐不順服的鄰國。接著有六位大臣,分別起來介紹當時有名的沙門六師,以及他們的思想,建議國王去聽他們說法。
  • 阿闍世的懺悔
    阿闍世王很難過,左右思維父親的慈愛,想到自己無理地殺害父親,他感到非常的後悔。        有一天,阿闍世王和母親韋提希夫人共桌吃飯,吃飯的時候,他沒有看到他的兒子優陀耶,就問侍從道:「優陀耶到哪裡去了?
  • 【佛經故事】 貧女一燈福報無盡
  • 若見佛者,所有重罪必當得滅丨阿闍世王的真心懺悔【萬佛聖城法語繽紛】
    〈萬佛寶懺〉的首日,個人曾以阿闍世王殺父懺悔的故事,和大家一起來研究懺悔法門,這個故事出自《大般涅槃經》第十九卷。因為故事很長,而且非常有意義,所以就分兩次來講,希望大家都能從故事中得到真實的受用。」阿闍世王聽了,昏倒在地,身體上的毒瘡和惡臭更加倍的厲害,雖然用清涼的藥塗擦治療,但一點用也沒有,反而更厲害。這時世尊大悲導師在雙樹林間,遙見阿闍世王悶絕躄地,就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
  • 智廣阿闍梨:一切都是自己心的投射,修行的重點在於「治心」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智廣阿闍梨開示:「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華嚴經》裡面非常著名的一首偈子,功德非常殊勝。這首偈子有一個公案。
  • 為您讀經: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提婆達兜詣阿闍世王所,到已即就座坐;時王阿闍世,即從坐起,頭面禮調達(dá)足,還就座坐。時王阿闍世白調達言:「我曾聞尊者調達,彼沙門瞿曇常作是語:『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是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鬪(dòu)亂(luàn)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如是五不救罪,若有男女施行此事者,必入地獄不疑。』我今,調達!
  • 《佛說阿闍世王經》不念有無功德,不念勝道俗道,不念有罪無罪,不念生死涅槃,不念日月星辰,不念自世界他世界,作是念者增加慈悲智慧.
    阿闍世王白文殊師利言:惟加大恩,明旦屈德就宮而食。文殊師利答言:佛法非以衣食故。阿闍世王即白:當何以施之?
  • 南無鄔金佛陀大阿闍梨蓮花生大士心咒及功德利益略述
  • 佛陀故事丨佛陀也會變老
    阿闍世王親自帶領的軍隊,已經越過了恆河,進入了憍薩羅的施法區伽屍。他與屬下將軍統領的部隊,陣容非常強大,包括了大象、馬匹、戰車、軍備武器和士兵。因為事出突然,波斯匿王未及通知佛陀,便要出發前往伽屍。於是,他吩咐祗陀太子代他向佛陀解釋。佛陀知道,在波斯匿王獲悉阿闍世王弒父奪位時,他已向阿闍世王討回昔日送給頻婆娑羅王在波羅奈斯國附近的一個地域,以表示對他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