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各位大家名師的說法,有馬克思的「思想不能離開利益」,有荀子的「先義後利」,眾說紛紜。而我選擇先義後利,方顯人生智慧。義與利亙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在追逐的,其中不乏見利忘義的偽君子,其中也不乏舍利取義的真君子。利和義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在我看來,義是一面「風掣紅旗凍不翻」的旗幟,是那浩瀚海洋裡永遠亮著的燈塔,是蒼穹中最耀眼的那一顆。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把義作為修身養性的標準。義更多的是對正義人性的表現,更是那份忠誠和信任。他不會在威逼利誘面前消失,反而更加耀人眼目。而反觀利,自古徵戰多因利而起。利帶來的是百姓的流血和山河的破碎,當敵寇的鐵蹄踏破山河的寧靜,當為了金錢而出賣他人,這時體現的則是人性的醜惡與貪婪。與利相比,義帶來的是豪情與壯志,是忠貞的友誼,是堅守承諾,先義後利,人生之大智慧。
荀子有言:「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儒者常窮。」荀子之言道盡君子之追求先義後利,會贏得他人的尊重,為自己贏得盛譽。元有學者許衡,沿途饑渴,偶遇梨樹,世人爭相摘梨時之時,許衡不為之所動。世人問:「何不為?」許衡答曰:「梨雖無主,吾心有主。」一句話,展示的便是智者的大義,獲得的是世人的欽佩和讚嘆。有多少人可以深明大義,不為理之所動,又有多少人爭先恐後去摘梨?正所謂「先義而後利者榮」。
馬克思亦有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因利而出醜又何妨?因利而備受尊敬又怎樣?這樣尊敬,無非是小人的虛擬之詞。把利益作為衡量的標準,得到的尊敬難道是真正的尊敬嗎?在我看來,因義而出醜,卻顯得無上光榮。這是真正的敬意,義者從不會因為害怕出醜而去追求所謂的利益。他們會把義落實在自己的全部血液中,流淌全身。回首往昔,先義後利的事例並不少見。開國之際,有錢學森等人的舍利回國;民族復興之際,有黃大年等戰略科學家的回國。
還有在抗震救災中逆行的戰士和刷爆網絡在邊境戍邊的戰士……他們又何曾不是拋個人利益於身後,追求那個義字?這是智者的人生智慧。先義後利,方顯智慧人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裡的生其實就是我們口中得利。從古至今正直的人都會選擇義。故曰利與義不可兼得。孟子則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從古代到現代,從小事到大事,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仁義二字。在利益和人性面前,他們選擇拋開自己的利益,在危險面前他們義無反顧。在領取成功時,他們也不追名逐利。他們是用雙手支撐炸藥包的董存瑞,是在敵人壓迫時誓死不從的劉胡蘭,是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們……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利益,用生命給義下的最好的定義。
有這樣一位企業家,在他新經營的公司倒閉後欠下了巨額債務,就當所有人都覺得拋棄已是必然選擇的時候,他卻做出了讓所有人都感慨的舉動:帶著妻子和四個女兒,白手起家,償還巨額債款。當時人們都勸他說,公司倒閉的責任不全在他,貸款也不應由他負擔。但是他堅定地說:「逃跑是選擇個人利益,而留下來是仁義。而個人利益是小人才會選擇的。」他的這一舉動贏得了大家的讚揚。「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由個人利益上升到國家利益,則是更高一層次對義的詮釋。
我國有許多身處異國的偉人,雖身處異鄉,但他們心繫祖國。在祖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他們不顧個人利益,放棄在國外優異的成就與安逸的生活,帶著妻子和孩子毅然回國。不論國外人員提供多優厚的條件和挽留,但他們仍然選擇了祖國利益,為了自己心中利益,幫助祖國渡過難關。他們也需要重新打拼,但是他們是光榮的。相反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而背叛自己祖國的人的行為是可恥的。此之謂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在利益面前選擇後者,即為通往成功的捷徑。平凡的我們卻不甘於平凡,這就需要我們擁有良好品行。選擇義的道路就是選擇了遠方。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