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產生對社會有什麼「好處」?

2020-12-26 小唐糖3lhgv

5月28號,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議案,這部法律將於2021年1月1號開始施行,民法典是我國民法制度內容的補充和進一步的完善。

先來說民法吧,民法是我們實體法律部門裡的一個小分類,這裡面還有如憲法相關法,商法以及刑法等其他組成部分。民法也是一種法律規範,遵循著民事主體地位平等、自願、公平、誠信、有序、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等基本原則。我國原來就制定有一部民法總則,現在還有效行使的,民法總則是明法典的開篇,在民法典中起統領作用。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性,對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作出規定,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依據。而新出臺的民法典提出的內容絕大部分符合對民事總則文案的補充和領域的擴展,所以民法典也是民法制度完善的重要體現。

兩會當中,全國人大代表龔曙光提出發言「民法典在我們國家體系建設中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編撰這一套民法典是中國立法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龔代表認為,民法典在司法體系上體現 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也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體現,它是中國的歷史,也是世界的未來。

還有最近的專家解讀民法典草案7大亮點,使得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這裡簡單提下民法典的內容吧。民法典分7編和附則共1260條規定。7編分為:一總則,二物權,三合同,四人格權,五婚姻家庭,六繼承,七債權責任。附則此處省略。由7編細分出來的人們關注的民法草案就出爐了,亮點一見義勇為免責;二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三禁止放高利貸;四保護個人信息;五界定夫妻共同債務;六增加遺囑形式;七頭頂上的安全帽。用七大內容來解決目前民眾出現的棘手的糾紛。所以民法典的頒布符合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的,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等。它任然是我國民法制度完善的體現,使中國向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又邁進了步伐。具有裡程碑的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是什麼?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是保護私權利的法律匯總,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也是公民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的編纂與出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 《民法總則》在我國民法典中的重要地位 民法典的地位是什麼
    在成文法國家的民法典中,民法總則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民法總則》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和作用,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第一,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民法是一個龐大的法律體系,是規模龐大的成文法。
  • 學習民法典,重點學什麼
    那麼,如果要準確地貫徹實施民法典,應該如何學習?重點學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能先要了解民法典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典」,其精神實質是什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出臺民法典?而民法正是這樣一部將上述精神固化為人們行為規範的法律。講到這裡,相信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呼之欲出了。從技術層面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特別是《民法通則》頒行以來,我國在民事司法領域出現了大量新問題,也產生了大量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概念。
  • 直播來襲|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直播來襲|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2020-12-17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警法苑】《民法典》系列學習(二):編纂《民法典》的時代背景...
    >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國家,均有完善的民法;在大陸法系的成文法國家,均有完備的民法典。僅就近30年,我國從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1992年前的改革目標)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3年憲法確定的改革目標至今),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2010年完成)到進入全面依法治國時期(2014年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雖數次起草民法典,先後完成五個草案,均因客觀條件不具備而中止。
  • 周江洪:從民法到民法典,一字之差何以有別
    有些人就會問,那醫療服務合同、旅遊合同等等這些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合同,為什麼不在我們民法典中予以規定呢?其實,大到具體的領域,如智慧財產權是否納入民法典、涉外民事法律關係是否納入民法典,小到具體的合同類型,像剛才說的醫療服務合同等等,以及個別具體的制度的取捨,都會有很多難點和爭議。
  • 讀典互動⑦|民法典上的「物」是什麼?
    讀典互動4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正式啟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法典的重要講話精神,7月初,全國政協社法委開通「學習民法典」讀書群,組織委員在群內學習、討論、交流。「物」是什麼?民法典第115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物」的法律概念產生以來,理論上有許多探索和理解,其涵義隨著社會變遷、科技進步而不斷拓展和豐富。今天,我們理解民法典上「物」的內涵和外延,也需要隨著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 【東方公證】《民法典》學習講座(2):《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
    《民法典》關乎國計民生,《民法典》物權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係,通過確認和保護物權彰顯法治文明和社會文明,維護和落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民法典》物權編在對《物權法》進行適度修訂的基礎上編纂完成,並延續了《物權法》「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的立法目的和功能。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民法典,它的出臺有何重要意義?有怎樣的鮮明特點?在此次編纂民法典的整個過程中,立法機關努力在每一個環節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召開了多次論證會、聽證會和研討會,邀請了不同領域的法學家、全國人大代表、司法實務部門、各業務部門的同志參加。每一次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草案也會上網公布,徵求社會意見。
  • 怎樣用好民法典?清華大學法學院攜手得到App舉辦民法典專場直播
    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要求,履行清華大學法學院的社會責任,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合得到APP隆重推出民法典系列公益直播活動,由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申衛星領銜6位法學大咖,多角度全方位闡釋民法典內涵,為推動中國民法典的國民教育貢獻清華力量。
  • 張文顯:中國民法典是二十一世紀民法典的典範
    張文顯介紹說,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就。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填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空白。民法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民法典」稱謂的民事法律,實現了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法典夢。
  • 遺囑信託載入《民法典》,意味著什麼?
    》(以下簡稱《民法典》),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於基礎地位。有人戲稱,法學人「一生所學、 毀於一旦」。的確,從法學人視角看,隨著《民法典》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及《民法總則》九部法律將同時廢止。當然「毀於一旦」 的說法的確也有些誇張,因為從具體條文看,《民法典》 並非是顛覆性的,而是在繼受原有法律基礎之上的漸進式的創新。
  • 《民法典》與體育微宣講|《民法典》時代下如何保護運動員的人格權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體育領域來說意義重大。從即日起,由湖南省體育局指導,紅網體育特開闢「《民法典》與體育微宣講」欄目,試圖從法律的角度宣講《民法典》與體育的熱點問題,為大家參與體育活動提供法律服務。
  • 【民法「典」讀】《民法典》關於遺囑效力順序的變化
    【民法「典」讀】《民法典》關於遺囑效力順序的變化 2020-10-16 1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涉網絡民事行為,《民法典》有哪些新規?
    面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相伴而生的新問題,《民法典》可謂「網絡民事行為新規範」。它有哪些新規定?快來找答案。體系整合:實踐與生態任何一部法律的產生,都是基於鮮活的生產生活實踐,《民法典》亦不例外。3網絡侵權責任網際網路突破傳統熟人社會的局限,讓陌生人之間產生更多聯繫。這種聯繫既包括正向與積極的聯繫,也包括負面與消極的行為評價,比如,可能會產生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與民事關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網絡侵權行為與網絡侵權責任。
  • 紮實推動民法典落地生根——全國律師行業掀起學習宣傳民法典熱潮
    天津律協要求全市律師抓好民法典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準確把握民法典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充分發揮律師專業優勢和職能作用,將律師工作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廣西律協決定在2020年底前,力爭實現全區律師民法典培訓工作全覆蓋,並將聚焦民法典中關於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方面的最新規定,組織開展相關業務的深入研究和指引制定工作。
  • 【《民法典》學習】第十一講丨陳凌雲:《民法典》對「家」的保護
    【《民法典》學習】第十一講丨陳凌云:《民法典》對「家」的保護 2020-06-17 0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透視各地民法典第一案 裁判背後體現了什麼?
    本文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思想透視各地民法典第一案今年1月1日,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民法典》開始正式施行。連日來,《民法典》及其配套的司法解釋正式施行後,北京、上海、廣東、江西等地人民法院陸續審結了《民法典》實施後的「第一案」,案件裁判不僅對原告、被告的生活產生實際影響,而且對民眾在類似民事活動中如何行事樹立了行為規則,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 《民法典》, 「典」亮美好生活 之人格權編
    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當代民法的重要價值理念,在民法典中引入人文關懷理念,首先就表現在將人格權單獨作為民法典中的一編。1、民法典明示人格權編的開放式保護範圍《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 《民法典》出臺 對建設工程領域有什麼影響?
    《民法典》出臺,將會發生哪些更加有趣變化呢?對建設工程領域又有哪些影響呢,讓我們6月4日晚19點相約直播間,來聽一聽對建設工程領域的影響吧!《民法典》不僅廢止了《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9部法律,還廢止了2部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的相關的《法律解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堪稱史上最長法律條文。