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體「徐氏宗親會」加入徐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徐;請點擊上面「徐氏宗親會」關注,擁抱中華徐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徐氏文化,共建繁榮徐氏,傳播徐氏正能量。話說上溯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朝廷已有官辦醫學教育,但世襲的醫學家族仍然存在,徐氏家族七代人當中就出了十二位名醫,且其中徐道度、徐文伯、徐成伯、徐之才、徐之範都曾進入宮廷。有入太醫署任職者,有被欽賜高官者,因常要給皇帝及皇族治病,醫道十分精湛。故均深得皇帝器重。醫典中所載徐熙,即是徐家從醫基業的創始人,他曾做過南朝宋濮陽太守,後避秦望山做了隱士。傳說某日出行,遇到一道人,道人贈他一個葫蘆並告訴他:你的子孫應以此道術來救人,且盡享富貴。徐熙打開葫蘆,內竟是一卷《扁鵲鏡經》,驚嘆之餘他開始矢志精心研讀,不久醫術名震天下。徐熙之子徐秋夫秉承父業,亦成名醫。徐秋夫兩子徐道度和徐叔響,醫術俱高。單說徐道度,他內外科都很擅長,一時腳有恙,行路不便,宋文帝為給請他皇子看病,特許他乘小車入宮,徐道度往往是手到病除,有人稱當時宋代有五絕,此五絕除善操琴的杜道鞠、擅詩文的範悅、善書法的褚欣遠、善圍棋的褚胤,徐道度之醫術更為其中之一絕,足見其醫術之精。
徐道度著有《療腳弱雜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療腳氣病的專著。徐叔響,對針灸、小兒科、本草學等都有研究,且著述豐富。到徐家第四代,徐道度有子文伯,徐叔響有二子嗣伯、成伯,此三子的醫術也是聲名顯赫,譽滿當世,且頗多建樹,徐氏家族的杏林美名至此進入登峰造極的巔峰時期。徐文伯一直都在帝王身邊做御醫,有很多療病的絕招。宋孝武帝時,路太后忽覺腹痛難忍,其他御醫束手無策,請徐文伯,文伯診脈後說:太后的病應是石搏小腸。即現在所說的膽結石、泌尿系統結石之類的疾病,之後徐文伯用了消石湯進行治療,太后很快排出了結石,肚子也就不疼了,太后因此封賞了徐文伯(湖北鹹寧現就有徐氏後人一門,善治結石病,名俱揚。蓋應有此方,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宋明帝年間,有一宮人患腰痛,疼時牽連心臟,每發作幾氣息欲絕,其他醫生認為是肉,推測宮女肚裡有異物,而徐文伯認為是發,即是由頭髮引起的病症,遂以油催吐,果然宮女吐出毛髮樣物體,且竟長三尺,吐後病立愈。徐叔響之子成伯,也深得君王重用。正始元年(504年),為光祿大夫,加平北將軍。話說北魏獻文帝聞其本領了得,一日,故意將一病人置於帳幕後,不讓徐成伯看到,只準他隔帳診脈。成伯診過之後,竟仍能明白指出病人病情,甚至對病人面色及病中症狀都描述得相當準確,獻文帝對成伯醫術不禁大為讚賞,封官晉爵,並命不離左右。後來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在外出巡遊時,突染重病,徐成伯日夜兼程趕到孝文帝身邊,為他精心診治,使得孝文帝痊癒,為此,孝文帝在舉辦筵席時,特請徐成伯坐上座,並向文武百官宣講徐成伯用高超醫術救治自己的功績,一時間,震動朝野,傳為佳話。
徐成伯自己極善養生食補,精於煉製養生丹藥,曾隱居嵩山一年,為皇帝煉製延年益壽的金丹。他自己也常服自製養生藥丸,到八十歲時,鬢髮尚黑,力未稍衰,精氣神俱佳。叔響次子嗣伯,同是治療疑難雜症的高手。話說南齊有一將軍,素畏寒,時興煉丹服石,此大將軍即服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白石英、硫磺五種石藥炮製的丹藥),以為可以治好自己的寒症,豈料服後反更怕冷。徐嗣伯採用了十分獨特的療法:在冰天雪地裡,讓將軍赤身坐於冰冷的石頭上,然後命人以冷水數桶自將軍頭上澆下,將軍被澆至昏厥,一旁家人實不忍卒睹,趕緊叫徐嗣伯停手。然嗣伯說:若想治好大將軍的病,諸位就不要多管,我自然知何時該止。待澆一百多桶冷水之後,將軍開始能動了,背上還開始冒熱氣,再過一會兒坐起來要喝涼水,就這樣,其頑疾寒症讓徐嗣伯用如此罕見的治法治好了!……此類傳說頗多,未可一一道盡。
徐家第五代,徐文伯子徐雄和徐成伯子徐踐承襲家業,也較有名氣,只稍遜父輩。徐家第六代,徐之才、徐之範又給徐家醫術帶來一代輝煌。徐之才是徐氏家族七代名醫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醫治過梁國魏帝、東魏孝靜帝、北齊文宣帝、武成帝等多個皇帝,深得信任,足見醫術之高。他把藥分為宣、通、補、瀉、澀、滑、燥、溼、輕、重十劑,還提出孕婦逐月養胎法。尤值一提的是,之才不僅秉承家學,精通醫道,且博學多才。他初仕南齊,後被俘於魏,因其學才而被魏帝徵召,武平二年(571年)封西陽君王,又稱徐王。撰有《徐王八代家傳效驗方》(或作《徐王效驗方》十卷)、《徐氏家秘方》兩卷、《徐王方》五卷,均為總結家傳醫療經驗之書。另有《藥對》(或作《雷公藥對》)兩卷,此書總結古代藥劑學精華,對諸多藥物炮炙處理均有詳細記載,可惜佚失不全,其佚文見於《證類本草》中。
徐之範也曾任北齊尚藥典御,官至太常卿,也是皇宮中有名的醫生,隋開皇(581-600)年間卒。徐家第七代,較為知名的有徐之範之子徐敏齋,他博學多才,也頗有成就,隋朝開皇(581-600)年間賜朝散大夫。此後,或遇天災人禍,或有兵荒馬亂,或因世事變遷,或為生計所迫,或被情勢所逼,棄醫從商、從政、從文者皆有之,數代赫赫出名醫的徐氏家族就此漸呈沒落之象,各門苗裔相繼星流雲散,江南塞北,落地生根,徐氏醫名式微。物換星移幾度秋,回思當時風光,真可謂於今豈絕懸壺志,剩有兒孫人不知!閒話至此,欲問徐氏後人濟世造化如何,救人福德深淺,且聽下回分解。
震撼千萬徐氏族人
徐氏文化名揚天下
徐氏精神名揚海外
天下徐氏一家親
兄弟姐妹
攜手圓徐家夢
徐氏家族開枝散葉
徐氏家族永久興旺
古往與今來
族譜與祖訓
名人與古蹟
弘揚徐氏文化
傳承徐氏精神
識別二維碼,立即關注我們!
每日一更 傳承文化 弘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