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義後利,人生智慧

2021-01-08 靜臥雲端觀人間

面對各位大家名師的說法,有馬克思的「思想不能離開利益」,有荀子的「先義後利」,眾說紛紜。而我選擇先義後利,方顯人生智慧。義與利亙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在追逐的,其中不乏見利忘義的偽君子,其中也不乏舍利取義的真君子。利和義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在我看來,義是一面「風掣紅旗凍不翻」的旗幟,是那浩瀚海洋裡永遠亮著的燈塔,是蒼穹中最耀眼的那一顆。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把義作為修身養性的標準。義更多的是對正義人性的表現,更是那份忠誠和信任。他不會在威逼利誘面前消失,反而更加耀人眼目。而反觀利,自古徵戰多因利而起。利帶來的是百姓的流血和山河的破碎,當敵寇的鐵蹄踏破山河的寧靜,當為了金錢而出賣他人,這時體現的則是人性的醜惡與貪婪。與利相比,義帶來的是豪情與壯志,是忠貞的友誼,是堅守承諾,先義後利,人生之大智慧。

荀子有言:「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儒者常窮。」荀子之言道盡君子之追求先義後利,會贏得他人的尊重,為自己贏得盛譽。元有學者許衡,沿途饑渴,偶遇梨樹,世人爭相摘梨時之時,許衡不為之所動。世人問:「何不為?」許衡答曰:「梨雖無主,吾心有主。」一句話,展示的便是智者的大義,獲得的是世人的欽佩和讚嘆。有多少人可以深明大義,不為理之所動,又有多少人爭先恐後去摘梨?正所謂「先義而後利者榮」。

馬克思亦有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因利而出醜又何妨?因利而備受尊敬又怎樣?這樣尊敬,無非是小人的虛擬之詞。把利益作為衡量的標準,得到的尊敬難道是真正的尊敬嗎?在我看來,因義而出醜,卻顯得無上光榮。這是真正的敬意,義者從不會因為害怕出醜而去追求所謂的利益。他們會把義落實在自己的全部血液中,流淌全身。回首往昔,先義後利的事例並不少見。開國之際,有錢學森等人的舍利回國;民族復興之際,有黃大年等戰略科學家的回國。

還有在抗震救災中逆行的戰士和刷爆網絡在邊境戍邊的戰士……他們又何曾不是拋個人利益於身後,追求那個義字?這是智者的人生智慧。先義後利,方顯智慧人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裡的生其實就是我們口中得利。從古至今正直的人都會選擇義。故曰利與義不可兼得。孟子則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從古代到現代,從小事到大事,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仁義二字。在利益和人性面前,他們選擇拋開自己的利益,在危險面前他們義無反顧。在領取成功時,他們也不追名逐利。他們是用雙手支撐炸藥包的董存瑞,是在敵人壓迫時誓死不從的劉胡蘭,是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們……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利益,用生命給義下的最好的定義。

有這樣一位企業家,在他新經營的公司倒閉後欠下了巨額債務,就當所有人都覺得拋棄已是必然選擇的時候,他卻做出了讓所有人都感慨的舉動:帶著妻子和四個女兒,白手起家,償還巨額債款。當時人們都勸他說,公司倒閉的責任不全在他,貸款也不應由他負擔。但是他堅定地說:「逃跑是選擇個人利益,而留下來是仁義。而個人利益是小人才會選擇的。」他的這一舉動贏得了大家的讚揚。「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由個人利益上升到國家利益,則是更高一層次對義的詮釋。

我國有許多身處異國的偉人,雖身處異鄉,但他們心繫祖國。在祖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他們不顧個人利益,放棄在國外優異的成就與安逸的生活,帶著妻子和孩子毅然回國。不論國外人員提供多優厚的條件和挽留,但他們仍然選擇了祖國利益,為了自己心中利益,幫助祖國渡過難關。他們也需要重新打拼,但是他們是光榮的。相反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而背叛自己祖國的人的行為是可恥的。此之謂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在利益面前選擇後者,即為通往成功的捷徑。平凡的我們卻不甘於平凡,這就需要我們擁有良好品行。選擇義的道路就是選擇了遠方。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相關焦點

  • 先義後利乃為人之道
    他的先義後利,使得他憑藉著這一品質通達。我們不僅讚嘆他的智慧,更應讚嘆他的先義後利的品質,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更是用他那一腔豪情壯志,書寫了不在乎個人利益的佳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在國家仁義和個人利益之間選擇了前者。正因如此,他們的創作才會被後世所欣賞,他們才會成為流傳千古的文壇巨人。
  • 繼承和發揚先義後利的精神
    荀子說的話主要是說先義後利的人會取得榮耀,先利後義的人會自取其辱。有榮耀的人有錢,自取其辱的人很窮。馬克思的話是說思想不能離開利益。這四個人說的話都很有道理,都很重要,對我們現代人都有一定的啟示。但我覺得荀子的話更讓我受益匪淺,更重要。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生活中,既離不開仁,也不能離開利。仁義和利益是同等重要的,離開哪個都是不能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
  • 先義後利,成者榮
    他們也以「先義而後利者榮」作為人生航標,在他們自己人生海洋上揚帆遠航。有一個人,他用自己的仁義作出了一根油條。不錯,他便是網絡上瘋傳的油條哥。幾年來他堅持了仁義為先,利益為後的旨意,為廣大市民的健康保護樹下了一根標杆,給了廣大市民心理上以溫暖的慰藉。也不出所料,他的店鋪常年紅火,他以他的航標贏得了他的人生,得到了他的利益。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也曾有這麼一個人。
  • 專訪株式會社伊藤洋華堂社長三枝富博:先義後利是經營秘訣 明年將...
    20年來,成都商業的繁榮發展,成就了伊藤洋華堂在中國的輝煌,而三枝富博這位特別的「成都人」,也分享了他的生意經,「先義後利,外企來華經商要讓這個地區的市民富裕。」他還提到,明年伊藤將在樂山開啟新店。談經營秘訣:先義後利將繼續店面擴張計劃此次參加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相關活動,最讓三枝富博印象深刻的便是在一次活動,中國和日本的領導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伊藤洋華堂,吃驚之餘也倍感欣慰,「這麼多年伊藤員工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事實上在成都,伊藤洋華堂無疑是最為成功的外企之一,目前伊藤洋華堂在華的10家門店中,有9家都位於成都市及周邊。
  • 先義後利,寧義不利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先義後利,也正如荀子所說的「先利而後義者榮」。 子路的做法,不僅實現了義和利的兼顧,還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相信只有在這種正能量的號召下,我們才能解決我們社會上的道德難題。當義與利發生了不可緩和的衝突時,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義者也。這樣做或許會暫時失去利益,但從長遠眼光來看,對你還是有利的,這是古代聖賢研究出的結果。先義後利,寧義不利。
  • 人生的智慧精髓
    從人的內在、健康、財富、名聲、榮譽等現實生活方面,闡明了人如何才能享有真正的幸福人生。龔建光從三部分為大家講解,第一部分是人的內在擁有是決定幸福的關鍵因素;第二部分是幸福的人生應當智慧的處理財富;第三部分是欣賞自己、享受孤獨,是獲得幸福的源泉。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部分:人的內在擁有是決定幸福的關鍵因素。
  • 儒釋道三教的內涵及人生智慧
    中國的人文精神,尤其表現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禮樂教化的智慧,通過修身實踐的功夫,盡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莊子的人生智慧,是空靈的智慧、逍遙放達的智慧,超越物慾、超越自我,強調得其自在,歌頌生命自我的超拔飛越,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
  • 一半一半的人生,才是智慧的人生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所以說,從此學會凡事只求「一半」的稱心,就應該知足。只要你用心去思考,就會發現生活處處充滿「半」的智慧。結合文章,談談自己的分享心得。友誼,一半牽掛,一半忘記。這一點是深有同感,在此特別要提醒學生的就是這個道理。很多學生的友情來之快去之也快。
  • 人生智慧——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與人為善就是一種積善成德的人生智慧。智慧:一指聰明才智,二指梵語"般若"(音bo-re)的意譯。佛教用語,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意為:通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識。《大智度論》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
  • 讀《論語》悟人生智慧
    閱讀經典總是會收穫很多人生的感悟。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看起來資歷並不聰明的人,最終就獲得了成功,而看起來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可是最終卻沒有拿到結果。從論語子寒第九的這句話中,我們能也能感受到孔子在講修道的恆心,講道心的堅定中所感悟到的智慧。
  • 舍與得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人舍墨守成規得別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獨闢蹊徑,可見只要懂得了捨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夠將自己的人生經營的有聲有色,擁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從而活得精彩,活得快樂。即所謂無為而為無不為;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而現在現代人眼裡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實懂得舍與得的智慧和氣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我們需要通過取捨來豐富人生,在捨得中體現智慧,在捨得後感悟人生。
  • 《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人生要懂三件事,說透多少智者的智慧
    王蒙《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我每天都要翻一遍,還是覺得不過癮,真正的人生要懂得三件事,說透多少智者的智慧!而能寫出《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這本書,其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作者王蒙有著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在邊遠地區生活過許多年,獲得過茅盾文學獎,還被評為「人民藝術家」的國家榮譽稱號,而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更是達到了86歲高齡,而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傳統智慧!
  • 佛緣專欄:抉擇人生· 抉擇與智慧(很實用)
    在佛家看來,抉擇是與智慧離不開的,抉擇便是智慧的本質。在《大乘廣五蘊論》中有說:「云何慧?謂即於彼,擇法為性。……斷疑為業。慧能簡擇,於諸法中的決定故。」論中所說的「即於彼」就是所觀察的事情,「擇法」即是對事物境況作出抉擇。這個智慧的作用,便是能夠簡別事情,得到決定的看法。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庖丁解牛》中的人生智慧感悟
    庖丁解牛》是莊子的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這篇文章中蘊含了道家很多思想的精髓,對於提升我們的人生智慧也值得借鑑。人生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通常都是「有間」的,面對「有間」的問題,不是依靠看上去威猛強大的武力對抗去解決,就像太極拳中強調五陰五陽,用"空」的技巧,通過接引進轉來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一樣,「無厚」入「有間」,通常更能做到遊刃有餘。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 用傳統智慧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用傳統智慧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讀後  對受過系統、專業的學術訓練,在現代學術分工體制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的學者來說,做精細、尖端的研究相對容易,把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普及則較難;與同行溝通相對容易,向普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溝通則較難
  • 有一種人生智慧,叫取悅自己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常態是不快樂的,他們要麼就是長期處於痛苦之中,可能是因為人生的種種缺憾,現實的種種不如意,生命歷程的各種坎坷,他們遭遇過很多不幸的事情,這些不幸長久影響著他們。可以說,以上三種人都是不快樂的,同樣也是不智慧的,因為他們不快樂的根本原因,其實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內心,他們沒有辦法讓自己內心充滿積極和陽光的想法,沒有辦法排除雜念和多餘的欲望,快樂自然不會伴隨他們。
  • 曾國藩:智慧的人生,剛柔並濟
    剛柔並濟,乃人生大智慧也。人無柔難親和。柔,是一種大智慧。有一種胸襟,能知天地之大,有容人之雅量,這就是柔字的智慧、格局。柔,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大智慧。柔,能夠助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攢更多的人際資源,為前途更好的鋪路,讓你走的更好更快、更穩更順。
  • 智慧選擇,人生盈家
    近期,合眾人壽重點推出可關聯養老社區相關權益的《合眾智慧盈家保險計劃》,優勢明顯,亮點突出,一經推出,得到新老客戶高度認可。本計劃是由合眾智慧盈家年金保險(分紅型)及合眾尊享養老年金保險(萬能型)組合而成。
  • 明白「空」的含義,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人生需有度,過滿則成災。空,是生命必要的調試;空,是張與弛不可或缺的過度;空,也是身心保養的潤滑劑。年歲漸長才懂得,為生活留「空白」,是人生的大氣度、大智慧。如果說閒時吃緊是未雨綢繆,那麼忙裡偷閒則是一種了不起的人生智慧。空,是學會克制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