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早期的恐龍蛋都找不到?這枚6800萬年前的巨蛋,揭開了答案

2021-01-09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法新社》6月18日的報導,日前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終於揭開了一個發現與10年前的奇怪化石之謎。這個化石最早是在南極被發現,它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被壓扁了的橄欖球,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終於通過高科技手段,確認了它的身份,原來它是一枚巨大的軟殼蛋,來自於恐龍時期。

這枚軟殼蛋的主人是恐龍嗎?

根據介紹,當初這枚軟殼蛋被發現後,一直被智利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珍藏,它的長度大約為28釐米,寬度大約為18釐米,日前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這個軟殼蛋是裡面的生物破殼而出後留下來的,幸運的被埋在了遠古的地層之中,因為南極大陸沒有人類居住,而且它被發現的時間也很晚,所以沒有被破壞掉。

從時間上來看,這枚軟殼蛋的主人誕生的時間距今大約有6800萬年,從地球上的歷史演化來看,當時的地球正處於白堊紀末期,距離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發生還有300萬年左右的時間,所以,一開始很多科學家也都懷疑,這枚軟殼蛋或許是一顆恐龍蛋。

不過事實上,通過考古的化石研究顯示,發現的所有已知恐龍蛋都是硬殼的雞蛋,而且從這枚軟殼蛋的結構和大小來說,它的主人是恐龍的可能性也並不大,因為在6800萬年前的南極大陸上,生活在上面的恐龍它們都是「小體型」的,身體條件不允許它們產下這麼大的恐龍蛋。

科學家推測,這個恐龍蛋或許是來自於一個遠古的海洋爬行動物,可能是蜥蜴,也可能是海蛇。此前,科學家們曾經發現過一種叫做「mosasaurs」的遠古生物,它們和恐龍同期,而且生活在海洋中,體型也很大,更重要的是同樣生活在南極地區,而且也是卵生動物,所以,科學家們目前更偏向於這枚軟殼蛋是叫做「mosasaurs」的遺留。

這枚軟殼蛋是世界上最大的蛋嗎?

科學家表示,從目前的出土的化石來看,這枚軟殼蛋是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軟殼蛋,在已知的所有遠古蛋類化石中,它也排名第二位,可以說它的大小非常的驚人。那麼,世界上最大的蛋是誰產的呢?會是恐龍嗎?很抱歉,恐龍仍然排不上號,世界上最大的鳥蛋來自於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象鳥。

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的體型非常龐大,就好像「大象」一般,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科學家們通過化石的研究分析,象鳥是世界上存在過的第二大鳥類,它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地區,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9000萬年的時間,一直到17世紀,地球上還有象鳥的身影,不過後來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象鳥便從地球上滅絕了。

象鳥的身高超過3米,體重約半噸,它們雖然名字中帶有「鳥」字,不過它們並不會飛,從科學的角度講,象鳥和鴕鳥應該是近親。象鳥的蛋直徑都會超過30釐米,一枚象鳥蛋可以比得上100枚普通雞蛋的大小,由此可見,象鳥蛋有多麼的大。

恐龍的蛋有多大?

說完了世界上最大的蛋,我們再來看看恐龍的蛋有多大。在人類誕生之前,恐龍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動物,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且它們的體型龐大,作為一種卵生動物,在我們的印象中,自然而然恐龍的蛋也會非常的大,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根據資料顯示,世界上第一枚恐龍蛋是在1859年在法國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一直到今天,世界上陸續發現了很多的恐龍蛋化石,不過卻大小差異懸殊,最小的恐龍蛋僅有我們平時吃的鴨蛋那麼大,而最大的恐龍蛋則可以和象鳥蛋有一拼。

為何恐龍蛋不是統一大小?這是因為恐龍是我們對於一類遠古爬行動物的統稱,它包含著許多的物種,而且個頭也相差懸殊,比方說前段時間科學家們曾經發現了一個恐龍化石,它的脖子就有7米長,不過最小的恐龍則僅身長不足1米,自然它就產不了太大的雞蛋。

恐龍是如何產蛋的?

可能很多人都好奇,恐龍是如何產蛋的呢?其實多年來,我們對於恐龍一直都有一個誤區,因為在我們看來,恐龍似乎都是一群「低能兒」,畢竟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的時間仍然還是低等動物。

不過,伴隨著大量的化石出土,科學家們也發現,原來恐龍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愚笨」,相反的它們非常的聰明,而且也是群居生活,它們中會選拔領導者,而且一個團隊中的成員也會各司其職,比方說還有恐龍的工作是專門用來照顧恐龍幼仔的。

地球上的動物普遍都存在發情期,恐龍也是如此。當恐龍的繁殖季節到來,恐龍會首先為自己和幼仔建造一個隱蔽又安全的「月子窩」,雌性的恐龍在產蛋之後會一直到小恐龍孵化出來,都會在旁邊守護,雄性的恐龍也會在周圍「放哨」,隨時保護著自己家人的安危。

等到小恐龍被孵化出來,雌性恐龍和雄性恐龍都會「育兒」長達數年的時間,就好像我們人類養育孩子到成年一樣,之後小恐龍變成大恐龍,它們才會和父母告別,離開自己的家,去往其它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為何一直都找不到早期的恐龍蛋?

恐龍在三疊紀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不過讓人意外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找不到早期的恐龍蛋,也就是說,目前發現的大量的恐龍蛋都來自於白堊紀,侏羅紀時期的都很少,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一直到這枚南極軟殼蛋化石的研究結果被提出來,有科學家推測,或許是因為早期的恐龍蛋並不是硬殼的,所以沒有保存下來。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早期的恐龍產下來的蛋都是「軟殼蛋」,因為恐龍其實也屬於爬行動物的範疇,所以它們在產蛋和進化的過程中,應該和爬行動物們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就表示,恐龍蛋的演化也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由軟到硬的,不過因為目前還沒有發現軟殼的恐龍蛋,所以還無法梳理出詳細的恐龍蛋進化時間線。

不過,目前關於早期恐龍蛋是「軟殼」的猜想也不是毫無進展,在考古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距今大約1億年左右的原角龍胚胎化石,這些胚胎的外邊並沒有包裹著蛋殼,難道原角龍是「胎生」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地球上已經發現過原角龍的化石蛋,這就表示,在1億年之前,或許原角龍那個時候還沒有進化出產硬殼蛋的能力。

順著這個思路去探索,很多問題也開始迎刃而解,比方說,在亞洲和北美洲,最常見的一種恐龍化石就是角鼻龍,不過至今為止,從未找到一顆角鼻龍的化石蛋。難道角鼻龍也不產蛋嗎?答案當然不是,從軟殼蛋的角度去解釋,那就是角鼻龍的蛋也都被破壞到了,沒有辦法變成化石。

角鼻龍出現在距今1億多年之前的侏羅紀,那個時期是恐龍進化過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中間時期,可以說,那個時候的恐龍蛋還是柔軟的,一直到進入到演化的尾聲,恐龍才開始產硬殼蛋,這也意味著,世界上第一枚恐龍蛋,或許也是軟殼的。下一步,科學家們將通過南極的這枚軟殼蛋好好地進行研究它和硬殼蛋之間的不同,希望可以揭開更多的答案。

參考文獻

《法新社》6月18日文章《我們終於知道了南極巨大的「東西」化石到底是什麼》

《澎湃新聞》6月20日文章《世界最大軟殼蛋研究,來自恐龍滅絕之前》

相關焦點

  • 6800萬年前的神秘巨卵,它並非屬於恐龍,考古學家已著手研究
    一開始,也曾經有科學家認為,或許是恐龍產下的這枚軟殼蛋,不過事實上在白堊紀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蛋都是硬殼的,而且因為它發現在南極,根據考古顯示,生活在南極的恐龍都是「小體格」,它們的身體根本就不允許它們產下這麼巨大的蛋。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神秘蛋,距今6800萬年,它「母親」到底是誰?
    可以說,人們對於南北兩極這堪稱地球「最後一片淨土」的區域是既好奇又嚮往。這不,科學家們在南極考察的時候,就曾意外發現了一個距離現今6800萬年前的一顆化石,它究竟是什麼呢?背後又隱藏什麼秘密呢?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 村民山中撿到巨蛋 不知是什麼動物能夠生下這麼大的蛋?
    村民山中撿到巨蛋 不知是什麼動物能夠生下這麼大的蛋?時間:2016-09-11 21:38   來源:杭州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村民山中撿到一枚不知名巨蛋-來源:杭州網 近日,在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鎮牛塘子村發生一件怪事,李大姐上山採八角,卻無意中撿到一枚巨大的蛋,有村民說是恐龍蛋,目前,森林公安民警正在調查這枚巨蛋的來源。
  • 修個路也能挖到恐龍蛋,這座粵東北小城堪稱現實版「侏羅紀公園」
    1996年3月6日,在城南南湖山莊工地玩耍的4個小學生意外發現恐龍蛋化石,打破了這個粵東北小城的平靜。隨後,河源恐龍蛋化石發掘出現「井噴」,一枚枚、一窩窩形狀各異的恐龍蛋化石在各村寨、工地「露頭」。「數字每天都在刷新,大家沒想到這樣的石頭就是恐龍蛋。」
  • 有的恐龍蛋,可能是顆「軟蛋」
    一直以來,恐龍蛋被認為與現代鳥類的蛋類似,擁有鈣化的堅硬外殼。然而,本周《自然》的研究卻發現,有些恐龍蛋是軟殼的。 傳統假說認為,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先產下的都是硬殼蛋,這個特點被多數恐龍繼承,並歷經億年延續至如今的鳥類之中。
  • 1994年:我所經歷的「恐龍蛋化石」事件始末
    《湖北日報》1994年8月24日第五版的消息引人注目:《葛化附近發現類似恐龍蛋的化石》,消息是一名見習記者和一名通訊員合寫的。消息稱:筆者從省博物館了解到,在葛化附近發現了一些類似恐龍蛋的化石,專家們正在鑑定之中……那麼,這些類似恐龍蛋的東西是怎麼發現的呢?我們《葛化報》的美術編輯張少華是一名根雕愛好者。
  • 廣東恐龍之鄉,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已超18000枚,居全球之冠
    大多數恐龍迷,應該都看過《侏羅紀公園》吧?今天Abby要帶大家去的就是位於廣東的中華恐龍之鄉——河源。 在河源恐龍博物館裡最有名的就是中國古動物館恐龍蛋館,這裡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已超18000枚,居全球之冠。是不是興奮的同時,有點自豪?畢竟這是在我們國家所擁有的。
  • 考古發現一巨蛋,內有人形生物
    眾所周知,人類作為哺乳動物,都是胎生的。但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沒有放棄過對野人、海地人等人類進化分支人種的尋找。然而,雖然各種目擊事件眾多,卻始終缺乏實錘的證據鏈,比如清晰的照片、完整的活體。可義大利的幾名考古學家,卻在亞馬遜雨林一棵巨樹的根部發現了一枚巨蛋。
  • 恐龍蛋最小僅2-3釐米(圖)
    恐龍蛋化石  恐龍的蛋大小不一,就像今天的鳥類的蛋那樣。已知最小的恐龍蛋僅2釐米-3釐米大,這顯然是很小的恐龍下的蛋。有些恐龍蛋大小如雞蛋,下這種蛋的恐龍個子要大一點。大多數恐龍蛋平均直徑在10釐米-20釐米之間,與鴕鳥蛋相近或比鴕鳥蛋大些。身長6米的慈母龍(一種鴨嘴龍)下的卵圓形的蛋長軸約20釐米。  據老資料,法國曾發現一枚長軸30。48釐米,短軸25。4釐米的恐龍蛋化石。這枚與籃球尺寸相近的化石蛋,一度曾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蛋。
  • 早期的恐龍和史前的海怪居然生的是「軟蛋」
    科學家新的研究發現,早期恐龍下的蛋是軟殼的,而巨型海洋爬行動物滄龍也是如此,產下的蛋都是體積巨大的軟殼蛋。我們都知道,鳥類和鱷魚產的蛋殼堅硬且高度鈣化,而大多數蜥蜴、蛇和海龜產的蛋則柔軟且堅韌的。最早出現的是軟殼蛋,但古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想弄清楚軟殼到硬殼的進化過程。你可能也會猜到,軟殼蛋很難保存,所以在化石記錄中留存的很少。
  • 《自然》:最早的恐龍蛋是枚「軟蛋」
    鼠龍的含胚胎化石蛋(圖片來源:Diego Pol) 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產的蛋都有著堅硬的鈣化外殼,但發表於《自然》的新研究卻提出,最初的恐龍蛋可能是軟殼蛋
  • 這個地方,隨處可撿到恐龍蛋化石,是侏羅紀時代恐龍樂園!
    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體型巨大的恐龍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一個未解之謎,所以一提到恐龍,就覺得印象模糊而遙遠,似乎只是傳說中出現的生物。在這次河源之行中,我參觀了國家級「中國古代動物博物館恐龍蛋博物館」。
  • 6800萬年前矮暴龍和三角龍搏鬥化石將以天價拍賣
    原標題:6800萬年前矮暴龍和三角龍搏鬥化石將以天價拍賣   一具矮暴龍和三角龍的骨骼化石呈現出它們死亡前的殊死戰爭,該骨骼化石完整且保存狀況較好。  恐龍骨骼化石保存狀況較好,體長2.4米的矮暴龍和三角龍因傷口感染死亡。
  • 恐龍蛋很脆弱,為什麼能夠形成化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生物在死後都能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諸多的條件。因此,我們了解的史前生物,只不過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一小部分而已。那麼,為什麼說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呢?恐龍蛋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幾個問題。
  • 美國有6400枚核彈頭,俄羅斯有6800枚,那中國有多少枚?
    說到二戰,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美國當時投放給日本的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雖然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二戰的落幕,但它們也讓世界各國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儘可能確保本國的國防安全,各國開始在核武器的研究和製造上加大力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各國都有不同規模的核彈頭儲量,雖說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爆發的概率,然而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麼波及範圍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 恐龍蛋李子苗品種特徵與恐龍蛋李子簡介
    新疆把杏李種植作為當地特色農業發展項目,去年恐龍蛋李子苗在新疆地區種植有所增多,依靠當地的獨特氣候環境,生產出的果實要比內地在口感,色澤等方面好一些,這才是恐龍蛋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使杏李系列名聲大噪!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
    世界上有四個文明古國,但是文明一直留存到至今而沒有斷層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幾乎是全球公認的,然而卻有人提出質疑,中古的歷史文化也可能早就斷層了,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存在的痕跡,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
  • 萬古神帝:30萬年前回歸第三人即將揭曉,最後一次猜測,會是誰?
    文/小小說編年史導讀:關於30萬年前回歸的二十四諸天第三人究竟是誰?這個謎團,從設置開始,就一直困擾著無數讀者,包括小小說我,直接或者間接猜測了不下十次,猜測的對象有崑崙界人士,有天庭界人士,亦有地獄界人士,那麼,這第三人究竟會是誰呢?
  •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時間:2020-06-25 10: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 日本一個研究團隊23日,在日本西部發現新種恐龍蛋化石,長大約4.5釐米,寬2釐米,重大約10克,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
  • 英國一母雞生下200克重巨蛋破紀錄
    據悉,誕下這枚巨蛋的母雞今年3歲,體型一般,下蛋前並沒有什麼異常表現。農場主艾莉森•薩維茲(Alison Savidge)一開始見到這枚巨蛋時還以為它是鵝蛋或鴨蛋。艾莉森的女兒海莉(Hayley)在回憶媽媽發現這枚蛋時的反應時說道:「當時媽媽很困惑,然後跑進屋子來找我,要我和她一起去看看是怎麼回事,因為她實在太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