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唐寅這幅行書妙不可言!

2021-02-07 書法網



唐寅《飲中八仙歌》


釋文: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蕭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皋橋開設酒肆。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史籍。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周臣為師,又與文徵明同師沈周。16歲時參加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唐寅31歲開始「千裡壯遊」,足跡遍及江、浙、皖、湘、鄂、閔、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莊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唐寅墓位於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貧困悽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唐寅的書法不及繪畫、詩文出名,但天分也極高。他的書風不離趙孟頫的影子,故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評議:「伯虎書入吳興堂廟,差薄弱耳。」其實,唐寅的書法與繪畫一樣,均注意廣涉諸家、融會貫通,面貌也很多樣,只是享年不永,尚未達到「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界。依據文獻記載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學趙孟頫、李邕、顏真卿、米芾各家,並在不同時期呈不同側重,從而形成不斷變化的階段面貌。大體上說,其書風變化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30歲以前,他居住家鄉蘇州,與同年齡的文徵明交善,甚受文氏影響,故兩人書畫均很接近,唐寅20餘歲所繪《黃茅渚小景圖卷》(上海博物館藏),湖石、平坡、樹叢均極似文氏細筆;書法亦俱從趙孟頫入手,均結體端麗,用筆秀潤,唐寅的《高人深隱圖》上款字,就極似文徵明。第二時期是30歲至36歲,唐寅科場被黜,妻子離異,無奈藉詩文、書畫謀生,其時書法上追唐人,力求規範,尤宗尚顏真卿的楷書,用筆凝重,圓碩多肉,結體偏於長方,雄強茂密,點畫橫細豎粗,並吸納隸法,橫筆收尾似「蠶頭」,捺筆收筆中途之頓近「燕尾」,極富力度,如唐寅作於弘治乙丑(1505年)36歲時的《落花詩冊》。第三時期是37歲至45歲,唐寅正值壯年,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桃花庵,專心從事自由自在的詩文書畫創作,生活自得,創作也達到頂峰。其時書法重又歸返趙孟頫,並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風貌,以結體俊美婉媚、用筆娟秀流轉的趙體為根基,並融入了李邕斜長的字姿、有力的筆法和生動的布勢,於秀潤中見遒勁,端美中見靈動。這類風格作品甚多,如作於正德元年(1506年)37歲的《七言律詩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30餘歲的《山路松聲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和《行書三絕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趙孟頫與李邕相融合的面貌。第四時期是46歲至54歲去世,已屬唐寅晚年,自45歲從江西寧王處裝瘋逃回,他進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為也更頹放,書法亦變為率意,並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勢的書風,用筆迅捷而勁健,沉著而痛快,八面出鋒,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韻味;同時又融諸家筆法於一體,使結體、用筆均富於變化,並達到了揮灑自如、神機流走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歲以後作的《西洲話舊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看泉聽風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題等。

聲明:文章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焦點

  • 字如其人,文徵明這幅行草書妙不可言!(臨帖:張德進)
    人們通常以字寫得是否「好看」作為書法好壞的標準。而懂書法或者以書法為職業的人眼中的「好看」卻是別有層次的。這裡有個審美問題。停於山腳的人,只能欣賞到書法中的對稱美與整齊美;只有在山腰的人才有條件俯瞰山腳,能懂醜或者更美;而登臨頂峰的人,才有資格談論書法「好看之美」的諸多層次!
  • 唐寅:六如居士的如夢人生
    (明)唐寅《事茗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吳中四才子」之名,知道的人那應該太多了。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或許,幾個乃至一群優秀的人聚在一起,被相互比較當然是少不了的,特別是俗人,最好這一口。回答說:「唐寅。」話音剛落,同知一躍而起,激動地說:「文先生為了尊敬這位唐寅,竟然把自己放低到了這種地步!」在場所有人都不明就裡,同知這才解釋:「我見過文先生的畫,上面有印章『唯唐寅吾以降』,可不是直接就這麼承認自己不如唐寅麼!」
  • 王羲之這10幅字,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這字太養眼了!
    王羲之的書法就好比汪洋大海,而後世的名家則是這條大海當中引出的涓涓細流!王羲之生平最為人稱道的是下面這10幅字,這10幅字風格各異,堪稱書法史上的巔峰,這字也十分養眼!這幅《奉橘帖》雖僅有12個字,但是筆法完備,字法變化入微,在坦然清純中蘊含無限意趣!
  • 顏真卿這幅行書作品,才是真正的「顏行第一書」,在《蘭亭》之上
    在書法界,顏真卿絕對是一座高山,《祭侄文稿》在中國十大行書系列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但實際上,顏真卿還有一幅行書作品,才是真正的「顏行第一書」,超過《祭侄文稿》,甚至還有人認為它「當在《蘭亭》之上」。
  • 廖承志的10幅書法題字作品欣賞,筆力遒勁自然渾厚,字如其人也
    廖承志的字體現了一種嚴謹和隨和之間的運筆方式,我們可以把這種運筆的方式暫時稱作為「自由書寫」。而廖承志先生的「自由書寫」絕對不是對書法內容的胡亂創作,而是更具寫的內容,字體的架構、字與字之間的行距,上下呼應等關係的考量的用筆,而且是對書作內容的整體有法度的行筆。有人說廖承志的字沒有碑帖的底蘊,談不上書法。小編則認為,用毛筆非要寫出碑刻的感覺,必然與傳統的筆法不一樣的。
  • 著名書法家馮彬,精選23幅行書作品欣賞,筆法自然行雲流水,好字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馮彬,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行書的創作我們在前面的很多的內容中都提到過,但是關於優質的行書作品的推送就有些現實小於理論的感覺。在品賞作品前,我們簡單的說一說如何寫好行書。行書講究的是氣勢貫通,挪騰變化由於草書的氣勢體現在一整篇上,對每個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對直和平穩,只要氣勢到了,上下有所呼應,整個看起來渾然一體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時字的挪騰很厲害,並不是上下對齊,而且字的形態也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有些字單獨看是傾斜的,重心似乎不穩,但從整篇看則是均衡、穩定的。
  • 王羲之蘭亭序集字行書春聯32幅
    王羲之蘭亭序集字七言行書春聯欣賞,灑金紅宣紙版書法春聯32幅。
  • 晚清名臣曾國藩,16幅行楷書法欣賞,書友:筆筆似刀、字如其人
    曾國藩我們常說字如其人,但歷史上有許多為人爭議頗大,書法卻寫得不錯的例子。遠的不說,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國藩的書法作品。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即有人稱曾國藩為完人、聖徒;也有人稱其為滿清獻犬馬之力、滅太平天國還屠城,是賣國賊、劊子手,說他「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甚至就連偉大的航海家都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回到正題,有書友形容曾國藩的書法是「言辭老道潤如水, 筆力雄勁快似刀。」
  • 唐寅《自書詩》《飲中八仙歌》,不是一般的風流瀟灑!
    系唐寅、沈壽卿等三人所聯七律詩,書於正德五年(1510年)。其書筆力精湛秀美,有溫文而雅之書卷氣。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
  • 為什麼說何紹基的行書是具有「篆隸遺意」的行書?
    何紹基的各體書法中,以行書所取得的成就為最高,也被後人最為稱讚。如《清稗類鈔》中稱其「行體尤於恣肆中見逸氣,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壯士門力,筋骨湧現;忽又如銜杯勒馬,意態超然。非精究四體熟諳八法,無以領其妙也。」又如,楊守敬言:「子貞以顏平原為宗,其行書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摹。」我們從以上的評論可以得知,紹基的行書境界之高,其將筆墨運用之精熟,變化莫測,奇趣橫生。
  • 民間書法家崔德法,31幅行書作品欣賞,網友:他的字可進中書協
    優點是字的結體緊湊有致、筆畫輕重有變、運筆功力深厚、頗有文人氣息。不足是布局行間稍差顯無序,筆畫寫法重複顯呆板。崔德法的書法集魏碑,歐陽詢,趙孟,王字於一體,形成的完全是自已的風格,他的字柔美而不失力度,看似飄逸,實則體現錐畫沙屋漏痕之書法功底!凡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藝術者都應以蘇先生為楷模。
  • 大詩人杜牧寫的行書,堪稱唐代稀世名品,這字驚豔了1000多年!
    杜牧《張好好詩》行書長卷這就是那件來自唐代的著名的書法經典《張好好詩》!杜牧是唐代不世出的大書法家之一,但是其「書名」已為「詩名」所掩,但是如今我們細細分析他的書法,在唐楷堪稱第一流的高手,其書法的內在理路也完全同魏晉接軌!《張好好詩》在整體的氣息格調上盡得南朝筆法之風流,邱振中先生曾經評價這件作品:
  • 著名書法大家華世奎,22幅行書巨作《楹聯》鑑賞,蒼勁有力的好字
    華世奎的書法在近代被譽為書壇四大家,其書法功力放到現在也是難有對手。小編見到華世奎的書法後,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湧上心頭。似乎一時間找不到能夠把華世奎書法的好給形容出來的。有人在網上說華世奎的書法俗氣濃烈,對此我認為就像書法界有的人說董其昌不如趙孟,和說趙孟不如董其昌是一個道理。覺得華世奎的字俗氣重的,可能是對書法的理解不夠,畢竟書法大家不是白叫的。米芾說顏體如大餅如厚皮饅頭,說到柳體始有俗書。評論書家的字,要麼自己有不錯的水準,造詣,要麼舉出實例讓人信服。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我覺得少說為妙。
  • 中書協女書法家徐曼娜,11幅創新行書欣賞,網友:字美人更美
    當然,做到這一點是需要正義與勇氣的。徐曼娜的書法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潤物細於無聲之中,無所羈絆,灑脫飄逸,但是確實是有形,有性格。但願人能活得如此精彩。徐曼娜女士最早是學沈尹默與魏碑,現在的字是巔峰,後學米芾,過分欹正、過分枯刷、過分伸張,雖入眼雄強枯勁,然未免流俗而粗糙,不耐細品!究其因,一為自身之求突變,二為時人奉承而迷失。
  • 著名書法家胡問遂,精選31幅簡體立軸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必選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對於非書法的一般人來講,硬筆執筆方式比毛筆難掌握,硬筆一般書寫較快,硬筆橫撇豎捺因為執筆方式不夠靈活往往讓人感覺心有餘力不足,硬筆寫不好一般是執筆的控制問題。
  • 這字美的一塌糊塗,堪稱清朝最美行書!連啟功都深受其影響
    ,若說境界高的作品,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梁詩正書法集》梁詩正是雍正年間的探花郎,是後來乾隆皇帝的老師,其字也是清朝大書法家梁同書
  • 繁中有簡近精遠率 ——唐寅《悟陽子養性圖》賞析
    全圖紀實寫生,純用水墨,左實右虛,開闔有度,畫面經營,如人屋處置、樹木偃仰、水石錯落等,別具匠心,為明代盛行的「別號圖」中的精品。顧謐(約1456—1525),字大寧,號悟陽子,進士及第,工部主事,後任刑部郎中,為官二十年秉公執法,清正廉潔,因開罪權貴,50歲時提前致仕還鄉。顧謐在蘇州享有名望,與唐寅、文徵明等文人墨客性情相契而成摯友,交情彌篤。
  • 20幅名家書畫,縱橫揮灑,滿紙雲煙
    此幅作品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充分地表達了」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膾炙人口詩句的意境。 7、唐寅《古槎鸛鵒圖》 【賞析】祝枝山的書法面目多變,每卷有每卷的情致風規,如這卷草書,以硬毫小筆書就,筆畫瘦勁而婉約,縱橫揮灑,滿紙雲煙,偏多懷素遺意。起首標題字字連屬,三字僅兩筆書就。
  • 當真是字如其人嗎,看過三張「墨寶」,感覺用字識人的提法不靠譜
    「字如其人」的說法正確嗎?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工整、潦草的書法態度褒貶不一,也相信「字如其人」的道理。看過這三幅字,卻令人覺得,古人的說法很不靠譜。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中書協副主席高惠敏,精選66幅傑出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的好範本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高惠敏的行書真的功力深厚,氣韻十足,筆法輕重的掌握已經是出神入化了,非常值得去學習。行書是以至簡的形式表現出漢字的魅力,有些人寫得又比常人快,是有可能既快又雅的練書法有」眼高手低」之說,浸淫此道,看的好帖好字多了,領悟了更多細節,才知道自己的字有哪些問題,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但實際上自己的水平雖然趕不上自己的眼界,技法還是在不斷練習中有所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