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果阿闍黎傳記

2021-02-17 徽縣宏化寺

惠果阿闍黎 (公元七四六 ---八〇五年),唐代密宗著名高僧,密教付法第七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俗姓馬。因住長安青龍寺,世稱青龍阿闍黎

阿闍黎俗姓馬氏,京兆昭應人,生有奇瑞。七八歲頃,父使隨大昭禪師,後為不空三藏弟子。三藏一見稱嘆:「是兒當為秘密大法相承法器。」且告之曰:「汝必興吾教者。」撫育之如父母,授三昧耶戒,且許受職灌頂位。親授以《大佛頂》、《大隨求》之梵本,及《普賢行願贊》、《文殊菩薩贊》,一讀了其義。三藏愛其機智,益授以真言秘教。

 

當十五歲時,法驗已超越前輩矣。代宗皇帝嘗召入宮,謂之曰:「朕有所疑,願訣之也。」阿闍黎乃召二童子,行魔醯首羅天魅女阿尾奢大法。天尊既入二童子身,奏帝曰:「法成就矣。有疑,請質之。」帝即叩以三王歷數,及歷代諸疑事,童子應對無滯者。帝不覺嘆曰:「龍子雖小,已起雲雨。佛弟子雖幼,能降天尊也。」

 

弱冠,受具足戒,於是益通經律論,體戒定慧矣。不空三藏與以金胎兩部秘密大法,及傳法阿闍黎位根本秘密印契,且告之曰:「吾百年後,汝持兩部大法,護佛法、衛國家、度有情。此大法者,雖求之五天竺,猶為甚難也。一尊一部,已不易得,況兩部乎?吾弟子雖數多,或得一尊之法,或得一部之法。愍爾聰明,根機上乘,今授大法於汝,宜精進報吾恩。」

 

貞元二十年,阿闍黎於醴泉寺為弟子義智等,建金剛界大曼荼羅。將修秘法時,手香爐祝曰:「若我所置尊位如法者,天忽降雨。」言未既,雷電俄雨,眾皆驚嘆,未曾有之法驗也。時般若三藏在座,嘆曰:「若此相者,即阿毗跋致矣。」

 

辯弘者,訶陵國之僧也,誦如意輪觀音陀羅尼,久得其法力。聞胎藏界秘密大法之在南天也,束裝往求之。半道,有人告之曰:「法已自不空三藏傳歸支那,弟子惠果阿闍黎受之。現在長安青龍寺,簡器授法。若汝到彼者,當可得之也。」言畢,忽不見,以為神人。從教抵長安,謁阿闍黎,述其懇誠。遂授胎藏界秘密大法焉。

 

永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阿闍黎以微恙遷化。春秋六十,法夏四十。付法弟子,訶陵之辯弘,新羅之惠日,授胎藏師位;劍南之惟城,河北之義圓,授金剛界大法;義明供奉,及日本沙門空海,授兩部之大法也。

大唐神都1青龍寺

故三朝國師2灌頂3阿闍黎4惠果和尚碑

日本國學法弟子苾芻5空海撰文並書

弘法大師入唐前,曾專攻中國古典,漢文造詣很深,並以書法著名。入唐後,在長安青龍寺師事惠果和尚,傳承金、胎兩部大法。不久惠果圓寂,為紀念先師惠果並受同門之託(一說因憲宗之敕),撰書《惠果和尚之碑》,並書於長安城青龍寺東塔院。唐末天下大亂,長安都城被毀,青龍寺亦無存,惠果和尚之碑遂失其所在。幸其碑文為大師攜歸日本,收錄於空海所著《遍照發揮性靈集》(漢文)。為紀念弘法大師「入定」1150周年,趙樸初會長應日本真言宗諸大德之請重書碑文,由有關單位勒石立於重修的西安青龍寺東塔院。

1,神都:謂神州之都,指當時唐都長安。

2,故三朝國師:人死曰故,如物故、病故;三朝謂代宗、德宗、順宗。國師是北齊以來歷代封建王朝賜予高僧的稱號。 

3,灌頂:即以水灌於頭頂。印度古代帝王即位時,取四大海水灌王之頂,以象徵握有四海之權。密宗阿闍梨為學法者入壇受法時,亦行此儀式,謂之灌頂,以證明其資格。


4,阿闍梨:梵語Acarya之音譯,亦略稱為闍梨,意譯為教授、軌範、正行等,指能矯正弟子之行為、能作為師範指導弟子的德僧。


5,苾芻:舊譯為比丘,意譯為乞士、勤事男等。印度一般指男子出家,依乞食生活,受持二百五十條戒(具足戒)的男僧。

俗之所貴者也,五常6;道之所重者也,三明7。惟忠惟孝,雕聲金版8,其德如天,盍藏石室9乎?嘗試論之,不滅者也法10,不墜者也人。其法誰覺?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龍寺東塔院大阿闍黎法諱11惠果和尚者也。

6,五常:仁、義、禮、智、信。

7,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實證法界本體後,縱觀眾生心,從纖細相狀,於宿世身分、地位、姓名、壽量、福報、眷屬同群以及種種隱微之事,皆能隨念了知:此則宿命明也。於眾生心纖細相狀,能隨念開為形色而觀之,我及眾生歷劫生死之前因後果洞見明晰,此則天眼明也。眾生之得漏盡通者,雖能不受肉身生死輪轉,能了分段生死,然心想變遷不已,不能了變易生死。若能徑斷變遷之根本,則成究竟無漏,了去變易生死,此則漏盡明也。(參見馮達庵大阿闍黎著《佛學起源》第五節)

8,雕聲金版:金版,古代冶鍊金屬為版,國家如有大事,則刻於金版上。全句意為:大師的美名足堪雕於金版之上,永傳後世。

9,石室:是古時珍藏圖書之室,即所謂「蘭臺石室」。

10,法:不滅法是不變的萬有本體,即真如的理體,故曰不滅。

11,法諱:諱即忌諱。生時曰名,死時曰諱。故死後的法名曰法諱。

大師拍掌法城之行崩12,誕跡昭應13之馬氏。天縱14精粹,地冶神靈,種惟鳳卵15,苗而龍駒16。高翔擇術,囂塵之網不能羅之。師步佔居,禪林之葩實是卜食17。遂乃就故諱大照禪師18,師之事之。其大德也,則大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

12,大師拍掌法城之行崩:拍掌,幼兒拍手作遊戲,此處指代幼年。法城,說正法能遮防非法,故名曰城。《維摩經·佛國品》曰:「為護法城,受持正法。」又曰:「一切經法皆名法城。」整句意為:大師的幼年,正值密法行將崩毀的時代。大師生於746年,此前則有善無畏三藏與金剛智三藏分別於735年和741年去世,後則有749年(當時大師三歲)玄宗突然敕不空三藏回國(實為下逐客令),不空三藏行至韶州便止住不再前行,四年後情形才好轉。可見,在大師的幼年,新傳來的密教在中國的確正遇到很大的危機,故稱「法城之行崩」。

 

13,昭應:唐屬長安管轄,稱昭應縣,宋改為臨潼。

 

14,天縱:謂天所縱任(賦予),非人力所致。《論語·子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15,鳳卵:鳳凰為鳥中之王,其卵極為珍貴,故以喻出身之高貴。


16,龍駒:良馬也。龍駒鳳雛,喻幼小聰慧有賢才。《晉書·陸雲傳》:陸雲「六歲能屬文,與兄機齊名。吳尚書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


17,卜食:食通蝕,吉兆也。《辭源》(修訂本)「佔卜時用墨畫龜,然後用火烤甲殼,如果殼上裂紋恰好食去墨畫,就算吉利。見《書·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後以『卜食』作為建都選地之代稱。」此處「禪林之葩,實是卜食」,即藉此典故,意謂禪林的聖境,正是他卜居的地方。

 

18,大照禪師:為曇貞法師歿後的諡號。

昔髫齔19之日,隨師見三藏20,三藏一目,驚異不已。竊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興之也。」既而視之如父,撫之如母。指其妙賾(跡)21,教其密藏22。《大佛頂》23、《大隨求》24,經耳持心;普賢行、文殊贊,聞聲上口。

19,髫齔tiáo chèn:髫謂小兒垂髮;齔謂小兒換齒,即八、九歲兒童。

20,三藏:佛教典籍經、律、論稱為三藏。通達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亦略稱三藏。

21,妙賾:即幽深的妙理。

22,密藏:即密教教法。

23,大佛頂:即《大佛頂首楞嚴經》中之《楞嚴咒》。

24,大隨求:即《大隨求陀羅尼經》中之陀羅尼(咒文)。

年登救蟻25,靈驗處多。於時,代宗皇帝聞之,有敕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滯,請為決之」。大師則依法呼召26,解紛如流。皇帝嘆曰:「龍子雖小(少),能解下雨,斯言不虛。左右書紳27,入瓶小師28,如今見矣。」

25,年登救蟻:即年至沙彌的時候。《雜寶藏經》卷第四:「昔者有一羅漢道人,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與假歸家,至七日頭敕使歸來。沙彌辭師即便歸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隨水漂流,命將終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知其更無餘福得爾,以救蟻子因緣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長。」。據王弘願著居士《惠果阿闍黎傳》中稱為十五歲。

26,依法呼召:空海《付法傳·惠果傳》說:和尚加持童子,鉤召大自在天,法力不思議,皇帝一一問之。天即委說三世幽事,帝皇曆數……。

27,書紳:即「記錄」。紳,大帶也。書於髮帶,表示不忘之意。《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謂子張以孔子之言,書之紳帶。

28,入瓶小師:謂有神通力的小沙彌。《阿育王傳》七:「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澡瓶中復還出來而語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彌入澡瓶中復還出來!』王即語沙彌言:『我當現向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南海寄歸傳》云:「鐸曷攞,唐言小師。」自注云:「受戒卜夏已前,西天皆稱小師。」

從爾已還,驥騄29迎送,四事30不缺。年滿進具31,孜孜照雪32。三藏教海,波濤唇吻33;五部34觀鏡,照耀靈臺35。洪鐘之響,隨機卷舒;空谷之應,逐器行藏36。始則四分秉法37,後則三密38灌頂。彌天辯鋒39,不忍交刃;炙輠40智象,誰敢極底?是故三朝尊之,以為國師,四眾41禮之,以受頂灌。若乃旱魃42焦葉,召那伽43以滂沱;商羊44決堤,驅伽羅以杲杲45。其感不移晷,其驗同在掌46。

29,驥騄:皆良馬之名。

30,四事:指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為修行者生活不可缺少之物。

31,年滿進具,孜孜照雪:年滿,二十歲。進具,進受具足戒,佛制沙彌受十戒之後,須進受二百五十條戒,始成為比丘,略稱為「進具」。

32,孜孜,精心奉持。照雪,謂好學之意,本晉孫康家貧照雪讀書故事。

33,三藏教海,波濤唇吻:整句意為,口誦經律論三藏的教典。

34,五部:密宗金剛界謂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為五部。

35,靈臺:即心之別名,亦稱靈府(見《莊子·庚桑楚》)。

36,洪鐘之響,隨機卷舒;空谷之應,逐器行藏:比喻大師隨感而應、無住生心的高深內證境界。

37,四分秉法:受學四分律。四分即四分律宗,佛教五部律之一。傳佛滅後百年,曇摩毱多(一譯曇無德)從上座部根本律(八十誦律)四次抄出,加以編輯,故稱為《四分律》。他就此立一學派,名為曇無德部。唐道宣盛弘《四分律》,因居終南山,亦稱南山律宗。

38,三密:密宗謂身密、口密、意密,稱為三密。

39,彌天辯鋒:晉釋道安辯才無礙,襄陽習鑿齒居士見之,自稱「四海習鑿齒」,道安隨口答云:「彌天釋道安」,世以為名答。

40,炙輠:喻人言詞智慧無窮。

41,四眾:概括佛教教團之總稱。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42,旱魃:古時謂能致旱災的神。《詩·大雅》云:「旱魃為虐,如恢如荼。」

43,那伽:有三義,龍、象、不來。此處指龍。

44,商羊:傳說的鳥名。一足,晝伏夜飛,天將雨則舞,謂之「商羊舞」。商羊一舞,為洪水之前兆。《論衡·變動》:「天且雨,商羊起舞。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45,驅伽羅以杲杲:伽羅,迦樓羅的略稱,譯為金翅鳥,是龍的天敵,以食龍為生。密法中有迦樓羅法,《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品一卷》、《速疾立驗魔醯首羅天說阿尾舍法一卷》具說其法。此法以金翅鳥神除惡龍災。杲杲,《詩經·衛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文心雕龍》:「杲杲為出日之容。」此處指雨過天睛。「驅伽羅以杲杲」意為作迦樓羅法,召請金翅鳥以驅除惡龍,從而止息雨災。

46,其感不移晷,其驗同在掌:移晷,指時間長久。在掌,《論語·八俏》:「或問帝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孔子自指其掌,表明其事明且易也。故此處用典說明大師得驗很容易。

皇帝皇后,崇其增益47;瓊枝玉葉48,伏49其降魔,斯乃大師慈力之所致也。縱使財帛接軫50,田園比頃51,有受無貯,不屑資生。或建大曼荼羅52,或修僧伽藍53處。濟貧以財,導愚以法。以不積財為心,以不吝法為性。故得若尊若卑,虛往實歸,自近自遠,尋光集會矣。

47,增益、降伏(即第二句中的「降魔」),密法四種法中的二種,其餘二法為息災、敬愛。

48,瓊枝玉葉:指皇室的子孫。

49,伏,通「服」,服膺、佩服之義。

50,軫(zhěn):車廂底部後面的橫木,此處指車。

51,比頃:田百畝為頃,即田園土地相連之意。

52,曼荼羅:梵語曼荼羅,一譯曼陀羅,舊意譯為壇,或道場。新譯為輪圓具足。古時印度風俗,即築方圓之土壇,安置諸尊,禮拜供養,故譯為壇。輪圓具足是意譯。如車輪諸輻,集合於轂。一切諸法,具足無缺之意。密教多稱專門為觀想而畫的佛圖為曼荼羅。

53,僧伽藍:梵語僧伽藍摩,略稱僧伽藍或伽藍,譯為僧園或眾園,即眾僧集合修行之處。後世泛稱寺院為伽藍。

訶陵54辨弘,經五天55而接足56;新羅57惠日,涉三韓58而頂戴。劍南59則惟上,河北則義圓,欽風振錫60,渴法負笈61。若複印可62紹接者,義明供奉63其人也。不幸求車64,滿公當之也。沐一子之顧,蒙三密之教,則智、璨、玫、一之徒,操、敏、堅、通之輩,並皆入三昧耶65。學瑜伽66,持三秘密,達毗缽67,或作一人師,或為四眾依,法燈滿界,流派遍域,斯蓋大師之法施也!

54,訶陵:即今印度尼西亞。

55, 五天:即天竺。古時我國稱印度為天竺、身毒、賢豆等;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始稱為印度。其國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故稱為五天竺或五印度。

56, 接足:即接足禮。或雲頭面禮足。印度古時禮法,屈身至地,以兩手抱足,將自己頭面接於受禮者之足,謂之接足禮。今通稱頂禮。

57,新羅:古代朝鮮三國之一,在半島東南部,今慶州附近等地。

58,三韓:古代朝鮮的三國,即高句麗、新羅、百濟。

59,劍南:劍南為唐代十道之一,治益州,即今四川成都。

60,振錫:(原文錫作鍚,誤)錫即錫杖,為僧人常備十八物之一。《錫杖經》云:「杖頭安環,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警覺。」其製法有二股十二環、四股十二環,行時振動有「錫錫」之聲,故僧人出行曰振錫,如「振錫入關」,「振錫東來」等。

61,負笈:指背笈遊學。笈,書箱。

62,印可:師匠對於弟子之得法、說法,加以證明認可,謂之印可。

63,供奉:官名,唐代有一藝者,得供奉內廷。義明曾供奉內道場,故尊稱為義明供奉。

64,求車:譬喻。《法華經·譬喻品》火宅喻,謂有長者,財富無量,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周匝俱時倏然火起,諸子於火宅內,樂著嬉戲。長者為說怖畏之事,令各疾出。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而告之言:汝等所好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宜速出此火宅。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遂各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之中露地而坐。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即賜與。此處火宅喻如生死,三車喻如佛道,故曰「求車」。整句意為:眾生如厭離生死而求取究竟解脫之法,則義滿可以給予他們。

65,三昧耶:不違越之意。此處指三昧耶灌頂壇場。梵語三昧耶有多義。密教謂諸佛為使一切眾生悟入平等之理而發的本誓曰三昧耶。有「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壇」、「三昧耶形」、「三昧耶曼荼羅」等。

66,瑜伽:梵語瑜伽,譯為相應,即心境相應之意,又瑜伽教為密教之總名。

67,毗缽:梵文毗缽舍那(Vipa'syanā)的略稱。義譯為「觀」。

從辭親就師,落飾入道,浮囊68不借他,油缽69常自持。松竹堅其心,冰霜瑩其志,四儀70不肅而成,三業不護而善。大師之尸羅71,於此盡美矣!經寒經暑,不告其苦;遇飢遇疾,不退其業。四上72持念,四魔73請降。十方結護74,十軍面縛75。能忍能勤,我師之所不讓也。遊法界宮76,觀胎藏77之海會;入金剛界78,禮遍智之麻集79。百千陀羅尼80,貫之一心;萬億曼荼羅,布之一身81。若行若坐,道場即變82;在眠在覺,觀智不離83。是以與朝日而驚長眠,將春雷以拔久蟄84。我師之禪智妙用在此乎?

68,浮囊:氣囊也,為渡海之具。《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說:「譬如有人,帶持浮囊,欲渡大海。爾時海中有一羅剎,即從其人乞索浮囊。其人聞已,即作是念,我今若與,必定沒死。答言,羅剎!汝寧殺我,浮囊叵(音頗,即不可)得。菩薩護持禁戒,亦復如是:如彼渡人護惜浮囊。」

69,油缽:喻持正念,如持油缽。義楚《釋氏六帖》十九云:「律雲護持淨戒,如擎油缽,若護浮囊也。」

70,四儀:指行、住、坐、臥四威儀。

71,尸羅:梵語尸羅,譯為戒,六波羅蜜之一。

72,四上:持念謂精勤修持,即早晨、正午、黃昏及半夜四時上堂修持念誦。

73,四魔:四魔即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子魔。因煩惱等能惱害吾人身心,他化自在天子能妨害善事,故稱為魔。

74,結護:密宗行者在修法時,先以加持(祈禱)守護其身,次則制定道場區界,以退惡魔,謂之結護法。

75,十軍面縛:煩惱能攻吾人,喻如魔軍,共有十種,稱為十軍。即欲、憂愁、饑渴、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自高。面縛即投降被俘之意,謂背兩手就縛,其面向前。

76,法界宮:毗盧遮那如來說《大日經》之處。

77,胎藏:即胎藏界,密教二大法門之一。有含藏、攝持之意。如母胎能攝持胎兒,一切眾生本含藏有大日如來之理性,故喻為胎藏。

78,金剛界:密教二大法門之一,與胎藏界並稱為兩界,或稱兩部。如來智德,其體堅固,喻如金剛;界是體性之義,謂一切有情皆具有如來智性。

79,遍智之麻集:遍智,即正遍知,佛的十號之一;麻集,如胡麻一樣密集。

80,陀羅尼:梵語陀羅尼,義譯為總持。謂含有無量義趣,能舍離一切惡法,保持無量善法,亦譯為「真言」。一般通稱為咒,如大悲咒亦稱大悲陀羅尼。

81,百千陀羅尼,貫之一心;萬億曼荼羅,布之一身:弘法大師有一首偈解釋「即身成佛」中「即身」之意:「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此偈正可與此處的二句相發明。此二句意為:惠果大師仗三密加持之力,開顯身中本具的四類曼荼羅,已即身成佛。

82,若行若坐,道場即變:肉身所寓之處,當下即是本尊的法土。

83,在眠在覺,觀智不離:安住三昧,夢醒一如的境界。

84,與朝日而驚長眠,將春雷以拔久蟄:長眠與久蟄,比喻沉迷於生死苦海不知覺悟的眾生;朝日、春雷,比喻大師的佛法。

示榮貴,導榮貴,現有疾,待有疾,應病投藥,悲迷指南85。常告門徒曰:「人之貴者不過國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趨道86,久而始到;駕神通以跋涉,不勞而至。諸乘與密藏87,豈得同日而論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無畏三藏,脫屣王位88,金剛親教,浮杯來傳90,豈徒然哉?從金剛薩埵稽首叩寂91,師師相傳,於今七葉矣!非冒地92之難得,遇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壇,開灌頂之甘露93,所期若天若鬼,睹尊儀而洗垢;或男或女,嘗法味而蘊珠94。一尊一契95,證道之徑路;一字一句,入佛之父母也,汝等勉之勉之!」我師之勸誘,妙趣在茲也。

85,悲迷指南:悲憫迷途之人,示之以正路。

86,策牛羊而驅道:駕著牛車與羊車而趕路。《法華經·譬喻品》以三車比喻三乘權教:牛車喻權教大乘,羊車喻聲聞乘。

87,諸乘與密藏:諸乘指各種教法,密藏指密教。

88,無畏三藏,脫屣王位:無畏即善無畏,中印度人,父名佛手王。十三歲嗣王位,後有所感,讓位於兄出家修道,依師指示來華傳教。唐開元四年(716)到長安,譯出《大日經》七卷。屣,鞋也,謂棄王位如脫敝屣。

89,金剛親教,浮杯來傳:金剛即不空金剛,為惠果親教師,自師子國渡海而來。浮杯,佛教典故。南朝宋一神異僧人,不修細行,神力卓越,浪跡江湖。嘗浮木杯於水上,憑之渡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因此,後人用「杯度」或「浮杯」、「乘杯」等來指僧人云遊四方。全句意為:大師遠涉關山,來傳大教。

90,浮杯來傳:浮杯,佛教典故。南朝宋一神異僧人,不修細行,神力卓越,浪跡江湖。嘗浮木杯於水上,憑之渡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因此,後人用「杯度」或「浮杯」、「乘杯」等來指僧人云遊四方。全句意為:大師遠涉關山,來傳大教。

91,金剛薩埵稽首扣寂:金剛薩埵,為密教付法第二祖。相傳他將大日如來所說法身內證之法,加以結集編纂,置於南天竺鐵塔之內,及龍樹開此塔,始得金、胎兩部秘訣。稽首謂屈頭至地,即禮敬之意。「扣寂」即扣問寂滅妙理。空海弟子真濟《性靈集序》:「金剛薩埵,扣大日之寂。」空海《最勝王經開題》:「密字名號不可不知。自非妙幢起予之力,空藏『扣寂』之功,誰能顯室中之四佛?」又《法華經開題》:「鶖子(舍利弗)扣寂,實是有由。」

92,冒地:即菩提(boddhi)音譯之異稱。菩提薩埵(菩薩)亦音譯為「冒地薩怛縛」。

93,甘露:梵語阿密哩多,又稱天酒,即諸神所飲之酒。因為從天而降,故稱甘露。我國古來常視為奇瑞。佛經上的甘露,謂佛所說的教法善於救度眾生,故喻如甘露。

94,蘊珠:珠喻佛性,見《法華經》窮子衣中珠之喻。蘊珠,因受灌頂,植下法種並加虔修,從而開顯本有的佛性。

95,一尊一契:尊即本尊,契即印契(手印)。密宗行人初人壇修法時,投花於曼荼羅上之尊像,中者即奉為本尊,成為自己信仰對像而對之供養禮拜,依此本尊的本誓結成印契。

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沒,聖之權也。常理寡尤,權道多益96。遂乃以永貞元年歲在乙酉,極寒月滿97,住世六十,僧夏98四十,結法印而攝念,示人間以薪盡99矣。

96,常理寡尤,權道多益:依常道而行,則穩妥而少憂悔;如能行權道,則利益更多。凡夫不能自主生死,故須循一明一暗之常道。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不受生死的束縛,來去自由,故取乍現乍沒的權道。緣聚則乍現,緣散則乍沒,全憑聖人觀察因緣而自定。但不論是生還是滅,皆出於利益眾生的悲心,故曰「權道多益」。

97,極寒月滿:極寒月滿即臘月望日(十二月十五日)。

98,僧夏:亦稱僧臘、夏臘等,即戒齡。古時印度僧人在夏間的雨期(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九十日間,不出門乞食,共住一處修行,謂之雨安居或夏安居(略稱坐夏,中途退出,謂之「破夏」),其最終之日稱為「解夏」。比丘安居一夏則戒臘增長一歲,謂之「受歲」。臘為歲之終,俗以臘之明日為初歲,比丘以夏安居之終日為受歲,故稱戒齡為「夏臘」。出家受戒後之戒齡,即依夏安居之次數而定,並依此定席位(如禪堂貼單)之上下。我國僧界自古即少有實行夏安居制,故僧臘多從受比丘戒之年計算,稱為「戒臘」。

99,薪盡:即薪盡火滅,喻人之死。《法華經·序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嗚呼哀哉!

天返歲星100,人失惠日。筏歸彼岸,溺子一何悲哉!醫王匿跡,狂兒憑誰解毒?

100,天返歲星:歲星即木星,亦稱太歲。此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故古人以其經行之躔次紀年。「天返歲星」,即歲星隱曜而返於天之意。

嗚呼痛哉!

簡日於建寅之十七101,卜熒於城邙之九泉102。斷腸埋玉,爛肝燒芝103。泉扉104永閉,朔天不及。荼蓼嗚咽105,吞火不滅。天雲慘慘現悲色,松風瑟瑟含悲聲。庭除綠竹葉如故,隴頭松檟根新移106。烏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傳攀擗新107。

101,簡日於建寅之十七:簡,擇。建寅之十七:即陰曆正月十七日。吾國夏朝建寅以陰曆一月為正,殷朝建醜以十二月為正,周朝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我國稱陰曆為夏曆本此。

102,卜熒於城邙之九泉:熒,通「塋」。塋城,墳塋。邙,洛陽北邙山。漢魏以來,王侯公卿貴族的墓地多在於此,後以北邙泛稱墓地。九泉,地下。惠果大師逝後,葬於孟村龍泉大師塔側。

103,斷腸埋玉,爛肝燒芝:玉、芝,代指大師;斷腸、爛肝,極言悲傷。

104,泉扉:即墓門。古代人死,謂赴黃泉,故墓地亦稱泉壤,泉扉即泉壤之門。

105,荼蓼嗚咽荼為陸草,蓼為水草,其味皆苦,轉為與「荼毒」同義。謂父母之死,對子女皆極苦痛,故稱父母之死日荼毒。《顏氏家訓·序致》:「年始九歲,便丁荼毒」。此處借用為對師之死,泣不成聲之意。

106,庭除綠竹葉如故,隴頭松檟根新移:庭除,庭院。隴,墳。隴頭,墳前。檟(jiǎ),又名山楸,古人常用來做棺槨,或植於墓前。全句意為:大師庭院裡的竹子葉綠如故,而大師的墓前卻新植了松檟。兩相對比,更增悲傷。

107,烏光激回恨情切,蟾影斡傳攀擗新:擗(pì),折。攀擗,攀折,折取。舊時習俗,折楊柳枝以送別。攀擗新,比喻與大師新別。斡(wò),旋轉,轉運。斡傳,旋轉。傳,通「轉」。烏光,日。蟾影,月。傳說日中有金烏,月中有金蟾。故以烏、蟾指代日、月。烏光激回、蟾影斡傳,形容日月如梭、時光飛逝。整句意為日月如梭,時光飛逝,與大師新別,悵恨之情更切。

嗟呼!

痛哉奈若何!

弟子空海,顧桑梓108,則東海之東;想行李109,則難中之難。波濤萬萬,雲山幾千也。來非我力,歸非我志。招我以鉤,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數示異相。歸帆之夕,縷說宿緣。

108,桑梓:桑與梓為古時住宅周圍常栽之樹木,後人遂用以稱故鄉。

109,行李:行李,使人也,亦作行理,理,吏也,即掌賓客之官。顧炎武《日知錄·考證·行李》:「古者謂行人為行李,亦曰行理。」《左傳·僖三十》:「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和尚掩色110之夜,於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與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願,弘演密藏,彼此代為師資111,非只一兩度也。是故勸汝遠涉,授我深法。受法雲畢,吾願足矣。汝西土接我足,吾也東生入汝之室。莫久遲留,吾在前去也。」竊顧此言,進退非我願,去留隨我師,孔宣雖泥怪異之說112,而妙幢說金鼓之夢113。所以舉一隅示同門者也。

110,掩色:滅度,即掩隱白毫之色的意思,指佛陀涅槃或高僧的圓寂。《俱舍論》曰:「青蓮罷笑,白毫掩色。」

111,師資:師者以道教弟子,故稱為師;弟子者資助師,故稱為師資。智顗《法華文句》云:「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舍父從師,敬師如父。」佛教稱師徒為師資。

112,孔宣雖泥怪異之說:孔宣即孔子。漢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故稱孔子為宣尼。孔宣為孔子與宣尼之合稱。孔子有「不語怪力亂神」之語。

113,妙幢說金鼓之夢:妙幢,菩薩名。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夢見金鼓懺悔品》說:「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聞妙法已。歡喜踴躍,一心思維,還至本處。於夜夢中,見大金鼓,光明晃耀,猶如日輪。於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 妙幢菩薩夢見金鼓,遂說懺悔偈。全句意思為:孔子雖然拘泥於常識、不語怪異亂神,然而在佛法中,妙幢菩薩卻曾講述他夢見金鼓的故事,所以有些夢是可以憑信的。

詞徹骨髓,誨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腸斷。欲罷不能,豈敢韞默?雖憑我師之德廣,還恐斯言之墜地。嘆彼山海之易變,懸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銘曰:

生也無邊,行願莫及114。

麗天臨水,分影萬億115。

爰有挺生116,吞併餘力。

毗尼密藏117,人形佛識。

修多與論118,牢籠胸臆。

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國師三代,萬類依之。

下雨止雨,不日即時。

所化緣盡,泊焉歸真119。

惠矩已滅,法雷何春120。

梁木摧矣121,痛哉苦哉!

松檟封閉,何劫更開122!

114,生也無邊,行願莫及:及,通「極」。眾生無邊,佛菩薩度眾生的行願也沒有窮極。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之意。

115,麗天臨水,分影萬億:一月當空(麗天),於無數江海之中,映現出萬億月影。當空之月,比喻諸佛法身;月影,比喻佛的化身。

116,挺生:挺,超拔、傑出。挺生,傑出的生命。

117,毗尼密藏:毗尼、密藏即律學與密法。梵語毗尼,亦譯毗奈耶,義譯為律。

118,修多與論:經藏與論藏。修多,梵文修多羅(Sūtra)的略稱,義譯為經藏。

119,泊焉歸真:原文作「怕焉歸真」,「怕」當為「泊」之誤。泊焉即泊然,即安詳之意。佛陀之涅槃,謂之歸真。謂自真如而來,復歸於真如也。《釋氏要覽》下:「釋氏死曰涅槃、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隨便稱之,蓋異俗也。」

120,法雷何春:法雷何時(能再震響)。何春,何時。

121,梁木摧矣:喻聖賢豪傑之死,如梁木之摧折。《禮·檀弓》上:「孔子早作,負手曳杖,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122,松檟封閉,何劫更開:松檟即松樹與檟樹(檟即榎,一名山楸),多植於墓前,古人以「松檟」為墓地之代稱。封閉、更開,皆對大師的墓而言。此處隱用迦葉尊者尊佛付囑,守佛所傳的法衣入定,待彌勒佛下生再開山付衣的故事。整句意為:大師的墓已植滿松檟,封閉起來,等到何劫才能重新打開,讓我們再見到敬愛的大師啊!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徽縣宏化寺  

相關焦點

  • 智廣阿闍梨獲真言宗「中僧正」
    智廣阿闍梨,本名鄭賦,生於中國浙江寧波,自幼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阿闍梨向中國漢藏等地、斯裡蘭卡、日本等國的八十多位善知識學習,廣泛學修了漢傳、藏傳、南傳等佛教顯密教法。1994年,於寶山淨寺首座慧梅阿闍梨前獲得漢傳密宗阿闍梨位。阿闍梨現任一乘顯密佛教中心(新加坡、澳洲)終身名譽會長、導師,河南大準提寺、無錫顯雲寺顯密講修院院長、指導上師。
  • 故事丨阿闍世王圓月拜佛
    話說久遠之前的某一個月圓之夜,阿闍世王見月光如水,便問夫人:「今夜月色清明,仿如白晝,當如何度此良宵呢?」夫人見大王歡喜,便答道:「值此良宵美景,應當沐浴更衣,令諸婇女舞樂一番。」阿闍世王又問太子優耶婆陀:「今日月滿,當如何度過?」
  • 佛教故事丨阿闍世王圓月拜佛
    阿闍世王又問太子優耶婆陀:「今日月滿,當如何度過?」太子答道:「今夜月好,理當召集群臣與四部兵馬,共議徵伐邊境叛逆之事,然後共相娛樂。」阿闍世王略作沉吟,又先後問婆羅門雨舍和其他大臣,「今夜當如何度過,方能令自己心開意解?」婆羅門和大臣們分別建議阿闍世王去參訪各位婆羅門、尼乾子等所謂求道大德,而阿闍世王卻舉棋不定。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來看一下,與佛陀同時代的一位印度國王:阿闍世王的故事。似乎這位阿闍世王在佛教界很出名,經常都會有他的身影。阿闍世是他名字的音譯,如果換成意譯的話應該是「未生怨」,意思是說他在娘胎裡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帶著怨念。
  • 「無畏德菩薩的故事1:阿闍世王的小公主」
    佛法故事「無畏德菩薩的故事1:阿闍世王的小公主」一次,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波多、尊者阿溼卑、尊者優波離、尊者羅睺羅、尊者阿難、等很多聲聞,在早晨來到王舍城乞食,他們慢慢的就來到了阿闍世王的宮殿,來到國王身邊後,站在一邊沉默不語,不說要乞食還是不乞食。
  • 【法脈傳承】二祖王驤陸阿闍黎略傳
    王驤陸阿闍黎諱宰基,字驤陸,號仁知居士,祖籍浙江省海鹽縣,生於一八八五年三月二日,圓寂於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乃二十年代崛起之「印心宗」——無相密乘心中心法第二代傳人,世人尊稱「印心宗二祖」。阿闍黎為海寧縣望族王公欣甫之六子,父因守正而去官。母蔣氏篤信佛教,樂善好施,擅國畫,尤擅蘭花,號稱硯香老人。阿闍黎天資聰穎,孩提時即能讀《金剛經》。
  • 阿闍世王授決經,說佛實未涅槃
    一時,佛在羅閱祇國耆闍崛山中。時阿闍世王請佛,飯食已訖,佛還祇洹。王與祇婆議曰:「今日請佛,佛飯已竟,更復所宜?」祇婆言:「惟多然燈也。」於是王乃勅,具百斛麻油膏,從宮門至祇洹精舍。時有貧窮老母,常有至心欲供養佛而無資財,見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兩錢,以至麻油家買膏。膏主曰:「母人大貧窮,乞得兩錢,何不買食以自連繼,用此膏為?」
  • 智廣阿闍梨:一切都是自己心的投射,修行的重點在於「治心」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智廣阿闍梨開示:「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華嚴經》裡面非常著名的一首偈子,功德非常殊勝。這首偈子有一個公案。
  • 阿闍世的懺悔
    阿闍世王很難過,左右思維父親的慈愛,想到自己無理地殺害父親,他感到非常的後悔。        有一天,阿闍世王和母親韋提希夫人共桌吃飯,吃飯的時候,他沒有看到他的兒子優陀耶,就問侍從道:「優陀耶到哪裡去了?
  • 南無鄔金佛陀大阿闍梨蓮花生大士心咒及功德利益略述
  • 毘舍闍和鳩槃荼有啥區別?
    突然心裡有兩個問題,就是佛經中常提到毘舍闍和鳩槃荼,好像都是啖食人的精氣為生的,那麼他們有什麼區別?翻閱資料,這兩部鬼眾,鳩槃荼是南方增長天王領導的隊伍,毘舍闍是東方持國天王領導的部隊。鳩槃荼是長了巨型陰囊的鬼,毘舍闍又叫癲狂鬼。另一個就是緊那羅和乾達婆的異同,都是為天帝奏樂的神。平時住在地上,上天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會上升。
  • 原創 | 密宗大阿闍梨: 第75話 氣急攻心 #三學金剛#
    《密宗大阿闍梨》是三學金剛以筆名:【如泇】,所寫的一部宿世故事。大家且當小說來看就好。看王子如何成長為新一代密宗大阿闍梨…… 密宗大阿闍梨:第75話 氣急攻心 此時,已經不是井中,聲音無法被隔阻、屏蔽,翠兒的聲音在山野中傳開了……不但傳了開去,而且山間的回聲,更是如同擴聲器一樣,將聲音加倍放大
  • 原創 | 密宗大阿闍梨: 第77話 一吻定情 #三學金剛#
    《密宗大阿闍梨》是三學金剛以筆名:【如泇】,所寫的一部宿世故事。大家且當小說來看就好。看王子如何成長為新一代密宗大阿闍梨…… 密宗大阿闍梨:第77話 一吻定情寢室內,高嶽與鵲神醫戶昔本覺等了好久,仍未見翠兒回來。高嶽不禁嘀咕:「翠兒怎麼還不回來?」
  • 《佛說阿闍世王經》不念有無功德,不念勝道俗道,不念有罪無罪,不念生死涅槃,不念日月星辰,不念自世界他世界,作是念者增加慈悲智慧.
    阿闍世王白文殊師利言:惟加大恩,明旦屈德就宮而食。文殊師利答言:佛法非以衣食故。阿闍世王即白:當何以施之?
  • 我的大恩上師-覺海阿闍梨
    覺海阿闍梨,迄今網上教學7年矣,眾弟子遍佈各地乃至海外,為佛法之興盛、為心密之弘揚默然奉獻不遺餘力。現應邀簡呈恩師之履。恩師祖上行醫,師亦習得醫術,十八歲參軍為部隊軍醫,後轉業地方醫院。於青年時偶聽南無觀世音菩薩之佛曲而內心震動,由此循入,發心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