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久遠之前的某一個月圓之夜,阿闍世王見月光如水,便問夫人:「今夜月色清明,仿如白晝,當如何度此良宵呢?」
夫人見大王歡喜,便答道:「值此良宵美景,應當沐浴更衣,令諸婇女舞樂一番。」
阿闍世王又問太子優耶婆陀:「今日月滿,當如何度過?」
太子答道:「今夜月好,理當召集群臣與四部兵馬,共議徵伐邊境叛逆之事,然後共相娛樂。」
阿闍世王略作沉吟,又先後問婆羅門雨舍和其他大臣,「今夜當如何度過,方能令自己心開意解?」婆羅門和大臣們分別建議阿闍世王去參訪各位婆羅門、尼乾子等所謂求道大德,而阿闍世王卻舉棋不定。
這時,阿闍世王轉頭問身邊的壽命童子:「今夜月白風輕,我當禮見沙門還是婆羅門,方能開悟我心呢?」
壽命童子答道:「今有佛陀在庵婆園中,大王應當前去禮拜請法。大王若能得見佛陀,必能令心開悟。」
聽罷童子一言,阿闍世王心中豁然開朗,急令屬下備下眾寶象車與五百白象,以及珍饈供品,一干人等浩浩蕩蕩,前去禮拜釋迦牟尼佛。
話說眾人一路前行,轉鬧市、出城門,不覺來到荒野小路,阿闍世王忽覺心頭不安,於是厲聲問壽命童子道:「莫非你心懷不詭,欺誑於我,故意引我與大眾至此,欲行歹意?」
壽命童子急忙答道:「哎呀我的大王啊,小人絕無害人之意。大王但放寬心,一路前行,必獲福報吉祥。」
聽到壽命童子的回答,阿闍世心中仍有疑慮。行至不遠,他又問道:「你說你沒有害我之意,為什麼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寂然無聲,你還敢說你不是另有所謀嗎?」
壽命童子再三解釋:「我的大王啊,您盡可放心前往,我絕無謀害之意。那一千二百五十大德比丘向來常樂閒靜,所以寂然無聲。大王只管前進,園林馬上就會出現了呀。」
阿闍世王正猶疑之時,人馬已經來到園林門口。阿闍世王走下象車,解下腰中佩劍,退去華蓋,徐步入園。走進園門之後,他又有些不放心地問道:「但不知世尊現在何處啊?」
壽命童子答道:「大王,前面有高廣廳堂,燈火正旺,世尊正於師子座上,面南而坐。只要大王再向前走一小段,自可面見尊顏。」
一行人來到講堂之外,脫靴洗足,然後走進講堂。進得堂中,阿闍世王默然四顧,見佛莊嚴,比丘威儀,生歡喜心,不覺喃喃自語道:「這些沙門寂然靜默,止觀具足,但願我的太子優婆耶也能成就如此止觀才好。」
這時,佛陀對阿闍世王朗聲說道:「既然你希望你的太子能夠成就若此,但請上前就座。」
阿闍世王聞佛和雅音聲,連心向佛頂禮,然後在一側坐下言道:「我現在欲有所問,不知佛陀可有閒暇,容我請問?」
佛陀說道:「大王但問無妨。」
阿闍世王問道:「尊敬的世尊,人生在世,乘象驅車,習學刀劍兵法,無論貧富貴賤,莫不需要以技謀生,與家人共享天倫,這便是人的果報;但不知沙門出家修道,現世得受何等果報呢?」
佛陀反問道:「你曾經向沙門、婆羅門問過這樣的問題嗎?」
阿闍世王答道:「是的,我曾經問過他們這樣的問題。
有一次,我向不蘭迦葉提出這個問題,他說殺盜淫妄,惱亂眾生,使眾生愁憂啼哭,全非造惡,也不會受惡報;如果做布施大會,利樂有情,也不是行善,不會得福報。就像問瓜報李、問李報瓜一般,全不相干。我問他有無後報,他說無罪報、也無福報。聽了他的話,我想:我雖然身為一國之王,如果無緣無故殺害、系縛、驅遣出家人,難道這也沒有惡報嗎?實在豈有此理,於是我便忿然離他而去。
還有一次,我問末伽梨拘舍梨這個問題,他回答說沒有前世今生,沒有善惡,也沒有善報、惡報;如果有沙門、婆羅門說有三世因果,行眾生平等之法,那全部都是虛妄之語。就像問瓜報李、問李報瓜一般,全不相干。我問他有無後報,他說無罪報、也無福報。聽了他的話,我想:我雖然身為一國之王,如果無緣無故殺害出家人,或者系縛驅遣,難道這也沒有惡報嗎?實在豈有此理,於是我便忿然離他而去。
之後,我又曾經去問阿夷陀翅舍欽婆羅、浮陀伽旃延、散若毗羅梨子、尼乾子,他們的回答大致相同。
所以,尊敬的佛陀,我現在向您提問同樣的問題,人乘象乘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都得現世果報,那麼沙門修道能得現世福報嗎?」
聽了阿闍世王如此這般一番長篇大論之後,佛陀開口說道:「我現在問大王幾個問題,大王可隨意回答。大王身邊的人勸說大王當於月圓之夜行五欲之樂,假如有人想到:難道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積下的福報嗎?如果這樣行五欲之樂,那麼大王來世又當受何果報呢?後來,這個人剃鬚發、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遙見此人前來,還會認為這個人是你的奴僕使役嗎?」
阿闍世王答道:「當然不會。如果見他前來,我定會起身相迎。」
佛陀說:「大王,他本是你的奴僕,卻因為出家修道而受到你如此禮遇,難道這不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嗎?」
阿闍世王恍然大悟,答道:「確實如此,這的確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啊。」
佛陀又說道:「大王,假如你的食客中有人見大王於月圓之夜行五欲之樂,而暗自思忖:難道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積下的福報嗎?如果這樣行五欲之樂,那麼大王來世又當受何果報呢?後來,這個人剃鬚發、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遙見此人前來,還會認為這個人不過只是你門下的食客嗎?」
阿闍世王答道:「當然不會啊世尊,我必定會起身相迎,並問訊禮請安坐。」
「那麼請問大王,這難道不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嗎?」
「確實如此,這的確是沙門的現世果報啊。」
佛陀再次開口說道:「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之人,得三明,滅諸冥,生大智,證漏盡。為什麼會如此?這全是因為精勤修道,專念不忘,樂獨閒靜,不放逸五欲的緣故。怎麼樣大王,這難道不是沙門的大福報嗎?」
阿闍世王頻頻點頭:「確實如此,這的確是沙門出家修道的大福報啊!」
此時,阿闍世王站起身來,再次頭面禮佛足,對佛陀說道:「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我是個狂妄愚痴、無明無識之徒。想我父王,一向以正法治國,化導百姓,無有偏私,而我卻迷亂於五欲之中,欲行殺父害母之惡事,實在羞愧難當。祈願我佛慈悲,哀愍於我,接受我至誠懺悔!」
聽罷阿闍世王的肺腑之言,佛陀說道:「阿闍世,你雖然愚冥無識,迷於五欲,乃至惱害你的父王,但卻能在佛前至心悔過,自當有所饒益。你雖有大錯,但我以慈悲之心憐愍於你,接受你的懺悔。」
阿闍世王含淚再禮佛足,退坐一旁。接下來,佛陀繼續為他講說善法,令他心生歡喜無量。
阿闍世王又向佛言道:「尊敬的佛陀,我現在請求歸依三寶,請允許我做一位在家居士。自今以後,我定當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虔心向道,祈願世尊及在座的各位大德接受我的請求吧!」
世尊接受了阿闍世王的請求之後,阿闍世王再次拜倒在佛前,起身繞佛三匝,躬身而退。
阿闍世王離開之後,佛陀對在場大眾說道:「這位阿闍世王在佛前至心懺悔,並一心歸依三寶,他的罪過已經多有消減,重罪已脫。假如他沒有犯下殺父重罪,便當於此得證法眼淨了;不過他能至誠悔過,得離重罪,這已經十分難得了。」
話說阿闍世王一干人等,正踏著皎皎月色,行在歸途。行至途中,阿闍世王萬般感慨,齊聚心頭。他對壽命童子說道:「善哉,善哉!你勸我於月圓之夜前來禮佛請法,令我獲此大福報,我對你實在是萬分感恩啊!」
每逢月圓,人常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怎知那三人皆是影,黃昏之後冥無盡。時逢美景良宵,道此不恰之言,恐是煞人風景。但佛心大慈,不舍一人,盡可藉此良宵,食甜丸、心念佛、賞美景、憶佛恩,如此方為人生圓滿,不負清暉明月,不負天地佛心。
圖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