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智慧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2020-12-23 光明網

  用傳統智慧成就有價值的人生

  ——《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讀後

  對受過系統、專業的學術訓練,在現代學術分工體制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的學者來說,做精細、尖端的研究相對容易,把學術研究成果進行普及則較難;與同行溝通相對容易,向普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溝通則較難;寫得深入相對容易,淺出則較難。因為,學術已經形成了它的價值導向、概念體系、研究範式和敘述策略,它沿著自身的邏輯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地開拓,已經成了精雕細琢的工藝品,與一般大眾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方式脫節。這是學術學院化、專業化的代價。

  但是,社會需要有學者能夠走出學院,做研究成果轉化的工作,為大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成果,使王謝堂前燕,也飛入尋常百姓家。白居易有詩:「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借用這句,或許可以這樣說:人間要有好的學者來供給好的文化產品。

  近日讀到酈波教授所著的《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叢書,該叢書便很好地回應了上面所提到的期望。

  它是學養深厚、研究有成的專家精心思考的結晶,主要面向正需要精神養分來滋潤的青少年群體。作者從浩如煙海的文史經典中旁搜遠紹、提要鉤玄,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深邃的智慧,用淺顯、精煉的語言,通過各種生動活潑、趣意盎然的故事呈現出來,讀起來親切有味,應有助於青少年認識和汲取純正的、地道的中華傳統智慧。

  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大講復興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智慧。那麼,究竟什麼是傳統智慧?什麼是當代需要的傳統智慧?什麼是當代青少年需要的傳統智慧?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經過明確的辨析和反思。否則,已經在歷史的灰堆裡的種種糟粕、沉渣,將在復興傳統智慧的名義下,被撿起來打掃、包裝,重新泛起魅惑人心的亮色。

  對此,酈波教授有個總的看法,他的寫作目的是「如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優雅的氣質,學會與人相處,獲得有價值的人生」。這其實回答了上面提出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套叢書,是把當今青少年需要的智慧,定義在學習習慣、氣質養成、為人處世的範圍內,並以這些來成就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按照這個預設的目標,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確實有經過了千錘百鍊、歷久彌新的箴言、道理及大量帶有示範效應的典型,可供我們的青少年來思索,來琢磨,來淬鍊自己。

  抱著這一目的,該叢書把內容確定在學習、齊家、處事和為人等四個領域,分別是學習之道、齊家之道、處事之道和為人之道。每個領域,進一步細化為二十多個日常生活裡習焉而不察、但又有深意可挖掘的主題,提煉古人在類似情境下處理應對的方式,來為青少年提供啟發和借鑑。

  如學習之道。

  青少年的主要精力就是學習。對「學習」還有必要學習麼?當然有。儒家經典《中庸》裡有句話:「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沒有人每天不吃吃喝喝的,但是極少有人能吃出「味道」來。是的,青少年每天都在學習,同樣,極少有人能學出「門道」來,能由衷地體會到學習的真諦。學習成了任務,成了差事,成了有固有節奏的慣性。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然是學習為畏途。酈波教授在書中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覺得苦,一定是因為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太被動,太不得法了。」如果被動地吃,美味珍饈也索然寡味;惟有主動尋覓,方能「知味」。

  從「道」來講學習,不是提供一種不必費腦筋只須照著做的現成方法;是給予一個角度,一個提點,一個警覺,使讀者對自己的狀態產生反思,或有豁然開朗、煥然貫通之感。類似於這樣有啟發的說法,《學習之道》中還有很多,如《教就是一種學》。筆者對此深有體會。當年讀研上小課,有任課老師提到,檢驗是否讀懂經典文本的一個標誌,是看能不能為別人講得通;講通了,就證明讀懂了。酈波教授則以現代著名學者梁漱溟、錢穆為例,把教、學一體的道理講得很通透。最後總結:「教人便是自學。」這話說得很精闢。教人,幫助人學習,對自己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美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智慧」。

  再如齊家之道。

  過去中國人好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即所謂修齊治平的大學問。今天的社會,顯然不會讓學子把目光放在治國平天下上,這太迂闊了。但齊家的意義還是不容忽視。今天講齊家,不是治家,而是每個家庭成員,立足於各自的角色,把家庭關係維護好。家庭的和諧,既是國家社會和諧的基礎,同時也是個人身心和諧的一個前提。

  對於青少年來講,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是齊家之道的重要內容。這也就是孝。在傳統價值觀中,「孝」尤其需要現代轉化。酈波教授堅持了這一點,圍繞著孝講到了「父母之愛」、「一切美德的源頭」、「物質不能代替溫情」等,有助於青少年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孝的意義。更關鍵的是,酈波教授特別提到「摒棄偽忠、偽善與偽孝」,這為我們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敲醒了一個警鐘。

  還有處事之道。

  智慧最好的載體,是幹練地處事。筆者很多年前讀《曾國藩家書》,看到已做到二品大員、相當於省部級幹部的曾國藩,因母親去世,回籍守制,把家留在了北京。當時他的長子曾紀澤已經十一二歲了,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恰當、得體地處理人情的能力,關係到人是否能在社會立足;而這種能力,又只有從親歷親為中,才培養得出來。曾國藩在北京熟人眾多,逢年過節等特殊時候,大家必須要互有來往。曾國藩就用家書的形式,諄諄教導、指點曾紀澤,代表他本人去處理相關事務。人常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曾紀澤最後成長為晚清最練達機敏的外交家,應該說,與曾國藩從小對他施以人情酬酢的訓練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今天的大部分學生,尤其是城市裡的,在大學畢業之前,生命的半徑基本上就在學校和家庭兩個地方,所接觸的都是老師、同學、親戚等熟人,看似活動空間大,其實是被精心保護起來。處事能力,如種子,沒有土壤和水分來促其生長,還停留在未開發的狀態。諸如溝通、交往、酬應、說服、合作等實際做事的能力不足。顯然,行動能力的欠缺,不足以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具體有哪些可供青少年吸納的處事之道?酈波教授提到了幾點。如強調「專注的力量」,「讓任務來逼迫自己」,「合作夥伴很重要」,「如何面對壞同學」,「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等。尤值得一提的是「如何面對壞同學」,這個主題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的學校存在「校園霸凌」現象,如果不幸遇上,欺凌降臨頭上,該如何有智慧地應對?這恐怕是很多家長、同學都比較關注的問題。酈波教授以陳熟美和曾國藩兩個名臣為例,講到了與不厚道者相處的原則和方法,很值得思索和體會。

  此外,還有為人之道。

  傳統的中國教育,是人格教育,以「做人」為目標,不同於現代社會以「知識」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所以傳統給我們留下了無法枚舉的、幾乎海量的「為人」智慧。這也是中國特色之一。對於「為人」的意義,應該說中國人都能諳熟於心。不過,這意義可以落實為處世術,心靈雞湯、成功學等,是它今時的面目;可以是落實為道德,當然也可落實為精神境界。而要在一本小書中對青少年講《為人之道》,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從我們智慧的海洋裡舀多少水出來;二是,從什麼意義上講「為人」。

  酈波教授重點講到了與青少年成長、成熟息息相關的題目,如節制欲望的問題,報復心的問題,從小處立身的問題等。通過這些問題的導入,引起修身的自覺意識;通過自覺修身,來「為人」。所以,修身的意義絕不是提供「雞湯」,而是促成人的自我完善。正如酈波教授所說:「修身的終極意義是不放棄每一個人,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老師,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超越自我的限制和束縛。」

  最後要說的是這套書的寫作形式。每個主題講完後,有個「滄溟先生如是說」,類似於古代史書後附的論贊;對所講的主旨做進一步的提煉和歸納,時有近乎格言的精當論說,允為點睛之筆。

  大概沒人願意看到自己與人格格不入,都希望到處遊刃有餘;沒人願意看到自己舉止粗鄙,都希望氣質優雅;沒人願意看到自己的人生無意義,都希望有高價值。這些,最適合在青少年時代開始薰陶和培養。以往,有家教、有門風等來潛移默化地感染青少年,但在高速現代化的當今社會,以上都逐漸風流消散。但人對令自己變得更「好」的追求,是不變的;如何令自己「好」起來?幸好,我們還有傳統智慧可以吸收。

  但對非專業的普通大眾來講,通過這種渠道來獲取是個問題。這就回到本文前面提到的一句:要有好的學者來供給好的文化產品。

  這也正是這套《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叢書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所在。(作者:肖能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 責編:宮辭 ]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涉及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對倫理道德現實的理論與實踐,涉及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深邃思考和智慧達觀。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不執著於探索世界萬物的起源,不偏執於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不過分尋求人們自身的享樂,而是以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氣象,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探索倫理規則和個體美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五個主要問題。
  •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人生除了金錢,異性,真理,我們還可以追求以下三點。第一,個人的精神追求。就是當你達到人生一定境界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大老闆,那些稍微有點層次的人,都會信仰一些東西。所以作為我們個人來說,有時間可以去想一下我們的精神是什麼,我們拿什麼去傳承給別人,當你找到這個點之後,你的人生就會有另外一種視角,你的人生也會有更大的啟發。第二,個人的文化需求。人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就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一樣,我們的吃穿住行,都是文化。
  • 先義後利,人生智慧
    面對各位大家名師的說法,有馬克思的「思想不能離開利益」,有荀子的「先義後利」,眾說紛紜。而我選擇先義後利,方顯人生智慧。義與利亙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在追逐的,其中不乏見利忘義的偽君子,其中也不乏舍利取義的真君子。利和義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
  • 熊澗: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原標題: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斷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色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物質形態和思想觀念的總和,也是歷史的本質反映。認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及其功用,有利於我們今天探討和借鑑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錢文忠為新區市民送上「精神大餐」
    作為寧波杭州灣新區市民文化月的又一場「好戲」,12月12日下午,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做客杭州灣大劇院,開展題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講座,為廣大市民送上一頓營養豐盛的「精神大餐」。「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此次錢文忠主講的主題看似嚴肅而專業,但他用輕鬆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在笑聲中思索傳統文化對當代人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來豐盈內心生活,從而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我與新區很有緣分,2015年我解說了馬拉松,2016年我參加了杭州灣論壇。」
  • 人生的智慧精髓
    共工日報社-共工網訊 用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度過幸福的一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突然會覺得很迷茫,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過得幸福不幸福;喜歡獨處,卻又害怕被孤立;想努力過好這一生,但現實總是不盡人意。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迷茫,很有必要來聽一下,今天觸碰一下思想。
  • 儒釋道三教的內涵及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中華文化史上三種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中國的人文精神,尤其表現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禮樂教化的智慧,通過修身實踐的功夫,盡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莊子的人生智慧,是空靈的智慧、逍遙放達的智慧,超越物慾、超越自我,強調得其自在,歌頌生命自我的超拔飛越,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
  • 你的人生,最後想成就什麼?現在你所做的能否成就你嚮往的人生?
    你有沒有想過,你努力工作、付出了一生,最後究竟想得到什麼?名位、富貴,抑或想快樂,開開心心,還是有個人陪伴就是?有人說:人生起落,全是南柯一夢、黃粱一夢而已,你追求什麼呢?這就是《枕中記》的故事:富貴是夢,榮華是夢,歡愉是夢,快樂是夢,成功是夢,哀傷是夢,失敗挫折是夢,生老病死亦是夢,所謂「人生」,說到最後,不過是枕中一記。你是不是曾經在某一刻也有過這樣的消極的人生想法?你或許以為這是一種超脫,或許以為你已經看透人生,實則是你對現實的無助感,給自己找一個藉口、一種託詞而已。
  • 悟道《水滸傳》:有英雄熱血,更有人生智慧
    《水滸傳》,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一批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一部作品。「風風火火闖九州。」一部《水滸傳》,萬象包羅,其中不僅有英雄熱血故事,更蘊藏了人生修行的大智慧。
  • 用書香滋養人生
    「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和智慧,是人生成長的必經途徑,如果我們能堅持把讀書當作人生進步的階梯,定會受益無窮。
  • 書法智慧人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羅崇敏作品賞析
    中華民族的先賢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極其洗鍊的線條創造漢字,並賦予了一個個象形文字以神靈力、自然力、生命力、心志力的形象,使之充滿了生命情意和審美意味,使漢字不僅成為記錄日常生產生活的工具,還能用富有生命意義的詞語來領會漢字和書法,更能用書法藝術來表達人類的生命和人生的智慧。
  • 智慧選擇,人生盈家
    合眾人壽自2005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源於愛,傳遞愛」的服務理念,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服務體系,提出「合眾保險 理賠不難」的服務承諾,專注於「用得上、買得起、服務貼心」的產品價值主張,致力於圍繞家庭保障需求為客戶提供一家子、一輩子、一攬子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產品方面,合眾人壽致力於為社會大眾提供人文關懷的壽險產品和服務。
  • 曾國藩人生智慧:人過30想要有成就,只有肚量大才能決定你的高度
    曾國藩人生智慧:人過30想要有成就,只有肚量大才能決定你的高度都說「為官必學曾國藩,千古智謀一奇人」。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會反覆品讀,從中汲取入仕處世之道。久而久之,方才平步青雲,成就「千古一完人」的稱號。
  • 《菜根譚》:成就人生大功業的前提,是對於德行的修養
    《菜根譚》:成就人生大功業的前提,是對於德行的修養。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古人強調一個道理,就是進德修業,德為學問的根基,由內心演化,又表現於外,任何的學問和人生都需要以德行為基礎,否則即便是有學問,也難以在人生中發揮該有的價值與光芒。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妻子也不是名門閨秀,但是他的孩子倒是特別出色,這最終都要歸於朱元璋對於孩子德行的培養。
  • 《易經》:人生有一股「倔勁」,才是成就事業的基礎
    文章由【國學人生】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九四:噬幹胏,得金矢 利堅貞,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九四:吃帶骨頭的幹肉,發現骨頭中有金屬的箭頭,卜問艱難之事,結果是吉利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九四,屬於陽爻剛毅,就在象徵明的離卦之中,必須警惕,不可輕率。
  • 愛是如何幫助人成就人生的
    中國有俗話說:人生不如意是十之八九,常想一二。這是否在說:大部分人的人生註定是不幸福的,好生活只能想想。在中國命相學裡,人生的命運包括: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要避兇。其中愛的蹤影似乎只是直接出現在第十一的擇偶,還與擇業平分秋色。
  • 華夏五千年智慧充滿正能量,東方聖人成為世界楷模,成就夢想
    華夏五千年智慧充滿正能量,這是毋庸置疑的現實,原因很簡單,兩位東方聖人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同,他們的智慧流傳數千年,成就了無數人的夢想,引領著偉大的中國不斷進步,創造出璀璨的文明,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令人心生神往;茶道文化、家居文化,各種鍋碗瓢盆,都有很高的藝術性,獨特而充滿魅力,成為華夏民族的驕傲
  • 老子《道德經》中的八大中華傳統智慧
    國家的君王以謙下的態度處世,才能萬眾歸附,做出大的成就。普通人如果能謙下處世,也可以匯聚能量,成為更有內涵的人。中華民族早在上古時期的黃帝,就稱讚大海容納百川的胸懷。在現代也是一樣。中國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把自己的公司命名為長江實業公司,就是取長江不擇細流,容納百川之意。
  • 老祖宗智慧:人生有這3道「坎」,過去了,事就順了
    老祖宗的智慧,儒釋道思想無所不包,是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必讀的處世方法,它總結了人生所能遇到的3道坎坷,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老祖宗智慧:人生有這3道「坎」,過去了,事就順了言多必失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 《易經》:保持虛懷若谷,人生才有所成就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謙:亨,君子有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謙卦:通泰,君子將有所成就。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智慧,就是君子處世處處以謙恭的態度向人請教學習,就會讓自己的德行更加高尚,能力更加高強,這樣也會得到世人的讚賞和支持,事業自然暢達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