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中軸線整體申遺工作的開展,地安門等一些古建築的復建工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已經覆蓋了城市的今天,很多人已經不太知道古時的老房子怎麼蓋。
四梁八柱、榫卯結構、一麻五灰、雕梁畫棟……事實上,中國建築自古以土木為材,自成體系,幾千年來一脈相承,表現出頑強的「戀土」、「戀木」情結,形成了迥異於西方石構建築的顯著特色。從史前建築的穴居、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營構始終是中國建築的主旋律。這一點,從自古流傳的成語「大興土木」中就可見一斑。而在幾千年的營造實踐中,中國人更是把土木在建築中的運用達到了極致
古建專家、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副經理徐雄鷹告訴筆者,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不但要解決地安門復建問題,中軸沿線高大宏偉的皇家宮殿、青磚灰瓦的四合院也將進行集體整修。而一切復建、修繕工作都將使用老料老工,一如數百年前那些能工巧匠使用的工藝一般。
那麼,像地安門這樣的中國古代建築到底是怎麼修建起來的?它使用的方法和現代建築工藝有什麼不同?
「最大的區別在於用料和承重方式。」徐雄鷹說,「中國傳統古建以木、土為主料,承重依靠木樑,而現代建築以水泥砂漿為主,鋼筋混凝土成為承重主力。」
具體到地安門這個特殊建築,當年在拆除的時候已經留下了詳細的測量資料,因此原樣復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了解一些中國古代建築的一般方式,看看我們的老祖先們是怎樣蓋房子的,倒是一件頗有趣味的事兒。
四梁八柱
房子牆倒屋不塌
與現代建築相比,傳統古代建築中「高個兒」罕見,即使是身材最魁梧的故宮太和殿,連上基座,也不過30餘米,僅相當於10層樓左右的高度。
徐雄鷹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古代建築的承重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蓋很高的宮殿,需要將木頭一節節地墩接在一起,相對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築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木樑挑大梁,卻造就了「牆倒屋不塌」的奇特現象。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類似現代建築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鋪墊灰和土。之後在墊層上面砌水平的基礎牆,梁柱的基礎也在這一步完成。建築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礎牆上預留出位置,安裝柱頂石,作為今後柱子的「地基」。
之後,就該上梁上柱了。老百姓有句俗語「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數量關係。因為古代多數建築都是採用三開間的格局,開間較大,中間兩道梁,加上前梁、後梁合計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共計八根,代表八方。整個建築都靠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著。
搭起了屋架子後,工人才開始擺放屋頂檁條,在柱子間砌牆。「不同於現代的承重牆,古建築中的牆主要起到遮風擋雨,保溫隔熱等功能作用。」徐雄鷹說,只要梁柱不倒,即使牆面坍塌,屋子主體結構也不會垮。
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而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重巒疊嶂」的鬥拱。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鬥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鋪磚上瓦
榫卯結構不用釘
屋子形狀初見端倪,工人著手蓋屋頂裝門窗。然而整個過程,包括上個階段裝梁柱,鐵釘這種現代建築中常見的物品難覓蹤影。
中國古建築在主要木質結構上都採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技術高超,結構也很複雜。比如古代蓋房子一般是「梁穿柱」,所以大梁儘量選乾燥木料,而柱子則儘量選含一定水分的,這樣建成以後,大梁的收縮不會太大,柱子的收縮則相對大,更有力地套牢大梁,有利於建築的穩固。
鋪磚上瓦也幾乎與釘子無關。比如屋頂的建造過程首先是要在檁條上擺放椽子和望板,之後通過打護板灰,找平粗糙不平的望板,然後通過做薄厚不均的泥背,將屋頂優美的曲線找出來,再塗上由青灰和白灰等混合製成的「防水層」。最後一道工序,才是按順序碼放瓦片。
至此,古建築主體結構和屋面建築基本完工。這時候的房屋就相當於現代意義的毛坯房。
「磨洋工」
房屋裝修耗時間
古代房屋也講究內外裝修,越是上等級的建築越是如此,越是重要的地方裝修起來耗時越長,但「磨洋工」也是有原因的。
一座房子,裝修第一步是牆面美化。如今,人們習慣於將消極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現象稱為「磨洋工」。其實,最初「磨洋工」並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指的就是對牆體的裝修。原來,中國舊式的房屋建築,官宦人家一向講究「磨磚對縫」。磨工,就是指對磚牆的表面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當於現在的勾縫和打磨石類的裝修。
之後就是鋪地板。如果是一般百姓家這一步並不複雜,如果趕上皇親國戚修大殿,鋪地意味著時間。原來一定級別的宮殿裡用的地磚又稱金磚,有如此美譽,因為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
專家介紹,當年古代工匠製作金磚時,要選「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後浸水泡開,讓數隻牛反覆踩踏煉泥,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終煉成稠密的泥團。再經過反覆摔打後,將泥團裝入模具,平板蓋面,兩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然後陰乾磚坯,要陰乾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燻一個月,去其潮氣,接著劈柴燒一個月,再用整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枝燒40天,才能出窯。出窯後還要經過嚴格檢查,如果一批金磚中,有6塊達不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這一批金磚都算廢品,要重新燒制。如此算來,從普通泥土到金磚的進化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這還不算鋪裝的時間。
此時,進入房屋環顧四周已有模有樣,抬頭卻會「露怯」。為了遮醜,古建裝修還有一步就是吊頂。吊頂又分很多種,其中老百姓家常用的是糊紙棚,說白了就是用白紙糊住秫秸稈,吊裝在梁上,遮住屋頂。稍微講究點的人家,一般會用木頭打成規整的方格網狀,之後糊上白紙做天花板。等級最高的吊頂則是安裝藻井。「藻井一般都是向上隆起的,宛若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等,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非常精美。」徐雄鷹說,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一般都會有這種裝飾。
一麻五灰
屋外彩繪分等級
屋外裝修也必不可少。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
為了延長木結構的使用壽命,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連接,堅固與美觀結合。
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簷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
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簷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杆,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形成一抹震撼人心的色彩。
專家介紹,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
而古建築中的彩繪則更有講究。無論是花卉人物、行雲流水都別具一番韻味。不過,這給房屋添彩的方式卻等級分明,用錯了或者是越矩都會受到責罰。 比如和璽彩繪是等級中的最高級,用於宮殿、壇廟等大建築物的主殿,有金龍和璽、龍鳳和璽及龍草和璽之分。在故宮等皇家院落常見這類彩繪,由於規格高,瀝粉貼金顯得金碧輝煌,熠熠生輝。等級上略次之的旋子彩繪用途更廣,一般用於官衙、廟宇、牌樓和園林中。「用金量隨著彩繪等級的下降會依次減少,這也是初步判斷彩繪等級的方法之一。」
另外,蘇式彩繪則多用於園林和住宅四合院,一幅幅生動活潑的圖案甚至可以連貫起來,形成完整的故事。
追溯歷史
六七千年前
就有榫卯構築
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今年初,文物專家在北京延慶,發現了半洞穴式的「夏宮」,在這處夏朝某部落用於避暑的宮殿裡,專家找到了房屋的梁柱位置。「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臺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鹹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經過秦漢五百年變遷,中國古代建築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鬥拱。
到了唐朝,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製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而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範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
到了明清兩代,古建築進入蓬勃發展期。正是在這個階段,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故宮落成。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延伸閱讀
修繕恭王府
彩畫原汁原味
有「半部清朝史」之稱的恭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北京保存比較完整的王府建築。2008年,恭王府府邸修繕工程全面竣工並對外開放,其中,修繕後亮相的彩畫藝術引人讚嘆。
「雕梁畫棟」是中國古建築的傳統裝飾做法,不同彩畫類型反映出的建築等級,甚至比木結構形式體現出的等級制度要更鮮明、更細緻、更準確。古建彩畫除具有裝飾性外,還可對建築木構件起到防腐和防蟲作用。當時承接恭王府修繕工程的是北京首華公司,他們發現,府邸的內簷留下了和珅、公主、恭王等不同時期非常精美的彩畫,彩畫涉及的種類、色彩、構圖、題材等均十分豐富,尤其是和珅和公主時期的彩畫,不僅工匠甚至連專家都從未見過。
原汁原味地傳承這些歷史信息,成為此次恭王府外簷彩畫繪製的關鍵。彩畫的工序很多,起譜子、落墨、瀝粉、設色、貼金等,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要形似,更要力爭神似。為保證高水平、高質量,國內頂級彩畫專家和工匠被請來為府邸工程把關。在專家的指導和設計者的要求下,彩畫工從「起譜子」、畫「小樣」、到一遍遍的修改、調整、完善,終於如期完成了府邸彩畫的繪製工作。目前看到的府邸外簷彩畫,不僅融合了不同時期和不同府主居住時的彩畫要素,還使府邸文物建築通過不同的彩畫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歷史特徵。永福
資料
皇城四門之地安門
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然而皇城四門到底都有哪些?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詔修北京宮殿及城垣,大興土木。雖然沿用元大都舊址,但稍向南移,並拓展了舊皇城南、北、東三面,呈不規則的方形,四向開門。
正南面是承天門。起初只是一座黃瓦飛簷樓式五座木牌坊,明成化元年擴大為九開間的巨大城門樓式建築。清順治八年,清世祖下令大規模重建,並更名為「天安門」。
正東和正西兩門,分別為東華門和西華門,於1912年和上世紀50年代初被火焚毀。
正北的地安門,則是在1955年春天為便利交通而被拆除。如今,原址成了地安門大街十字路口,安上了紅綠燈,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根據史料記載,地安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築,面闊七間,正中設朱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專家介紹,與正陽門、永定門等城門樓相比,這個門體量並不大。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